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認為「economics和經世濟民沒啥關係」,那是你(也許更重要的是「你的教授們」)沒有讀過,或沒有讀通Adam Smith的An Inquiry on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中文譯為《國富論》),或Karl Marx的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的關係。
1. 我的這個評論應該算是「錯誤」,至少可以稱為思考盲點。在文化或基因兩個層面,「客家人」和「閩南人」的確可以視為兩個「族群」。把「外省人」當成一個「族群」則的確有爭議。 2. 自「英國脫歐」和「川普進(入白)宮」以後,美、歐媒體上populism一字不但指當政者,更頗有貶義。我討論過populism的翻譯和它的「所指」多次;我現在把它翻譯成:「群眾取向政治路線」。我認為當初用「民粹」一詞來翻譯英文"populism"的學者,或者不認識"populism"這個英文字,或者不知道「粹」字在中文的用法。我簡單解釋一下相關概念: a. demagoguery(暴民政治):它指以言語訴諸或煽動人民非理性或情緒性的傾向,來爭取政權的策略或行為。 b. populism(人民參政運動):(一個社會中)反抗統治階級或財團(財團、軍方-企業領袖共生體、菁英-政客-黑道共生體等)壟斷決策機制的「草根運動」。 c. 暴民政治和人民參政運動是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有的現象或行為。前者往往利用後者,所以兩者之間是動態的、可相互激盪、轉變的關係;但沒有一定的邏輯、本質、或因果關係。 d. 從事"demagoguery"行為的人,叫"demagogue"。在希臘城邦或意大利城市國家的時代,使用"demagoguery"方式取得政權後的人,(當時)通常成為「獨夫」(tyrant)。以上文字摘錄自2004某篇拙作。劉源俊教授建議:將populism翻譯成「徇眾主義」或「挾眾主義」;愚意可稱「信」、「達」。 3. 在英文中,它的字根具有負面意思;中文的「民」和「粹」兩個字都沒有負面意義。 4. field study:「現場研究」, genealogy:「沿革」, legitimacy:「正當性」(該文第2.4-2)小段),performative act「言談行動」(該文第2.3-11)小段)。 5. 我曾向王曉波兄請教:先秦「法家」的著述,是否可以歸入「政治經濟學」的類別?可惜當時在一個聚會場合,沒有能繼續和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