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天下縱橫談
市長:YST  副市長: 貓靈子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天下縱橫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漢字簡化的歷史(中):民國以後
 瀏覽11,241|回應47推薦10

YS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0)

龍公主 卡門演出側記
zgr
bell
愛台也愛中
狂老
Rebec
egjc888
Xuser
ccoh
齋貓

在(上)篇,我們說到中國文字在唐朝以前的簡化。在這一篇,我們要談中國文字在民國以後的簡化。那麼中間這一段呢?中間這一段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中國文字早期的演變和簡化在公元七世紀的時候就大功告成了。我們以唐朝的楷書作為標準版本(圖四),在隨後的一千三百年,漢字非常的穩定,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直到民國。

 

在這一千三百年中,中國用一成不改的漢字發展出燦爛的文化,其中又以唐詩宋詞最為人所稱道,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中國人,誰不會吟幾首唐詩,誦幾首宋詞,唱兩句「滿江紅」?那麼,為什麼好端端用了一千三百年的文字,到了民國需要改進呢?因為中國受到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外國勢力的衝擊。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外國勢力的衝擊其實從未間斷,而且中國因此曾經兩度亡於異族。但是這些只是軍事上短期的失利,在文化上中國始終處於長期的、絕對的優勢。由於漢人的文化遠高於蒙古人和滿人,元朝很快就滅亡了,而滿人看到蒙古人的前例,一開始就主動全面漢化以求維持長久統治。所以中國文字當然沒有修改的必要。

 

但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的西方文明挾船堅砲利巨大的科學優勢入侵中國,古老的中華文化便再也抵擋不住了。清末興起辦洋務,就是以洋人的一套物質文明來對付洋人,這固然是必須的,但是不夠充分。清朝的洋務運動並沒有成功地抵擋外國的侵略和搜刮,中國有亡國滅種之憂。於是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辦幾個工廠或許能夠解燃眉之急,但是對抵抗外來列強的根本問題是無濟於事的,中國必須學習和吸收老外的東西、從根本思維上改進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超越老外、重振我漢唐雄風。

 

二十世紀是一個偉大的世紀,是知識爆發的世紀。高度累積性的知識成為一個國家科技發展必走的道路,也是救亡圖存的道路。知識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廣大民眾的必須。民國的有識之士立刻明瞭中國文盲過多是拖住現代文明迅速發展的腳步最重要的因素。除了提倡白話文使教育普及外,中國文字的複雜也是造成學習困難的原因,於是漢字簡化的運動便在一千三百年後復活了。

 

漢字簡化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二)民國後漢字簡化的歷史

 

 

民國後的漢字簡化運動非常蓬勃,能說的太多,我們只在這裏敘述幾個最重要的。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多人連署。這是近代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他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文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定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 簡體字 )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兩千四百多個。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採用【簡體字譜】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由於這是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公佈實施的簡體字表,所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們特別把它的內容公布在下面:

 

圖七: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實施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第一頁

 

圖八 :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實施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第二頁和第三頁

 

圖九: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實施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第四頁

 

有意思的是,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後,就有很多人極力反對。其中,戴季陶為漢字請命,向蔣介石當場下跪,要求蔣介石廢除漢字的簡體字。

 

1936年2月,蔣介石簽署命令,廢除簡體字。國民政府的簡體字實施不到半年,草草收場。

 

但是,中國這麼大,很多事情並不是蔣介石說了就算的,尤其是文化方面。就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收字達到4450個,基本上來自草書。

1936年11月,陳光堯出版了【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大約一半來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爭爆發後,簡體字運動被迫停頓,但是在共產黨的統治區仍然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常用簡體字登記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三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

1955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過國務院的審定和會議通過。

1956年1月31日,國務院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漢字簡化方案】,在全國推行。

 

【漢字簡化方案】後來根據使用情況又略有改變。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收字2236個。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註一:

1977年12月20日,國務院發表【第二次的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實施效果不好。1986年6月 24 日,國務院明令廢止使用。

 

註二 :

新加坡政府在一九六九年和1974年都公佈採用的「簡體字表」,與大陸公佈的簡體字絕大部分相同。最近一次的修訂是在1976年5月,新加坡政府頒佈【簡體字總表】修訂本,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註三:

馬來西亞政府一九七二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註四:

泰國本來規定華文學校一律不准用簡體字教學,在聯合國以簡體字為漢字標準後,宣佈取消原來的限制,於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發行簡繁對照手冊,並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註五 :

日本使用漢字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註六:

韓國於1983年在【朝鮮日報】公佈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清晨獨自慢跑的 YST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1432539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愚見和icare
推薦0


imbbccn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很多國內同胞都認為,中國文字,是簡化的過程.

中國現存除了古文字如象形,甲骨,金文....等只是學者專家才能認知的不成熟(也不成體系)文字外,基本上還長期存在着篆隸楷行草等五種成熟字體.發展了的民族當然不能用不成熟的字體,所以.象形,甲骨,金文....等字體只能留待學者專家研究.而篆隸楷行草五體成熟文字中,最簡化的其實是行草,但怎麽我民族自漢唐以來就特別鍾情正楷作為法定公文和文書印刷的工具呢?其實不難明白,篆隸莊重,用於公文法令之類最宜,但病在不易寫;行草易寫,卻欠莊重,不宜寫公文法令,也無統一標準,難辨.而正楷,正好取長補短!

正楷由唐代底定成熟,一直到清末民國,都是國人最常採用的字體,無論法令公文,地契合約,以至課本印刷,都幾無例外;反而最簡化的行草,卻多用於個人信札和坊間茶樓酒館某些特定行業.如今港台以至海外識者詬病簡體,其一原因便是簡體欠莊重,而且往往一字多義,用於現代合約和法令文件,都易生歧義,每有爭執.

很多國內同胞也認為,簡體字易學易寫.但在下要問,行草不易學易寫嗎,有需要棄行草而就簡體嗎?而且,簡體是另一種體系,是篆隸楷行草五體以外的新體系,與傳統文化距離最遠.所以如果因為簡體字易寫而讓其取代正楷,根本是站不住腳.

正如在下前文說過,看本國文字,除了直線比較歷代文字演變,也應把視角擴闊,橫向世界文字變化作比較,看看世界各國是怎樣使用和看待本國文字.一個國家(或民族)發展到一定成熟的階段,其實是不會再簡化文字的.很多時還因為發展太快,要不斷創造更多新概念和新名詞,而有返祖入繁的情況.如我國民新初時,為了更精確說手錶,便在表字加上"金"偏旁,但當代的手提電話卻是全新概念,便又杜撰出"手提電話"或"流動電話"來.外國也大同小異,如英美,英語沒簡化,反而卻在原字根創造出大量有關字詞來,或利用字母,再造新字新詞.又如英國普通法,為了更能準確表現達案例,往往會使用一些少見的艱深用詞甚或古老英語,這是出於莊重,出於對法律精神的執着.

如果能以更高層次看待中國文化及文字,以普世價值檢視本國(或本族)文化對本國(或民族)的意義,便不難發現,能檢定中國以致中國人身份的,便只有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載體的中國文字."英國牛津劍橋的語言學者,他們都愛說字正腔圓的學院英語;學養深湛的德法學者,他們都拒絶以國際語言的英語跟你交流德法文化;日韓學者,他們都積極認同擺脫中華漢字的影響,建立屬於本國體制的文字.他們與世界大部份國家或民族一樣,對本國文字都抱持一份恭敬,一份謙卑;雖只一字一句,都那麽的一絲不苟.他們都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本國的文化,通過本國文字的橋樑,令他們找到作為國民的一份尊嚴."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1602
你说的没错
推薦0


icaretop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你说的没错

我并不完全了解汉字的演变,即我并不完全清楚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具体的某一个字如何具体演变。究竟是简化了还是复杂的。

而我一直强调繁体字壹千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不是说没有变,即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以为篆书到隶书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石头记》的手抄本我看过,我看的懂。至于其官方文本我没看过,不发表意见。

我的一些看法来自于我的个人体验,我经常在外旅游,会去看各地的文物遗存。我看过汉墓汉碑唐墓唐碑,看过北魏的碑,看过宋的牌坊和清朝的石碑。这些文字我都看得懂(我母亲看不太懂),在我看来,这些就是繁体字。

至于隶书,它的兴起肯定是民间最初的简写(简写是指容易书写,未必是笔画的多少),如书信往来,它的发展自然需要一个长的时间段,而它的认定,自然需要官方认定。

至于甲骨文,它是文字,但不是成熟的文字。这就涉及到对于成熟的文字判定标准的问题。我已经把我理由说出来了。是否认同是你的看法,我也没一定要你认同。

另,我可从来没说中国人现在没有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我说的是,长此以往,几百年后,对普通民众来说,文化的传承会有隔阂,会失掉亲切感。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1308
中國大陸吵得最多的就是恢複繁體字
推薦0


cucocd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想恢複繁體字的專家們認爲,想完整的傳承中國文化,只能恢複繁體字,他們認爲以前之所以用簡體,是因爲需要掃除文肓,現在文肓已基本解決,而且學簡體字的人大多也能看懂繁體,可見繁體字不會影響學習,應該項恢複。

其實沖哥覺得繁體字恢不恢複已不重要了,如果要說繁體才能傳承中國文化,這本身就有點問題,中國的漢字不是死的,在數千年的傳承中不斷變化,那麽變化後的漢字有沒有影響中國文化的傳承,從曆史上來看是沒有的,所以簡體字也能傳承中國文化。即然大陸都用了這麽多年簡體,又何必再改,其實簡體字更利于初學者學習和擴大中國影響力,想想老外是學繁體容易還是簡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1306
我想你并不了解文字的演变
    回應給: icare(icaretop) 推薦0


雪城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首先隶书的推广和文字的规范化“隶定”绝不是民间自发的。
文字演变到明清时,你推崇的“民间自发”的文字和你现在要谈的繁体字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
官方使用的繁体字和抄本,民间印本用字是不同的。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抄本《石头记》。
所以说你不了解文字的演变,居然说“繁体字一千年不变,是成熟的文字。”
社会总在发展。可以说最早的成熟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你认为不成熟,那是因为你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问题。再过几千年以后,现在的汉字也是不成熟的。
看待文字的演变要放在历史的角度。
关于文字的演变,下面有个帖子你也看到了,回复有120多条。中间大家详细说明了文字的演变史和演变规律。你不妨看看,再来说中国人现在有没有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1289
所以说你要看明白我究竟说得是什么
推薦0


icaretop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一再强调要先弄明白我说得是什么,再来反驳,这样才能一针见血。

我真的不愿意像个祥林嫂一样就同一问题不断重复解释。

首先,甲骨文确实不是成熟的文字。正如我之前所说,文字其实是思维的载体,文字的不成熟反映的是思维的不成熟。甲骨文正是这样一种文字。举个例子,甲骨文中仅仅关于马就有很多字,即白马、黑马、母马、公马等等都有独立的一个字对应,这反映的就是当时人们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随着文字的进步,这些自然就被摒弃了。人们会知道,描述马只需要在马这个字前面加个定语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另外创造一个字出来。此外,甲骨文更接近图画,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固定性,对于“日”字就有很多种书写,它更像是图画,象形文字占绝大多数,指示、会意等占的比例很小。所以我才说甲骨文不是成熟的文字,有什么问题么?

其次,篆书本为秦朝制定的官方文字,但由于其太难以书写,所以民间自创简写产生了隶书,经过长时间的完善固定发展阶段,最终定型并取代了篆书作为了官方文字。这种简写完全是自发的,是没有官方力量再推动的,因此恰好证明了篆书的难写与不易使用。而篆书简化为繁体字后,虽然在上千年的漫长过程中也有一些字进行了简化通用,但没有大规模的如篆书转为隶书的自发性改进,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人们认为这种字体并不难以书写,可以接受。您如何得出我用了双重规则?我只不过用了人们的选择作为规则。

我以上理由都是为了证明繁体字已经成熟、适于应用,用它之前的变化和成形后历经千年没有大的变化来证明。

如果你要推翻我的论述,你要从这两个方面论述驳倒我:

1、它成形后发生了大的变化,可类比于隶书之于篆书的变化。

2、这种变化完全是文字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是自发性的,而不是官方由于行政目的推动的。

再次,我再一次强调,我提到港台,是因为台湾香港是仍在使用繁体字的地方,在这两个地方,繁体字是活着的。是作为全体民众的日常应用存在的,而不是作为少数精英的研究而存在的。现在有人可以辨认一些古埃及的文字,但你能说明古埃及文字仍然是活着的文字么?你又认识多少甲骨文?你又认识多少篆文?

而你所说的:“我们新华字典里有繁体字不是因为港台.是因为有年长者用了几十年繁体.是为了方便这些人的.”

不是刚好证明了我的观点么?如果这部分长者逝世,如果港台也变为简体字,再过三百年,普通民众还能再无隔阂的直接欣赏我们的古籍文物碑帖么?

是的,繁体字不会失传,它只不过又成为了一小部分人才认识的文字,这一小部分人可以将古籍翻译为简体字以供那些平常没有时间研究这些的普通民众来看,这一小部分人同时也要承担考古新发现的文本资料的整理和翻译等等工作。

而普通民众,几百年后在自己的国土上欣赏自己老祖宗的石碑时,欣赏宏村民居里的槛联时,他可能会看到三种文字:繁体字、简体字、英文。他肯定会看简体字来了解石碑或槛联上的繁体字的意思,就如同外国人看英文一样。

为了防止有人又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我再说一下使用的时间问题。

甲骨文因为并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完全标准化的书写规范,目前我们所得到的大部分资料来自于殷墟的整理,所以从现在来说,我们需要认知的甲骨文只不过是这部分文字。它的数量其实与使用时间无关,只与现在和将来发掘的资料数量有关。

而标准的篆书使用时间就更短,只在秦汉推行,后期还有隶书并行,而秦之前的文字其实已经各自有变体,所以秦始皇才需统一文字。所以对篆书来说,一是资料遗失与否的影响,二是存在下来的古迹遗存也并不多,三是有些重要的文字已经有繁体版本的存在,所以对普通民众来说,也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归根结底,甲骨文与篆书对于那些学术探讨和精英研究的意义更大一些。

但繁体字不同,他推行了很长时间,我们现在遗留下来的书籍、资料、碑文、墓葬、古迹、庙宇等等很多都是用它书写的,还不包括将来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这就是我说的使用时间的问题,它实际上可以替换为铭刻其印记而留下来的古迹实物、文本资料等的数量的多寡和普遍存在性。

这才是对普通民众影响最大的东西。因为他们数量庞大,区域广泛。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1266
回#icare帖子
推薦1


imbbccn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简体字的推行在当时有其现实意义,正如YST在文中所说,为了“扫盲”。

得益于共产党政府的高度执行力和决策能力,这项政策得以实施。

要注意的是:为什么“扫盲”需要简体字,实际上是因为当时被“扫”的很多人已经成年。成年人学文字,简体字自然比繁体字有很大的优势。

但我仍然是赞同恢复繁体字的,网上刊登的那些支持繁体字的意见,在我看来,都没有说到实处,什么艺术性观赏性之类的,实际上原因只有一个: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但其他附属性理由我也要说一下:

1、小孩子学习繁体字的难处,我以为比学简体字不会有更大的困难。同样理由适用于外国人,既然能掌握简体字,自然就能掌握繁体字。而中国,目前也没有当时那种在短期之内要求大部分国人脱盲的急迫性——因为大部分国人已经脱盲了。

2、汉字自此以上一千多年就非常稳定,没有大变化,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汉字已经成熟,文字本身并没有促使自己改变的动力。简体字的推行也是由于外部原因。所以不要用什么甲骨文,大篆小篆来证明,甲骨文不是成熟的文字,大篆小篆被忘记则是因为它的难以书写,而被简化为隶书之后字体就再没大变化,没有为了简单而简化,正好说明繁体字实际上并不算难写不方便的文字,而且大篆小篆并没有存在很长的时间。

3、我们现在之所以还认识繁体字,是因为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存在,但若是将来所有话语区均转变为简体字单位,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就很难再无隔阂的去看我们的古书、碑帖……这就是所谓“文化传承”。

4、改变一种用了几十年的文字明显比改变一种用了上千年的文字成本要小,所以别跟我说什么大陆用了几十年简体字,难以改换。放心,中国共产党能让全国人改用简体字,他就能让全国人改用繁体字,而且会想出实行办法。而且这个也只能由“独裁”的中共做成,因为他不会因为一小撮甚至一大片的反对而停止,只要他想。我敢打赌,如果中共下个文件,恢复使用繁体字,不用别的,只要教育部要求高考全用繁体字,我敢担保,几十年后,全中国又都会是繁体字的江山。至于过渡期,能出英文版,为什么不能出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

----------------------------------------------------------

在下香港人,剛在過去的復活節假期進來.未料一進來,即發覺世界已變了天,也不知今夕何夕了.

這幾天才發覺,國內同胞原來對中國和個人都那麽有自信,與過往所得印象相比,只得以陌生來形容.

剛知道妳是國內同胞,對漢字有這個不凡的見識,真是很難得.在下由小學開始寫正體漢字,一直認為寫正體漢字是理所當然的,儘管答案跟妳類同,但自問未必能說出妳那貼題得體,令人信服的一番話.就是在香港,近年所謂的學者專家,都說得那麽的千篇一律.看來,是因為妳作為旁觀者,看得反而較清楚.

過去國人注重寫得一手好字,所謂文字乃人之衣冠;如果以美觀性衡量,當然以正楷為好.但單憑美觀這點,以為足以改變全國十三億人民看法,那不啻是椽木求魚.

如果能以更高層次宏觀一國文化,看待文化傳承,以普世價值檢視一國(或一族)文化對本國(或民族)的意義,便不難發現,能檢驗中國以致中國人身份的,便只有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字,便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很多文明古國,都在歷史中湮沒,唯獨中國文化得到傳承!所以,作為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應感到自豪.

但不幸的是,隨着國家百年屈辱,中華兒女已對中國文化開始動搖.中共先是取法西方的馬克思列寧思想,繼後批孔毀孟,一意將祖宗文化(名謂封建文化)連根拔,甚至有所謂的知識份子要把漢字拉丁化.可以說,舉目當世,若論本國人對本國文化的賤視,中國必列前茅!

問問英國牛津劍橋的語言學者,他們為甚都愛說字正腔圓的學院英語?問問學養深湛的德法學者,們為甚都拒絶以英語跟你交流德國和法國的文化?問問日韓學者,他們為甚都要擺脫中華漢字的影響,建立屬於本國體制的文字?他們與世界大部份國家或民族一樣,對本國文字都抱持一份恭敬,一份謙卑;雖只一字一句,都那麽的一絲不苟.怎麼會如此呢?,那是因為他們都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本國的文化,通過本國文字的橋樑,令他們找到作為國民的一份尊嚴.

近年,在下愛上了看英德法日韓五國的足球,發覺他們不是在踢足球,而是向觀眾展示,他們是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日本人,韓國人的足球隊,發揮着各自國家血性男兒的本色.不看中國隊了,輸多少球本不打緊,但輸到連中國人的尊嚴都賠上,便不大好.尤其兩年前中國隊赴英國,三場友誼賽中,竟有兩場不友誼到要上演中國功夫全文武行,在球場上你追我打,讓全世界球迷見識到,中國球員原來是這般看待自己國家的.

可能是偏見,私下覺得,如果中國人民有朝一日都像英德法日韓等國人民一樣,都善待本國文字,那剛炒了領隊謝阿龍的中國足球隊,一定都如上述五國的足球隊一樣,一定會是強大的足球隊.因為,中華文化是經得考驗的文化,而中華好男兒,更從來不缺!

扯得老遠,也很晚,暫且打住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0808
你自己在给自己定双重标准
    回應給: icare(icaretop) 推薦0


cotogege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简体字的推行也是由于外部原因。所以不要用什么甲骨文,大篆小篆来证明,甲骨文不是成熟的文字,大篆小篆被忘记则是因为它的难以书写,而被简化为隶书之后字体就再没大变化,没有为了简单而简化,正好说明繁体字实际上并不算难写不方便的文字,而且大篆小篆并没有存在很长的时间。

3、我们现在之所以还认识繁体字,是因为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存在,但若是将来所有话语区均转变为简体字单位,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就很难再无隔阂的去看我们的古书、碑帖……这就是所谓“文化传承”。

-----------------------------------------------

你说甲骨文不成熟?我也可以说繁体不成熟.你说大篆小篆难写.我也可以说繁体难写.你说隶书简化后没有大变.我说简体字简化后也没有大变.你到底有没有一个准则??

你说现在还认识繁体字.因为港台.我告诉你.我们新华字典里有繁体字不是因为港台.是因为有年长者用了几十年繁体.是为了方便这些人的.至于说子孙不能再有文化传承..那今天我们破解出来的二千多甲骨文字.以及很多人熟识的大篆小篆.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0807
我说的并不是你
推薦1


icaretop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不用道歉,我说的并不是你。

我各种各样的论坛已经混了很久了,你的言词根本就不算激烈的。

我厌烦的是根本就没搞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就自以为是进行反驳的人。

其实我说的文化传承,更多是强调全体民众对于自身文化的亲切感和没有隔阂,而不是限于几个精英。

从这个角度讲,我才认为现在应该恢复繁体字。理由很多之前已经说了

简化繁体古籍需要简化上千年的(还不包括将来有可能新出土的文物和资料),而繁体化简体文字只需要几十年的。这是我说得成本。

而如果现在不恢复繁体字,再过一百年就更不可能,就难度更大。

至于亲切感,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数百年后,我们的后代到法国的博物馆参观,看到了保存在那里的石碑(上面当然是繁体字),当时已经使用简体字好多年,所以他们看不懂。这就是没有亲切感。我们现在看篆书就看不懂,因为它自汉代之后就不作为普遍的应用,但肯定也有人看的懂,当然人数很少。这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你无需回复,没必要再争论了。反正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0426
失言,抱歉!
    回應給: icare(icaretop) 推薦0


hothill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失言,失言,抱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0365
到此为止
推薦1


icaretop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iquelme

我说得是我父母不怎么认识繁体字,因为我为此特意向他们确认过:认识繁体字么?

他们的回答是:能猜出一点,但大部分不怎么认识。这只是我的个案调查。

但你说的有一点对我比较有说服力:即简体字版本的古籍大量存在,虽然需要有人做中介。而出土文物、碑帖(比如西安的碑林)这种东西就只能靠直接感觉了。

另,我强调港台是因为那里是全民繁体,即繁体字作为日常生活的使用。而古籍出版的东西在大陆有多少人在看,按人口比例折算一下又如何。这有什么问题么?

我从来不认为无知有什么低级,任何人都可能无知,关键是知道改正,如果我的DETA错了,你指出,我自然会改。

但单纯就繁体字和简体字这两方面来说,我说服不了你们,你们也说服不了我,所以放在这就好了,不必进一步讨论。

但另外我要说的是,讨论是个纯学术的东西,无需指责别人以显示自己的高明。

谁对谁错也没有什么所谓人品的高下之分,如此而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3011&aid=3390352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