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軍事小常識:戰鬥機
 瀏覽5,106|回應9推薦13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3)

瘋馬俱樂部
Rebec
角落裡的微光
YesYouGotIt
校長
齋貓
愛台也愛中
安津
ant
egjc888

more...

開年以來最大的軍事新聞就是去年12月底中國大陸官方解密她最新研發的殲-10戰鬥機並且宣佈殲-10已經成軍服役。我所知道的消息是,殲-10其實早在2003年就正式成軍了,只是等到現在才解密而已。殲-10的解密與成軍是引起我寫這個系列文章的重要原因,讓我們趁此機會談談戰鬥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軍用飛機以用途來區分,可以有很多種,每個國家採用不同的代號。先說世界航空第一大國,美國的軍機代號。

戰鬥機(Fighter)是以空中格鬥為主,美國戰鬥機的型號都以F開頭,再跟一個數字,附加一個“別號”。譬如 F-16是美國的輕型戰鬥機,取名“Falcon(獵鷹)”。

轟炸機(Bomber)以大面積破壞地面目標為主,美國型號都以B開頭,也附加一個“別號”。譬如B-29是長程重轟炸機,取名“Superfortress(超級堡壘)”。

除此之外,美軍的運輸機以C開頭、偵察機以R開頭、對地(海)特殊目標攻擊機以A開頭....等等,我就不細訴了。

 

俄國的軍用飛機不是以用途分類作代號,而是以研發公司的縮寫為代號。

譬如Su-27是蘇愷公司(Sukhol)研發的某一種戰鬥機,NATO為它取了一個外號叫“Flanker(側擊者)”。

譬如Tu-22M3是圖布列夫公司(Tupolev)研發的某一種轟炸機的第三次改良型,NATO 為它取了一個外號叫“Backfire C (逆火 C 型)”。

猜猜看, Su-25是什麼飛機?不對,它不是戰鬥機,而是一種對地(海)特殊目標攻擊機,NATO為它取了一個外號叫“Frogfoot(青蛙腳)”。

所以“Su”開頭只代表是蘇愷公司研發的飛機,這些飛機可能是戰鬥機,也可能是其他種類的飛機。

但是俄國飛機公司都幾乎只研發一種飛機,譬如米高揚—格瑞梅曲(Mikoyan-Gurevich)公司就只研發戰鬥機,代號以“Mig”開頭,中文簡稱「米格機」。所以看到“米格(Mig)”開頭就認定是戰鬥機,幾乎也錯不了。

 

中國大陸有自己的軍事系統,用的是中文,所以有自己的一套代號。

譬如大陸稱戰鬥機為「殲擊機」,英文代號以J開頭,再跟一個數字,附加一個“別號”。譬如殲-10,代號J-10,取名“猛龍”。

大陸的轟炸機,中文以「轟」字開頭,代號以H開頭,譬如轟-6,代號H-6。

大陸的運輸機,中文以「運」字開頭,代號以Y開頭,譬如運-8,代號Y-8。

大陸稱對地(海)特殊目標攻擊機為「強擊機」,中文以「強」字開頭,代號以Q開頭,譬如強-5,代號Q-5。

 

本系列的文章將討論範圍專注在戰鬥機,因為戰鬥機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用途最廣,最具代表性,就像海軍的驅逐艦。

 

據我所知,殲-10目前裝備了四個團,每個團有二十四架飛機,所以解放軍裝備這種新型戰機的總數大約在一百架左右。

中共空軍的編制與國軍不同(國軍採用美制),大陸空軍的一個團比國軍的中隊(十二架飛機)要大,比國軍的大隊(三十六架飛機)要小。國軍的大隊再上去就是聯隊;解放軍的空軍團再上去就是空軍師。不論聯隊還是師都是駐紮在同一個空軍基地,聯隊長或師長就是該空軍基地的最高指揮官,官階是少將。

 

下面這張照片是新華社提供的。一整個團二十四名飛行員列隊走過他們的殲-10戰機,飛行皮夾克蠻神氣的,不錯,頭盔不知是否有瞄準器(這是重要裝備,以後會討論)。走在最前面的兩位應該是團長與副團長,都有點胖,不夠帥氣,看起來也不夠靈巧,應該減重了。

 

 

殲-10正式成軍,一個團的二十四名飛官列隊走過他們的戰機。站立在每架飛機前的八位士兵,是負責為該飛機保養與維修的地勤人員。

 

殲-10的正式服役在世界軍事上是一個重大新聞,引發全球軍事專家極大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殲-10的性能屬於第三代戰機中的佼佼者,軍事專家把它歸類於三代半。殲-10的出現不但打破了海峽兩岸的軍事平衡,而且在美、歐、俄之外形成世界戰鬥機的第四極,為中國奠定了下一代(第四代)戰鬥機的地位。

YST個人認為也許最重要的是殲-10的性價比很高,在未來的軍火市場上是一個非常強勁的對手,目前看不到任何可以和它競爭的西方產品。

 

航空工業是高科技工業的最佳代表,因為它要求最多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儲備,它的系統最龐大也最複雜。發展航空工業的困難尤其表現在現代戰鬥機的設計與製造上,因為相關的配套工業太多了。今天能夠設計與製造出一種優良的第三代戰鬥機,其困難度比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製造出一種優良的新戰鬥機不知道高出多少倍。要想搞出一個現代戰鬥機,熟練的工人不計算,單只計算高教育的科研隊伍與工程師就上萬。不要笑,美國開發任何一種新戰機,它的動力系統、飛行系統、電子系統、武器系統....等等,哪個子系統的研發隊伍不上千?子系統的工程固然浩大,整合系統的工程和困難更是驚人,需要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

 

殲-10的出現代表中國大陸在航空工業上的巨大成就。中共的軍事工業一向是裝備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今天的殲-10成軍表面代表的是解放軍裝備了第三代的戰機,背後確定的是下一代的戰機已經在高度研發中(我估計在三到五年內會首飛),可以想像更前衛的戰機開始預研。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中將討論每一代戰機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空中打擊力量在現代戰爭中是非常關鍵的。尤其一個國家所製造的戰鬥機會為這個國家的綜合軍事工業水平提供很好的指標,所以一種新飛機的出現會立刻引起世界軍事學家濃厚的興趣和廣泛的討論。目前能夠獨力製造第三代戰鬥機的國家只有五個,就是聯合國的五個安全理事會員國。到了第四代也許就只剩下美、俄、法、中四個國家了。英國多半沒有這個錢、技術、與意志繼續玩這個燒錢的遊戲,英國把未來戰鬥機的研發都交給了美國。

 

如果你經常閱覽軍事報導的文章就會發覺軍事家們常常把某個戰鬥機說成是第幾代的戰鬥機,譬如米格-15是第一代、米格-21是第二代、F-16是第三代、F-22是第四代...等等。這種用「代」來區分戰鬥機的性能幾乎已成了軍事家、軍事記者、還有軍事迷們的共同語言而他們的報導中幾乎從來不對這個「代」加以任何解釋。

 

對軍事不很熟悉的讀者不禁會問:這些戰鬥機每一代的劃分到底標準是甚麼?

本系列文章的主旨就是回答這個問題,也順便談一點戰鬥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演變歷史。

 

首先我們要點出的是,戰鬥機的演變和飛機的動力系統密不可分。事實上,航空發動機是推動戰鬥機的演變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才是遙感系統、控制系統、通訊系統...等等。所以要談戰鬥機的演變就必須從航空發動機談起。

 

人類自從發明飛機就不斷地追求飛得更高、飛得更快和飛得更遠,軍用飛機更是如此。這三個要求不論是那一個,關鍵問題都在動力系統。歷史上,科學家從來沒有停止要求更強大的發動機。優良的發動機是設計飛機最最重要的關鍵部分,是牽一髮動全局的傢伙。

 

研發戰鬥機的週期很長,所以整個計劃都是全面進行,所有的子系統都預先設定了指標。如果到了整合的時候發動機的性能不能達到預定的指標,則飛機的性能就會全盤改變,因此整個設計必須重來,不但浪費了時間、金錢、與人力,而且產品性能必定下降,在比較嚴重的情形下會導致整個計劃被放棄。

 

中國的工業發展較晚,加上連年戰亂,根本沒有長期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一九四九年內戰結束時,中國連汽車都不能製造,工業基礎之薄弱可想而知。大陸的航空工業起步艱難,西方的技術封鎖更是雪上加霜。大陸的航天工業有錢學森這根大柱子撐著,所以一枝獨秀,令全球人士刮目相看。中國的航天技術不但先進,幾乎與美俄同步,而且自成一套,有些地方甚至領先世界。但是航空工業沒有錢學森這種大柱子,一切要自己從頭摸索。所以航空工業長期落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學技術的儲備不夠。尤其像發動機的製造屬於最高機密,這種關鍵技術是不可能得到外國幫忙的,即使是友好國家也不可能轉移這種技術。早期大陸有很多飛機設計被迫取消,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發動機不過關。

 

對飛機而言,發動機僅僅要求馬力大是不夠的,還必須重量輕,航空發動機的困難就在這裏。想想看,十九世紀輪船上燒煤的蒸汽機馬力就非常大了,但是飛機能用嗎?所以最早的航空發動機都是清一色的汽油內燃氣,因為以單位輸出馬力而論它的重量最輕,也就是說汽油內燃氣的輸出功率與本身重量的「比值」最高。這個平均推力除以自身重量的「比值」,科學家稱為發動機的「推重比」(Power/Weight Ratio)。

 

這個「推重比」是所有研發動力系統的科學家們與工程師們最看重的指標。在船舶和車輛上,也許工程師們還可以稍稍通融、放鬆一點要求。譬如你的賓士轎車,如果8氣缸的發動機重量比原先預估多了一公斤,德國工程師老爺也許就算了,他更關心的是配置問題(packaging),因為汽車內部的容量有限。如果是設計船用柴油發動機的工程師老爺,多出一公斤的事情那就一定算了,船這麼大,連配置都不會是問題。

 

但是研發航空動力系統的老爺們對發動機重量的增加是絕不會通融的。譬如F-16的發動機,每減少一公斤的重量,工程師老爺都會歡呼雀躍。「推重比」是所有戰鬥機設計的基礎和最關鍵的單一指標數字。航空科學家與工程師們絞盡腦汁把這個數字一點一點往上推,「推重比」每增加一點,同樣的飛機就可以飛得更快、更高、更遠、或攜帶更多的武器與彈藥,在交戰的時候高下立現,很可能就此決定了生死、勝負、或成敗。

 

(未完待續)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37885
 回應文章
Tu-95 / Tu-20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5


齋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腦蟲
egjc888
校長
Xuser
YST

>在此我要請教齋貓一個問題。我知道米高揚(Mikoyan)是俄羅斯有名的飛機設計局,那麼格瑞梅曲(Gurevich)是不是一家飛機製造廠呢?

設計局是兩人合夥成立的, 所以也把兩人的姓氏合在一起. 1970年Mikoyan去世之後, 設計局全名就把Gurevich拿掉了(原因我就不知道了...為了紀念Mikoyan嗎?), 不過代碼仍延用MiG.

>你說俄國的戰鬥/攻擊機代號是奇數,轟炸機的代號是偶數。我猛一想,果真如此,以前怎麼沒有注意到。這個有點意思。後來又一想,不對呀,俄國有名的熊式轟炸機(NATO 取名 Bear),它的代號是 Tu-95,是奇數。不過我只找到這個例子,有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嘿嘿, 我早就料到市長會問這個問題, 因為它也曾經困擾我許久. 我也是不久前才得知,Tu-95是Tupolev公司的內部計畫代號, 而Tu-20才是蘇聯空軍本來要賦予它的編號, 但在它正式成軍之前, Tu-95就已經廣為人知, 結果Tu-20這個編號就被放棄不用了.

不過我也發現我上一篇文章的確有錯誤: 今天我才想起, 韓戰時從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起飛的海軍戰機(如F8F "Bearcat")用的還是舊式的編號, 而當時空軍早已獨立, 所以三軍編號統一必定是更晚才發生的事. 稍微查了一下就找到這個: U.S. Systems of Aircraft Designation. 這個網頁把美軍從陸軍航空團時代的編碼系統詳加整理;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美國各軍種遲至1962年(9/18, 正好是空軍成立15週年)才把飛行器的編號系統統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什麼具體的資料都沒公開的時候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0


mustang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殲-10與「陣風」的性能相當,但是價格也許只有「陣風」的一半或六成。這就是我說的一旦殲-10推向國際軍火市場必將打敗所有的競爭者。

現在關於J-10的詳細一點的資料都沒有,連外型尺寸都是間接推估的時候,貿然說陣風性能比他好或者是不好,一點根據都沒有。更何況,以歐洲的技術和經驗來講,他們在航電方面的能力高多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39586
蘇聯滲透
    回應給: 齋貓(dormcat) 推薦0


mustang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請問被滲透的是哪一方? 加拿大空軍? Avro? 還是美國? 抑或是像其中一種說法, "防止高科技落入蘇聯手中"?

蘇聯滲透到工廠。

>當年蘇聯想要獲取有關Avro Arrow的技術乃是意料中事, 但是由政府下令把設計圖與原型機毀得一乾二淨這種事不是一兩個間諜就可以辦到的.

加拿大政府懷疑已經被滲透,後來解密的資料也顯示加拿大當時的懷疑是正確的。因為已經認為被滲透,乾脆整個計畫都幹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39580
謝謝齋貓的指正
    回應給: 齋貓(dormcat) 推薦8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8)

龍公主 歌劇卡門演出之二
腦蟲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校長
齋貓
愛台也愛中
egjc888
Xuser

齋貓的文章很有意思,把我大而化之和不甚清楚所犯下的錯誤都找出來了。

 

是的,米格機應寫作 MiG,不能寫作 Mig。此處 G 必須大寫,因為 Mikoyan 與 Gurevich 是兩個人或兩個公司的名字。在此我要請教齋貓一個問題。我知道米高揚(Mikoyan)是俄羅斯有名的飛機設計局,那麼格瑞梅曲(Gurevich)是不是一家飛機製造廠呢?

 

是的,蘇愷應該是Sukhoi,不是Sukhol。我眼睛花了,把 i 看成 l。YST 大而化之,不求明白,十分慚愧。

 

哈哈,我查了一下,F-16 的別名真的是叫“Fighting Falcon”。寫文章時我真的 只記得一個Falcon,就胡亂叫它獵鷹,當時心中就想到電影「臥虎藏龍」羅小虎(張震飾演)在大漠裏他手背上那隻大鳥。

 

老美也是,給自己的飛機取名字就這麼神,Falcon 還不夠,一定要 Fighting Falcon。有人會認為是“Sleeping Falcon”嗎?多此一舉。但是老美給對手老俄的飛機取名字,就叫什麼“青蛙腳(Frogfoot)”。誰說只有台灣人喜歡唱衰對手?

 

老中對殲-10一直守口如瓶,一旦解密就立刻給自己的飛機取名「猛龍」,這叫先聲奪人,也是先下手為強,免得被老美或台獨取什麼“烏鴉”或“軟腳鳥”之類的穢氣名字。

 

等一下,齋貓別跑。我也逮到你一個毛病。你說俄國的戰鬥/攻擊機代號是奇數,轟炸機的代號是偶數。我猛一想,果真如此,以前怎麼沒有注意到。這個有點意思。後來又一想,不對呀,俄國有名的熊式轟炸機(NATO 取名 Bear),它的代號是 Tu-95,是奇數。不過我只找到這個例子,有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俄國的 Tu-95MS(Bear)“熊式”戰略轟炸機飛行在海洋之上。

 

最後,回應齋貓的總結,有關先總統蔣公寫的「我們的發動機何時可以完全自製」。

如果蔣公的「我們」是指只剩下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答案是:遙遙無期。

如果蔣公的「我們」是指我們心目中的「一個中國」,答案是:已經成功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39504
謝謝龍公主的圖片
    回應給: 龍公主(lmccjh) 推薦4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龍公主 歌劇卡門演出之二
egjc888
Xuser

龍公主的圖片來的正是時候。我來加一點小小的說明。

F-5屬於第二代戰鬥機,幻影-2000屬於第三代,「陣風」屬於三代半。這三種戰鬥機之中,「陣風」的性能最好。

我記得台灣購買幻影-2000的價錢是六千萬美元一架,非常昂貴,比蘇愷-30或F-15都貴。更何況後二者是重型戰鬥機,和幻影-2000根本不在同一等級。

「陣風」的性能超過幻影-2000,當然更貴了。「陣風」的實際價格是多少我不清楚。

殲-10如果外銷,價格應該在三千五百萬美元左右,這是賣給巴基斯坦的「友好價格」。

殲-10與「陣風」的性能相當,但是價格也許只有「陣風」的一半或六成。這就是我說的一旦殲-10推向國際軍火市場必將打敗所有的競爭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39435
滲透哪一方?
    回應給: mustang(wcobrachen) 推薦0


齋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原因已經公開很多年了:蘇聯間諜滲透。

請問被滲透的是哪一方? 加拿大空軍? Avro? 還是美國? 抑或是像其中一種說法, "防止高科技落入蘇聯手中"?

當年蘇聯想要獲取有關Avro Arrow的技術乃是意料中事, 但是由政府下令把設計圖與原型機毀得一乾二淨這種事不是一兩個間諜就可以辦到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原因已經公開
推薦0


mustang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想當年加拿大曾經開發出同時期最先進的Avro Arrow, 是世界第一架線傳飛控(Fly-by-Wire)的戰鬥機, 甚至領先美國許多年, 但是在處女航後不到一年計畫便突被中止(原因至今不明),
>

原因已經公開很多年了:蘇聯間諜滲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2038795
註釋與勘誤
    回應給: YST(YST2000) 推薦6


齋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愛台也愛中
egjc888
YesYouGotIt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Xuser
YST

YST市長花了很大工夫寫了這篇長文, 但是可能是太長了, 不免有些疏漏, 在此作一些補充說明:

>戰鬥機(Fighter)是以空中格鬥為主,美國戰鬥機的型號都以F開頭,再跟一個數字,附加一個“別號”。譬如 F-16是美國的輕型戰鬥機,取名“Falcon(獵鷹)”。

美國是在1948年, 也就是空軍從陸軍獨立出來(1947-09-18)的次年, 才把原本相當混亂的三軍航空器編號統一, 以一至兩位英文代碼(兩位時, 第一碼為形容詞碼, 第二碼為主(名詞)碼)在前, 中間加一短線, 後接數字, 數字後則緊接衍生形代碼(通常由A開始用). 另外, F-16的別名是"Fighting Falcon", 通常譯為"戰隼", 以便與"鷹"(Hawk, 比隼大)與"鷲"(Eagle, 比鷹更大)做區別.

>轟炸機(Bomber)以大面積破壞地面目標為主,美國型號都以B開頭,也附加一個“別號”。譬如B-29是長程重轟炸機,取名“Superfortress(超級堡壘)”。

轟炸機的目標不一定是大面積的地面目標--這是"戰略(重)轟炸機"的任務. 傳統上, 輕型轟炸機會配合地面部隊的需要, 攻擊敵方的地面部隊, 但是這種任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被戰鬥轟炸機與攻擊機取代(詳後述).

>對地(海)特殊目標攻擊機以A開頭...

攻擊機(Attacker)的任務是"近接空中支援"(Close Air Support, CAS), 也就是幫地面(含海面, 以下同)部隊攻擊敵方的地面部隊. 由於現代戰鬥機在設計之初, 多半也有考慮到攜帶空對地飛彈及炸彈的可能性, 所以許多戰鬥機(如F-16)也能進行對地攻擊任務, 甚至於比專職的攻擊機還出風頭, 但是兩者的設計理念還是有許多根本上的差異:

1. 戰鬥機設計的目的是為了空戰, 所以除了維持機體在進行高G力運動時的完整性所需要的結構外, 不會再增添額外的裝甲來增加重量. 然而, 攻擊機要在超低空攻擊敵方地面部隊, 勢必闖入敵軍的防空火網, 所以在設計時就會增添保護駕駛員與重要結構(如油箱與發動機)的裝甲.

2. 戰鬥機在合理的油耗下當然是飛得愈快愈好; 如果一開始的定位就是防禦性質的攔截戰鬥機(Interceptor), 像是F-104或是English Electric/BAC Lighting, 甚至連油耗都不用考慮, 只要管最大速度以便更早攔截敵機(最誇張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以火箭引擎推進的Me 163), 並且一定會配備高性能的雷達以便及早發現與攻擊敵機. 然而, 對地攻擊時, 高速不但無用武之地(根本無法瞄準目標), 在低空以高速飛行更是極度危險, 只要有一點側風就足以讓飛機墜毀, 所以專職攻擊機通常沒有配備用來進行超音速飛行的後燃器. 另外, 地形會反射雷達波, 限制雷達的搜索範圍且會傳回許多雜訊, 所以大部分的攻擊機也沒有配備雷達. 對攻擊機而言, 提供夜視功能的前視紅外線(Forward Looking Infrared, FLIR)才更重要, 通常視任務需要以莢倉方式加裝於機身上.

>所以“Su”開頭只代表是蘇愷公司研發的飛機,這些飛機可能是戰鬥機,也可能是其他種類的飛機。

但是俄國飛機公司都幾乎只研發一種飛機,譬如米高揚—格瑞梅曲(Mikoyan-Gurevich)公司就只研發戰鬥機,代號以“Mig”開頭,中文簡稱「米格機」。所以看到“米格(Mig)”開頭就認定是戰鬥機,幾乎也錯不了。


前蘇聯在給予飛機編號時, 戰鬥/攻擊機為奇數, 轟炸機為偶數. Mikoyan-Gurevich設計局(蘇聯解體後才民營化成為公司)的縮寫為MiG(注意G要大寫). 另外, 是Sukhoi, 不是Sukhol.

>目前能夠獨力製造第三代戰鬥機的國家只有五個,就是聯合國的五個安全理事會員國。到了第四代也許就只剩下美、俄、法、中四個國家了。

想當年加拿大曾經開發出同時期最先進的Avro Arrow, 是世界第一架線傳飛控(Fly-by-Wire)的戰鬥機, 甚至領先美國許多年, 但是在處女航後不到一年計畫便突被中止(原因至今不明), 所有設計圖與原型機均被迅速銷毀, 從此加拿大航空工業一蹶不振, 變成必須仰賴美國, 以至於今天仍有加拿大人認為美國當年有從中作梗甚至搞破壞, 有如美國利用張憲義摧毀我們的核武發展能力一樣.

文章最後我以先總統 蔣公在航空研究院寫的幾個字, 也是被中國空軍研發單位奉為圭臬的座右銘作為總結:

我們的發動機何時可以完全自製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巴西戰鬥機
推薦6


龍公主 歌劇卡門演出之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6)

龍公主 歌劇卡門演出之二
YesYouGotIt
Xuser
YST
egjc888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巴西空军F-5式轻型战斗机

“阵风”战斗机

“幻影”(Mirage)2000

圖片取自網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