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禮運》大同、小康兩段起源與後繼 -- 胡承渝
 瀏覽841|回應0推薦2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嵩麟淵明
胡卜凱

《禮記》一書,是西漢時戴聖收集戰國後期及秦漢儒家著作而成。雖是儒家經典,但成書於漢代,儒家已受到其他各家的影響。《禮運》一篇用孔子的話來闡示「禮」的作用 。是否真是孔子講的,極不可靠。那時中國學者有個習慣,把自己的主張,講成古時學者或政治家的言論,以增加其份量。譬如《禮運》裏的孔子說「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而陰陽五行是戰國後期才興起的概念,不語「怪神」的孔子不可能講這種話的(1)

此文討論《禮運》的「運」(變化),是道家的說法而「大同」社會,則是墨家的理想。雖然進入儒家經典,但兩千年來,並沒成為儒家主流思想。

《禮運》認為政治最高的境界是「天下為公」。到「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小康時 代,才「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但看《論語》裏面孔子的言論,極為重視「禮」,連對最好的學生顏淵都要「約我以禮」(2),絕不是「大道既隱」以後,不得已用來維持社會秩序的方法。

《禮運》的作者認為「大同」、「小康」是何時代?小康講得很明白,「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在《論語》裏「吾無間然」的禹(3),夢寐以思的周公(4),怎麼到 了《禮運》裏,都變成不能行「大道」的次等政治家了?

大同則沒說明是什麼時代,應該是禹以前的事,通常注釋是「五帝時」(5)。孔子時, 還沒「五帝」這稱呼,後來構成五帝的傳說古人,在《論語》裏只提到堯、舜。孔子雖然非常推崇堯、舜,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6),舜樂「盡美盡善」(7),但認為堯、舜的施政 ,卻沒達到十全十美的境界。當子貢問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8),子路問到「修己以安百姓」(9),孔子都說「堯、舜其猶病諸」,認為他們做不到。連「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和 「修己以安百姓」都做不到,怎能達到大同的境界?

不是孔子的想法,《禮運》作者是受到誰的影響?《老子》有「大道廢有仁義」的說法(10)。正和《禮運》中「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時,「禮義以為紀」一樣。《論語》裏從來沒有提過「大道」,孔子講的「道」,只是政令、道理,如「先王之道」(11)、「古之道 (12)。而《老子》裏的「道」,卻是更高的宇宙規律,「萬物之宗」(13)

《莊子》裏也有「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14)。《禮運》把「小康」時行「仁義禮義」的「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稱為「君子」,正和《莊子》這段話相合。很明顯地,《禮運》中從大同退化到小康的概念,是從道家引進的。

至於「大同」那一段,這種理想社會,是哪一學派的思想?現在從其中的主張來探討

選賢與能:雖然孔子也講過「舉賢才」(15)、「舉直錯諸枉」(16),但不是重要主張。孔子也沒提過堯、舜的禪讓(17)。但「尚賢」卻是《墨子》裏的重大主題之一,用了三篇來講其重要(18)。不但君主選賢為大臣﹕「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19)。而且舉賢為繼承人﹕「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20)

人不獨親其親:孔子說「老者安之,少者懷之」(21)。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但都和墨子的「兼愛」不同。儒家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安養其他老者,但不能「親其親以及人之親」。因為對父母親是要盡孝,和別人不同。即使「以及人之老」,也要在「老吾老」之後。孟子說「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23)。要依照次序,「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24)。所以墨子「視人之家若視其家 (25),「愛無差等」式的兼愛(26),被孟子批評為「無父」(27)。《禮記》裏的「人不獨親其親」更接近墨家。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論語》、《孟子》裏沒有相應的言論,而《墨子》主張「交相利」(28),譴責「有餘力不能以相勞,腐臭餘財不以相分」(29)與「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極為相似。

可見大同社會原是墨家的理想,後來才被引進到儒家。不論這種思想的來源如何,既然被冠上孔子的言論,就成為儒家的文件。但是「天下為公」的概念,如禪讓、「不獨親其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等,有沒有成為後代儒家的政治規範?似乎找不到有政治家想把這種大同的理想付諸實施,甚至連提倡都沒有。因為這本來就是墨家的主張,秦漢以後,墨家衰微,幾乎沒有人去注意墨家祖師的言論。

與「天下為公」稍微可以連上邊的,我知道有兩種主張。《呂氏春秋》上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30)。三國時的李康說「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31)。唐時張蘊古寫進自己的文章(32)。明末清初黃宗羲說「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33)王夫之則說「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34)。不過這些言論不是要讓財富在人民之間公有,而是說天下非皇帝私有。是政治,而非經濟理想。

另外一種經濟主張,就是孟子憧憬的井田制度,給予每家同樣的土地耕種,不過也不是如人民公社大家合力生產。歷代都有人主張井田,但都被視為「腐儒」,因為不能實現。只有大亂之後,人口減少,政府把荒蕪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滿足一部份農民的需求。

因為孫中山的喜好,我們這一代常常看到「天下為公」的說法。我猜他是受到西方社會主義的影響。馬克思曾提出“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y,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s.”(35)。這句話和《禮記.禮運》中的境界相差不遠,但有一重大的分別。禮運認為大同的境界是遠古的樂土,後來就改變了。馬克思則認為它是生產力發達後,將來的世界。禮運沒提出如何恢復大道之行,而馬克思則主張以革命的方法達到此目的。

(
此文不討論誰的主張對,而是探討「天下為公」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2011-06-25
2023-09-22 補充

附言:

《禮運》後面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完全與達爾文的演化論相合。「大欲」是生來就有的,也就是遺傳基因。沒有飲食,個體不能生存,沒有男女,就沒有後代,這種物種就會滅種。這句話與告子說的「食色性也」意思相同(36)。孟子不同意告子,但《 禮記》卻有與告子類似的話。

附註

1  
《論語.述而》
2  
《論語.子罕》
3  
《論語.泰伯》
4  
《論語.述而》
5   
鄭玄注。
6  
《論語.泰伯》
7  
《論語.八佾》
8  
《論語.雍也》
9  
《論語.憲問》
10
《老子》第十八章
11
《論語.學而》
12
《論語.八佾》
13
《老子》第四章
14
《莊子.天下》
15
《論語.子路》
16
《論語.顏淵》
17
《論語》最後一章《堯曰》,有堯對舜講的話。但這段話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其弟子的言論,和《論語》其他章節的體裁完全不同。早就有人主張最後一章是後來加進去的。
18
《墨子》第八、第九、第十。
19
《墨子.尚賢上》
20
《墨子.尚賢中》
21
《論語.公冶長》
22
《孟子.梁惠王上》
23
《孟子.盡心下》
24
《中庸》
25
《墨子.兼愛中》
26
《孟子.滕文公上》中墨者夷子之言。
27
《孟子.滕文公下》
28
《墨子》兼愛中、兼愛下、節葬下、天志上、非命上。
29
《墨子.尚同上》
30
《呂氏春秋.貴公》
31
《運命論》
32
《大寶箴》,收入《貞觀政要.刑法》
33
《明夷待訪錄.原君》
34
《讀通鑑論.卷十一》
35
《哥達綱領批判》,這句話以前翻譯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中共執政後改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36
《孟子.告子上》


編者

作者為「老保釣」,也是我台大物理系的學長。承渝兄好學深思,甚有卓見三十年來我受教相當多。本文釐清《禮運》大同、小康兩段論述的思想淵源頗為可觀。

本文由PDF檔轉為文字檔附註格式和標點符號略有更動。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1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