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時事論壇
市長:
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時事論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文學和藝術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文學界的三位百齡女傑 -- 陳思永
瀏覽
464
|回應
1
|
推薦
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亓官先生
前言
三位百齡女傑
分別是齊邦媛
(1924.01.15 - 2024.03.28)
、葉嘉瑩
(
迦陵,
1924.07.02 -)
、和聶華苓
(1925.01.11 -)
。我對她們並不熟悉,而之所以景仰,並且關注有年,恐怕主要是因為愛好文學,並且和他們一樣,跟台灣、大陸、和美國都有很深的淵源。
他們三位都是在大陸受完大學教育後,未久就因受國共內戰影響,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當時台灣政府新遭大敗,風雨飄搖,對外得提防共軍渡海「解放」,對內要對島上居民嚴加管控,
唯恐
來台的大陸人中,尤其是知識分子,有前來臥底的匪諜。在寧可錯殺一百,也不可錯過一人的原則下,逐漸形成後來所謂的「白色恐怖」。
為此,齊的丈夫,和葉的丈夫和她本人,一度都曾失去自由。後來齊的夫君在鐵路局創出一番事業,成為「台鐵電氣化之父」。葉的丈夫原先在海軍從事文職工作,入獄長達三年,釋放後一直未聽說有所建樹。聶有長達十一年之久,擔任《自由中國》雜誌的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自由中國》嚴厲批評政府的諸多作為,與所宣示推動民主自由的目標大相違背,幾年下來,遂成為獨斷專行、當政強人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最高當局決定在
1960
年將《自由中國》關閉,並把負責人雷震及數位同仁逮捕入獄,因為認定台灣情勢已夠穩定,足以承受國際輿論因此事件所施之壓力。聶最後雖免於難,但所受的驚嚇可想而知,仍必需繼續以單親之身,帶著兩個女兒另謀生路。
隨後的幾十年裡,齊、葉、聶三位,在文學領域,各自走出一片天地,成為聞名世界的大師級人物。
齊邦媛教授
首先,是最近剛過世的齊邦媛教授。一提到她,必提到她的曠世鉅作《巨流河》。這部描述她個人前八十年生活的傳記,也記載了整個中國在同一時期所經歷的苦難。文字樸素生動,故事真實細膩。許多經歷其境的讀者,感同身受;年少者以及大海彼岸的同胞讀過之後,無不以「震憾」兩字回應。我個人最敬佩的是,她以八秩高齡,決定一人搬進剛成立的「長庚文化養生村」,為自己營造環境,動手寫這本書,不計成敗。這份超人的毅力,終於在五年之後開花結果。她本人固然因高壽之賜,得以在生前就享受無比榮耀,相信身後也會在歷史上留下「立言」之英名。
至於齊教授以訪問學者之身份赴美深造,放棄留在彼邦發展的機會,而回台繼續培育年輕學子,以及長期為「中國筆會」出力,將華文作品介紹到世界各地的貢獻,在文教界中是耳熟能詳的。
葉嘉瑩教授
葉嘉瑩教授當年因受白色恐怖之累,為了躲避無謂的干擾,就到南部中學教書,韜光養晦;這段日子的艱辛,有她的自言詩為證:「
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
己嘆身無托,翻驚禍有門。
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直到她
先生釋放出獄風頭過後,方才重回台北。
從此,葉教授一如魚歸大海,得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她曾自言,一生有兩大愛好:一是喜好詩詞,二是好為人師。這兩大愛好是她一生事業的動力與支柱。加上她深厚的中國古文學底子,和锲而不舍力爭上游的雄心,使她在幾年之後,不但成為在台灣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詞的名教授,也是其他學院學生爭相旁聽的對象。此外,令我格外吃驚的是,葉教授的聲名遠播,以至於在
1966
年受邀赴美國,擔任名校密西根大學和哈佛的訪問學者。
人到了美國,開始使用並非母語,並且以往也未曾經常使用的英語,她不得不刻苦自修,迎頭趕上。
1969
年,葉嘉瑩萌生遷居北美之意,因不能取得全家赴美的簽證,乃轉往加拿大溫哥華,接受
UBC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的教職,不出一年即獲得終身教職的身份。從此她大部份時間待在北美,在不同的校園裡教學、研究、和演講,正是意氣風發的年月。至此,她雖然生活已趨安穩,可是依然覺得「流離失所」。
葉教授於
1974
年首度重返大陸,睽違故鄉多年,專為探親訪舊。當時四人幫氣焰囂張,文革仍未結束。我猜她此刻並沒有回大陸教書的意願。直到
1977
年再度回鄉時,眼見年輕人經過十年浩劫,對中國文化依然興趣濃厚,於是起了回鄉作育英才的念頭。然而局勢仍未明朗,所以依舊按兵未動。
她等到
1979
年趁暑假教學空檔,首次回到天津的南開大學開課,從此展開生命中的新歷程,而逐漸孕發出與南開的不解之緣。葉教授於
1991
年應南開大學之邀,成立「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並任所長;後來又任南開大學終身校董。同年
1991
,她獲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成為該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由此可見,當葉教授揚名於南開,增加教務的同時,並沒有疏遠她在加拿大的老東家。事實上,她奔馳於
UBC
與南開兩校之間外,還儘可能安排在北美、台、港、星、馬各地演講;一般公認,演講是葉嘉瑩最具魅力的強項。
葉嘉瑩於
2015
搬離加拿大,正式遷入南開大學為她在校園內修建的住所
–
迦陵學舍。這對一位學者而言,當是至高無上的禮遇與敬仰。這年她已滿
91
歲。
聶華苓女士
聶華苓在
2004
年她出版的《三生三世》中,對自己從出生到
1991
年的經歷稱為三生三世,她自喻是一棵大樹︰根在大陸
(1925–1949)
,幹在台灣
(1949 –1964)
,枝葉在愛荷華
(1964 –)
。
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是在
1964
年決定以單親身份,帶領兩個女兒前往美國愛荷華州的大學城愛荷華市定居
(Iowa City, Iowa)
。這是由早已定居該城的美國詩人
Paul Engle(1908.10.12 –1991. 03. 22,
以下稱安格爾或安
)
居中安排的。
聶安兩人相遇於
1963
年,在台北美國新聞處為安格爾舉行的歡迎酒會中;當年聶
38
歲,安
55
。在酒會中安對聶一見鍾情,隨即開始緊追,無奈被行程所限,不久就必需離開台灣,之後兩人就靠著魚雁往返培植感情。以後的發展,可以證明兩人之間既富熱情又有理智,他們在聶抵達愛荷華之後五年才締結婚約。
聶華苓和安格爾的婚姻美滿,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二年之後,因安的驟然去世
(1991)
而終止,雖然安的年事已高,並且身體狀況不好,但當時對聶而言,似乎自己的生命也已告一段落。不過,聶的生命力頑強,又受到大批親友以及遍佈世界各地的文學家和粉絲的鼓舞,至今,她繼續獨居在愛荷華已滿
33
年。
聶和安兩人的結合,或許是上天的安排。早在
1967
年他們在志同道和的驅使之下,
共同創辦了
“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
國際寫作計劃
)
。簡而言之,這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每年邀請若干位分居世界各地成名的作家,前來
Iowa City
住上好幾個月,甚至長達一年,彼此切磋、增進瞭解、互換寫作心得,更希望作家們能在幽靜的環境下,寫出更上一層樓的作品。歷年來受邀參加者已逾千人,來自
120
個不同國家,其中以海峽兩岸的華人居多,譬如瘂弦、鄭愁予、陳映真、柏楊、蔣勳、李昂、季季、張大春、駱以軍、蕭乾、王蒙、丁玲、劉賓雁、北島、殘雪、余華、莫言等等,洋洋灑灑,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在兩人慘淡經營之下,國際寫作計劃辦得漸起聲色,終於成為世界文壇知名的活動項目之一,並且於
1976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該計劃至今仍然存在,雖然安格爾已經棄世多年,而聶華苓也早已淡出日常事務管理。
後記
齊邦媛、葉嘉瑩、和聶華苓三位大師,每一位都有漫長的職業生涯,或以著作傳世,或桃李滿天下,或推動文學有成,或諸項兼具,而直接受益的對象都是社會的菁英分子,其影響所及,是難以估量的。
如今,齊邦媛剛走完她在世上的百年歲月,留給後人的,除追思之外,還有值得模仿的典範。
其餘的兩位女傑葉嘉瑩和聶華苓,百歲壽辰就在眼前,謹祝在未來的歲月裡平順安康,繼續做為一盞明燈,鼓舞引導芸芸後生學子。
--
2024. 04. 08
編者
:
思永兄這篇大作娓娓道來
,
敘事清晰
;
輕描淡寫之處,亦見言外深意。子標題是我加上的
;
首句略易數字。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26317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五月花大樓 -- 陳思永
推薦
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楔子
我
1968
秋天入學美國喬州理工學院,從台北搬到亞特蘭大城。
結果在未來的一年半內,造訪八百英里之外的中西部大學城
Iowa City (Iowa State)
,
竟有四次之多;或專程前往,或彎道拜訪,無一不跟我的大姐住在那兒有關。每次去,為時均短,都住在位於「五月花大樓」裏的大姐家;時隔多年,對這大樓的記憶還相當深刻。
從
1970
年之後,我就沒再到過此城,直到今年九月。
國際寫作計劃
大約在
1960
年代中期,女作家聶華苓女士
(1925–)
攜帶兩位女兒,從台灣遷居
Iowa City
。當時我不知道這回事,也沒聽大姐提到過。
聶女士抵美不久,就跟也住在
Iowa City
的美國詩人保羅
•
安格爾
(Paul Engle
,
1908–1991)
共同創辦了
”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
「國際寫作計劃」
)
。同時彼此之間的感情也逐漸修成正果,兩人於
1969
年締結良緣。
「國際寫作計劃」在兩人慘淡經營之下,辦得漸起聲色,終於成為世界文壇知名的活動項目之一。該計劃至今仍然存在,雖然安格爾已經棄世多年,聶華苓也已淡出日常事務管理;不過她仍一直住在
Iowa City
。
「國際寫作計劃」,簡而言之,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每年邀請若干位分居世界各地成名的作家,前來
Iowa City
住上好幾個月,甚至長達一年,彼此切磋、增進瞭解、互換寫作心得,更希望作家們能在幽靜的環境下,寫出更上一層樓的作品。作家們停留
Iowa City
期間,就被安排住在「五月花大樓」。
這些年來,海峽兩岸的華人作家,參加「國際寫作計劃」者,不下數百人之多。從他們的報導裡,經常讀到聶華苓
/
安格爾的好客和他們溫暖的家,以及與同住「五月花大樓」其他作家們之間的互動。於是,「五月花大樓」不時會在我腦海裡迴轉。
人事已非
今年九月在美國中西部駕車旅行,特地彎道前往
Iowa City
探訪。距離上次來此已五十多年,但大學城的格局未變,貫穿全城的
Iowa
河,依然綠波盪漾。很快地就找到在河畔、靠
The University of Iowa
校園東側的「五月花大樓」。
景色依舊,人事已非。大姐七十年代初就搬離了
Iowa City
,後來又數度遷居。她終生勞苦,已離我去世多年。
回家後,告訴幾位親友我的
Iowa
之行。有人說我,應該尋找關係,或以粉絲身份毛遂自薦,求見聶華苓的。我不是沒動過這念頭,但還是覺得不應該使靜止的水波,平白泛起任何漣漪。
-- 2023. 10. 10
編者
:
子標題是我加上的。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2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