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開始的一系列文章, 是以一個年輕人的角度, 把關於把我自己最近思考的和觀察到的一些東西呈現出來, 今天先從台灣整體經濟來看.
最近的電視廣告拼命打著促銷, 這證明目前的台灣經濟非常不景氣. 背後的原因有的人說是因為石油價格波動. 但是我不這麼認為, 關鍵還在整個台灣的經濟發展體制有問題.
美國, 加拿大, 西歐, 也包括現在的中國大陸, 他們的年輕人在18歲以後, 都會離開自己的家裡出外生活. 美國人到其他州的大學上學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今天的中國年輕人也是如此. 但是台灣人並不是. 大多數的父母寧可他們待在家裡, 在附近的大學上課. 即使畢業了, 很多人也寧願住在家裡. 一方面是租房費用高, 二來還是與父母同住, 與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 這意思不是說美國人或者歐洲人絕對不這麼做, 而是與他們比較起來, 台灣年輕人與父母同住的比例更高.
這帶來一個後果: 年輕人並不需要考慮買房子, 他們只需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可以. 但是年輕人依然渴望自己的獨立空間, 所以汽車成為他們最想擁有的東西. 車的內裝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隨意的改裝, 在車裡可以做任何自己愛做的事情, 特別是與異性朋友. 另外就是電腦配件和3C產品. 對女生來說, 則是名牌包包.
讓我們看看這些產品的銷售. 全新的汽車銷售並不好, 但是台灣的二手汽車市場很熱鬧, 年輕人更願意買二手車.. 台北市的光華商場每天都門庭若市, 至於名牌包包就不必說了.
對於年輕人的父母來說, 他們是經歷台灣經濟起飛的那一代, 他們經歷過困苦的生活, 他們不需要名牌包包, 他們也不太清楚電腦和網路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促進作用. 他們要的是其他東西. 隨著他們的年老, 他們需要更多的投資在自己的醫療健康保險.
任何一個可以持續發展的經濟, 都少不了年輕人. 台灣今天的問題在於年輕人不想消費他們沒辦法擁有的東西. 這裡面的一個最大關鍵就是住宅, 當一個人擁有住宅的時候, 他才會開始購買各種消費用品.
為什麼年輕人不想消費? 因為跟父母住還是比較划算, 他們的父母還能看到自己的孩子, 他們才覺得安心. 台灣的住宅對任何人來說都很貴. 請大家注意我用”台灣的住宅”. 這意思是說, 目前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時代, 居住在什麼國家已經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居住的地區有沒有足夠的設施或者誘因讓人留在那裡. “能享受到什麼”和”對環境的觀感”成為更重要的事情.
台灣的經濟政策可以按照台灣官員自己心中的意思制定, 台灣的政客也可以隨意調整政策, 但是當很多人發現一個居住成本更低, 與現在的生活非常類似, 甚至更好的地方以後, 人們就會離開.
對台灣人來說, 這個地方是中國大陸; 對在矽谷工作的印度人來說, 這裡是班加羅爾(Bangalore); 對德國人來說, 這裡是波蘭和捷克.
今天的上海為什麼吸引那麼多台灣人? 因為他們真正的享受到參與全球經濟的好處. 什麼是全球經濟? 全球經濟代表它直接使用國際通用的標準, 或者採用更嚴格的標準. 一個在全球經濟裡的城市, 必定能很容易買到全世界的商品和服務, 而且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不會比其他地方貴. 它同時也提供服務和商品給全世界.
有的人會拿國際排名來反駁我. 的確, 上海的排名比台北落後, 但是台北已經沒有成長的空間, 要想更上一層樓, 台北市需要大規模的都市更新和重劃, 它還需要台北縣做更細緻和綿密的功能整合, 按照目前台灣靠選舉的政治生態, 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先談談我自己的生活經驗.
美國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市場, 任何商品在美國都有強烈的競爭, 如果你的價格比別人貴, 那麼隨時會有新的競爭者取代你. 整體上來說, 美國人不在乎商品的製造國家, 只要品質符合他們的需求, 就算是Made in China也可以接受. 這樣的體系讓美國很難出現實質上的通貨膨脹, 除非是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 1996年我就見識到”中國製”的商品在美國市場貨架上所佔據的龐大比例. 這些中國製造的東西, 與我在台灣所買到的東西在功能上和品質上可以說絲毫沒有差別, 照美國人的平均工資來看也不貴. 再比較台灣人的平均薪資, 美國人所買到的產品事實上是更便宜的, 而且選擇更多.
在德國和荷蘭的超級市場裡, 稻米價格平均一公斤的價格折合台幣大約是30元左右, 或者接近1美元. 稻米的產地泰半是印度或者泰國. 那些稻米經過千里迢迢的運輸, 加上可能的關稅, 還有歐洲當地的商業運作成本, 為什麼比GDP只有西歐一半的台灣便宜? 當地的麵包價格也不貴, 比起台灣還是便宜, 而且份量十足.
這些國家都具有高度競爭的產業, 他們的貿易自由化程度比台灣高的多. 而且不只是商品自由化, 從零售業的高度自由化, 到服務業的自由化, 還包括醫師, 律師等等高級服務業自由化. 台灣在WTO裡要拼的不是經濟, 它要拼的是政治. 如果它真的有誠意想要加入, 它早就可以採用很多的雙邊架構, 或者貿易備忘錄諒解來進行自由化. 台灣政府很清楚它自己是口惠實不至的. 今天台灣所出現的”WTO適應不良症”就是最好的証明.
台灣的經濟政策導致了一般人民高昂的基本生活開銷, 也必定會壓縮”人均可支配所得”. 一個國家的購買力的強大與否,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來. 任何人的首要開支一定是食品和住房. GDP只有歐洲人一半的台灣人能支配的錢更少. 今天台灣很多家庭窮困到吃飯都成問題. 如果很早之前就開放廉價的稻米進口, 或許也是幫助他們生活的一個辦法.
台灣年輕人不可能去負擔提振景氣的任務. 現有的制度下他們沒有誘因. 他們最多只能消費一些消耗品, 例如洗髮精, 化妝品或衣服鞋子, 而不是長久耐用品, 例如洗衣機, 洗碗機, 烤箱.
任何一個想要長久發展的經濟體系, 如果這個環節斷裂, 就一定出現景氣問題. 美國和中國大陸以及歐洲國家都具備這個循環系統, 台灣和日本目前的問題就是兩地年輕人不投入, 所以經濟嚴重不景氣.
隨著台灣人孩子越生越少, 這個問題在將來會越來越嚴重. 台灣整體的經濟環境在未來會更寒冷.
最後的分享一個地址給所有讀者. 書名是”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雖然物換星移, 人事已非, 其中一個作者最近可能有牢獄之災, 但是這不影響他們當時的觀察, 即使到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我也會寫一篇文章聊聊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
http://ts.yam.org.tw/ts_old/critical2004/party-media/party.pdf
一個從未離開過家的人,很難理解家的重要性;
一個從未離開過家鄉的人,難以體會家鄉的局限性。
一個放眼全國的人,區域的觀念會很淡薄;
一個走遍世界的人,胸襟並不當然地寬廣,視野卻必然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