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大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大陸同胞的“生猛”英文
 瀏覽16,593|回應41推薦16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6)

達卡
一顆麥子
YesYouGotIt
現代孔明陶朱公
洛杉基
風語
公爵大哥
佳怡媽媽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校長

more...

自從二十多年前鄧小平宣佈改革開放,中國大陸便開始大範圍地和西方接觸。其實大陸的封閉是被迫的,幾十年來西方對中國政策性的禁運和抵制使大陸無法不封閉,只剩下香港這個窗口,造成香港畸形的繁榮。

 

今天大陸高唱和西方「接軌」就是加緊步伐尋找一個有效的交流方式。但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太大,中國又是一個古老的文化大國,和西方「接軌」談何容易。看看這些歐美的中國留學生,他(她)們在西方住了幾十年也無法融入當地的社會,我們就知道這「接軌」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接軌」的第一件事就是語言,英文這個“世界語言”碰到東方大國就有了麻煩,成了與中國溝通最大的問題。2008年的奧運會一天天逼近,種種準備工作在中國如火如荼地展開。現在大陸一片英語熱,連計程車司機都要接受英語訓練。前幾天「聯合晚報」有一篇文章報導指出大陸餐館的菜單語法亂拼,譬如「宮保雞」的對照英文是「Government abuse chicken」,成了「政府虐待雞」。至於三文(明)治叫「three text cure」、「上湯雲吞」叫「top soup cloud swallow」就更玄了,保証教老外看了傻眼。

 

其實中國的菜名本來就有點玄,一道「螞蟻上樹」若是沒人指點或是曾經吃過,連老中也不知道是啥菜。中國人凡事喜歡討個好彩頭,於是在喜慶宴會取個吉利的菜名是常事。譬如「早生貴子」,老外就糊塗了,老中多半知道大概是「棗、花生、桂圓、蓮子湯」。但是譬如一道菜取名「龍鳳呈祥」,它最可能是冷盤,但有可能是熱炒,說不定是點心,如果端出來的是一大盆羹湯也不會奇怪,老中也搞不清楚,反正上什麼就吃什麼,到時候就知道了。老中習以為常,老外不能接受,這就是文化差異。

 

「聯合晚報」的報導指出北京當局已經對餐館和旅館菜單的英文翻譯展開核查工作。初步完成的餐飲英文菜單,範圍涵蓋冷菜、熱菜、羹湯、主食、小吃、西餐、甜品、中國酒、洋酒、飲料等多個品類,數千種菜名、酒水,光是飲料目前收集到的就有兩百多種。仔細一想,這工作是很繁重的,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北京當局將在1月底把官方翻譯正式推出,由旅遊局加以推廣。

 

中國人蠻有趣的,天生的商人,為了賺錢,有條件就上,沒有條件就硬上,反正上了再說,有問題到時候再想辦法解決。所以大陸出現一些“生猛的”英文一點也不奇怪。其實“生猛的”英文豈止出在餐飲業,市場和交通都有問題。YST 貼幾張“生猛的”照片給各位瞧瞧。

 

 

老外有膽去買車票嗎?

 

 

這個英文夠猛罷?

 

 

超猛的英文翻譯,這是英文和簡體字同時創造的笑話。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請唐人街的老中來幫忙
推薦9


Xus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9)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龍公主 卡門演出側記
校長
B
egjc888
方正平
Rebec
YST
愛台也愛中

這是一個切實而有趣的問題,與生活脫不了關係。

語文的翻譯有兩個層次:生活的、文學的。一般只須懂得生活的語文運用與翻譯即可,對於文學翻譯(例如將紅樓夢翻譯成英文),那就是一門非常艱深的學問,一般人不必、也很難企及。此外,介於兩者之間的專業、學術翻譯,則由各人各就所需,學習運用。

生活英語文的翻譯,在兩岸都有問題。以台灣來說,光是拼音方法就鬧得不可開交,而且還不可避免地扯上政治意識,難分難解。這裡,我從一些外地與過去的經驗來談談生活語文的翻譯問題。

先說日本。日本人對付這種問題,「幾乎」一律採用音譯,而且,因為其音譯規則相當簡單明瞭,所以毫無問題。在日本,所有「新鮮」的外國事物全部音譯,他們把這類文字稱為「外來語」。例如,「巨蛋」就叫做「多畝」,而,由於時尚風潮,這類文字有時候就直接採用原文表示,如 TOKYO DOME東京巨蛋。

這在明治維新以後的西化過程當中,相當重要。西化、現代化、科學化,絕對離不開翻譯,日本人對於這些相關的「專有名詞」一律音譯。這,對於因西化、科學而大量翻譯外文書籍的日本人來說,有其簡便、統一的好處。

在中國,早期的十里洋場對西洋的事物,音譯、意譯參半,而似乎以音譯居多。例如,「司弟克」就是(自命為)紳士所用的手杖,等等。有趣的是,這類音譯的外來專有名詞多數以「上海音」與「廣東音」翻譯--中翻英如「北京」Peiking,英翻中如「屈臣氏」Watsons;「屈臣氏」要念廣東音才能唸出Watsons,若用普通話(國語)發音,則毫不相干。這類例子,很多很多,一時想不出更普遍的例子。(北京的英譯,大約廿年前已正式改為Beijing,許多內地的地名則因新的音譯規則而通通改名,如X、Q的發音改變等等。)

這個問題,談下去沒完沒了。回到本欄主題,我認為,大陸快速開發「國際觀光事業」與大型國際活動,而且儼然是總體經濟的重要一支,則對於「生活中文」的英譯必須有一套統一而實用的方法;最好的辦法,大概是請美國唐人街的「老中」來幫忙,這種事,他們最有經驗--螞蟻如何上樹、佛又如何跳牆,問問他們究竟是如何跟老外說清楚的。

當然,請唐人街的老中(或就近請香港的老中)來幫忙,必須注意他們的音譯都是廣東音,例如,美國人、或所有到過香港的外國人已經熟知的粵式「點心」Dimsam就是廣東音,在現今的大陸,要不要繼續沿用這種翻譯,是個問題。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