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chun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Rebec 愛台也愛中 egjc888 狂老 齋貓 Xuser
(一)早期漢字簡化的歷史
1. 甲骨文:
中國最早的文字出現在商代,就是公元前十八世紀。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些文字,我們稱之為「甲骨文」。
中國史書上是沒有提到過甲骨文的,因為甲骨文的發現是近代的事。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河南省發生水災,大水沖出許多甲骨,人們以為是龍骨,用它們來當藥材治病。第二年,一個叫王懿榮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發生興趣,收集了五千多塊,所以學者將這些用刀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定名為“甲骨文”。
甲骨文被証明是形聲字,屬於相當成熟的文字。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被辨認的有一千七百多個。
2. 金文:
比甲骨文稍微晚一點點的文字是「金文」,因為它是鑄在金屬上的,故得此名。由於它是鑄造在鐘和鼎上,所以又稱之為「鐘鼎文」。傳統的說法是,金文起於商代殷朝(公元前十五世紀),盛行於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金文有三千零五字,其中被辨認的有一千八百零四字,比甲骨文稍微多一點。
3. 大篆:
周宣王時期(公元前九世紀)有位太史官,名「籀」,他將上古的文字做一些改變,創造了新文字,稱為「篆」,又稱「大篆」,也有人稱之為「籀文」。
4. 小篆:
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複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為了有利於統治,秦始皇在文字上進行改革,實行「書同文」的政策,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
秦王朝的宰相李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在金文和大篆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創造了新的文字,稱為「小篆」,又稱為「秦篆」。自此以後,中國有了統一的文字,就是「小篆」。所以「小篆」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小篆是中國文字的里程碑,不僅僅因為它是最早統一的文字,而是它的字型比甲骨文和金文都來得方整和美觀。李斯造字採取的方式是把彎曲的弧形筆畫平直化,簡化字體的結構,不但使原來張牙舞爪的字形更加美觀和規範,而且更容易辨認和書寫。
從圖一,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字的演變。在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篆這種新字體削弱了金文和大篆的「象形性」,而朝著「符號化」的方向邁進。這是中國文字走向簡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我們必須在此特別提出並且強調,文字不論如何講求形聲、會意,最終不過是一個符號,必須向實用和方便低頭。
漢字發展到了小篆固然是一大進步,但是遠遠不能滿足實用的要求。YST書房裏有一幅用小篆寫的秦朝的【石鼓文】,總共一百二十個字,在下如此天資聰慧的人,連蒙帶猜也只識得一成,如果要寫,十牛三虎也寫不出。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幅有名的圖。
秦詔版文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的作品,顯然是秦始皇當年下的詔書。我們從圖二可以清楚看到小篆仍然是非常複雜的文字,絕不是一般普通人可以運用自如的。即使是大書法家李斯,如果要用小篆寫一篇一千字的文章,我看也要忙上好幾天。
小篆被繼續簡化是必然的。
5. 隸書:
小篆雖然字型方整,線條結構均勻圓轉,但是太過複雜,書寫相當不便。於是民間很快出現一種新字體,這種字體把小篆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方折的線條。據說這種字體在當時下階層的官吏、工匠、和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之為「隸書」。
到了漢朝,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自此以後,隸書成為主流,小篆則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 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字體見下圖:
中國文字在漢代正式進入了「隸書階段」。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里程碑。原因如下:
a.隸書進一步把漢字從描繪物體的字符,變成一組由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符,大大提高了書寫的速度。
b.中國文字從小篆到隸書,歷史學家稱為「隸變」。
c.「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極為重要的轉折點,它結束了古文字「象形的階段」,進入了中國文字的「定型階段」。
d. 隸變後的文字,已經非常接近現在使用的文字,遠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
YST個人特別喜歡隸書。隸書開放又灑脫,它那種渾厚圓潤的體型給我特殊的好感,尤其在一橫後變粗再翹起的筆觸有一種特別的美感,這種裝飾筆法書法家稱之為「雁尾」(像雁的尾巴),使得字型活潑有趣。
6.楷書:
漢字從隸書後的演變就是楷書、草書、與行書了。
楷書的成形應該是在晉朝,以大書法家王羲之(公元303-361年)為代表。相信各位市民都臨過王羲之的帖,我就不多說了。
楷書也稱為「正書」或「真書」,非常清楚地說明楷書是提供人們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 。
根據許多書法家的說法,楷書要寫的好,最需要功力,是所有字體中最難練的。
楷書在字體結構上與隸書差不多,筆畫的寫法稍有不同而已。楷書最後到了隋唐就完全定型了,筆畫、結構都非常的精緻和嚴謹,以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公元557-641年)的作品為代表,譬如他留下的碑刻【九成宮醴泉銘】就是有名的楷書作品,見下圖。
7. 草書:
草書,就是一種寫得快速而草率的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稿和通信。為了快速,草書不但筆劃間可以相連,上下字之間也可以連著寫。草書歷史悠久,和楷書同年,但是由於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草書雖然書寫快捷,它無法取代隸書,也不可能有楷書的「正書」地位。
草書雖然不能成為主流字體,但是藝術性很高,更重要的是,它在後來中國文字的簡化中影響巨大。這是後話。
下面是一幅草書,這是李白送孟浩然的廣陵詩。你若識得上面每一個字,YST欽佩之至,向你一鞠躬。
8. 行書 :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沒有楷書那麼工整規矩,也不像草書那麼潦草奔放。如果楷書是「坐」,草書是「跑」,行書就是「走」。行書比楷書隨便一些,所以書寫比較快,但又不像草書那麼潦草常讓人看不懂,因此這個字體最受人們的喜愛。
行書在中國的書法中,除了它的藝術性,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行書在魏晉時代就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批的行書作品,一千多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譬如廣為流傳、幾乎無人不知的【蘭亭序】,就享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盛譽(圖六)。
如果我們把唐朝歐陽詢(公元557-641年)的楷書作為漢字的標準,那麼中國文字早期的演變和簡化在公元七世紀的時候就大功告成了。在隨後的一千三百年,漢字是非常穩定的。
(未完待續)
tcm33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ThanksYST(台灣省) YST
「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當時是秦始皇廿六年 嬴政統一天下的那一年 (公元前221年)
丞相是 隗狀 和 王綰 兩人 故詔書中寫的是 狀、綰
李斯只是廷尉 一兩年後才升為左丞相 馮去疾升為右丞相
詔書說明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除了刻在銅版上之外 (1976年在甘肅挖出的一塊銅版)
還刻在許多銅製容器上 作為標準的秦量
台北故宮博物院有展出一件秦量 文字與詔版上的一模一樣
狂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bec egjc888 YST
大市長博古通今啊!
幫助市民們增知通識
正是功德無量...
令人感佩不已
未曉那秦紹文 全文有解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