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是一個抽象名詞或集合名詞,不是一個有意識、有感覺的個體;它沒有「快樂」或「不快樂」可言。「生日快樂!中華民國!」是一個「擬人化」的修辭手法。
我不是哲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以我自己的性向、經驗、和閱歷來說,除非在極端情況下,外界因素對一個「人」是否「快樂」的影響力,頂多在50%以下。由於開欄文的標題是「擬人化」用法,以下申論一下我上面的判斷。
我認為在「外界因素」,如氣候、政治環境、和銀行存款等等之外,決定一個人是否「快樂」的因素,50%以上是她/他的認知能力以及觀察事情的角度。例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擊壤歌》)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關於尼采的「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以及引用心理學觀點者經常提及的:「半杯水是『半滿』還是『半空』?」這個問題。
此外。家父30多年前就說過:
「『中華民國』的存在,要感謝人民解放軍。」
道理很簡單,沒有對岸強大人民解放軍的嚇阻,民進黨早就宣佈「成立『台灣共和國』」了。
關爺爺自己深刻的想想吧。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