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原刊登於【2008-12-27/聯合報/A13版/民意論壇】
秉讀貴報廿二日十一版,詳述二戰在新不列顛拉布爾島戰役,國軍千餘人被日軍押往該島當奴工,死亡甚眾,凸顯問題的悲劇和政府的漠視;唯自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後,台南市安平區四百多人,被徵調中國戰場當軍伕,今尚有十二座軍伕墓塚,留安平公墓。
東京靖國神社祭祀三萬多名台籍戰歿「慰靈碑」名錄;也許有人認為活該,當什麼日本兵,或所謂台籍軍屬,這是一種生命抉擇。根據筆者長期觀察:二戰時,台人當上「日本兵」少之又少,大部分是軍屬,按日方解讀是充當軍中雜役,甚至日本軍方文件更以「陸軍傭人」視之。同時下部隊充滿打罵,稍有不快,即叫:台人「清國奴」。連文武雙全的前輩作家陳千武,以台中一中高材生,報考陸軍特別志願兵,廿萬人錄取五百人,宛如考上台大一般優秀,派駐印尼帝汶島戰區,照樣百般受辱,其小說《活著回來》有深刻描述。
筆者追蹤台籍盟軍戰俘監視員多年,戰俘於北婆羅洲古晉、山打根等地,由於日方進行山打根熱帶雨林行軍,導致兩千多名澳大利亞戰俘不是餓死、病死、即被射殺;台籍監視員一七五人,被盟軍報復性懲罰,當戰犯草率審判,少至兩年重則廿五年不等刑期,從南洋納閩、馬努斯、拉布爾等地關押,一直到戰後日軍投降,刑期超過十年以上者,續押解到東京巢鴨監獄再囚,台籍戰犯林水木、周慶豐等五十餘人,判絞首刑者十一人,由於含冤末白,李琳彩臨刑前脫下上衣,割手指泣血書表清白。戰後宮埼縣林水木(娶日籍妻)向日方索討戰爭賠償,纏訟四十年、前後上訴五十八次,日方皆以各種法令擋駕,不但分文未得,目前尚負擔訴訟費台幣卅萬,他們從未謙卑面對自己戰爭罪惡自省。日人吉田裕撰「日本人的十五年戰爭觀」指出:昔日反戰,今天被合理化成「追求和平」,日人未曾真正面對殖民統治嚴肅課題,相對日方對台籍戰歿或判刑處死之戰犯,少有敬意和善意回應,如遠在宮崎縣林老以八十六歲高齡,每於言念及此皆淚流滿面。
日本植基於戰後富裕經濟重建,造就對亞洲諸國狹隘政治視野;兩岸同屬「大東亞戰爭」受害者,原台籍軍屬、日本兵是歷史孤兒,沒有國家保護,前後上書自喻「本土」政權李前總統、阿扁總統,皆無下文。這種歷史錯置,祖國認同錯亂,極端壓抑底層心靈有發聲機會?台灣要全球化,要營造台灣歷史主體性,除觀照對日抗戰弟兄魂斷異鄉,更應關懷並正視十多萬台民投入太平洋戰爭留下歷史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