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卜凱
年紀大了,我五年來已很少寫「議題」性的文章。過去一年多來,倒是有一些談社區事務的文章;同時,也不幸和一些人有了互動,得到一點感想;略誌數語,和芳鄰們分享,請不吝指教。 19世紀末葉,由於尼采的「喧染」,「虛無主義」在西方思潮中逐漸取得一席之地。我用「喧染」,而不用「鼓吹」,是因為我認為尼采本人並不是一位「虛無主義者」。 到了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所謂「『後現代』主義」的興起,「虛無主義」在西方哲學界,尤其在法國哲學界,成為主流思想(傅科、李歐塔、德希達等大師級學者都是代表人物)。延燒到21世紀,於是有「後真相(時代)」和「後價值(時代)」的說法或亂象。歸根究底,要搞清楚目前種種對現實世界的「解讀」或「胡說八道」,我們還真得從了解「虛無主義」開始。 最簡單的「虛無主義」定義是:「一種不認為社會中有任何『標準』的觀點。」 從哲學或邏輯上,我能力不足,想不出一個反駁這種「觀點」的說法或論述。但這並不表示我接受「虛無主義」。在人際互動的實務上,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同意: 在法律之外,社會需要一個大多數人約定俗成的「互動標準」,這個社會才能穩定運作;每個人被當成「凱子」或「豬仔」的機率才會降低。換句話說,一個沒有基本「互動標準」的社會,就變成弱肉強食的叢林。 我在一本小說中,讀到兩句描寫某些人行為的話;它們頗能支持以上的判斷,也是一個對「虛無主義」非常生動的詮釋: (他/她)「什麼都吃,就是不吃虧;什麼都要,就是不要臉。」 各位不妨左、右看看,如果妳/你的「芳鄰」中有這號人物,那就要非常小心囉! 這是何以我經常宣揚:我們小老百姓要有保護自己權益的觀念、準備、和意志。至於「力量」,則看小老百姓們能否團結,和團結到什麼程度而定。 後記: 這是我2018年在社區群組發表的一篇短文;當時是針對一群「社區蟑螂」寫的。現在找出來發表於此。由於「理論量」不足,所以置於此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