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文學和倫理學之《一個怪人的夢》和《沉淪》讀後
 瀏覽1,453|回應0推薦2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SCFtw2
胡卜凱

0.       前言

七月下旬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介紹達斯妥也夫斯基《一個怪人的夢(下稱《怪人)這部影片。《怪人》發表於18774月《一個作者的日記》中 – 《日記》(1873 – 1881)當時以月刊形式出版,作者只有達氏和他的弟弟米凱爾兩人;可視為時下「部落格」的前身。我是達粉,相當熟悉他的生平和作品。我手頭的《達斯妥也夫斯基短篇小說選集》中有收錄它,1989年已經讀過一次。目前視力有問題,讀紙本很吃力。在網上找到後重讀了一遍;我覺得風格和體裁上近於他的《地下室手記》;主題上則讓我聯想到卡木的《沉淪》。我讀後者大概近40年前;八月上旬我大略的重讀了一遍。  

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相當多關於這兩部作品的評論和詮釋《怪人》有WikipediaBook DiscussionMeaning of Life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沉淪》則有InterpretationStudy GuideModern SocietyComments and outlines等。

讀了這兩部小說後,由於上述它們在主題上的相似以及其它因緣,使我從這兩部作品聯想到倫理學上一些問題。考慮到不是每位網友對「文學」和「倫理學」都有興趣,我把自己思路歷程分成兩篇文章發表。第二篇的標題是《文學和倫理學之「行為指南」》。

本文第1節簡單介紹這兩部小說內容:第2節則談談我讀了它們之後的感覺和淺見。以下敘述或摘譯兩書內容的中文,分別根據嘉縲女士和奧布萊恩教授英譯版本。敘述部份沒有引號(「」);摘譯則加上引號。

由於「道德」一詞常常引起人們在歷史、教條、道學、情緒、或偏見等等層面的反應,我過去傾向用「社會規範」來代替它。本文仍沿用「道德」和「倫理」兩詞。 

1.       故事情節

1.1   《怪人》(嘉縲 英譯,網路版)

1)       1  

我是個不合時宜、言行怪異、被大家當成笑柄的人;他們『現在』都叫我『神經病』。如果不是因為在大家眼中我然然和以前一樣是個怪胎,這該算是高升了吧。不過,我現在一點都不在乎。即使都在嘲笑,他們還是我的好夥伴。大家越是把我當個笑柄,我越覺得他們可愛。我甚至跟著他們一起 -- 當然不是我自己;如果不是看著他們會引起我一絲傷感,我覺得其實跟他們還蠻親近。我可憐這些人,因為我懂世間的真理而他們不懂天啊,做為世界上唯一了解真理的人,有時真的不免然淚下。但他們不會了解的。是的,他們不可能了解。(雙引號是我加上的,請見第2.2節。)

不久之前我就想到自我了斷,告別這個世界;只是遲遲沒有下定付諸實行的決心。去年11月一個傾盆大雨的晚上,在雨後孤寂苦寒的時刻,我在路上走著走著一瞬間決定:就是今晚!剛好這個時候,一個衣衫襤褸,大概只有八九歲的女孩,一直拉著我的袖子,苦苦哀求。雖然我一時沒搞清楚她說些什麼,最後我大概懂了:她媽媽出了事,情況危急,要我過去看看,幫幫忙。我一邊不耐煩的跺腳一邊推開她;心想,少煩我我自己就要去死了,那有心思管你家的事。

回到自己五樓的公寓後,我拿出前些時買的手槍,放在沙發前茶几上。我跟自己說,就這樣完結吧!如果不是早些時碰到那個小女孩,我那天應該會自殺死掉的。」

2)       2

「我雖然從來就不合時宜,也不把任何事情當回兒事但我並非麻木不仁,我還是有感覺的。

就在我尋思『做』還是『不做』的當口,那個小女孩的身影和她無助的眼神,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心頭感到一陣陣刺痛 ….一個一個的問題,此起彼落,像浪潮般湧進我的意識。為了理清這些問題,我決定把自殺的事先暫時往後挪一挪。

想著,想著,我睡著了。」

3)       3

主角在夢中自殺,被埋葬,被帶著穿越太空到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星球。

4)       4

主角鋪陳這個世外桃源走多麼好好,愛愛,快樂快樂快樂!以及讓該地居民們達到這個美麗境界的想法和看法。但這個世外桃源最終被主角帶壞了。

5)       5

帶壞的原因是主角無意間教會世外桃源的居民們「說謊」;從此居民們開始了一系列腐敗不堪的行為。主角從夢中驚醒,重新肯定生命的可貴,立志宣揚他在夢中經歷所領悟到的一套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認識論、

「我終於找到了先前提到的那個小女孩;然後我就不停地傳播我在夢中發現的真理!」

1.2   《沉淪》(奧布萊恩 英譯,網路版)

1)       網路版1 -- 4頁是該書的內頁、出版者、及「提示導言」等。小說正文部份共40頁。

2)       5 -- 14

故事一開始,主角克萊芒士坐在阿姆斯特丹一個叫「墨西哥城」的酒吧喃喃自語。雖然從主角語氣聽來他有一個嘮叨的對象,應該是兩個人在對談;但主角的對話人從頭到尾沒有搭腔。主角介紹了周遭環境、自己的身分、和自己過去片片斷斷的種種經歷。隨著主角獨白的內容,故事場景有些變化。 

3)       14

我走上藝術橋一種不可一世和洋洋自得的感覺油然而起我真的很難表達它們這種感覺使我心花怒放。我挺挺胸準備抽根煙,一根讓我感覺良好的煙;就在這一剎那,我身後陡然爆出一陣笑聲。我嚇了一跳,整個身體迴轉了180度;但看不到一個人影。我走到橋的護欄旁,塞納河中沒有一艘渡輪或遊船。我轉身面對聖路易島,又聽到身後的笑聲。聲音好像漸漸往下游淡去。我僵在那裏一動也不動,笑聲雖然變小了,我仍然能夠清楚的聽出它來自身後;但周圍沒有任何人,聲音是從水中冒出來的?我感到心臟砰砰地跳著。」   

接著在第1621232526272930323340424313頁上,「笑聲」一再出現,折磨和煎熬著主角。

4)       23

那晚在皇家橋上,我走過一個上身倚到護欄外,緊緊盯著河水的身形。仔細打量後,看得出是位穿著黑衣的年輕女子。她暗淡頭髮和外衣領口間的後頸,白皙微帶涼意,讓我一陣心動。我躊躇了一、兩秒就繼續走下去。過橋後我隨著人潮轉向我住的聖米歇爾廣場區。走了不到50公尺,我聽到身體撞擊水面的聲音。雖然有段距離,但在寂靜的午夜聽起來聲音大得嚇人。我停下腳步但沒有轉身。馬上聽到『救命!』;喊了幾聲,聲音逐漸遠去微弱,然後突然聽不到了。接下來的寧靜和黑夜一下子停滯著像是沒完沒了。我想跑開但動彈不得。寒冷和驚嚇讓我全身發抖。我跟自己說,趕快做些什麼吧,但我突然變得全身無力。我已經忘了當時怎麼想的,大概不外是『太晚了』、『太遠了』之類。我抬不起腳,但仍在傾聽。慢慢的我在濛濛細雨中離開,沒有把這事告訴任何人。」

5)       44

啊,小女人,求求妳再跳一次河!這樣也許我就可以有個機會,救救妳跟我自己!」

2.       作品主題道德感

請自行參考上面「前言」中列舉的八個評論/解讀,以及網上其他讀者/學者對這兩部作品的詮釋。本節討論我看了這兩本小說後的感受和感想。

2.1   解讀基礎

兩本小說的情節和(我了解的)「主題」相當接近:

「主角在碰上一個『自己應該採取些行動但沒有做任何事』的情況後,人就瘋掉了!」

一個人真的會因為自己的「作為」或「不作為」而發瘋或變成神經病嗎?

很顯然兩位作者這樣認為(或希望!)。從這個單純的角度看,我們可以把它們歸入所謂的「警世小說」。當然,達氏和卡木除了是大文豪外,也都是深邃睿智的思想家;除了「警世」,這兩部鉅作表達了他們的倫理觀。以下分開討論。先簡單談談兩位的思想。

青年達斯妥也夫斯基是位虔誠的東正教教友和追求社會主義的進步人士。在沙皇尼可拉斯一世槍下留人後,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九年;四年勞役,五年軍營。回到首都聖彼得堡後,達氏中、晚年的思想仍然堅信東正教並轉向泛斯拉夫主義。他的作品以刻劃人的心理來彰顯人性,以及探討人存在的意義。和後來的尼恰(1844 -- 1900)一樣,他經常批判「人生虛無論」。《怪人》的主角在故事開始時是一位「人生虛無論者」。

和主張「人生行為論」哲學家們相同,卡木的「人生荒謬論」也同意「人生虛無論」所主張「人生沒有客觀的意義和目的」。但接受這個認知後,在人「(應該)如何面對生活」的議題上,三個思潮的主張並不相同。大概的說:

1)       虛無論主張人生既然沒有意義或目的,則「道德」也就沒有意義。換句話說,所有的行為沒有「被容許」或「不被容許」的分別。

2)       沙垂強調一個人的行為和行動界定她/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當然也就定義了此人(人生)的意義和/或目的。

3)       卡木也重視行為和行動;但他強調的是:一個人不應該盲從時下流行的主張或教條;她/他需要深思熟慮來選擇自己(人生)的意義和/或目的;然後在行為和行動中勇敢的追求並實踐它們。

總之,沙垂(行為論)和卡木(荒謬論)跟虛無論的不同在於:沙垂和卡木兩位都堅信:「人有自由和能力選擇或創造自己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從而,「人必須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

《沉淪》這部小說(以及沙垂許多作品)的主題,在從負面指出:

「一個人沒有能力或權利不去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或

一個人沒有能力或權利不對己的行為負責。

達氏(1821 -- 1881)19世紀中、後期俄國的傳統派和東正教信徒;卡木(1913 -- 1960)20世紀中期西歐主張無神論和造反有理論。他們兩位卻寫出(在我看來)情節和主題兩方面相當接近的作品;除了在時代、地區、和思想上是一個有趣的對比外,我想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它的意義。

2.2   《怪人》 -- 解讀和討論

《怪人》一書的主角在碰到「情況」前,或許已經有點神經兮兮;所以,該書並沒有明確表達出我說的這個主題,但全書第一句有個暗示:

「我是個不合時宜、言行怪異、被大家當成笑柄的人;他們『現在』都叫我『神經病』。」

這段話中的「現在」,相對於「情況」發生的時間(「去年113號夜晚」(1)。我上一節所謂「情況」指的是:小女孩向主角求助,但被主角不耐煩的趕開;請見本文1.1– 1)

本文1.1– 2)刻畫這個「情況」對主角心理所產生的衝擊;我只做了簡短摘譯,達氏完整的文筆請見《一個荒謬人的夢想》或英譯本2 – 3頁。

該書第5章最後結束前一大段語無倫次(本文未譯出),可以看成是主角瘋掉後的現象。達氏最後回到「小女孩」來結束這個故事;請見本文1.1– 5)所翻譯全書的最後一句話。

以上說明我對這篇小說情節和主題「解讀」的根據。不過,我看到的評論中,都把重點放在該書第3 – 5節;沒有觸及我解讀的主題。

上面所引用四篇評論/詮釋《怪人》文章中,有一篇引用巴克廷教授的話:「《怪人》一書包含了達氏作品中所有最重要的主題」;這些主題如:人生行為論、人生虛無論、反「獨尊理性」論、「上帝博愛」概念和「人世苦難」現實兩者間的衝突、以及「上帝有無」和「行為容許與否」兩個命題之間的關係等等。

在達氏小說種種主題中,上一段所列舉的最後一個,可以用《卡拉馬佐夫兄弟們》中的一段話做代表

「沒有上帝或來世?那就相當於世界上沒有什麼事不能做;如果真是這樣,人不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裴維爾/芙蘿杭斯基 英譯,維克斯勒引用)

請注意,這句話在達氏原著中是兩個疑問句。但沙垂用一個陳述句來表達這個意思:

(達斯妥也夫斯基曾寫道):如果沒有上帝,人就什麼事都可以做了。」(麥瑞特 英譯)

跟達氏和卡木的作品,各家對這句名言的詮釋不盡相同。請參看SartreZizekVolkovVexlerTim等人對達氏這個觀點的討論

從東方文化的觀點看,達氏這句話表達的是

沒有主宰賞善罰惡的老天爺或閻王爺,人自然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只圖個眼前歡了!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上帝,所謂「輪迴報應」、「善惡到頭終有報」、或「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等等,只是忽悠壞人或受害者自我安慰的話語。這就引出倫理學上一個基本但一直沒有定論的問題:「道德的約束力從何而來?」;以及連帶而來的第二個問題:

我為什麼要接受道德的約束?」或

「只要我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達氏相信有「上帝」,至少他很希望有「上帝」。由於他無法調和「上帝存在」的命題和「世界有無窮盡苦難」這個現實,達氏不像基本教義派名嘴們那樣能夠臉不紅,氣不喘的確認「上帝!」。因此,或許他希望:「一般人不能夠承受道德感或羞愧心的巨大壓力」這個心理現象,可以取代「懲罰」或「報應」的概念,來解決:「人為什麼要有所為?」以及「人為什麼要有所不為?」這兩個問題。我相信《罪與罰》表達著類似的思考模式。

道德感或羞愧心能夠擔負約束人們行為的功能嗎?我將在《文學和倫理學之「行為指南」》中討論這個問題。

2.3   《沉淪》 -- 解讀和討論

在《沉淪》中,卡木手法雖然迂迴,但表達的非常明確。看了小說第一頁後,讀者立刻會感覺到主角可能是個神經病;但「神經病」的症狀要到第14頁才出現(請見本文1. 2)。從此,沒有笑者的「笑聲」經常出現。第23頁卡木才說出導致主角變成「神經病」,從而在四顧無人環境下,他不斷聽到「笑聲」的原因:

「一個女人投水或掉進河中,主角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綜合本文1. 2節「第23頁」的譯文。)

最後卡木畫龍點睛的借主角口中說出以上1.2節中「第44頁」中那句話。

以上是我「解讀」本書主題的根據。同樣的,在我看到的評論中,重點大部分放在主角過去的經歷;沒有提及我認識到的該書主題。我的解讀當然在「摸象」之列;但我認為沙垂說:《沉淪》一書是卡木作品中最精彩和最不被理解的一部,有點言過其實。我對「最精彩」的評論沒有意見;對「最不被理解」則不敢苟同。

卡木是無神論者和「人生荒謬論」者。對他來說,做或不做一件事,是一個人自己思考後的選擇而不是由一個人是否害怕「最後審判」的結果來「決定」。《沉淪》的主角在事情發生當下選擇了「不作為」,然後在「良心」或「道德感」的煎熬下,無法面對自己(過去)那個「選擇」或「『不作為』的行為」,從而崩潰乃至於發瘋。

我所詮識《沉淪》這部小說的主題,跟卡木的「人生荒謬論」有衝突嗎?根據我以上2.1節中的討論,我覺得它們之間並沒有衝突。這個判斷能夠說得通嗎?我下一篇文章會討論。

 

後記

我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中學時代喜歡看武俠小說。當然也有機會讀到一些世界文學名著。例如高中三年我到建中對面的中央圖書館讀了80%朱生豪先生翻譯的莎士比亞劇本;承同學劉容生教授介紹,看了好幾本屠格涅夫的小說;以及達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和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等。大學時代幾乎沒有看什麼小說;大概就看了咆嘯山莊》、《科學怪人》、《台大青年》上翻譯的好幾部沙垂劇本、和小半本《地下室手記》(服預備軍官役時它在《拾穗》連載,沒來得及看完就出國了)

我從小對倫理學有興趣我對道德或倫理的認知,著重在人際互動由於自己生活經驗相當「單向度」,工作後開始讀文學作品來補足這一方面的欠缺。但由於時間和英文程度雙雙不足,我大概讀了卡木、卡夫卡、和達斯妥也夫斯基三位70%作品。其它大文豪就是一、兩本或兩、三本。英、美作家我涉獵的更少。因此,我以上的詮釋純屬井底之蛙的見解,敬請指正 -- (2022)

最近重讀此文,忽然想起,在某本(或某篇)文學評論中讀過卡木對達斯妥也夫斯基甚為心儀他曾將後者的群魔改寫為劇本。因此,《沉淪》和《一個怪人的夢》在故事與意旨上有相似、相近之處,雖然不能說一脈相傳,應該並非偶然。 -- (10/2024)

附錄 1術語/一般名詞中英對照 (正文中有連結者未列於此)

人生行為論 existantialism通譯為「存在主義」或「存在哲學」

人生荒謬論 – absurdism通譯為「荒謬哲學」;請參見Albert Camus

人生虛無論 nihilism (4)通譯為道德虛無主義」或「存在虛無主義」

反「獨尊理性」論 anti-Rationlism相近

主題 theme

東正教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泛斯拉夫主義 pan-Slavism

情節plot

虛無論 nihilism通譯為「虛無主義」

本文所有中譯是我翻譯的請自行斟酌中文超連結論述(翻譯部份)的「信達」程度

附錄 2人名中英對照(以英語發音為準)

巴克廷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卡木Albert Camus通譯為 卡謬

尼恰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通譯為 尼采

沙垂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通譯為 沙特

芙蘿杭斯基 Larissa Volokhonsky

麥瑞特Philippe Auguste Mairet

奧布萊恩 Justine O'Brien

達斯妥也夫斯基 Fyódor Mikháylovich Dostoyévskiy或譯為杜斯妥也夫斯基

嘉縲 Constance Garnett

維克斯勒 Vlad Vexler

裴維爾 Richard Pevear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17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