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本文已被刪除
2006/04/16 12:57 瀏覽3,463|回應16推薦7

voyager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慕亞
egjc888
Rebec
YST
久遠
校長
孫立人的粉絲

本文因「賀市長榮任網路中宣部長」,已由 Voyager(voyager) 於 2006/06/23 00:17刪除。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有危有機
2006/04/24 15:35 推薦2


DREAMHERMIT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水研
Das Reich

 

個人也不覺得簡體化會跟文化斷層扯上太多關係,

最多只能說在改善簡體的的過程有失謹慎,

而台灣能保持繁體也未必是壞事,讓市場自己去決定,文化多元,也沒什麼不好。

至於中國危機,個人認為確實存在,蒼蠅不鑽無縫的蛋,然而只要中國休養的越久,此一問題,自可忽略不計,轉為焦點重心於導入法制,避免權力腐化官員,達成廉吏萬能政府的目標。

 

誠如孫文很早就說過,中國之患不在貧而在不均,大陸經濟不發達的觀念絕對是錯誤的,然而不均的問題才是中國的隱患,內部隱患都消除了,中國外部的問題都容易解決,人體免疫力高了,管他外在環境變換,也能百病不侵。

 

至於拿中國跟台灣出版的書籍作為比較本就不公平,台灣不過2000萬,大陸13億,如此龐大的人口差距,內容當然不可能一直在台灣之下,過去大陸受文革牽連,而今的台灣出版業雖然依舊發達,然而受累政府的無能,教改的失敗,教師的素質尚且可見一般,更別提及專業人才的素質。

 

中國的另一個危機在於民主素養需要長時間教育與培養,長久處於人治時期的中國,就像是過去街角可見的雜貨店,逐漸被西方7-11所取代,政府的執政效能決定了,那是否能在廣大的國家機器運作取得良好成效,中國外來的走向勢必是要變的,然而如何變而不亂,政權的轉移、體系的架構,都考量著中國未來的成長有多大的局限,正是一個國家的地基。外國勢力雖然多有影響,然而最大的危機仍在於執政者是否具備局夠的遠見智識,有無足夠的胸襟承擔失敗的壓力,

 

無疑當下的中國是在青年期的,更須戰戰兢兢保持前進的脈動,傲慢絕對是中國的致命傷,中國新時代的來臨,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失敗的結果是所有中國人無法承受的。

 

我在澳洲,跟許多的中國人聊過天,所得到的結論是,中國人往往太聰明,鑽小漏洞,不願守規矩,反觀看似笨得要死的外國人,不知變通,卻扎扎實實的前進,這是民族性不一所引起,但也是一種借鏡,導入民主法治,必須依法辦理,正是要不知變通,只要法規制定得宜,後人只須蕭規曹隨便能按部就班,謹謹有條。

若要人治,便需要良好的監督體制,選賢與能,避免党官橫行,最怕的是學東學西學了個四不像,該專又不專,喪失核心競爭力。好的沒學到,壞都全學齊了。

我到覺得那才是中國的危機

有危有機,而轉危成機,正是需要智慧與經驗的累積,簡體字的弊病,正是提醒執政者改革要做好全盤考量,不要朝令夕改、想到便做,應做好系統化的配套施政。

而危機主要來自於執政當局對於改革的漫不經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1654705
以簡軆字採用來論斷中國文化之危機太嚴重了
2006/04/24 14:27 推薦5


658658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egjc888
愛台也愛中
齋貓
校長
YST

個人認為以簡軆字採用來論斷中國文化之危機太嚴重了。 

文字是表達溝通的工具,簡體字好學易寫,的確有其存在的便利性。 固然在繁體字轉變成簡體字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太合理的改變或學習陣痛,但其現象是暫時的,終究文化是約定俗成的,中國文化並沒有因簡體字的採用而喪失其內涵。

個人曾幫任職公司在內蒙古窮鄉僻壤的巴林右旗山區贊助一所希望小學,當地土地貧瘠且老百姓生活窮困, 完工後的學校建築物是鄉裡最好的建物。 學校設立後,發現任職近二十年的校長只有高中學歷,許多學生無錢交學費而以雞蛋或雜物代替。

 我曾實地考察該校,在觀看一、二年級小學生上國語課時,引起我的好奇。  老師敎識字時,寫上簡體字,往往旁邊加上英文漢語拼音,感到簡體字好學易寫,敎漢語拼音又馬上讓小孩接觸英文字母,一舉两得。 由於學校經費有限,因此許多老師都是代課老師(中國大陸有專門名稱,我忘記了),每月薪水人民幣三、四百元,糊口都有問題,學生能識字寫字就已經不錯了,學好寫好那就是更高的期望了。

 簡體字好學易寫,很容易在中國廣大農村推廣普及,因此中國推廣簡體字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與社會性,在不妨礙文化的傳遞上,識字率的提高是中國跨入文明社會的一項重要指標。 

 記得十年前在中國的書店裡,找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往往是大陸淪陷前出版過的著作或是簡體版台灣已發行的著作,例如南懐瑾的書曾氾濫各大書店。 風水輪流轉,現今大陸學者出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刊或論文,不論質與量,深度與廣度,台灣早就瞠乎其後。

 當你遊覽北京或上海大書店時,看到關於中國歷史、哲學、考古或文化方面的書,真是多元化,且時常更新。 相對而言,台灣這方面則淺薄的很,內容鮮少原創。 

 中國各大學所出版的文化期刊更是多的不勝枚舉,這就是文化的生命力,反之,台灣政府不斷努力去中國化,以及在各大學成立一大堆台灣文學系所,不知成果如何定位如何發展如何難道要發展以福洛語創作文學嗎極端的發展本土化造成視野狹隘,缺乏生機,且令人窒息。 

 最近有時會參考簡體版史記、三國演義、三國誌方面的書,我個人並不認為中國大陸因推廣簡體字而有礙文化的傳承。 事實上,數十年大量的簡體字文献或研究報告的發表,當你研究中國文化時,不得不面對,甚至發現比繁體字文献更深人且全面。

 目前美國、日本與台灣是三個主要鼓吹中國有危機的地方。

 在全球佈局與世界爭霸上,毫無疑問中國是21世紀上半頁美國主要的潛在戰略敵人,只是美國沒有點破罷了。 美國不時地提出中國體制改革危機,拿美國民主制度之長攻中國極權制之短,呼籲中國體制開放、抗議箝制輿論與違反人權等訴求, 無非希望中國歩入蘇聯崩解後塵,變中出亂,瓦解中國威脅。

 日本鼓吹中國有危機,帶有強烈惡意心態。 中國的崛起,首當其衝的是中共取代日本在亞洲所扮演的角色。 日本自明治維新採脫亞入歐政策,自視是亞洲優良人種,歧視與凌虐其它亞洲人,造成亞洲其它國家對日本人多多少少帶點仇視的歷史情節。 

 面臨中國興起,日本在亞洲有邊陲化的危機,日本商社在亞洲佈局的雁行經濟體系也逐漸瓦解。 如果日本無法在亞洲扮演重要角色,將來如何在世界舞台立足因此日本打擊中國勢力一直不遺餘力,希望中國在政治上或經濟上裂解成七大塊,陷中國於內亂,解除對日本之威脅。 李登輝之流台獨人士深受日本歪說影響,跟著搖旗吶喊,相信中國會裂解成七大塊,毫無自我判斷能力,民族敗類蓋棺論定。

 台灣人對中國之危機認定,不是帶有意識型態,就是狹隘眼光。 姑旦不論意識型態,台灣人深受美日主流媒體,及大陸台商所見所聞影響,往往見不到真相或以偏概全。 

 中國主要的決策在北京中央政府及各部會,一般台灣人比較少有接觸機會,而大部份台商接觸地方郷鎮政府,誤以為全中國都是如此,那就大錯特錯。 北京是中國政治精英與學術人才匯集所在,中央政府更是拔尖任用。 記得大約十年前拜訪北京人民銀行國際司,聽一位處長介紹其同事認識,東一個某省聯考探花,西一位某省榜首,令人訝異。 

目前北京中央部會司局級幹部博士比比皆是,即使不是博士,也大部份是在職博土班學生。我認識幾位處長級幹部,都取得碩士學歷,且有的在進修博士。 以前,我有一位時常喝酒吃飯、很愛玩的局長級大陸朋友。 三年不見,去年到部會拜訪他時,他送我一本他的著作,同時名片上印著某知名大學博士頭銜,我非常震驚,感到中國同事間的向上拉力,每一個人不斷充實自己與提高競爭力,反之,我們台灣的下一代失去的舞台,又沒有競爭力,如何生存當你拜訪大陸司局級(40-50)或處長級(30坪左右)家時,更令人瞠目結舌,這些國家幾乎免費配給的房屋,比我在台灣住的更新更好更現代。

 歷史證明中國只要三十年政治清明,沒有內外亂,很少不富強的。 潛龍不會久了,飛龍在天的日子,我們這一代會看了到。

 



本文於 2006/04/25 08:11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歷史的代價
2006/04/24 10:37 推薦0


voyager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Aquila兄誇獎,小弟不敢當.事實上這些故事都是聽家父說的.民國以來,軍閥受人訕笑的故事極多,只是不料直到今日,三不出師表仍適用於兩岸政權中人.大家都是中國人,都脫不了中國人習性嘛.

目前兩岸政權有志一同要拋棄傳統中文,再把中華民國從歷史中抹去,其實正表示兩岸政權接收太多民國時代的奮鬥成果(例如原本作為培養部隊士官的最精銳徳式裝備教導總隊,為蔣介石一舉投入松滬戰役,犧牲殆盡,卻戳穿日軍三月亡華的誑語,也讓國際相信中國有能力抵抗日軍.國民黨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亦毋庸贅言).只是因此殃及文化與文字,其實得不償失啊.

許多中國歷史隨兩岸這種政策而塵封湮滅,夫復何言?只不過忽視歷史所付出的代價有時非一時一人所能看清.說個例子.國民黨對台灣影響最大的經濟政策之一是利用肥料換榖及限制農地轉移等手段壓低農村利潤,累積資本,投資到輕工業上,亦即大陸所稱”剪刀差”辦法.國民黨政府即利用此一方式,將台灣轉型為工業社會,結果台灣經濟發達了,卻是由農民付出慘重代價,南部農民長期積怨之深,終於成為國民黨失去政權的遠因之一.李國鼎先生生前一再說:”我們對不起農民!”並一直謀求矯正之道.未料等到台灣經濟上有能力時,政局改變已非他所能料想.

中國共產黨看到國民黨,想到十億農民了嗎?

本文於 2006/04/24 10:38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多了引言,只好以回應再推薦一次
    回應給: Voyager(voyager) 2006/04/23 19:16 推薦0


Aquila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閣下文章寫得好,故事也說得妙。

奈何前文修訂後加上引言變成兩文,推薦又不能重複。

只好破例以回應「為文推薦」,不過這回推的是引言。

之前的撇條說已經十分辛辣,其後加上「三不出師表」的典故更是妙極。但不曉得這樣精妙的文字運用,他日變成了簡體加上羅馬拼音後,趣味會不會走樣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閣下還是沒有弄清楚關閉「引用」的步驟
    回應給: Voyager(voyager) 2006/04/20 12:56 推薦0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市長沒有要求你改變文章內容,只要求你把「引用」的選擇從「開放」改為「不開放」。

你需要做的步驟是:
1. 按下「修改」;
2. 在「開放引用」欄下,選擇「不開放」;
3. 按下「確定發表」。
全部過程不會超過三十秒。

我希望你的原稿還在,可以重新補上,恢復原來的內容。

本文於 2006/04/21 01:25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請 Voyager 網友關閉「引用功能」
    回應給: Voyager(voyager) 2006/04/20 07:58 推薦0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egjc888 網友已經詳細為您解答如何關閉「引用功能」,請 Voyager 合作。

市長不願意看到閒雜人等來此打廣告。1天以後,如果廣告仍在,市長將被迫刪除主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1649158
回應J兄
2006/04/19 11:49 推薦3


voyager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Rebec
egjc888
齋貓

歡迎J兄也來討論.中國大陸有最龐大的中文人口,談到中文不能沒有大陸朋友的意見與回饋.

J兄指出在下文中簡體字用法錯誤.誠然不錯,家父與我對簡體字有一定的認識,我們在看這些信或與這些親友來往時也知道這些是別字.正是因為如此,才讓我感嘆在廣大農村地區,簡體字不但沒有達到普及識字的成果,反而因為當初急就章的做法使群眾對中文輕率起來.

我的大陸同學,大部分都是從江蘇,浙江,山東,北京等東部經濟發達的地區來的,從武漢來的已經算”偏僻”了.他們大多有極為優良的教育環境,對各國文化也有深入的看法.對照起來,我更感嘆江西老家的眾多親戚們,要何時才能翻身?您所指出的錯誤,完全都是城市裡見不著的廣大農民與鄉下土佬(像您說的”鄉下不識幾個字的豆腐老伯”)把中文字任意的修改或是抓來就用的結果.至於傅改姓付,那是一位標準的上海姑娘自我介紹時說的. 至於您說”E院這個說法我也是頭一囬看到,我估計是網路用語”.很抱歉,一九八四年江西中部的丘陵小村連電燈泡也沒有幾隻,何來電腦與網路?

然而我要再次強調我不是指責簡體字本身,這是五四以來到文革期間,中國政府及人民對傳統失去信心以致厭棄,對中文的輕率甚至輕蔑所造成的後果,與中國城市裡的”菁英”有極大差距.

至於您說的英文姓名問題,我在文中指的也是移民第二代.您說的對,亞裔移民給後代取英文名字,的確是怕他們 ”取一個與衆不同的拗口難唸的外國名字,會讓他們被孤立在同學圈子之外,對他們成長並無好處,甚至會導緻他們對自己齣生種族的反感心理”。然而同是第二代,為何印度人(Shankar, Rakesh,Sayee),巴基斯坦人(Zen),阿拉伯人(Mahmood)就不怕?亞裔為何覺得自己名字”拗口難唸”,為什麼不主動與學校老師交流溝通?我有許多各國的朋友都主動希望能了解中國人姓名怎麼念,什麼意義,難道不是我們在洋人面前沒有信心,只能用這種方式遷就?

字體本身不是關鍵,而是背後的集體觀念.中國正邁向小康之境,如果能反思自己的文化根源與獨特之處,從而將過去百年過猶不及的做法修正,則前景可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1647968
簡體字的衝擊,遠不及[火星文]來的重
2006/04/18 15:56 推薦7


news2004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7)

狂老
Rebec
麥芽糖
egjc888
齋貓
慕亞
YST

我想簡體字的衝擊,應該遠不及MSN所引發的[火星文化]來的重。

這倒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1646795
我所知道的一些不同的事實
2006/04/18 10:57 推薦5


justcom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Rebec
egjc888
慕亞
YST
齋貓

我是在美國讀書的大陸畱學生。我不爭論簡體好還是繁體好,僅僅想指齣您在一些事實上的差錯。(註:很多繁體字我不會寫,所以用的是中文拼音輸入法裏的繁體輸入。但是,有一點也許被很多臺灣人所忽視的是:幾乎所有受過教育的大陸人,隻要一天的時間,就幾乎可以毫無障礙的閱讀繁體文章。反過來,臺灣人在引用一些或真或假的簡體字例子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花過哪怕幾個小時的時間試着去學着讀簡體字呢?)

---------------------------
姓傅的改成姓付了,蕭成了肖,戴成了代…,我們家也改姓了”
“瀋陽與沈陽也不分了,乾脆也寫沈判…一斗米抖一抖也拿來鬥雞了…”
“豆腐寫不出,就改成豆付了,麵條成了臉面,穀子成了山谷…你看這是什麼?E(醫)院?”
---------------------------
我極少見到有姓"傅"的人會把自己姓寫成"付",官方更沒有這個要求或者說法。"戴"寫成"代"的我從沒見過,我估計除暸沒怎么唸過書的,不會有人這么寫。"蕭"變成"肖"比較普遍,但是還是有不少人寫"蕭"。"沈陽"是現在的簡體用法,但是"審判"寫成"审判"而絕非"沈判"。"豆付"我除暸在鄉下不識幾個字的豆腐老伯那裏見過,其他地方還真是沒有看到。"E院"這個說法我也是頭一囬看到,我估計是網路用語,跟臺灣比,大陸恐怕情況還好些。

---------------------------
小處看大,由文字反映一國之心理.中國若是不細思民族精神之所在,反而走向這一條人多聲大,拳多有理的霸道之路,則世上有若更強大的國家,則全民豈不心嚮往之?各位覺得我話說得過份?跟各位提件小事.歐美中國移民的子女,鮮少不取洋名的,大衛瑪莉約翰南西比比皆是.大多數人的理由是中文名字”用英文不好念”,”怕他在學校被排斥”.然而我在美國唸書時印度裔的美國同學有印度名字,日本裔的美國同學有日本名字,阿拉伯裔的美國同學有阿拉伯名字,俄國裔的美國同學有俄國名字,惟獨華人要取洋名.一位美國同學甚至問我:”每個中國人生來都要取英文名字?”
---------------------------
我不知道您是什么時候在美國唸書的,接觸過多少中國畱學生和移民后裔。先說畱學生。我自己決不會取英文名字,大陸畱學生取英文名字的比例也極少(不會超過1/10)。就是這些人,大多還是因為大陸拼音Z/X之類老外唸不齣的緣故。再說下一代。我是做助教的,教過好幾個班的本科生,每個班上一百多學生。其他人先不說,起碼中日韓裔90%都是英文名字,那10%的,基本都是齣生在外國的,護炤上就是外國名字。對于這些從小在國外生長的孩子,我覺得取一個與衆不同的拗口難唸的外國名字,隻能讓他們被孤立在同學圈子之外,對他們成長並無好處,甚至會導緻他們對自己齣生種族的反感心理。總之中國人在英文名字這件事情上也並不比其他國傢的人更加缺少民族精神一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1646443
繁體字,實在[前途]堪憂
2006/04/17 14:43 推薦2


news2004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風語
麥芽糖

非常認同這句話:

亡一國,先亡其文化。

我不知道為何中共要改用簡體字

但這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肯定是極其深遠

大陸使用簡體字已經是[無法回頭的路],

未來繁體字,實在[前途]堪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1645498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