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中國脈動錄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共20屆三中全會:開欄文
 瀏覽875|回應7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中共20三中全會前後正好碰上我休養/偷懶期;雖然沒有特別關注,但收集了一些資料。YouTube上看到一些自媒體的一廂情願、胡說八道、惡意造謠、或博眼球花招之類,就不予置評了。

中國經濟情況到底如何,專家們大概也不好說。各人根據不同立場,或唱衰、或啦啦;我當然更沒有能力判斷。不過,習總主席三連霸成功(1),想來在有兩、三把刷子之外,應該不會缺乏「危機意識」。加上他老神在在,還有出訪巴西的規劃;「一切都在習總掌握之中」須是合理推論。

歲月催人老是常態或事實;即使在醫護條件一流的條件下,一個有責任意識的領袖,會嚴肅認真的考慮接班人問題三中全會露面的胡春華,或許是個暫時備胎。

希望習總主席不要誤認或幻想自己是個超人或天才;國家大事總以集思廣益,察納雅言為上策。

附註

1. 
「總主席」一詞對應於本欄第二篇文章中瑟其教授所引用的chairman of everything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33763
 回應文章
習近平就中共20屆三中全會《決定》說明 - 星島網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索引

一帶一路
」:請參見本城市《「一帶一路」計畫如何贏得世界 》和《「三方經濟通道」開欄文》兩欄
兩個毫不動搖」:2002年提出
三個區分開來」:2022年提出
四個全面」:2014年提出
長臂管轄」:請參見美國“長臂管轄”的霸權主義本質
黑天鵝」:
灰犀牛」:


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


同志們: 

受中央政治局委託,我就《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起草的有關情況向全會作說明。 

一、關於確定全會議題的考慮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從實踐經驗和現實需要出發,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這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迫切需要。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同時,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第三,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市場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歸結起來,這些問題都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 

第四,這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迫切需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衝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範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二、關於決定稿起草過程 

2023
11月,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由我擔任組長,王滬寧、蔡奇、丁薛祥同志擔任副組長,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承擔文件起草工作。128日,文件起草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啟動。在7個多月時間裡,文件起草組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開展專題論證,反覆討論修改。 

在決定稿起草過程中,我們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確定遵循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二是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來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
三是抓住重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凸顯改革引領作用。
四是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
五是強化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佈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 

這次全會文件起草,把發揚民主、集思廣益貫穿全過程。20231127日,黨中央發出通知,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議題徵求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和部分幹部群眾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黨中央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彰顯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是對新時代新征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再宣示,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就文件主題、框架、重要舉措等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建議,為決定稿起草提供了重要參考。 

2024
57日,決定稿下發黨內一定範圍徵求意見,徵求黨內老同志意見,專門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意見,聽取相關企業和專家學者意見。從反饋情況看,大家一致認為,決定稿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著力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謀劃改革,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舉措務實可行,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充分體現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同時,各方面提出了1911條修改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認真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能吸收儘量吸收,作出221處修改。 

在起草工作過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3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2次會議進行審議、修改,形成了提請這次全會審議的決定稿。 

三、關於決定稿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決定稿除引言和結束語外,有15個部分,分三大板塊。

第一部分為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第二至第十四部分為第二板塊,是分論,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等方面部署改革。
第十五部分為第三板塊,主要講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內容條目通篇排序,開列60條。 

決定稿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在內容擺布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主要任務是完善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決定稿圍繞處理好政府市場關係這個核心問題,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部署。著眼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出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著眼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提出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等等。這些舉措將更好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決定稿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徵的生產力,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決定稿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決定稿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部署。提出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決定稿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部署。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第二,注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決定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強調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佈局急需學科專業;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 

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佈局,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佈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 

第三,注重全面改革。決定稿在統籌推進

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框架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 

在民主和法治領域改革方面,對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分別作出部署。提出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提出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 

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著眼于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充分賦予各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提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提出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第四,注重統籌發展安全。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決定稿把維護國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圍繞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出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犯罪活動。提出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健全貿易風險防控機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和法治實施體系,深化執法司法國際合作。圍繞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出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深化跨軍地改革。 

第五,注重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決定稿提出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幹部,著力解決幹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幹部開拓進取、幹事創業;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 

希望同志們深刻領會黨中央精神,緊緊圍繞全會主題進行討論,提出建設性修改意見和建議,共同把這次全會開好、把決定稿修改好。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34719
認識中共的廿大「三中」 -- 楊開煌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18日在北京閉幕,會中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在這篇長達兩萬兩千字的《決定》中,有一些台灣社會相對比較陌生的語詞,譬如「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全過程人民民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我們請兩岸議題專家楊開煌老師給我們最深入、最到位的解釋。

評論人楊開煌教授

上集主題:「三中」全會之三大「文本」、理解「決定」之邏輯  

YT
https://youtu.be/xET47NsL6PY
FB
https://fb.watch/tIqi1R4OZV/
IG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KdWHvt2oe/?igsh=ODRpZjVjMzAzdXo1
TT
https://vt.tiktok.com/ZSYKbDDHJ/

中集主題:理解「決定」之內容

YT
https://youtu.be/B1qhO7a7H3o
FB
https://fb.watch/tNHFfrbc33/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C-Uwg5JPDJL/
TT
https://www.tiktok.com/@pgtw0306/video/7399923719893716241

下集主題:「中國式現代化」之系統闡釋

YT
https://youtu.be/dJGXiW4qJd8
FB
https://www.facebook.com/pgtw0306/videos/1409483270011915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C-ce3iKPW-_/
TT
https://www.tiktok.com/@pgtw0306/video/7401072949542898961


主辦單位平行政府 【探索中國】系列 EP7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34558
介紹《中共「三中全會」》 -- 【新國際】論壇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中共「三中全會」              Michael Roberts

本文作者為英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家羅伯茨(Michael Roberts)。在中共「三中全會」後,中共領導人希望透過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性突破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並以「教育、科技、人才」為基礎支柱,推動經濟發展。作者認為,西方媒體與主流經濟學家卻不看好中國經濟,仍為中國持續陷入經濟困境。因此他以一系列的資訊圖表反駁這些觀點,更指出中國不僅碳排放強度降低,而且真正的經濟進步,是為人民生活帶來實質改善……

請點擊標題「超連接」。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34174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 中國經濟網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請參看本欄前三篇的《《中共20屆三中全會決定》分析》、《三中全會公報》、和《三中全會決定》三文

聚焦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中國經濟網07/22 /24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牽住“牛鼻子”。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列入指導思想,“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七個聚焦”之一,制定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間表。系列部署強調,著力實施關鍵性改革舉措,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成熟定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改革開放取得的重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把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位置,謀劃和部署一系列重大任務和舉措。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市場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健全,推動高品質發展取得扎實成效,國家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步伐。實踐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極大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極大增強了黨和國家的生機活力,為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注入強勁動力。

著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任務,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照高水準的要求,當前還存在明顯的短板與弱項。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市場分割、各自為政、市場規則不一致、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等問題仍然存在;破壞統一市場行為的有效法律約束不足,明晰並保護產權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等等。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在這些關鍵性基礎性領域實現突破和創新。

當前,回升向好是我國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徵和趨勢,但實現持續回升向好仍面臨諸多挑戰,亟須以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攻方向,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延續經濟增長好勢頭營造良好制度環境,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這是改革的落腳點,也是改革的發力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堅持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一項項改革舉措,對短期經濟復蘇和中長期增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然會影響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以系統思維健全改革推進機制,使各方面體制改革朝著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協同推進,我們就能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一個個既定的戰略目標。


(經濟日報評論員)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33850
中共20屆三中全會決定 ------ 中共中委會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這個宣示包含60個「決定」,分列於15個工作方針之下;可謂洋洋大觀雖然我是個「唯物論」者,如果我參與起草,想破頭我也非得給它湊個66大順不可。話說回來我不是吹牛,如果參與起草,我大概可以用一半的字數和「決定」數來完成這個「總決定」,保證不會落掉其中半項「目標」「工作」或「理想」

我沒有腦力或興趣細讀近兩萬兩千字的「文宣」請參考我在10年前寫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討論
(2013/12/02)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2024-07-21

(20247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1)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總體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實現到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顯成效的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3)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
聚焦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
-- 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準。
-- 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 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聚焦建設更高水準平安中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
-- 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長期執政能力,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

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4)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以下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用;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後破,築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二、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5) 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明晰不同類型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完善主責主業管理,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健全監管體制機制。

堅持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深入破除市場准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專案建設長效機制。支援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和拖欠企業賬款清償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支援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合規建設和廉潔風險防控。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規範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準、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6)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規範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建立健全統一規範、資訊共用的招標投標和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採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實現專案全流程公開管理。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和水準。健全國家標準體系,深化地方標準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促進資本市場規範發展基礎制度。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資料市場。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要素價格機制,防止政府對價格形成的不當幹預。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資料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推進水、能源、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優化居民階梯水價、電價、氣價制度,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

完善流通體制,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優化油氣管網運行調度機制。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和促進投資落地機制,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

(7)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建立高效的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完善市場訊息披露制度,構建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幹預經濟糾紛,健全依法甄別糾正涉企冤錯案件機制。

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深化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改革,實行依法按期認繳。健全企業破產機制,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推進企業註銷配套改革,完善企業退出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

三、健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體制機制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品質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8)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徵的生產力。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航空航太、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援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

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9) 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位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製造業集群,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建設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平臺,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優化重大產業基金運作和監管機制,確保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要求。建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製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

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政策體系。加快新一代資訊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發展工業互聯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促進平臺經濟創新發展,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建設和運營國家資料基礎設施,促進資料共用。加快建立資料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提升資料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資料跨境流動機制。

(10) 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完善支援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優化服務業核算,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建設。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品質發展,發展產業互聯網平臺,破除跨地區經營行政壁壘,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機制。完善仲介服務機構法規制度體系,促進仲介服務機構誠實守信、依法履責。

(11) 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準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拓寬多元化投融資管道,健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推進鐵路體制改革,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推動收費公路政策優化。提高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準,推進海事仲裁制度規則創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機制。

(12) 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制度。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積體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錶、基礎軟體、工業軟體、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用。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加快完善國家儲備體系。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

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13)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優化高等教育佈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佈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引導規範民辦教育發展。推進高水準教育開放,鼓勵國外高水準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

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推進教育數位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

(14)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佈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統籌各類科創平臺建設,鼓勵和規範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系,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健全科技社團管理制度。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

改進科技計畫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佈局。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支援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後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健全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執行和專業機構管理體制。擴大財政科研專案經費包乾制範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專案篩選機制。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佈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完善首台()、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

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

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援,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提高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便利性。

(15)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準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區域合理佈局,深化東中西部人才協作。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

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建立以創新能力、品質、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援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

五、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16) 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加強國家重大戰略深度融合,增強國家戰略宏觀引導、統籌協調功能。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強化規劃銜接落實機制,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增強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實施支撐作用。健全專家參與公共決策制度。

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健全預期管理機制。健全支撐高品質發展的統計指標核算體系,加強新經濟新領域納統覆蓋。加強產業活動單位統計基礎建設,優化總部和分支機搆統計辦法,逐步推廣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健全國際宏觀政策協調機制。

(17)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預算制度,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把依託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績效評價制度,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強化對預算編制和財政政策的宏觀指導。加強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強化事前功能評估。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統一預算分配權,提高預算管理統一性、規範性,完善預算公開和監督制度。完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

健全有利於高品質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規範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範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實行勞動性所得統一徵稅。深化稅收征管改革。

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許可權。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清理規範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建立促進高品質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用稅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併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範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範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加快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規範非稅收入管理,適當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許可權,由地方結合實際差別化管理。

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減少委託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確需委託地方行使事權的,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安排資金。

(18)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發展多元股權融資,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

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防風險、強監管,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支持長期資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品質,強化上市公司監管和退市制度。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完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行為規範約束機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紅激勵約束機制。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則對接、標準統一。

制定金融法。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強化監管責任和問責制度,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建設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統一金融市場登記託管、結算清算規則制度,建立風險早期糾正硬約束制度,築牢有效防控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機制,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牆。推動金融高水準開放,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穩妥推進數位人民幣研發和應用。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支援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參與金融業務試點。穩慎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推進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體系建設,強化開放條件下金融安全機制。建立統一的全口徑外債監管體系。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

(19) 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品質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機制。高標準高品質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體系,強化國土空間優化發展保障機制。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深化東中西部產業協作。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

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20) 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佈局。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深化賦予特大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

(21)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22)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準。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監管新模式。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

(23)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佔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品質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健全保障耕地用於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優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探索國家集中墾造耕地定向用於特定專案和地區落實占補平衡機制。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加快發展建設用地二級市場,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開展各類產業園區用地專項治理。制定工商業用地使用權延期和到期後續期政策。

七、完善高水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24)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深化援外體制機制改革,實現全鏈條管理。

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合規機制,優化開放合作環境。

(25) 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積極應對貿易數位化、綠色化趨勢。推進通關、稅務、外匯等監管創新,營造有利於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創新發展數位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全球集散分撥中心,支援各類主體有序佈局海外流通設施,支援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和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健全貿易風險防控機制,完善出口管制體系和貿易救濟制度。

創新提升服務貿易,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鼓勵專業服務機構提升國際化服務能力。加快推進離岸貿易發展,發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

(26) 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落實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支持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27) 優化區域開放佈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準,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發揮沿海、沿邊、沿江和交通幹線等優勢,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

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8) 完善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慧、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佈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路。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專案。

八、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29) 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制度,完善監督法及其實施機制,強化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政府債務管理監督。健全人大議事規則和論證、評估、評議、聽證制度。豐富人大代表連絡人民群眾的內容和形式。健全吸納民意、彙集民智工作機制。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聯繫服務群眾的橋樑紐帶作用。

(30) 健全協商民主機制。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健全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的機制,加強人民政協反映社情民意、聯繫群眾、服務人民機制建設。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機制。

完善協商民主體系,豐富協商方式,健全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制度化平臺,加強各種協商管道協同配合。健全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落實機制,完善協商成果採納、落實、回饋機制。

(31) 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完善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管道。完善辦事公開制度。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業職工參與管理的有效形式。

(32) 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完善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彙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舉措。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更好發揮黨外人士作用,健全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制度。制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系統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加強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完善黨外知識份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政治引領機制。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健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工作機制。完善港澳臺和僑務工作機制。

九、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33) 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制度體系,建立憲法實施情況報告制度。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統籌立改廢釋纂,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完善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制度,提高立法品質。探索區域協同立法。健全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法規銜接協調機制。建設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檔資訊平臺。

(34)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推進政府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式、責任法定化,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完善覆蓋全國的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臺。完善重大決策、規範性檔合法性審查機制。加強政府立法審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健全行政執法監督體制機制。完善行政處罰等領域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推動行政執法標準跨區域銜接。完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制度。健全行政覆議體制機制。完善行政裁決制度。完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健全垂直管理機構和地方協作配合機制。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優化事業單位結構佈局,強化公益性。

(35) 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確保執法司法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運行。深化審判權和執行權分離改革,健全國家執行體制,強化當事人、檢察機關和社會公眾對執行活動的全程監督。完善執法司法救濟保護制度,完善國家賠償制度。深化和規範司法公開,落實和完善司法責任制。規範專門法院設置。深化行政案件級別管轄、集中管轄、異地管轄改革。構建協同高效的警務體制機制,推進地方公安機關機構編制管理改革,繼續推進民航公安機關和海關緝私部門管理體制改革。規範警務輔助人員管理制度。

堅持正確人權觀,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完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後糾正等工作機制,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權利強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的制度,依法查處利用職權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訊逼供等犯罪行為。推進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36) 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化律師制度、公證體制、仲裁制度、調解制度、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改進法治宣傳教育,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制定專門矯治教育規定。

(37)
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建立一體推進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法治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和法治實施體系,深化執法司法國際合作。完善涉外民事法律關係中當事人依法約定管轄、選擇適用域外法等司法審判制度。健全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制度,培育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資訊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38)
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優化英模人物宣傳學習機制,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類群眾性主題活動組織機制,推動全社會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爭做先鋒。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形成網上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精准化實施機制。建立健全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協同治理機制,完善掃黃打非長效機制。

(39)
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深化文化領域國資國企改革,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改革,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制。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深化文化領域行政審批備案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深化文娛領域綜合治理。

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完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40)
健全網路綜合治理體系。深化網路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網路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和網路輿論一體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慧發展和管理機制。加強網路空間法治建設,健全網路生態治理長效機制,健全未成年人網路保護工作體系。

(41)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管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十一、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

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多管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制度體系。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等。

(43)
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高品質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援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同步推進戶籍、用人、檔案等服務改革,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援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促進機會公平制度機制,暢通社會流動管道。完善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44)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健全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範圍,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發揮各類商業保險補充保障作用。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健全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

加快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滿足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支持城鄉居民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充分賦予各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因城施策,允許有關城市取消或調減住房限購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改革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和商品房預售制度。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

(45)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公共衛生體系,促進社會共治、醫防協同、醫防融合,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醫療救治等能力。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引導規範民營醫院發展。創新醫療衛生監管手段。健全支援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機制,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

(46)
健全人口發展支援和服務體系。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週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品質發展。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補貼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兒童醫療公共服務水準,加大個人所得稅抵扣力度。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支援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把握人口流動客觀規律,推動相關公共服務隨人走,促進城鄉、區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動。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發展銀髮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改善對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服務,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十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47)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准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編纂生態環境法典。

(48)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完善精准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制度機制,落實以排汙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深化環境資訊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49)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優化政府綠色採購政策,完善綠色稅制。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迴圈利用體系。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十三、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

(50)
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

(51)
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完善安全生產風險排查整治和責任倒查機制。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加強網路安全體制建設,建立人工智慧安全監管制度。

(52)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制度。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願服務體系建設。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強化市民熱線等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幹預機制。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

健全鄉鎮(街道)職責和權力、資源相匹配制度,加強鄉鎮(街道)服務管理力量。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犯罪活動。

(53)
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強化海外利益和投資風險預警、防控、保護體制機制,深化安全領域國際執法合作,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健全維護海洋權益機制。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

十四、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54)
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健全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的制度機制,深入推進政治建軍。優化軍委機關部門職能配置,健全戰建備統籌推進機制,完善重大決策諮詢評估機制,深化戰略管理創新,完善軍事治理體系。健全依法治軍工作機制。完善作戰戰備、軍事人力資源等領域配套政策制度。深化軍隊院校改革,推動院校內涵式發展。實施軍隊企事業單位調整改革。

(55)
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完善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職能,健全重大安全領域指揮功能,建立同中央和國家機關協調運行機制。優化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編成,完善任務部隊聯合作戰指揮編組模式。加強網路資訊體系建設運用統籌。構建新型軍兵種結構佈局,加快發展戰略威懾力量,大力發展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統籌加強傳統作戰力量建設。優化武警部隊力量編成。

(56)
深化跨軍地改革。健全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機制,完善涉軍決策議事協調體制機制。健全國防建設軍事需求提報和軍地對接機制,完善國防動員體系。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優化國防科技工業佈局,改進武器裝備採購制度,建立軍品設計回報機制,構建武器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完善軍地標準化工作統籌機制。加強航太、軍貿等領域建設和管理統籌。優化邊海防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黨政軍警民合力治邊機制。深化民兵制度改革。完善雙擁工作機制。

十五、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準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範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57)
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各級黨委(黨組)負責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鼓勵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新鮮經驗。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完善改革激勵和輿論引導機制,營造良好改革氛圍。

(58)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幹長效機制。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幹部,著力解決幹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健全有效防範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幹部開拓進取、幹事創業。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常態化,加大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幹部力度。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全面提高幹部現代化建設能力。完善和落實領導幹部任期制,健全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變動交接制度。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完善黨內法規,增強黨內法規權威性和執行力。

(59)
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健全政治監督具體化、精准化、常態化機制。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持續精簡規範會議檔和各類創建示範、評比達標、節慶展會論壇活動,嚴格控制面向基層的督查、檢查、考核總量,提高調研品質,下大氣力解決過頻過繁問題。制定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建立經常性和集中性相結合的紀律教育機制,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綜合發揮黨的紀律教育約束、保障激勵作用。

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著力剷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深化整治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腐敗,嚴肅查處政商勾連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完善對重點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加強誣告行為治理。健全追逃防逃追贓機制。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

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健全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配套制度。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推進執紀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機銜接。健全巡視巡察工作體制機制。優化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機構職能,完善垂直管理單位紀檢監察體制,推進向中管企業全面派駐紀檢監察組。深化基層監督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修改監察法,出臺反跨境腐敗法。

(60)
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全黨必須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明確各項改革實施主體和責任,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對外工作必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宣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機制改革,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33829
中共20屆三中全會公報 ------ 中共中委會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新華網20240718

(20247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247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99人,候補中央委員165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會議。黨的二十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央政治局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和謀劃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切實抓好民生保障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有力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繼續推進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深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以貫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實現經濟回升向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全會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要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原則。

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

全會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全會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要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全會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要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

全會提出,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要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加強涉外法治建設。

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要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

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全會提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要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

全會提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要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深化跨軍地改革。

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全會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必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機制改革,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全會指出,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要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証。全黨上下要齊心協力抓好《決定》貫徹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全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堅定不移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按照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好宏觀政策,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總結評估“十四五”規劃落實情況,切實搞好“十五五”規劃前期謀劃工作。

全會指出,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落實好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完善自然災害特別是洪澇災害監測、防控措施,織密社會安全風險防控網,切實維護社會穩定。要加強輿論引導,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要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引領全球治理,主動塑造有利外部環境。

全會強調,要結合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抓好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和現代化建設能力。要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切實改進作風,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持續為基層減負,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扎實做好巡視工作。要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深化黨紀學習教育,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全會按照黨章規定,決定遞補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丁向群、於立軍、於吉紅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全會決定,接受秦剛同志辭職申請,免去秦剛同志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

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李尚福、李玉超、孫金明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的審查報告,確認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給予李尚福、李玉超、孫金明開除黨籍的處分。

全會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責編:彭靜、梁秋坪)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33822
《中共20屆三中全會決定》分析 – Anthony Saich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另請參考:《三中全會決定全文一圖全解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以及日經亞洲分析中共三中全會決定文:習近平為與美脫鉤及連任準備》。


Xi signals no deviation from course – nor in the driver – despite economic bumps in the road

ANTHONY SAICH, 07/29/24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laid out his vision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future – and it places Xi Jinping at the very center.

Having cemented his political legacy at the 
20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 in October 2022 by being confirmed leader until at least 2027, the chairman of everything has now set out how he sees the next few years going.

The road map was discussed at the important 
third plenum that took place July 15-18, 2024. To China watchers like myself, the plenum – which brings together party leaders to discuss great matters of state and economy – gives key insights on the current thinking in Beijing as to where the country sees itself now and where it wants to be.

The plenum is accompanied by an official communique and then a more detailed “
decision” distributed days after the meeting.

Xi at the wheel

Often the 
plenums are decisive in setting out new directions – take, for example, the 1978 meeting that heralded the end of the disastrous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beginning of Deng Xiaoping’s opening up of China.

This latest plenum was a far cry from such a pivotal moment. In fact, it offered 
little new in terms of the actual policy. But what it did do was confirm that Xi sees no need to deviate from the course he has set out, or to change the driver behind the wheel.

The 
decision document circulated on July 21 made clear Xi’s desire for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control, albeit tempered with a populist approach to some of the issues facing China.

The plenum’s decision is primarily a political document aimed at rallying the party faithful behind Xi and his preference for 
a heavily centralized, state-run economy. There were no signs that Xi has any intention of significant reform in the face of a weakening economy.

Rather, what emerged was an indication that any questioning of Xi’s policies would not be tolerated – the 
communique calls for dealing effectively with “risks in the ideological domain,” while improving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n other words, both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people need to trust in Xi.

However, in a possible sign that unease persists, the decision stressed the need to establish Xi’s core position on the all-important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party as a whole. That position had, in theory, already been cemented, prompting the question: Why the need to emphasize again now?

Xi and his political thoughts pepper the decision, and it makes clear that both party – and his – control is crucial. This approach will maintain the ongoing tension between the need to innovate to address China’s economic needs and making sure that any changes to policy take place firmly within the framework laid down by party leadership.

At its core, the decision lays out how Xi intends to safeguard what he sees as his legacy.

As such, it touches on economic, social and security concerns that could threaten that legacy – be it 
faltering growth, tensions with regional rivals and the U.Sgrowing income inequality and a divid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es.

The decision is packed full of intentions but provides few concrete proposals. Even so, the broad strokes it provides give a glimpse into Xi’s thinking.

Conflicting messages

With respect to the economy, the decision confirms the shift from an obsession with growth at all costs to an emphasis on the quality of growth.

As such, it stresses “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key component of Xi’s new philosophy. In real terms, this means a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drivers of the economy – labor, capital and the land –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on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green energy.

This approach is aimed at moving China up the 
value-added chain and developing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of the future.

Xi has touted the move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a way to 
create a more equitable society. But given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Chinese workers aren’t employed in these advanced sectors, it is difficult to see how Xi could pull this off.

Similarly, when it comes to remedying the slowdown in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decision’s policy priorities send conflicting messages.

It reaffirmed the need for China to 
continue global engagement and to place the private sector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its state-owned counterpart. However, it makes clear that it is the state sector and state financing that will play the major role in helping the party meet its goals, while the private sector will receive “guidance.”

And investors appear skeptical: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saw its largest drop in six months when the decision was published.

And there is some doubt that China’s commitment to global engagement will be sufficient to calm the 
concerns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ty.

Addressing local concerns

The decision certainly identifies some of the key areas of domestic concern in China.

Take, for example, the thorny problem of 
local government debt. Local governments are burdened with mandates set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provide for a range of expensive social programs, including pensions and health care insurance – which are not funded adequately.

While local authorities in the past have looked to land sales to plug the budget gaps, a 
severe slump in property prices has left their finances looking increasingly shaky.

The decision calls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have more financial resources at their disposal, funded by a larger slice of tax revenue being distributed centrally.

Further, a “clear division” of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authorities 
is to be established – something the party previously promised would be implemented by 2020.

Concern from party leaders over wealth inequ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decision, which calls for more inclusive public services to provide a cushion for those most in need.

表單的底部

But the most glaring inequality is driven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s rural and urban areas.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 suffer significantly lower income, and the gap has grown in recent years.

The decision sees greater and more effective urbanization as key to resolving inequality. A key part of the plan is to 
eliminate the syste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hat ties individuals to their place of birth. As a result, many rural people who move to cities are denied access to better urban services, as they are still considered to be villagers.

The abolition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as been promised for many years, but it is yet to be realized.

Blind faith not enough

Taking as a whole, the plenum’s decision reveals many intentions but offers little detail about how to achieve it all in the timeline set – just five years.

But in not offering anything new, the decision is making a point: Xi’s approach – long established – was, and is still, the best way to move China forward. Calls from within China and outside for fundamental changes are, it follows, to be ignored.

But there is a danger for China – and Xi’s legacy – in adopting such intransigence. Many of the problems plaguing China – in particular the gradual slowing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reeping inequality – demand more than just good intentions and blind faith that the party knows best.


Anthony Saich is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Kennedy School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33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