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淺談《金剛心總持論》
 瀏覽1,605|回應1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前一陣子在路邊一個傳佈佛經的書桌上,看到一本《金剛心總持論》 -- 由於我過去用了些時間試圖了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 -- 「金剛」二字引起我的好奇;因此拿了一本回家。

 

讀了幾遍之後,發生些興趣。一來它有點「佛學小辭典」的味道:除了第一品開宗明義外,以後的44品中在闡述佛家思想修行原則和修行戒律時,也經常解釋佛家術語的「所指」。其次,它的第35品《王舍城論》則是以「政治」為喻來說明修行原則和戒律。讓我想起以前家父一篇政論文章中引用過的一句經文:「王城不為外敵破,唯除內自壞。(中阿含經》)。也不禁讓我想起釋迦曾貴為王子的身世。我雖讀過幾本佛經,但一般說來,對佛家經典並不熟悉。不清楚這種以「政治」為喻的例子多不多。

 

《金剛經》的中心思想在闡釋「心()無所住」《總持論》的內容則注重修行。就記憶所及,《金剛經》中提到的名詞(術語、概念),有些在《總持論》中做了解釋或詮釋。好奇之餘,我把兩部經文做了一個比對,發現有十二個這類名詞。略記於此,跟同好分享。

 

《金剛經》經文出現品名次第                              《金剛心總持論》各品次第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現啟請分第二   《金剛心論第二》

四生」《大乘正宗分第三                                四生論第七》

涅槃」時《大乘正宗分第三                             無餘涅槃論第十》

四相」《大乘正宗分第三                              有無四相論第十二

布施」《妙行無住分第四                              七寶布施論第三十四》  

 法相(四相)」《正信希有分第六              有無四相論第十二

七寶」《依法出生分第八                               七寶布施論第三十四》

四句偈」《依法出生分第八                            四句偈論第四》

四果」《一相無相分第九                                  論第十一》

清淨()」《莊嚴淨土分第十                            清淨佛身論第九》

金剛般若波羅蜜」《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金剛經論第三》

般若波羅蜜」《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六波羅蜜論第十四》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032327
 回應文章
淺談《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0.     前言

 

以前在路邊傳佈佛經的書桌上,曾看過《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由於這個版本(1)在經文前有好幾篇《真言》,經文一開始列舉了一連菩薩們的大名,然後談到「何者一法,是諸菩薩所應永離?(相當於「如持戒)我就沒有再看下去。

 

1.     非己所安不加於物

 

前幾天偶然又看到這本佛經,這次多讀了幾頁,當釋迦回答勝思惟菩薩關於何者一法,是諸菩薩應常護持?」這個問題時,他的回答是

 

善男子!謂諸菩薩非己所安,不加於,若諸菩薩守護此法,即是能持諸佛如來一切禁戒。

 

我當時就聯想到孔老夫子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帶了一本回家,準備多讀幾遍。

 

我怕我過於解讀,上網搜尋了其他網友的想法。看到以下這篇評論

 

大家常說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教在經典中也曾多次提到過這句話。但是佛教的精神並不僅僅在於勿施於人,而是擴展到了更為廣闊的一切外境、外物。比如不殺,就不僅僅是不殺人,還包括更多的眾生。(2)

 

可見我的「解讀」不算獨門

 

我上次提到,我雖讀過幾本佛經(大概不到 30 ),所以對佛家經典並不熟悉。如果有網友知道那一部佛經中也有這句話,請賜告我希望多了解

 

很多哲學家都曾比較過孔老夫子「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思想,和康德「要把他人視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絕對不可把』當做『工具』看待。」的倫理原則。顯然印度的大哲釋迦也是心同此理

 

2.     無有少法

 

此外,在釋迦回答勝思惟菩薩關於何者一法,是諸如來現所覺了?」這個問題時,他的回答是

 

善男子!無有少法是如來覺何以故?如來覺者無所覺故。

 

無有少法」在我讀到的版本中,這四個字在原文中有引號(「」) ;可見(出版社的編輯認為)它是一個「術語」概念或專有名詞

 

《金剛經》中也提到這個概念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處無有少法」的雙引號(” ”)是我加上的) – (《金剛經》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二十多年前,我到國家圖書館去了好幾次,看了六七本詮釋《金剛經》的書,試圖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惜這些解釋《金剛經》的大德,大多數是採取以經解經套套邏輯」的方式。說白一點,他們翻來覆去的說了一大堆,但卻言不及(經文)()。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不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和「無有少法」的意思

 

3.     少法 = 無法

 

在網路上我看到有網友把少法 的「「」和「多法」的「 相對比來解釋「少法。我覺得這在經文的上下文中和邏輯上是講不通的。由於梵文或巴利文的文法和概念跟中文的不盡相通,像我這種不懂這兩種文字或看不到佛經原文(梵文或巴利文) 的人,很難做出正確或適當的解讀或詮釋

 

但在比對《金剛經》經文尤其是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前後幾品,以及《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中相關的經文後我大膽的假設

 

無有少法是如來覺」相當於「如來領悟到的真理是世間並』所謂『

 

無有少法可得」相當於「根本無法可得

 

還請各位指教

 

參考書籍和文章

 

1.     和裕出版社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2019

2.     《非己所安,不加于物》,甘露點滴22019http://www.yi55.com/article-340-1.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04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