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city.udn.com/51173/4322596?tpno=0&cate_no=79175
SCFtw2
2010-12-7, 02:11〈鴻"濛"未闢〉
鴻濛未闢 正
鴻蒙未闢 誤
Golf Nut(GolfNut) 於 2010-12-07 16:46 回覆:
『要不是本文旨在探究“何謂事實”,我倒想跟你辯辯,“鴻蒙”可能才對。』
*****************************************************
蒙字本身構件不少,不過加了部首還成為矇、濛、朦三個常用字 -- 不過前兩個好像已經被共產黨共產掉了。
濛字甚古,《詩.豳風》:『零雨其濛』,字或作靀(上雨下蒙)。
《莊子.在宥》:『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這大概是早期古書中用【鴻蒙】唯一的例子。
《淮南子.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
《一切經音義》引作:『濛澒漭沆,莫知其門也。』
《事類賦注.天部一.天》引作:『未有天地之時,鴻濛澒洞,莫知其門。』
《太平御覽.天部一.元氣》引作:『古未有天地之時,唯象無形,幽幽冥冥,茫茫昧昧,幕幕閔閔,鴻濛澒洞,莫知其門。』
《太平御覽.人事部一.敘人》引作:『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鴻洞莫知。』
以下這三個詞語在《淮南子.精神訓》不同的文本中位置相同,構詞極相似,整體語義也相當:【鴻濛澒洞】、【澒濛鴻洞】、【濛澒漭沆】。澒字今音鬨,作“水銀”義時音拱。
《淮南子.道應訓》:『西窮窅冥之黨,東開鴻濛之先。』
《淮南子.俶眞訓》:『提挈天地而委萬物,以鴻濛為景柱,而浮揚乎無畛崖之際。』
劉向《九歎.遠遊》:『貫鴻濛以東朅兮,維六龍於扶桑。』
《漢書.揚雄傳》錄《校獵賦》:『外則正南極海,邪界虞淵,鴻濛沆茫,碣以崇山。』
王充《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儒書又言:「溟涬濛澒,氣未分之類也。及其分離,清者為天,濁者為地。」』
張衡《西京賦》:『顧臨太液,滄池漭沆。』
張衡《靈憲》:『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漠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蓋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並氣同色,渾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
三國吳.徐整《三五歷記》:『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溟涬始牙,濛鴻滋萌,歲在攝提,元氣肇始。』
三國魏.宋均《春秋命曆序》:『濛鴻萌兆,渾渾混混。』
自西漢早期的《淮南子.精神訓》開始,以上所引的古書文句中有五個關鍵字形:濛、鴻、澒、涬、溟。
涬字今音杏,最早出現於《莊子.在宥》:『鴻蒙曰:「……。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涬澒二字古同音(hang)同義,其義有二:大水貌、渾茫貌。澒字後有“汞”義,此時音即汞。另有一沆字,今音hang四聲,有二義,其一是大水貌,另一是露氣(沆瀣一氣)。涬澒沆這三個字形最早代表同一個詞義可無疑問,這個義最早的音是hang或gang。
根據早期用例,【溟涬】=【涬溟】。《說文解字》【溟】:『小雨溟溟也。』從音和義來看,這個“小雨”顯然就是《詩.豳風》裡謂之為“濛”的“零雨”。在這個義解上溟就是濛,兩個字同音同義。還有一個有關的古字“瀴”。《說文解字》裡沒有瀴字。古書注解【瀴溟】為水勢絕遠杳冥之貌,而【瀴涬】是大水貌或渾茫貌,在這裡溟涬兩個字是可以互相代用的同義字。《廣韻》裡瀴字有一個音是茗。濛溟瀴這三個字形曾經可以代表同一個詞義可無疑問,這個義最早的音可能是mang。另外,《莊子.在宥》裡的【鴻蒙】逐字“等於”【涬溟】。
鴻字極古,義項多。最古是鳥名,即大雁(《毛詩傳》:『大曰鴻,小曰鴈。』)。另有“大”義,如在鴻水/洪水,或者應該說鴻字有一義為“大水貌”。字以江(古音gang)為聲,形近於澒,以此借得“汞”義,此時音拱。此外,【鴻濛】是漢族古代思考者的創世臆想中天地未分之前渾茫無際的“元氣”。依據古書的注釋,【鴻洞/澒洞】:深遠貌,一曰相連次貌。
以上這些意帶昏昏濛濛彼此也混纏到有些不清不爽的早期古書字詞都跟水有關。『澒濛鴻洞/鴻濛澒洞』(淮南子)句中各字都帶水旁。『濛澒漭沆』(淮南子)句中各字都帶水旁。『鴻濛沆茫』(校獵賦)句中各字都帶水旁。『溟涬濛澒』(論衡)句中各字都帶水旁。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故……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君子知此之謂[道]。』
《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
《淮南子.詮言訓》:『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大一即太一,太一即太極(一極古同音),在神話系統裡就是楚辭主神東皇太一。太一生水,太一也藏於水中,而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太一是“道之根”(名稱是“溟涬/濛鴻”或“涬溟/鴻濛”),是創造世界的原動力。太一先造水。水有自己的力量。水是太一的工具,是中介物。太一隨後的創造藉水力施作。《太一生水》是戰國晚期的思考者就【世界之創造】這個思維作業拿出的一份正式報告,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要詳細得多。
在早期古書中,【鴻濛】、【澒濛】、【濛澒】、【濛鴻】都有用例,為詞皆可,但後世以【鴻濛】為常見,固定在道家典籍的【鴻濛未闢/未判】詞中。
以音義考之,【鴻濛/澒濛】應出於【沆茫/漭沆/涬溟】,後者則應出於【汗漫/泮汗】。
《淮南子.俶真訓》:『至德之世,甘暝於溷澖之域而徙倚於汗漫之宇。』汗漫,廣大而漫無邊際。
《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於九垓之外。』高誘注:『汗漫,不可知之也。』汗漫,渺茫不可知。
《左思.吳都賦》:『潰渱泮汗』。泮汗,水無涯貌。
《郭璞.江賦》:『汗汗沺沺』。汗汗,水廣大無際貌。
“汗”字潮州話音hang,廣東話音hong或hon,客家話音hon,普通話音han。【汗漫】這個詞在閩南話日常口語中至今常用,浙江人文學家魯迅和郁達夫都在白話文章裡用過,原意應為“水之浩瀚無涯者”或“浩瀚無涯之水”,即“大水渾茫/渾茫大水”。汗漫今音han-man,沆茫今音hang-mang,從語音變化的常例來判斷,han-man較古。從音和義來看,【泮汗】的構詞應該對應於【漭沆】,但這個“泮”是個代用字。【泮汗】今音pan-han,【漭沆】今音mang-hang。這裡所涉及的雙唇音應該是最原始的mb -- 也就是閩南話口語中馬字肉字的聲母。
後世文人常用【澒洞】一詞,如元稹《有酒十章》:『澒洞浩汗真無名,胡不終渾成?胡爲沉濁以升清,矗然分畫高下程?』【鴻洞/澒洞】的意思無疑就是【混沌/渾沌/渾敦/困敦/坤屯/渾淪】,前一組疊韻複詞疊ㄥ韻,後一組疊韻複詞疊ㄣ韻。從語音變化的常例來判斷,後一組較古。
由於很明顯的原因,自然語言裡描摹狀述氣態物的詞語往往轉用自對液態物的描摹狀述(漢字表達這個情況尤其清楚),但【太一生水】的論點明白地說其後創生天地的“原力”藏在水裡。這樣的“水體”的形貌當然不是江河湖沼,而應該是大海的樣子。但這片大海沒有邊界,沒有岸,因為那時天地尚未創生。後來,但不久,沒有幾百年,思考者普遍地放棄了太一“生水”這個臆想,改而發展出太一“元氣”直接轉化為天地的觀念:元氣分離,其清者上升為天,其濁者下沉為地。水在這個新觀念裡不過是一種一點都不重要的自然物。
《淮南子.精神訓》裡的『鴻濛澒洞/澒濛鴻洞,莫知其門』用後世人容易懂的字詞來寫就是『汗漫渾沌,莫知其門』,從前後脈絡和當時通行的創世觀念來判斷,這顯然是在描畫太一元氣。
本文中談論到一堆同義複詞和同音複詞,不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