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和社會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遊郭子儀紀念堂有感 -- 陳思永
2025/03/27 21:04 瀏覽125|回應1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紀念堂的前身是「郭氏古宅」,建造於1917年;在台灣被割讓給日本之後的第22年,距台灣光復還有28年。

古宅於1999 年列入台北市市定古蹟;於2010 年啟動修復,乃有今日的規模,同時起名為「郭子儀紀念堂」;想來當代的郭姓諸君子,咸認爲郭子儀是歷來郭姓中國人中光宗耀祖的第一名。紀念堂也作為郭氏宗親會的活動塲所,並對外開放,不收門票。

今天下午與L 君探訪「郭子儀紀念堂」。搭上捷運文湖線,在文德站下車,從一號出口,就是文德路,左轉步行一兩分鐘就是紀念堂的入口,沿著頗為陡斜的木梯而上(1),走百來階梯就到了。

抵達時紀念堂(2)的參觀時間已過,四下既無遊客,也沒管理人員。坡下是台北市後來居上的內湖鬧區,交通繁忙,人來人往,這裏是一片樹林圍繞的淨土,真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繞著紀念堂走了一圈,不消十來分鐘,然後在堂前的短牆上坐了良久,各有所思,直到暮色蒼茫。

郭子儀(公元697-78)這位唐朝(618-907)中興名將,文武雙全,在玄宗(685-762)晚年平定了安史之亂(755-763)。結果歷史還是顯示,唐朝自此由盛而衰,不過王朝又拖了一百多年。

「郭氏古宅」建於1917年,本意應該是本於「慎終追遠」、「懷念祖先」的情思。當年來自古中原的先人們,恐怕不會想到,百年之後這塊土地上的後人,會被「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這個問題纠纒困惑不已。問曰:

「有必要尋思一個不會有答案的問題嗎?」

再問:「討論這議題對圓滿解決兩岸分歧有何關聯?」 -- 2025. 03. 26


編者註附圖1附圖2無法複製本文標題原為郭子儀紀念堂》。

本文於 2025/03/27 21:04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49143
 回應文章
試答陳子就「中國人」和「台灣人」的兩問
2025/03/28 12:18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0.  前言

開欄文中,思永兄從位於台北市「郭氏古宅」到「郭子儀紀念堂」的沿革,聯想到「懷念祖先」的情思;又看到當下主流和社交媒體雙雙成天咬著「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這個問題不放;於是在他大作的結束時提出兩問:

1) 
問曰:「有必要尋思一個不會有答案的問題嗎?」
2) 
再問:「討論這議題對圓滿解決兩岸分歧有何關聯?」

睿智深思如陳兄,對它們的答案當然早已了然於心;他提出這兩個問題,想來意在借古諷今,給某些滿腦子漿糊的人提點提點。在下不才,強作解人,並小題大作之。

1. 
「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的尋思

首先,我想補充和釐清思永兄「問曰」的陳述方式。我認為,只要是「問題」,它都有「答案」;後者可以大略分成三類:

1) 
「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想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2) 
「這個問題可以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或『特殊相對論』來回答,你要那一個」;
3)  
「你白癡啊!?」。

因此,根據問題的性質,「尋思」其「答案」可能有「必要」。

在我看來,思永兄「第一個問題」依提問者提問的「目的」而言,它的「答案」有兩種:

a.
(尋思)非常必要」;
b.
「完全不必要(尋思)」。

何以故?且聽老夫細細道來。

1.1
「自我定位」/個人認同」

如果提問者提出此問題的「目的」在於決定自己的「自我定位/個人認同」(1),「尋思」它的(正確)「答案」絕對「非常必要」。

為什麼呢?

社會學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都認為:

1) 
「自我定位」屬於心理活動,其結果基本上經由「社會建構」過程而來;它跟事實或現實幾乎沒有關係
2) 
「自我定位」是一個人「行動」的依據或指導綱領。

既是心理活動,只能轉轉腦子才有結果由於是「行動」的指導綱領,搞不好一步錯,滿盤皆輸。例如,一個人要是搞錯了「自我定位」,可能會落到「認賊作父」的境界。對虛無主義者或沒什麼道德觀的人來說(俗稱「不要臉」),認賊作父跟喝水洗手比起來,沒差不過,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當「反分裂法」的魔掌伸到台灣來之後,認賊作父的人就笑不出來了。

所以,對追求「自我定位」的人來說,「尋思」自己「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有相當的「必要性」。「名裂」固可視之以「管他娘」;「身敗」就代誌大條,有被吹熄燈號的機會。

1.2
(人種)群體基因學

如果提問者把「中國」和「台灣」當做「地理名詞」,她/他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了解「中國人」和「台灣人」在「(人種)群體基因學」裏的屬性或歸類,則「尋思」它的「答案」可以說「完全不必要」。

此人該做的是

1) 
上網買一個「23和我」這類基因檢測盒;
2) 
根據指示,檢測出自己的基因類型;
3) 
找一本附有「人種基因類型表」的(人種)群體基因學教科書
4) 
花點功夫「比對」檢測結果和「人種基因類型表」,

此人就能「科學」的確認自己到底是那一「種」人只靠「尋思」的話,思破小腦袋瓜也是白搭。

本小節請參見拙作評林媽利醫師的「來源說」

2. 
「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和「解決兩岸分歧」的關聯

這個議題需要從兩個層次來分析。

2.1
解決

這個問題跟「解決兩岸分歧」屁的關聯也沒有。因為

「兩岸分歧」不但是政治問題它更是國際政治問題基於「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這個觀點,在分贓式的協商過程之外「兩岸分歧」大概只能靠槍桿飛彈航母、甚至人命來「解決」。它跟「定位」「認同」這種心理活動半毛錢的關聯都說不上。

2.2
因果關係

但是「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和「兩岸分歧」倒是有著一定的「因果關係」。我並不認為前者導致後者;恰恰相反,「兩岸分歧」產生出「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這個「定位」的問題或假問題。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

1)  
解嚴前後,在「兩岸分歧」的政治現實下,民進黨才有跟國民黨「爭奪資源分配權」的空間,「爭奪」需要戰鬥口號。在「外來政權」的意識型態掛帥下,「中國人」「台灣人」這類人際標籤大大的發揮了「號召」和「凝聚」雙重功能。
2) 
上一節我提到「認賊作父」。在「兩岸分歧」的政治現實下,一缸子人才得到「認賊作父」的機會。雖然說世風日下,一個人再不要臉,也不敢不穿條褲子就上街。同理,一個人再不要臉,也不會不戴塊遮羞布就認賊作父。「中國人」「台灣人」的分別,不過是某些人拿來遮羞的「正當布」。自然也就衍生出「討論」和炒作這個「議題」的「必要性」。

3. 
結論

就地理名詞來說,「中國」「台灣」各有其做為「指號」的意義以及功能。同理,「中國人」「台灣人」也各有其做為「指號」的意義以及功能。

做為政治術語,那就是「戲法人人會變,各找欺騙對象」的狀況了。


附註

1. 
identity一詞在不同領域或脈絡有不同的意義。我以「自我定位」來表示一個人認為自己屬於具有或「」某一個身份某一個角色/功能、或某一個團體的成員。我以「個人認同」來表示一個人某一個對象做為自己效力努力的目標生活的意義;或一個人某一個對象做為自我的代表象徵。以下以「定位」或「自我定位」同時指示這兩個意義。這段說明原見於拙作「文化認同(或定位)是幻象」的戲論或錯覺》一文

本文於 2025/03/28 13:10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4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