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和社會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著名歷史學者龔忠武離世-管黎明
2025/02/05 04:25 瀏覽175|回應0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著名歷史學者、前聯合國大會部譯審龔忠武離世

管黎明,2025-02-04

【僑報記者管黎明23日紐約報導】 中國近現代史學者、政論家、聯合國大會部譯審、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本報創始股東龔忠武(Chungwu Kung) 127日于麻省威廉斯鎮(Williamstown)家中離世,享年88歲。女兒龔捷西(Jessica Kung) 2日證實,父親無疾而終,于當日淩晨3時安詳離去。其夫人陳安理一年前因病去世。

龔忠武1937103日出生在安徽滁縣(今滁州)雨柳龔村,其父在南京金陵兵工廠任職審計。抗戰期間,兵工廠奉命遷往重慶,父子分離。直至1946年,龔忠武方和母親一起到南京與父親團聚。1949年初,一家人又隨兵工廠遷往臺灣高雄。龔忠武在高雄完成了小學和中學教育,1956年進入台大哲學系,畢業後進入該校歷史研究所修讀碩士。他于1966年獲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和施華慈(Benjamin Schwartz),專攻中國近代史,1969年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進入撰寫論文階段。

1970年底在普林斯頓大學和威斯康辛大學誕生的保釣運動”(釣運)改變了龔忠武的人生軌跡。據其本人在自述中表示,“1971128日這一天,是改變我一生方向的大日子。這一天,大波士頓地區來自港臺的留學生,第一次在哈佛大學召開了成立大會,回應已在全美國各地此起彼應的釣運春雷。龔忠武也因曾在臺灣《大學雜誌》上發表文章並小有名氣,因此被選為大會主席。

保釣和美國的反戰運動令當時的龔忠武內心產生巨大變化,導致他轉向與導師費正清截然不同的政治和學術立場,開始贊同當時反戰運動普遍認為的,越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哈佛學派為首的中國學學者通過他們的著作和建言,向政府提供了關於中國的錯誤研究成果和資訊。

此後,龔忠武受多位參與反戰運動的美國同學的邀請,於1971年開始撰寫一本關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專論集。他耗時三年多完成了自己負責的章節 - “Cultur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18401969)”(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化革命)

由於撰寫該文章及頻繁參與保釣活動,令他沒有時間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也由此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導師費正清在多次勸說無果後,於1973年取消了他的獎學金。與此同時,國民黨駐波士頓的外交人員找他談話並通知他,護照被吊銷。隨後美國移民局也限其三個月離境。而之前他曾一度設法和父母在香港會面,卻被國民黨內的親戚告知,政府方面已在策劃將其從香港綁回臺灣接受調查。龔在多年後的一次演講中回憶表示,進退無路之下,為解決身份問題,1974年他前往華盛頓的中國駐美辦事處,領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得以在美繼續撰寫論文;並於1975年初,在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人員的勸說和邀請下,進入聯合國當時急需中文翻譯人員的大會事務部,成為一名國際公務員,直至退休。

龔忠武在聯合國工作的同時,筆耕不輟,致力於改變中國近現代史的西方敘事,而代之以新的視角。他在70年代後期曾與徐文光(導演徐克)等人在《美洲華僑日報》主編毛澤東和周恩來紀念專輯。但隨著中國國內文革的結束,他早前關於歷史宏觀文化革命的著作在中國不再受關注。另一方面,他的政治觀點和立場也令他難以在美國學術界立足。他在1981年獲得哈佛歷史學博士學位後一度希望離開聯合國,到大學教書。但導師施華慈坦言相勸 - 以他的立場和觀點,難以被美國的大學接納,甚至還會給他帶來麻煩,不如去香港和新加坡發展。但這對於當時已有家室的他來說是一個不現實的選擇。

 “
我父親後來實際上有一點慶倖他不能在美國教書,否則他可能不得不迫于現實壓力而否定毛主席,他堅信毛主席是一個英雄,讓中國避免了成為殖民地的命運。龔捷西回憶父親時表示,他生前熱愛中國也熱愛美國,多年來經常前往中國南北各地參觀考察,尤其是欽佩西北地方的脫貧和對抗土地沙漠化的努力。他也希望幫助促進中美人民之間的相互瞭解和尊重。他對當初美國大學為他提供獎學金甚至來美機票也一直非常感恩。

龔捷西表示,父親對在1990年作為主要股東之一參與創辦《僑報》深感自豪,因為他一直致力於中國語言文化的研究和傳播,而中文報紙無疑可以為中文的表達和對話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已退休的《僑報》前總編輯鄭衣德也高度讚揚龔忠武對報紙發展的貢獻,並指他在報紙成立後曾以主筆的身份發表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

聯合國前同事徐琳表示,我們懷念和老龔、安理幾十年的友誼,他的人格魅力、立場觀點、性格氣質以及談吐風度,我們都將永存於心,願他們夫婦兩人在天堂重逢。

畢業于耶魯大學建築學系的龔捷西表示,父親的精神和家庭的傳承也激勵我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和寫作來協助推動中美之間的對話交流和相互理解。

本文於 2025/02/05 04:26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4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