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中國脈動錄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討論(4之1)
 瀏覽1,922|回應4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0.          前言

 

本文分析、檢查、和討論《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文(下稱《決定》)。本節先說明我討論《決定》一文所使用的一些概念和所根據的現實。

 

0.1       「改革」的後果

 

「改革」指對現狀做巨大或根本的變易。這個改變可以是方法上、觀念上、和/或其他相關層面。細枝末葉的改善或蝸牛漫步的改進不能叫「改革」。只能稱為修正、修改、修補、或俗話說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我認為「『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以及「『經濟』是如何有效運用資源的活動。」;因此,我會認為「政治」和「經濟」上的「改革」,必然涉及「改變」資源分配與資源運用的「現狀」;其次,我相信一般而言,資源不敷分配。因此,「改革」一定會在資源的分配與運用上產生新的贏家和輸家。從而,當有人要求或試圖「改革」,也就一定有人反對「改革」。後者就是俗稱的「保守勢力」或「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

 

0.2       「決定」的語意

 

「改革」是一個動作。在政治上,「決定」一詞至少可以表達相關的某個「動作」在三個不同層次的意義:

 

a.     「決定」政策或施政方針,可看成「決定做『什麼』?」或「決定到『那裏』?」;

b.     「決定」(如何)落實施政方針的規畫或方案,可看成「決定『怎麼』做?」;

c.     「決定」規畫或方案中的一些相關事務或實際步驟,如預算、進度、人力配置、風險評估等等。可看成「決定『花多少錢』做?」、「決定『花多少時間』做?」、「決定『由誰』做?」等等。

 

三者有先後之分,但在達成目標上,其重要性則相近。前者固然是後兩者的前提或指導綱領,但如果沒有配套和有效的「『怎麼』做」和「『花多少錢』做」這一類的規劃,則無論「做『什麼』」講得多麼天花亂墜,也就不過是畫餅充飢或空談、幻想、忽悠。

 

0.3   (「改革」的)背景或現實

 

a.     建政或建國

 

中共建政或建國已64年。

 

b.     11屆三中全會

 

《決定》一文提到中共11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先生提出「改革開放」的「決定」,並說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因此,照這段話來看,「改革」是個現在進行式的動作。我們過去也一再聽到中國領導人宣示「改革」的官方談話,諸如「改革開放是硬道理。」之類(1)

 

c.     經濟發展難局

 

中國過去30多年來以「輸出導向」和「投資導向」(公共建設)為動力的經濟發展模式,在2008年發生世界金融危機,各主要已發展國家進入經濟停滯或衰退後,已窒礙難行。加上中國社會內在因素,如人口老化、政風腐敗、環境污染的毒害導致群眾環保意識升高等等,過去紅極一時的「中國模式」已完成其階段性任務。如35年前當前中國領導人再度面臨需要就政治和經濟政策做艱鉅選擇的關鍵時刻。例如,世界銀行與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報告,對中國政府在政治和經濟政策上改弦易轍的方向與方案已提出多項建議(2)

 

d.     貪污腐化普遍而嚴峻

 

胡錦濤先生:反腐解決不好,可致亡黨亡國。」的警告言猶在耳,我想我就不需要在這一點上多所著墨了。

 

以上是我個人對相關概念和現實的了解;它們自然需要經過公論歡迎討論、賜教

 

我曾經說過,我高度肯定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全中國人民完成和平崛起的功勞。我也說過,我認為全中國人民能維持溫飽的生活就是中共統治正當性的基礎。但在以上cd兩個現實下,我相信根本性的「改革」是當務之急,不容磋跎。這是我很嚴肅和嚴格看待《決定》這篇文章的原因。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5033445
 回應文章
中共18屆三中全會決定 ------ 中共中委會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我已經忘了當時沒有轉載這個《決定》的原因,多半是偷懶。現在將它補登於此做為本欄以上《討論》全文的背景資料。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13
11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

(1)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2)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準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3)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4) 
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5) 
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

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6)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專案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援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

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7) 
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以規範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

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資訊公開。

國有企業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準、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

(8) 
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三、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9) 
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在制定負面清單基礎上,各類市場主體可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推進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削減資質認定專案,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把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逐步改為認繳登記制。推進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

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嚴禁和懲處各類違法實行優惠政策行為,反對地方保護,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完善企業破產制度。

(10)
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政府定價範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路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

(11)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縮小征地範圍,規範征地程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範、多元保障機制。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範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

(12)
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多管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

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專案可兌換。

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準,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

(13)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加強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智慧財產權法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專案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援機制。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依照規定應該開放的一律對社會開放。建立創新調查制度和創新報告制度,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專案評價機制。

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佈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14)
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佈局優化,減緩經濟週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協調配合,提高相機抉擇水準,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形成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制,推動國際經濟治理結構完善。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企業投資項目,除關係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佈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專案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准入標準,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資料統一平臺,推進部門資訊共用。

(15)
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範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

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託等方式向社會購買。

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係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管理制度。

(16)
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

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係。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體制改革。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幹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範化、法制化。

五、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17)
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清理規範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事項,一般不採取掛鉤方式。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規範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

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重點增加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中央出臺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財力缺口,原則上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調節。清理、整合、規範專項轉移支付專案,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和地方資金配套,嚴格控制引導類、救濟類、應急類專項,對保留專項進行甄別,屬地方事務的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

(18)
完善稅收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推進增值稅改革,適當簡化稅率。調整消費稅徵收範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及部分高檔消費品納入徵收範圍。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加快房地產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

按照統一稅制、公平稅負、促進公平競爭的原則,加強對稅收優惠特別是區域稅收優惠政策的規範管理。稅收優惠政策統一由專門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清理規範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國稅、地稅征管體制。

(19)
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國防、外交、國家安全、關係全國統一市場規則和管理等作為中央事權;部分社會保障、跨區域重大專案建設維護等作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逐步理順事權關係;區域性公共服務作為地方事權。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權劃分相應承擔和分擔支出責任。中央可通過安排轉移支付將部分事權支出責任委託地方承擔。對於跨區域且對其他地區影響較大的公共服務,中央通過轉移支付承擔一部分地方事權支出責任。

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結合稅制改革,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六、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20)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

(21)
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管道。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行。

(22)
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益,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3)
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建立透明規範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寬城市建設融資管道,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完善設市標準,嚴格審批程式,對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可有序改市。對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鎮,可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建立和完善跨區域城市發展協調機制。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範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從嚴合理供給城市建設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
 
(24)
放寬投資准入。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

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要切實建設好、管理好,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區。

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確立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允許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自由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專案,允許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並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

加快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商簽投資協定,改革涉外投資審批體制,完善領事保護體制,提供權益保障、投資促進、風險預警等更多服務,擴大投資合作空間。

(25)
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改革市場准入、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管理體制,加快環境保護、投資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等新議題談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

擴大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開放合作。

(26)
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抓住全球產業重新佈局機遇,推動內陸貿易、投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創新加工貿易模式,形成有利於推動內陸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機制。支援內陸城市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發展多式聯運,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對外經濟走廊。推動內陸同沿海沿邊通關協作,實現口岸管理相關部門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允許沿邊重點口岸、邊境城市、經濟合作區在人員往來、加工物流、旅遊等方面實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八、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
 
(27)
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提高立法品質,防止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法制化。健全一府兩院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制度。健全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制度,各級政府重大決策出臺前向本級人大報告。加強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國有資產監督職能。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加強人大常委會同人大代表的聯繫,充分發揮代表作用。通過建立健全代表聯絡機構、網路平臺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聯繫。

完善人大工作機制,通過座談、聽證、評估、公佈法律草案等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通過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備案審查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28)
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在黨的領導下,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

構建程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管道。深入開展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諮詢制度。

發揮統一戰線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意見。中共中央根據年度工作重點提出規劃,採取協商會、談心會、座談會等進行協商。完善民主黨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制度。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管道作用。重點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各級黨委和政府、政協制定並組織實施協商年度工作計畫,就一些重要決策聽取政協意見。完善人民政協制度體系,規範協商內容、協商程式。拓展協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躍有序地組織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在政協健全委員聯絡機構,完善委員聯絡制度。

(29)
發展基層民主。暢通民主管道,健全基層選舉、議事、公開、述職、問責等機制。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推進基層協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監督機制,促進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強社會組織民主機制建設,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

九、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30)
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憲法是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權威。要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式,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準。建立健全全社會忠於、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制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範性檔、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健全法規、規章、規範性檔備案審查制度。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權的較大的市數量。

(31)
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推進綜合執法,著力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減少行政執法層級,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海域海島等重點領域基層執法力量。理順城管執法體制,提高執法和服務水準。
 
完善行政執法程式,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經費由財政保障制度,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

(32)
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統一招錄、有序交流、逐級遴選機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制度。

(33)
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範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

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範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係。

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錄製並保留全程庭審資料。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嚴格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程式,強化監督制度。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管道。

(34)
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範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式。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

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5)
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完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規範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職責許可權,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和職能,明確職責定位和工作任務。

加強和改進對主要領導幹部行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

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完善黨務、政務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推進決策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36)
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加強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改革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和完善各級反腐敗協調小組職能。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制度。各級紀委要履行協助黨委加強黨風建設和組織協調反腐敗工作的職責,加強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成員的監督,更好發揮黨內監督專門機關作用。

推動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式化、制度化,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線索處置和案件查辦在向同級黨委報告的同時必須向上級紀委報告。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

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實行統一名稱、統一管理。派駐機構對派出機關負責,履行監督職責。改進中央和省區市巡視制度,做到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

健全反腐倡廉法規制度體系,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衝突、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任職回避等方面法律法規,推行新提任領導幹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試點。健全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機制,運用和規範互聯網監督。

(37)
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圍繞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和建設。健全領導幹部帶頭改進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機制,完善直接聯繫和服務群眾制度。改革會議公文制度,從中央做起帶頭減少會議、文件,著力改進會風文風。健全嚴格的財務預算、核准和審計制度,著力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和樓堂館所建設。完善選人用人專項檢查和責任追究制度,著力糾正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風。改革政績考核機制,著力解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

規範並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處佔用住房和辦公用房,不准超標準配備辦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違規配備公車,不准違規配備秘書,不准超規格警衛,不准超標準進行公務接待,嚴肅查處違反規定超標準享受待遇等問題。探索實行官邸制。

完善並嚴格執行領導幹部親屬經商、擔任公職和社會組織職務、出國定居等相關制度規定,防止領導幹部利用公共權力或自身影響為親屬和其他特定關係人謀取私利,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作風。

十一、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38)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係。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

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論工作格局。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新聞發佈制度化。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範傳播秩序。

(39)
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流動。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

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路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援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採購,加強版權保護。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40)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回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專案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41)
提高文化開放水準。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支援重點媒體面向國內國際發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引進有利於我國文化發展的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十二、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

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
 
(42)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資訊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推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

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學業水準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註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43)
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健全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制度。規範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新機制。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增強失業保險制度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功能,完善就業失業監測統計制度。創新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暢通職工表達合理訴求管道。

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結合產業升級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政府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更多用於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健全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服務保障機制,提高公務員定向招錄和事業單位優先招聘比例。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實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畫,把未就業的納入就業見習、技能培訓等就業準備活動之中,對有特殊困難的實行全程就業服務。

(44)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完善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機制。健全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由要素市場決定的報酬機制。擴展投資和租賃服務等途徑,優化上市公司投資者回報機制,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多管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合理共用機制。完善慈善捐助減免稅制度,支持慈善事業發揮扶貧濟困積極作用。

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調控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個人收入和財產資訊系統,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範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45)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個人帳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確保參保人權益,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堅持精算平衡原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加快健全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體系。健全符合國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立公開規範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進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監管機制。

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預算制度。加強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管理和監督,推進基金市場化、多元化投資運營。制定實施免稅、延期徵稅等優惠政策,加快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

(46)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網路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落實政府責任,建立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制和適應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建立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係。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加強區域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取消以藥補醫,理順醫藥價格,建立科學補償機制。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

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社會資金可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允許醫師多點執業,允許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範圍。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十三、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準,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47)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範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係,協調社會關係,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48)
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係,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援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

(49)
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覆議體制,健全行政覆議案件審理機制,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

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50)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品質標識制度,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範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路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路和資訊安全。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十四、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51)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使用制度。

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

(52)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洋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53)
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佔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穩定和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範圍,調整嚴重污染和地下水嚴重超采區耕地用途,有序實現耕地、河湖休養生息。建立有效調節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價機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汙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協力廠商治理。

(54)
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時公佈環境資訊,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十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緊緊圍繞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創新發展軍事理論,加強軍事戰略指導,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55)
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推進領導管理體制改革,優化軍委總部領導機關職能配置和機構設置,完善各軍兵種領導管理體制。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和戰區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推進聯合作戰訓練和保障體制改革。完善新型作戰力量領導體制。加強資訊化建設集中統管。優化武裝員警部隊力量結構和指揮管理體制。

優化軍隊規模結構,調整改善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部隊與機關比例,減少非戰鬥機構和人員。依據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戰任務改革部隊編成。加快新型作戰力量建設。深化軍隊院校改革,健全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

(56)
推進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健全完善與軍隊職能任務需求和國家政策制度創新相適應的軍事人力資源政策制度。以建立軍官職業化制度為牽引,逐步形成科學規範的軍隊幹部制度體系。健全完善文職人員制度。完善兵役制度、士官制度、退役軍人安置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健全軍費管理制度,建立需求牽引規劃、規劃主導資源配置機制。健全完善經費物資管理標準制度體系。深化預算管理、集中收付、物資採購和軍人醫療、保險、住房保障等制度改革。

健全軍事法規制度體系,探索改進部隊科學管理的方式方法。

(57)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國家層面建立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分享機制。健全國防工業體系,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制,改革國防科研生產管理和武器裝備採購體制機制,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改革完善依託國民教育培養軍事人才的政策制度。拓展軍隊保障社會化領域。深化國防教育改革。健全國防動員體制機制,完善平時徵用和戰時動員法規制度。深化民兵預備役體制改革。調整理順邊海空防管理體制機制。

十六、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準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
 
(58)
全黨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全域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係,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保證政令暢通,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

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把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完善幹部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制度,不斷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動改革能力。創新基層黨建工作,健全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引導廣大黨員積極投身改革事業,發揚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積極貢獻。

(59)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堅持黨管幹部原則,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構建有效管用、簡便易行的選人用人機制,使各方面優秀幹部充分湧現。發揮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強化黨委(黨組)、分管領導和組織部門在幹部選拔任用中的權重和幹部考察識別的責任,改革和完善幹部考核評價制度,改進競爭性選拔幹部辦法,改進優秀年輕幹部培養選拔機制,區分實施選任制和委任制幹部選拔方式,堅決糾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現象,用好各年齡段幹部,真正把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幹部選拔出來。

打破幹部部門化,拓寬選人視野和管道,加強幹部跨條塊跨領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觀念,推進幹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完善和落實領導幹部問責制,完善從嚴管理幹部隊伍制度體系。深化公務員分類改革,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職級與待遇掛鉤制度,加快建立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和聘任人員管理制度。完善基層公務員錄用制度,在艱苦邊遠地區適當降低進入門檻。

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讓人人都有成長成才、脫穎而出的通道,讓各類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完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各方面人才順暢流動的制度體系。健全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艱苦地區和崗位流動、在一線創業的激勵機制。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增強人才政策開放度,廣泛吸引境外優秀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業發展。

(60)
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齊心協力推進改革。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加強重大改革試點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寬容改革失誤,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為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全黨同志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譜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歷史新篇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7234020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討論(4之4)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3  政治改革

 

在「政治改革」的類別下有四個工作方針,凡14個子項目。

 

1)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本節分3個子項目,分別討論「人民代表大會」、「協商民主」、和「基層民主」。

 

「民主政治」的基礎及其在政治上的運用在「監督」和「責任承當」。就我所知,「言論自由」和「選舉」是落實「民主政治」這兩個基礎與運用最有效的方法。

 

本節全文4,992個字中沒有一次提到「言論自由」,只提到一次「選舉」(「健全基層選舉」)。不強調「選舉」和「言論自由」的「民主政治制度」,或許是中共文宣人士所謂的「中國特色」。以我的淺見,這種「中國特色」跟「納妾」、「裹小腳」、「滿門抄斬」等等一樣,不但不必經常掛在嘴角,最好是丟到歷史的垃圾場中。

 

在「文化管理」(《決定》第38)項目下,倒是有「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論工作格局。」這句話。念念不忘「管理」,尤其要「管理『文化』」,這不是「黨八股」或「官大學問大」這類陳腐思想模式的活樣板嗎?跟「改革」恐怕是背道而馳。在「深化改革」的宣示中,不談「言論自由」而強調「正面引導」以及「依法管理」,難道之前幹的都是「故入人罪」以及「胡作非為」的勾當?類似這樣的句子和思考邏輯,在《決定》一文中隨處可見。

 

在中共中央宣佈「混合所有制經濟」(《決定》第6)、「市場競爭」(《決定》第5)、以及「市場決定價格」(《決定》第10)三大原則後,中國社會的「經濟體制」已不能再用「社會主義」來歸類。稱之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確適合。但從強調「所有權」與「市場機制」這兩個「經濟運作特色」來看,把中國社會的「經濟體制」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也同樣貼切,甚至於更為貼切。

 

以我的推想,當沒有幾個人分得清楚中國社會的「經濟體制」到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兩者的時候,中共官方不厭其煩的強調「社會主義」或「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和堅持「社會主義」無關。它只是為了維持中共自己「一黨專政」的「正當性」(和蔣中正當年退到彈丸之地後還要侈言「反共抗俄」異曲同工)。說穿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目的,只不過是讓領導與幹部們繼續享受在「特許經營」下(《決定》第7項、第8項、第23項、和第39),吃香喝辣的「特權」。

 

順帶說一句,不談「改革」則已,要談「改革」就該廢除「特許經營」。否則,只能算半套或半吊子的「改革」。

 

「一黨專政」的目的和功能,固然能提高政府運作的效率,但它也有壟斷或獨佔「資源分配」和「資源運用」的目的和作用。中國的政治如果不針對「一黨專政」做根本的「改革」,則「資源分配」和「資源運用」不可能做到「公開」、「公正」、和「透明」。貪腐問題也就無從根本解決。當貪腐風氣橫行到導致有「亡黨亡國」之憂時,它必須看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副作用或後遺症。

 

如我在《前言》中所說,統治者的「正當性」並非一定來自民主制度或選舉。但是,如果中共不能持續讓老百姓溫飽,則「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這兩顆羊頭掛得再高,民眾的眼光難道不是雪亮的嗎?如盧卡契所說,「意識型態」是犀利的政治鬥爭武器。但做為信奉「唯物主義」的政黨,中共應該深知民眾的肚皮不可能由高唱或高舉「意識型態」來填飽。

 

2)    《法治中國》

      

本節分5個子項目,分別討論「憲法」、「法務」、「司法」(共兩個子項目)、和「人權」。

 

我把rule of law翻譯為「法權」,指以「法律」為「權力」的基礎。一般人將它翻譯為「法治」。如果這樣翻,則我把「法治」詮釋為「依立法意旨治理」,來和同樣被譯為「法治」的rule by law做個區別。我將後者詮釋為「依法條治理」。

 

當前中國社會的許多問題,都來自於:

 

在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後,《決定》一文在本節中洋洋灑灑所列舉的「改革」從來沒有被做「到」、被做「對」、和被做得「適當」或「完備」。

 

既將「一黨專政」明訂於憲法,則「黨權」高於「法律」有其一定的基礎或「正當性」。但「黨」是個概念或抽象名詞,它不能吃、不能喝,自然也不能壟斷或獨佔「資源分配」和「資源運用」;它也沒有這些需要。誰能吃、能喝,能壟斷或獨佔「資源分配」和「資源運用」?也有吃、喝、與壟斷或獨佔「資源分配」和「資源運用」的需要?當然是人以及自稱為「黨」或自以為代表「黨」的各級領導與幹部。

 

因此,不談「法治」則已,要談「法治」就必須確立「法權」或「立法意旨」高於借詮釋法條或借執行法條來玩法、弄法的檢察官與審判官,以及有權力和這些司法人士勾結以玩法、弄法來搜刮民脂民膏的各級領導與幹部。要確立「法權」或「立法意旨」的地位,如果不做「根本」的「改革」,只靠唸咒式的再度「宣示」一次「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則「建立法治中國」之說,不過是在敷衍搪塞或自欺欺人。

 

3)    《政府職能》

 

本節分3個子項目,分別討論「宏觀調控」、「分層負責」、和「政府組織」。請參考本節第1)和第2)項的討論。

 

4)    《權力運行》

 

本節分3個子項目,分別討論「監督節制」、「廉政」、和「政風」。請參考本節第1) 和第2)項的討論。

 

2.4  社會/文化改革

 

在「社會/文化改革」的類別下有四個工作方針,凡17個子項目。此處略過。

 

《文化體制機制》一節分4個子項目,分別討論「文化管理」、「文化市場」、「文化服務」、和「文化宣揚」;《社會治理體制》一節分4個子項目,分別討論「社會治理」、「社會組織」、「社會矛盾」、和「公共安全」;《社會事業》一節分5個子項目,分別討論「教育」、「就業創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醫療體制」;《城鄉發展》一節分4個子項目,分別討論「農業經濟」、「農民權利」(共兩個子項目)、和「城鎮化」。

 

2.5  國防改革與黨務改革

 

「國防改革」下有一個工作方針,凡3個子項目。「黨務改革」的類別下有一個工作方針,凡3個子項目。此處略過。

 

3.     結論

 

3.1  除了本文指出的兩個項目外,《決定》一文對所宣示的政策都沒有訂定明確和具體的「進度」與「目標」。從而,做為政策宣示,該文可說華而不實。

3.2  《決定》一文中關於「改革」的宣示缺乏「根本性」的變易。從而,做為「改革」宣示,該文可說虛晃一槍。

3.3  「經濟改革」中大部份的陳述都是泛泛之談。從而,做為「政策」或「政策方案」宣示,這一部份文字可說空洞。

3.4  「政治改革」至少必須正視「一黨專政」的負作用和落實「司法獨立」。而在「一黨專政」的體制下,「獨立司法體系」不可能運作。

 

參考文章

 

1.    《改革開放》,《(中文)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9%E9%9D%A9%E5%BC%80%E6%94%BE

2.    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Society, The World Bank/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PRC, 2013, http://www.worldbank.org/content/dam/Worldbank/document/China-2030-complete.pdf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5033457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討論(4之3)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    《決定》的內容

 

2.1  指導思想

 

在第一節《指導思想》中有4個子項目,強調了「市場」和「經濟改革」。兩千多字大部份不是「官樣文章」就是「多餘的話」。其中只有:

 

「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38個字算得上和「改革」的方針有直接關係,上引這段話的重要在於它至少提出了「改革任務『進度』」和「『檢驗』改革任務」的概念。可惜的是,此處(和全文)沒有明確的說明:

 

「什麼是『決定性成果』?」

 

以我這個門外漢來看,年經濟成長率、國民年平均所得、國內生產毛額、或基尼係數等等,都可以做為檢驗整體改革成果的指標。

 

2.2  經濟改革

 

在「經濟改革」的類別下有五個工作方針,凡19個子項目。

 

1)    《基本經濟制度》

 

本節分4個子項目,分別討論「產權保護」、「國有資產管理」、「國有企業制度」、和「非公有制經濟」四者。

 

在「產權保護」下,宣示了對「產權」的「態度」或「意圖」。人民「財產權」是否列入「憲法」?土地「所有權」是否「制度化」?「被上樓」、「被自殺」等等是否仍然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夢魘?我相信這些問題需要明確「界定」。否則,「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只是「閒話一句」。在這個項目下,還有「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這個宣示。但是,當「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和「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發生衝突或成為矛盾時,那個機構來仲裁以及根據什麼規範來仲裁?等等都需要照應到。否則,「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之說也成了「閒話一句」。

 

在「國有資產管理」的闡述下提到:

 

2020年將把「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不論在此脈絡下,「百分之三十」是否合理,這段文字有具體的「進度」和「目標」,不是空口說白話。可惜像這樣的句型,《決定》一文中就這麼一句。

 

「『具體』的『進度』和『目標』」可以當做檢驗《決定》一文(或任何政策宣示)的尺度之一。讀者不妨使用它自行解讀全文。

 

在此之外,「國有資產管理」和「國有企業制度」下的「論述」大部份不但是泛泛之談,而且早就該實施。它們和「改革」沒有什麼關係(「改革」指「對現狀做『巨大』或『根本』的『變易』)。如果它們也算「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前兩任的總書記和國務院總理都該因為屍位素餐20年而各打三十大板。

 

在「非公有制經濟」的闡述下提到:

 

「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廢除』」和「『制定』」都是「及物動詞」子句,也就可以看成是「『怎麼』做?」的雛型。可惜像這樣的句型,《決定》一文中並不多見。不過,「不及物動詞」子句倒是經常出現。由於它們沒有一個明確的「標的」,我稱之為「泛泛之談」。

 

2)    《現代市場體系》

 

本節分5個子項目,分別討論「市場規則」、「價格」、「土地使用」、「金融操作」、和「創新」。

 

本節中除了「創新」和「改革」沒有直接關係外,其他四項就(傳統)「社會主義」而言,說得上是「改革」。問題在於中國大陸實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35年,這四項所揭櫫的原則已不是方法或觀念上的變易,只是在範圍或程度上的「優化」、「深化」、「推進」、「健全」、「完善」、或「加強」。從而,「『怎麼』做」、「進度」、「檢驗標準」等等成為判斷這些宣示是否會被落實的指標。很可惜的是,我沒有看到任何一項具體明確的「論述」。

 

波柏說,如果一個科學理論沒有提出一個可被其他同儕「反證」的預測,這個理論只算「偽科學」。準此,沒有同時提出「進度」或「成果/目標」來被民眾「檢驗」的政策宣示,只算「偽政策」。

 

3)    《財稅體制》

 

本節分3個子項目,分別討論「預算制度」、「稅收制度」、和「事權/支出責任」。這些題目過於專門,非我能力所及,此處略過。

 

4)    《生態文明制度》

 

本節分4個子項目,分別討論「自然資源」、「生態保護」、「生態補償」、和「環境保護」。

 

我把《生態文明制度》放在「經濟改革」之下的原因在於:「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是破壞生態的主要原因。「生態保護」的確非常重要。但是,不客氣的說,民以食為天,不以「生態文明」為先。保護「生態」或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必須與「經濟發展」取得一個最佳平衡。或在優先順位上做一個最有效益的取捨。不在取捨標準上做個明確的宣示,「生態文明制度」只是一個時髦、高調、或文明詞兒。

 

5)    《經濟新體制》

 

本節分3個子項目,分別討論「投資」、「自由貿易區」、和「內陸發展」。

 

設置「自由貿易區」當然是一個有「創意」的點子。但既然要討論「改革」的「重大問題」,我認為不但要宣佈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還需要觸及:

 

何以這個或那個城市被「建設」為「自由貿易區」?以及

 

有沒有逐步將全國都「建設」為「自由貿易區」的規劃?

 

這類問題。

 

我不了解何以「內陸發展」被歸在「改革」的「重大問題」之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5033454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討論(4之2)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     《決定》的文字與風格

 

《決定》全文共21,516(含標題及前言,下同)。分為16個工作方針,各工作方針下共包括60個子項目。16個工作方針依序如下,闡述各方針內容字數顯示於括號內:

 

*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2,243)

*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1,432)

*     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1,592)

*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1,259)

*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924)

*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1,349)

*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947)

*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1,245)

*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1,221)

*     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1,277)

*     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1,307)

*     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2,587)

*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1,004)

*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977)

*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836)

*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1,295)

 

我不清楚「重大問題」指這16個工作方針或所有60個子項目。除第一項為宣示整個「深化改革」(以下簡稱「改革」)的大方針外,其餘15個工作方針可歸納為五個類別:

 

a.     經濟改革(5個工作方針,共5,372)

b.     政治改革(4個工作方針,共4,992)

c.     社會/文化改革(4個工作方針,共6,247)

d.     國防改革(1個工作方針,共836)

e.     黨務改革(1個工作方針,共1,295)

 

全文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八股氣味十足。例如,以下用詞一再出現。

 

「優化」– 15次;「全面深化」– 19次;「科學」– 20次;「全面」– 31次;「社會主義」– 36次;「創新」– 45次;「推進」– 67次;「健全」– 94次;「完善」– 114次;「改革」– 138次。

 

「優化」、「深化」、「推進」、「健全」、「完善」,以及使用次數較少的「強化」、「加強」、「加快」這些動詞,表達的是應該、需要、或已經在「做」的事,只不過在過去35(甚至64)沒有做「到」、做「對」、做得「適當」或「完備」。現在加緊努力,不過是「亡羊補牢,猶為未晚。」的動作。稱為「改革」,不無誇張和言過其實之嫌。

 

如果這份報告在11屆三中全會發表,或許可以得到擲地有聲的稱讚。但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 (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之後,不論在方針或方案層次,以上字眼如此高頻率的出現,不免讓人合理質疑這是不是另一個「說的比唱的好聽」表演。

 

「一黨專政」明訂於中國憲法。「專政」者,「獨裁」也;「獨裁」者,獨斷獨行也。在「改革」進行35年以後,中共中央需要這樣大張旗鼓、虛張聲勢來信誓旦旦的宣示「改革」嗎?我的直覺是它並非顯示中共領導人及其團隊的「改革」決心,它真正反映的是:

 

中國共產黨內部「反改革」或「陽奉陰違」的勢力相當龐大。中共中央領導階層即使試圖「改革」,由於牽涉到「利益」(「資源分配權」與「資源運用權」)的重新排列組合,政令可能往往不出北京,甚至於不出中南海。

 

另一方面,中共領導團隊成員本身(/或其子女、門生、故舊、抬轎者、...)都已儕身既得利益集團(「新階級」?);他/她們對於「改革」只是在虛與委蛇,敷衍外國投資人與國內望治殷切老百姓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決定》一文幾乎全著墨於「做『什麼』」;在「『怎麼』做」上則多數闕如。這是我有以上「直覺」的原因之一。或許有人會認為我在吹毛求疵。非也,非也。

 

第一,中共建政了64年,「改革」進行了35年,做為一個團體,中共中央已經累積了足夠的經驗。如果現在還定不出「『怎麼』做」的方案,或者是領導人無能、缺乏自信,或者這個《決定》只是虛晃一槍,企圖忽悠老百姓。

第二,中國當前局勢即使沒有如清末嚴峻,「改革」的要求沒有當年「變法圖強」那麼急迫;但它是為了解決中國當前及未來1020年發展的困境。換句話說,如果在五到十年內中國不能按步就班的達到某些「改革成果」,中共、習李體制、和中國老百姓可能沒有再繼續唱「優化」、「深化」、「創新」、「健全」、「完善」、「改革」之類高調的機會,更沒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力量。《決定》一文也多少承認,至少暗示了這個現實。

 

因此,凡關切中國社會前途和中國老百姓福祉的讀書人,應該嚴格的檢驗中共中央相關的政策宣示和施政方案。不宜自居、自滿、自喜於扮演啦啦隊或三呼萬歲的角色。

 

或許有人說,《決定》一文屬於政策宣示層次,細節(包括「方案」、「進度」、和「檢驗標準」等等)日後自會陸續明確規劃。依往例,「十三五」要等到2015 - 2016年才會展開諮詢、制定、及公佈。我衷心期望中共中央能在「十二五」外,依據《決定》一文「加快」提出今後兩年(新增)的相應施政藍圖。否則,不免坐實我以上的疑慮和擔憂。

 

以下摘要討論《指導思想》、《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三大項的內容。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503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