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軍事小常識:戰鬥機從螺旋槳進入噴氣式
 瀏覽9,139|回應15推薦9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9)

YesYouGotIt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角落裡的微光
瘋馬俱樂部
Rebec
Xuser
齋貓
龍公主 卡門演出側記
egjc888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說明自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所有飛機的發動機都是清一色的汽油內燃機,因為它的「推重比」最高。

 

如果你不太明瞭每天為你服務的汽車內燃機它的工作原理是甚麼,沒關係,YST一分鐘就讓你徹底明白。

 

我相信你在電影裏一定看過我們的老祖宗如何用手推動石頭磨子磨豆漿、做豆腐,是嗎?

磨子是由上下兩層厚厚的圓形石頭構成的,泡軟的黃豆就在這兩塊大石頭中間被磨碎。兩塊石頭是同心圓,下層石頭上面的圓心和上層石頭下面的圓心都有一個幾寸深的洞,老祖宗放一節小木棍在上下洞中就把這兩塊同心圓的石頭固定了。下面那塊石頭是不動的,上面那塊圓形石頭在圓週邊上有一個洞,主人做一根T型長木棍,小伙子雙手握著T型有柄的那一頭,棍子的另一頭頂端一小節向下彎九十度正好放進上層石磨邊上的小洞裏。為了省力,T型木棍有柄的一端繫上一根繩子掛在屋樑上,這樣小伙子就只做水平運動不花力氣在抬這個長木棍上。

做工時,當石磨上的小洞最接近小伙子時(6點鐘方向),小伙子上身直、手臂彎。然後小伙子將手臂用力推出,上身跟著向前傾,於是石磨轉動了。當石磨上的小洞離開小伙子最遠時(12點鐘方向),小伙子手臂伸直、上身非常前傾。然後小伙子將手臂用力收回,身跟著向後仰,石磨就繼續轉動。當石磨上的小洞回到最接近小伙子時(6點鐘方向),小伙子恢復上身直、手臂彎。這就完成石磨一圈的轉動。然後不斷重複,小伙子這就磨出香噴噴的豆漿,再做成可口的豆腐。

 

內燃機原理跟小伙子推磨完全一樣,只不過把T型長木棍換成一節鐵棍,轉動的上層石頭換成一根轉動的鋼軸,最後把小伙子換成汽缸,他的雙臂就是活塞。內燃機不是磨子,所以下面那塊石頭不是重點。

我們用四沖程的內燃機做例子,看看內燃機怎麼跟小伙子一樣地做工。

 

為了方便解釋,讓我們轉九十度把內燃機活塞運動的方向從水平前後動變成垂直上下動。看過小伙子推磨,我們就不難想像:

有一個活塞在汽缸內上下運動;小伙子坐在板凳上手臂前後伸縮、身體前傾後仰。

活塞的下方連接一個活動的金屬臂;小伙子手握著T型長木棍。

金屬臂的另一端連結一個轉動的鋼軸;T型長木棍另一頭向下彎九十度放進上層石磨邊上的小洞。

活塞每上下一次,這個鋼軸就旋轉一圈;小伙子手臂每伸縮一次,石磨就轉一圈。

活塞在汽缸內不停地上下運動;小伙子坐在板凳上不停地手臂前後伸縮、身體前傾後仰。

於是金屬臂帶動鋼軸不停地旋轉;於是T型長木棍推動石磨不停地轉動。

你看,道理完全一樣,而且一個會不停地旋轉的鋼軸用處可多了。旋轉的鋼軸經過齒輪帶動車輪和螺旋槳,推動了汽車、輪船、與飛機。

 

好了,現在唯一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設計使活塞能夠在氣缸內不停的上下運動。

 

每個氣缸的上方有4樣東西:一個可以開關的進氣閥門,一個可以開關的排氣閥門,一個噴油器,和一個電子點火的火花塞。它們工作的方式如下:

第一階段是「進氣」:活塞此時在最頂點,打開進氣閥門,關閉排氣閥門,活塞開始向下運動,新鮮空氣進入汽缸。

第二階段是「壓縮」:當活塞到達最下方的時候,同時關閉進氣閥門與排氣閥門,噴油進氣缸,活塞開始向上運動。

第三階段是「燃燒」:當活塞到達最頂點的時候,電子點火,火花塞發出的火花點燃汽油與空氣的混合物,燃燒使汽油從液體變為氣體產生劇烈的高溫膨脹推動活塞向下運動。

第四階段是「排氣」:當活塞到達最下方的時候,關閉進氣閥門,打開排氣閥門,活塞開始向上運動,燃燒後的廢氣由排氣閥門排出氣缸。

汽油內燃氣如此就完成了一個周期。然後重複,回到第一階段的「進氣」開始下一個週期。你看,如此不斷重複,活塞不是就這樣不停地上下運動了嗎?

 

好了,解說完畢。這就是每天為你服務的內燃機,多麼簡單,現在你已經非常瞭解汽油內燃機是如何工作了。

如果你是有錢的大爺,當你的賓士轎車在自由路上以一百公里的時速飛奔時,8缸發動機的轉速大約是每分鐘三千轉;如果你是辛苦的打工仔,當你的本田轎車以一百公里的時速飛奔時,4缸發動機的轉速大約是每分鐘五千轉。想想看,每個汽缸每秒鐘要開閥門、關閥門、吸氣、排氣、點火將近百次,是非常忙碌的,順序一點都錯不得。科學家真偉大,設計出這麼美妙的機器為我們日夜服務,比小伙子聽話多了,又不會回嘴。

 

一百年前,一個特別用鋁製造的、能輸出十二匹馬力、並且只有一百七十磅重的汽油發動機,給萊特兄弟足夠的「推重比」使他們的飛機靠本身發動機的力量飛上了天空。

汽油內燃機把人類帶入了動力飛行,比坐氣球飛行自由多了,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偉大的里程碑。

 

最早的飛機飛不快。萊特兄弟第一次真正有意義的飛行是在1905年10月5日,哥哥韋伯(Wilbur)用39分23秒飛行了二十四英里,他不能飛更遠的原因是因為汽油用光了,韋伯是油盡後飄下來的。但是請注意,如果韋伯多帶汽油,他就很可能飛不上天,所有飛機設計者都知道這一點。「最大起飛重量」是非常重要的飛機性能指標。這次飛行平均速度每小時三十七英里(五十八公里),比馬快不了多少。

 

 

這張就是1905年10月5日萊特兄弟飛行表演的照片。哥哥韋伯飛行了二十四英哩,在汽油用盡後平安降落。韋伯驕傲地說:這是人類第一架實用的飛機(the first practical airplane )。

 

經過後人不斷的改良,飛機飛行的速度、高度、和距離都不斷的增加。戰爭是飛機進步最大的推手。兩次世界大戰快速地推動新飛機的研發,不停的推陳出新,飛機的性能在短短的四十年間突飛猛進。(註)

 

汽油內燃機在飛機上的應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到了極限。科學家知道,如果要在不損失「推重比」的情形下增大馬力,汽油內燃機已經沒有什麼值得開發的潛力了。為了追求飛機更高的速度,科學家必須放棄內燃機,另起爐灶。

 

讓我們回想一下剛剛敘述的內燃機的工作原理。仔細想想,氣缸不斷重複的有四個工作流程,吸氣、壓縮、燃燒、排氣,其中只有在「燃燒」這個過程裏活塞在氣缸內真正產生了動力,其他三個過程都是白搭。由於四個階段劃分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所以活塞雖然不停地上下運動,但是真正出力作工的時間只有四分之一,其他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忙著排廢氣、吸空氣、和壓縮油氣混合物,這三個過程對產生動力並沒有任何貢獻。

 

所以真正說來,內燃機的工作和小伙子磨豆漿是不一樣的。小伙子無時無刻不在賣力工作,而內燃機有四分之三的時間在偷懶。你想想,如果小伙子也這麼幹,早就被老闆炒魷魚了。是不是?

你說的不錯,德國科學家最早決定炒內燃機的魷魚,他們要找一個和小伙子一樣不停苦幹的發動機。苦思之下,聰明的德國科學家發明了噴氣式發動機。

 

噴氣式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是使用高速轉動的渦輪葉片來壓縮空氣,被壓縮的空氣進入燃燒室和油料混合燃燒,燃燒後高溫膨脹的氣體高速向後排出而產生向前的推力(希望您沒忘了初中學的牛頓第三定律)。由於沒有開關的閥門,這一連串的過程雖然有先後次序但是都是同時連續地進行,沒有絲毫中斷,有別於內燃機。

 

噴氣式發動機是連續燃燒油料推動渦輪產生動力,所以它百分之百的時間都在做工輸出動力,當然效率上比走一步停三下的內燃機要高得多。同樣的重量,噴氣式發動機產生的動力可以比內燃機高出許多倍。這是革命性的改變!

 

一九四二年,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誕生了(見下圖)。

 

世界最早的噴氣式戰鬥機,德國梅塞史密德公司(Messerschmitt)研發的 Me-262,速度遠超過當時世界所有其他機種,機首裝有4門30毫米機關炮,火力強大。

Me-262 在一九四二年7月首飛,隨後小量生產。

Me-262A-1a 在一九四四年5月開始量產,取名「燕子」,並立即投入戰鬥。

  

德國噴氣式戰鬥機的出現讓盟軍的轟炸機隊吃足了苦頭,軍事家們知道飛機的新時代已經來臨。Me-262 並沒有改變戰爭的結果,但是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在下一篇討論。

 

Me-262 使人類進入了噴氣式飛機的時代,在1905年萊特兄弟創下持續的動力飛行以後,這是人類飛行歷史的第二個里程碑。

 

(未完待續)

 

註: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的 SE5a 戰鬥機和法國的Spad XIII戰鬥機最高速度都達到每小時222公里並且裝有兩挺機關槍。德國的Fokker DR I 戰鬥機最高速度達到了每小時188公里,也裝有兩挺機關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飛機的進步就更不得了了。

德國的 Messerschmitt Bf 109 G-6 戰鬥機的最高速度到達每小時640公里,升空極限12,000公尺,航程850公里。

英國的 Supermarine Spitfire Mk VB 戰鬥機最高速度每小時605公里,升空極限11,300公尺,作戰半徑760公里,最大航程(航渡距離)達到1,840公里。英國生產了兩萬架 Spitfire。

日本的Mitsubishi A6M5 Zero "Zeke" 零式機最高速度每小時533公里雖然相對較低,但是它的最大航程居然達到3,105公里,真是不可思議。

美國的P-40E,Warhawk戰鬥機最高速度每小時580公里,升空極限8,800公尺,航程1,100公里。

美國的 P-47D Thunderbolt戰鬥機最高速度每小時685公里,升空極限13,100公尺,最大航程1,290公里。

美國的 P-51D Mustang 戰鬥機最高速度每小時703公里,升空極限12,770公尺,最大航程2,655公里(帶副油箱)。

中華民國的空軍曾經裝備P-40E,P-47D,與P-51D。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瞭解了,但我有意見。
    回應給: 齋貓(dormcat) 推薦0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謝齋貓的解說,現在有概念了。我不是這一行,所以不了解也沒有深究它發展的歷史。

 

因為沒有看過實驗的數據,所以我有很多想法也許是不實際的,說出來專家不要笑話。譬如我仍然認為如果用很多小螺旋槳一樣也可以超音速。也並不見得一個螺旋槳就一定要有一個發動機,只要利用轉向齒論,一根轉動的軸可以帶動一排螺旋槳,問題是轉軸有沒有足夠的馬力。

 

我也知道飛行速度越高,機身就要越細長,也就是說機翼越要往後掠。所以只要機身在齋貓解釋的衝擊波的圓錐範圍內,翅膀上左右都裝上一整排螺旋槳,機身中間裝一個強有力的發動機,用轉向齒論就可以帶動所有的螺旋漿,一樣可以超音速。所以問題不在螺旋槳上,而在發動機的輸出功率上。汽油活塞發動機做不到。

 

其實我上一篇的第三個問題是有意義的。

很久以前,我問過一個學航空的老美,兩片葉子的螺旋槳和四片葉子的螺旋槳那個效率高?

他說,兩片。

我說,那為什麼有的飛機要用四片?

他說,用兩片葉子會碰到地。

所以我一直有印象(有可能是錯誤的直覺),至少在二戰以前槳葉尖端不能超音速是理論而不是實際考量,因為離開必須考量的距離還遠,他們更擔心的是葉片會打到地面。

 

我最重要的想法是上一篇最後一段的紅字部分。所有的問題都出在汽油活塞發動機輸出的功率不足以增加飛機的速度,而不是螺旋槳本身。這就是為什麼只要發動機的力量夠,Tu-95用八個螺旋槳一樣可以達成任務。五0年代在設計最新飛機的時候都還採用螺旋槳,三0年代憂慮螺旋槳葉的尖端會超音速是不能服人的,這不過是理論上的漂亮藉口。當時真正的問題是汽油活塞發動機已經沒有開發的潛力,活塞發動機不可能全時間做工是它先天的致命傷,研發渦輪動力是最自然的方向。既然渦輪發動機不用螺旋漿,螺旋槳葉片不能超音速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一箭雙鵰,把螺旋槳未來的問題也一併解決了。

 

飛行器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東西,沒有應用就沒有需要,沒有需要就不會花大錢作研發。我討論問題主要憑基本概念和直覺,而不靠高深理論,因為直覺的東西最有說服力。號稱因為螺旋漿葉不能超過音速所以要研發渦輪發動機是違反常識,也就是違反直覺的,因為當時並沒有螺旋槳不能解決的問題,不應該承擔活塞發動機被淘汰的原罪。後來的渦輪螺旋槳就是明証。

 

直覺當然有可能會錯,所以我常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和已經知道的事物來檢查自己的判斷。渦輪發動機就是一個例子。我深信當年航空渦輪發動機的研發最主要的(實際)理由是尋求更大的功率而不是為了解決螺旋槳的問題。你想想,螺旋槳的問題在當時是可以繞過去的,而汽油活塞發動機的功率問題是繞不過的。把未來的問題當成現在必須發展的主要理由不過是一個漂亮的學術藉口罷了。學術界最喜歡做這種事,理論家都喜歡說漂亮話。

 

我們討論的焦點是科技發展的motivation,所以最自然、最合常理的motivation才是最主要的motivation,而不是在事後找一個最漂亮的。

齋貓兄,你是個聰明人,希望這番討論你會有興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44516
有關螺旋槳和效率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2


mustang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Das Reich
齋貓

你所提到的問題牽涉到活塞發動機的發展,替代推力的研究,二戰時期的運用,增壓器,螺旋槳設計和效率的考慮,高速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和影響等等。我不見得都能夠給你滿意的答案,最好的方式還是去看專門一點的資料。中文的印象中只有古老的徐氏基金會出版的飛機設計的相關書籍有一些。

先說螺旋槳的設計和效率好了。首先,Tu-95是同軸反轉螺旋槳,這個設計等於是在一個發動機上面套上兩個螺旋槳,如果還加上渦輪螺旋槳本身的一點推力,因此他的效率是來自兩個螺旋槳的關係。

螺旋槳與活塞發動機主軸之間是透過減速齒輪來驅動,將動力傳遞到螺旋槳,然後以反作用力的型態提供飛機前進的力量。在這個轉換過程當中,能夠更有效的轉換發動機的輸出是一個關鍵。

當發動機的出力愈來愈大的時候,表示轉速愈來愈快,而螺旋槳的轉速也會愈快,螺旋槳其實就像是一個機翼般的氣動力面,也需要考慮到與氣流間的交互作用,包括震波和剝離的問題,這個後面再解釋,因為這是高速空氣動力考慮的地方。

但是,轉速愈高,輸出也愈大,直到螺旋槳的效率達到頂點為止,所以,設計者不會希望利用減速齒輪將螺旋槳轉速維持在較低的範圍,因為這等於是浪費發動機產生的能量。那麼,為了有效的吸收較大的馬力,並且轉換到飛機的飛行速度上,螺旋槳第一個設計上的改變就是利用金屬和薄翼剖面設計來增加高速時的效率。

接下來,設計者有兩個選擇,而你注意一下二戰的飛機,尤其是戰鬥機的螺旋槳,你歸納一下可能也會發現,這兩個選擇分別是加大直徑或者是增加葉片數量。譬如噴火早期是兩葉木質螺旋槳,後來是三葉,然後是四葉,F4U的起落架因為要配合較大直徑的螺旋槳而作成逆海鷗型,這些都是變化之一。

這兩個選擇都有極限。增加直徑比較容易了解,因為直徑高了,尖端速率會變慢,因此能夠轉的更快而不會比小直徑更快達到上限,但是這就會增加飛機的高度以便留下足夠的安全空間,同時結構的強度也需要考慮。飛機高度增加就會增加起落架設計的問題。

增加葉片數量就是將輸出的部分分散到較多的葉片上,所以出力增加但是轉速不用增加。可是,葉片不能無限制增加,過於靠近的葉片之間會互相干擾,反而降低效率,因此葉片數量也是有極限,而這個極限也和葉片的直徑有關係。

所以設計上需要同時考慮兩者,在40年代複雜翼剖面和加工技術都不如現在的時候,加上飛行速度800公里/時的科學障壁,這就變成一個很難跨過去的問題。

二戰末期一個解決方案開始出現,那就是同軸反轉螺旋槳,你可以把這個設計看作是增加葉片的一個變形,只是分配到兩個螺旋槳上面,英國有不少二戰後還在服役的戰鬥機都有採用這個設計,俄國是讓他發揚光大的最佳例子。

從上面的描述,同軸反轉也是以增加葉片的方式來吸收發動機的輸出並且轉換成推力,這是一個好的設計,但是,在機械上的困難度相當的高,維修也很困難。那俄國為什麼要用?

也是效率。俄國在噴射發動機的發展起步早,但是成果被二戰打亂,因此在效率的發展上落後英美兩國,這就影響到他們的轟炸機的航程,即使通過北極,不經過空中加油,俄國早期的轟炸機在來回任務上甚至難以達到芝加哥以南的目標,因此圖波列夫在銜命發發展新轟炸機的時候又回頭去用螺旋槳,反而早就一個奇蹟。

這個部分就解釋到這裡,有問題我們再討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44375
就我所知的代為回答一下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4


齋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YST
角落裡的微光
愛台也愛中
egjc888

從mustang棧友的文章看來, 的確是一位專家, 至少也是相當有心得的同好. 我不是專家, 但是自認可以回答YST市長大部分的問題, 所以把問題先行解釋如下:

>1.為什麼螺旋槳的漿葉尖端速度如果超過音速就不再增加推力?如果超過音速會怎樣?

很簡單: 螺旋槳尖端會被自己產生的衝擊波摧毀. 所有以超音速在空氣中運動的物體都會產生衝擊波, 形狀呈圓錐形, 速度愈快角度愈小



(圖片來源: Wikipedia)

衝擊波的威力足以摧毀機體本身, 所以高速的噴射機其外形必然細長, 否則暴露在外的部分會被硬生生削掉. 同理, 以音速(甚至超音速)轉動的螺旋槳尖端所產生的衝擊波會把下一片槳葉甚至一部分機鼻給削掉.

>2.螺旋槳的漿葉尖端速度與飛行速度有任何關係嗎?直覺上應該沒有。

你的800公里/小時的平衡點是指漿葉的尖端速度還是飛機的飛行速度?

如果我用很多小螺旋漿,是不是也能超音速飛行呢?


要增加推進的速度,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螺旋槳的轉速, 可是前面已經說過, 轉速不能到達或超越音速. 另外, 速度到了這個地步, 每增加一馬力所能獲得的速度已經愈來愈少(邊際效益下降), 稱為wave drag, 用更大馬力的發動機已經不划算.

至於用很多小螺旋槳, 那其實也不可能, 因為每增一具螺旋槳就要增加一具發動機, 邊際效益會愈來愈低, 最後增加的重量和油耗可能還會使速度不增反減.

>3.為了防止螺旋槳漿葉的尖端速度超過音速,我們可以把螺旋槳變短,把槳葉數目增加。這麼做的優劣點在那裏?

槳葉縮短一半, 其推進面積就會驟減為四分之一, 絕對划不來. 增加槳葉數目或可以增加低速時的扭力, 但無法提高推力或最高速度.

>4.如果航空汽油發動機還有改進的空間而螺旋槳是原罪,為什麼現在還流行渦輪螺旋槳(Turboprop)?這難道不是放棄汽油發動機但是不放棄螺旋槳嗎?

唉呀呀, 我看市長的發文就有這個不好的預感, 沒想到被我料中: 市長陷入了"汽油", "螺旋槳"等等的迷思, 而不是問題的核心: 往復式發動機渦輪式發動機(以下簡稱渦輪機, 雖然渦輪機不全是發動機, 也可以是發電機等等)的分別.

這兩種發動機都有久遠的歷史, 重點不在用哪一種燃料推動發動機(例如蒸汽引擎和蒸汽渦輪機就都還在使用), 而在於往復式是利用活塞與曲柄, 把往復(前後, 上下等)運動轉變為旋轉運動, 而渦輪機則是利用扇葉的排列(定子與轉子)直接把推進力(可以是水, 以燃料煮水產生的高壓蒸汽, 或是用燃料直接在空氣中燃燒所產生的高溫氣體)轉換成旋轉運動.

在低速時, 往復式發動機有比渦輪機省燃料的優點, 可是速度一旦提昇, 往復式發動機就會產生震動, 因為它的活塞運動方向與大軸的轉向不但不同, 應該說根本就不是同一種運動方式, 而渦輪機因為本身就與大軸一樣在旋轉, 所以沒有這種問題(旋轉產生的力矩則又是另一個問題, 但相形之下比較輕微, 在此暫不討論).

另外, 螺旋槳從來就沒有被"放棄", 只是驅動它的由往復式發動機改成了渦輪機(輕航機除外, 因為輕航機根本無法也沒有必要高速飛行). 現行的渦輪發動機基本上有四種(或是3.5種, 因為最後一種是衍生型且尚未成熟):


渦輪噴射(turbojet): 最早誕生的渦輪引擎, 沒有風扇或螺旋槳, 所有進氣都會進入燃燒室, 適合高空高速運轉, 因為低速時既耗油又吵, 所以現在已經很少有飛機使用.

渦輪扇(turbofan):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引擎, 是在渦輪噴射引擎前方加裝一組風扇(基本上是扇葉很多的螺旋槳),
其直徑從比引擎稍大(低旁通比, 位於機身內)到比引擎大兩到三倍(高旁通比, 大型機用, 多為外吊引擎艙)都有, 在低速時主要靠風扇的推力推進,
原理類似螺旋槳, 但隨著速度提高, 由廢氣直接推進所佔推力的比例會愈來愈高.
前述的"旁通比"指的就是經風扇但不進引擎的氣流與進入引擎幫助燃燒的氣流比, 愈高在低速愈省油, 但也愈不適合高速飛行,
因為風扇所產生的推力在超音速時已完全不能與廢氣所產生的推力相比.

渦輪螺旋槳(turbofan): 引擎的廢氣完全沒有直接提供推力, 只用來推動引擎最後段的渦輪機, 帶動大軸, 再用減速齒輪組帶動螺旋槳. 雖然比起往復式發動機, 渦輪螺旋槳能使飛機速度更快, 但不一定更符合需要, 譬如說國軍的S-2C在換裝渦輪螺旋槳變成S-2T之後, 速度變快, 滯空時間卻變短了, 而反潛機的滯空時間比起速度要重要得多.

螺旋扇(propfan): 一種新型引擎, 扇葉比渦輪螺旋槳短但比渦輪扇長, 所以是裝在引擎外部, 但與引擎共用一個大軸(而不是像渦輪螺旋槳, 扇葉與引擎不在同一軸線上), 引擎廢氣則提供一部分推力, 號稱在低速時與渦輪螺旋槳一樣省油安靜, 又能達到近似於渦輪扇一樣的速度. 它的槳葉形狀也迥異於傳統的螺旋槳, 採用後掠造型以提昇效能.



(圖片來源: Wikipedia)

>Tu-95B-52是同一時間的產物和對手,Tu-16有8個螺旋槳,B-52有8個噴氣發動機。

Tu-16"獾"(Badger)用的是兩具turbojet, 別弄混了. Tu-95就是希望同時擁有比往復式發動機更高的速度, 又能有極長的續航力, 才採用turboprop. 不過它的同軸反轉螺旋槳就苦了機組員們: 槳葉的(不當)設計使得Tu-95成為史上最吵的飛機之一, 很多機組員都因此聽力受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請專家解惑
    回應給: mustang(wcobrachen) 推薦2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egjc888
龍公主 卡門演出側記

閣下肯定是飛機設計的專業人才,很可能還是航空動力方面的專家。我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希望你能夠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解釋下面的問題使普通人都能瞭解。

 

1.為什麼螺旋槳的漿葉尖端速度如果超過音速就不再增加推力?如果超過音速會怎樣?

 

2.螺旋槳的漿葉尖端速度與飛行速度有任何關係嗎?直覺上應該沒有。

你的800公里/小時的平衡點是指漿葉的尖端速度還是飛機的飛行速度?

如果我用很多小螺旋漿,是不是也能超音速飛行呢?

 

3.為了防止螺旋槳漿葉的尖端速度超過音速,我們可以把螺旋槳變短,把槳葉數目增加。這麼做的優劣點在那裏?

 

4.如果航空汽油發動機還有改進的空間而螺旋槳是原罪,為什麼現在還流行渦輪螺旋槳(Turboprop)?這難道不是放棄汽油發動機但是不放棄螺旋槳嗎?

 

5.俄國的 Tu-95(熊式)是五0年代研發的洲際轟炸機,用的就是渦輪螺旋槳。Tu-95有四個發動機,每個發動機推動兩個旋轉相反的螺旋槳,這麼做的好處在哪裏?

事實上,Tupolev 最先是考慮用活塞發動機的而且用Tu-4修改後做了一個原型機,結果不滿意而被放棄。顯然是汽油內燃機的功率不足。

Tupolev 也反對用噴氣發動機,因為航程不足。

Tu-95B-52是同一時間的產物和對手,Tu-16有8個螺旋槳,B-52有8個噴氣發動機。Tu-95 B-52比較,航程一樣,最高時速Tu-16還高出五十公里。

 

結論:

 

1.mustang老兄,你是航空專家,我相信你說「螺旋槳的尖端不能超過音速」是正確的。雖然我不懂其中的道理,但是曾經聽朋友提起過這現象,只是未深究,因為我不在這一行。希望你能對這個物理現象有更清楚一點的解釋,增進我們的瞭解或是滿足一般讀者的好奇。

 

2.我也相信你說「研發噴氣發動機是因為螺旋槳的效率在槳葉尖端接近音速時會降低」,這是專家們的說法,比較學術性,但是不容易說服一般人。

 

3.我的觀點是:

即使螺旋漿的效率完全不受漿葉尖端的速度限制(上帝改變主意),噴氣發動機還是會發展的,這是因為汽油內燃機能夠輸出的功率比渦輪發動機差太遠了,不止一個數量級。對航空發動機而言,汽油內燃機已經沒有潛力,螺旋槳的考慮應該是次要的。

Tupolev 在設計 Tu-95 時放棄活塞發動機但是採用螺旋槳,就是最佳的証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43535
非也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4


mustang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egjc888
YST
Tzong
齋貓

汽油內燃機在飛機上的應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到了極限。科學家知道,如果要在不損失「推重比」的情形下增大馬力,汽油內燃機已經沒有什麼值得開發的潛力了。為了追求飛機更高的速度,科學家必須放棄內燃機,另起爐灶。

二戰末期出現噴射發動機的原因不是因為汽油內燃機已經達到極限,實際上更大的航空用汽油內燃機在二戰末期還不斷的出現。

關鍵不是出在發動機本身,而是產生推力的螺旋槳上面。打從1930年代初期金屬螺旋槳和薄翼可以運用在設計上之後,很快的螺旋槳的極限就已經被發現,以當時對於高速空氣動力的了解(音速還是到40年代才確定),各國的研究所發現的是在時速大約800公里/時就是當時所能達到的最大平衡點,這時候合理設計的螺旋槳的葉稍已到達音速,再增加轉速也無法提高輸出的效率,因此,假如要繼續提高飛機的速度,必須採用其他替代動力來源。

德國,英國,蘇聯,瑞典這些國家都是在這個時期逐漸投入相關的研究,美國起步慢很多,要等到阿諾德拜訪英國之後帶回英國提供的資料和數據才開始進行相關的發展。而歐洲在二次大戰以前是空氣動力發展的重鎮,高速飛行理論的研發,像是後掠翼與三角翼的數學模型都是德國先發表的。美國不是沒拿到,只是當年去義大利聽發表的四位大師會到美國就忘記了。

因此,極限的根源是螺旋槳,發現的時間在二戰爆發前10年已經開始注意到並且進行研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42701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