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中國脈動錄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政改是經改的前提和基礎(3之1)
 瀏覽2,959|回應5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0.     前言

 

在某次研討會上,有位知名教授在討論到中國局勢時說:

 

政改和經改沒有直接的關係(大意如此)

 

我認為這是相當有爭議的觀點。

 

本欄過去轉貼過很多篇分析中國「政改」和「經改」議題以及兩者之間關係的評論。根據該文主旨,我把其中一篇的標題翻譯成中文《政改是經改的基礎》(Yam/Nash 2012)。在看了裴敏欣教授和Pesek先生的文章後(Pei 2013, Pesek 2013),草成此文。批駁上述這位教授的觀點和類似的說法。

 

我在以下幾節將提出支持「『政改』是『經改』的前提和基礎。」這個命題的論點。我立論的基本假設和立場,請見(胡卜凱 2013)

 

1.     裴敏欣教授和Pesek先生的觀點

 

1.1    內容摘要

 

裴教授大作的要點(我的解讀,非直譯原文。下同。)

 

(分析中國經濟成長的性質及提及人口年齡老化這兩個因素後);從而,經濟成長率降低並不會立即造成失業率的提升。

 

決定北京領導人如何面對經濟成長率降低的兩大因素是:

 

/她們對掌控政局與解決問題的自信程度;以及他/她們應付其他人挑戰自己權位的能力。

 

北京領導人最擔憂經濟成長率降低可能造成的影響是:

 

黨內各既得利益山頭是否願意接受成長率降低的後果;以及這些掌權階層是否能共體時艱,繼續支持目前的領導班子。因為,在中國以投資為驅動經濟發展主力的情勢下,成長率降低蘊含投資幅度降低;投資幅度降低表示統治階層吃香喝辣與貪污拿回扣的份子會跟著降低。」

 

Consequently, economic slowdown will not result in an instant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Beijing’s response to a slowing economy is the level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of its top leaders.

 

What Chinese top leaders really fear is the impact of a slowing economy on elite unity. In China’s investment-driven economy, slow growth means less investment, which in turn means fewer spoils to be divided among the ruling elites. (Pei 2013)

 

上面這段話elite unity”中的elite一詞,通常譯為「精英」,如C. W. Mills名著The Power Elite的中譯是權力精英。但在中國政治史和政治現況的脈絡中,此處的elite大概指的是:宦官、外戚、豪門、劣紳、惡霸、父母官、太子黨、八旗子弟、和貪官污吏之流。這些群體居於宰制地位毋庸置疑,是否稱得上「精英」,則有待大家公論(1)

 

Pesek先生大作的要點:

 

「如果『克強經濟學』能得到預期的成果,習李體制需要克服以下三個挑戰或解決以下三個難題:

 

1)        習李體制是否能抵擋(既得利益階層要求)持續刺激景氣以維持高經濟成長率的壓力?

2)        習李體制是否有魄力接受一、兩個世界級大企業或大財團的倒閉?

3)        習李體制是否有足夠的權力基礎讓黨內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山頭聽命。」

 

First, can Li avoid further stimulus?

Second, is Li ready to allow a headline-grabbing default or two?

,,,

Third test: inviting the Communist Party’s wrath.

,,, (Pesek 2013)

 

1.2    內容解讀

 

裴教授和Pesek先生兩人的觀點在切入點或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論點或主旨則相通甚至一致。也就是說:

 

中國「經改」能否成功,取決於習李體制能否駕馭或擺平國內的既得利益群體,也就是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員以及已經脫政從商的太子黨與官二代、富二代。

 

如果我們大致同意裴教授和Pesek先生兩人的論述,同時同意「駕馭或擺平國內既得利益階層」是個政治問題,則以上結論是支持本文標題的第一個論點。

 

2.     資源、政治、和經濟

 

人需要各種資源以求活;自然界某些資源不足人類所需;這是無可否認的兩個現實。人由於有大腦和隨之而來的記憶,得以累積和比較經驗而形成「概念」和某些「經驗法則」。先人從「餓肚子」和(碰巧)找到過去剩下來的食物這兩個「經驗」,歸納出「積穀防饑」的觀念。從「積穀防饑」很自然或可以在邏輯上推論出「貪得無厭」的行為。

 

多餘的資源除了「積穀防饑」的功能外,還具有役使他人的功能。因此,即使自然界某些資源充沛,在一般人觀念上,仍然有「資源不足分配」的感覺(胡卜凱 2006)

 

根據這個分析,我導出「政治」的定義:「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

 

質疑這個定義的人,不妨參考美國已故政治學者拉斯維爾一本著作的標題: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1936)

 

一般人所了解的「經濟」大概是:「如何運用資源以創造最大效益的活動。」

 

如果接受以上對資源的分析以及對「政治」和「經濟」所下的定義,則由於「政治」和「經濟」都具有「資源」這個因素或成分,我們不得不認為兩者具有某種內在相關性;從而,我們也難以否認「政改」和「經改」具有一定程度的內在相關性。Hubbard Kane兩位教授的新書對「政治」和「經濟」的關係,從歷史上的實例做了深入的分析(Hubbard/Kane 2013)。請參考。

 

本節分析是本文論述的基礎。以上所謂的「定義」並不是「教科書」式的「科班定義」。它們是我讀書所得淺見,也是我立論的依據;歡迎批評指教。

 

3.     淺談「改」的概念

 

「改」字出現在「改變」、「改革」、「改善」、「改換」、「改弦易轍」等動詞中。如果我們要討論和「改」相關的動作,我們通常要分析「改」的三個面向:

 

1)    為什麼「改」?

2)    「改」什麼?

3)    怎麼「改」?

 

當我們分別回答和「政改」與「經改」相關的這三個問題後,兩者的相關性會更為明朗,支持本文標題的論點也就呼之欲出。

 

其次,「改『什麼』?」中「什麼」一詞的一般性答案通常是「現況」或「現狀」。在「政改」與「經改」的脈絡中,「現況」或「現狀」具體的指(現行)「制度」、「政策」、和/或「運作模式」。而任何改變(打破?)「現況」或「現狀」行動,必然涉及到「資源」分配和運用的新配置。也就涉及到「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這個簡單的討論補充了上述裴教授和Pesek先生兩人觀點的論述基礎。

 

(待續)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993241
 回應文章
大陸反貪腐幕後的政經改革 - 郭崇倫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09/09/13

 

大陸反貪腐現在正轟轟烈烈的進行,從全國規模數一數二的中石油要員,到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不是雙規,就是受審,現在甚至要動到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

 

大陸高官貪污腐敗是普遍現象,彼此都知道,互有把柄,恐怖平衡,因為各有地盤,你不動我,我不動你,尤其是由國營企業所衍生的特許企業、合資企業,各有勢力在後面「罩」著,小後台後有大後台,追溯到最後,依稀都有某個政治局常委的身影。

 

求權力 掃除利益集團

 

習近平上台,各勢力認為他僅是推出來的共主,支持的條件是不動既有的權力/利益結構,但是一年後,習李感覺改革窒礙難行,必須要掃除既得利益,追求絕對權力。

 

此刻的中國大陸,受限於利益集團把持,改革的勁道逐漸放緩,社會矛盾逐步加深,尤其是已經成長為龐然怪物的政府機構和國企,利用特許的政策和天然壟斷優勢,通過壟斷,進行官商勾結,「官二代」或「紅二代」盤據其上,最終由社會大眾付出腐敗的成本。

 

民眾怨恨的焦點,就是超大型的國企,主要包括了:中移動、中電信等電信幫,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石油幫,農、工、建、交等等國有銀行的金融幫,以及南方、東方、國航等等航空幫。

 

11月經改 涉太子黨

 

十一月三中全會,將所推出的全面經改,社會對此期待非常之高,但這牽涉既得利益與幕後的太子黨們,換句話說,經濟改革,牽涉權力鬥爭,必須要下政治決心。

 

如果能夠通過反腐手段,把利益集團中的核心分子拿下數人,就能打開突破口,鐵道部就是好例子,之前大部制改革,以鐵道部為首的各利益機關一直抵制,直到拿下部長劉志軍,並以貪腐定罪後,分割鐵道部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對於反腐,習近平說過,既要拍蒼蠅,也要打老虎,部長定罪後,繼而是薄熙來受審,對習近平來說,這是不能錯過的政治機遇。

 

引爆點在庭審最後一天,薄熙來自陳,他是基於上級的六條指示來處理王立軍事件,上級要求他對外表示,王立軍不露面是因為「健康問題」,正接受「休假式治療」,而真正原因是與英商海伍德遭謀殺有關,當時下達六條指示的上級單位正是中央政法委,而掌大權的政法委書記正是政治局常委周永康,這些指令顯然曾獲周批准。

 

這並不是薄熙來為了脫罪的辯詞,相反的,這正是中央希望他講出來的,雖然對外的庭訊紀錄刪除,但已足夠讓中央對周永康展開調查。

 

反貪扳常委 敲山震虎

 

從文革以來,一直有所謂「刑不上常委」的底線,假若習能以反腐之名義扳倒一個常委,即便他是退休常委,打破黨內默認慣例,敲山震虎,震攝住所有勢力,那麼習此後必將所向披靡、無往不利。

 

當然這些被改革的勢力,不會就此坐以待斃,他們也會反擊,所以我們看到去年政爭最激烈時,溫家寶家人貪腐、習近平家族財產的消息,紛紛在境外媒體曝光。

 

但是螳臂不足以擋車,習李是黨的正統,權威具正當性,而且以貪腐為名,追討也有正當性,習近平更不是草包阿斗,深黯謀略,一方面審判薄熙來,打擊左派,但另一方面,指示「意識形態工作極端重要」,其實警告右派,不要得意忘形,對網路更是嚴加控制,從網路名人座談「七條底線」開始,各地警方都在抓捕網路造謠者,大V薛蠻子更因嫖娼被拘留。

 

是否選擇性打虎?

 

習未來最大的問題就是被人批評是選擇性的打老虎,他必須真的大公無私,辦幾個自己人,讓大家看看,顯示這是法治,而不是因為倒霉,跟錯人才被整。

 

其次,政改的核心在約束權力,一是官場的權力,二是政企不分的國企權力;然而一旦習掌握了絕對的權力之後,一呼百諾,完全配合政策,習近平還捨不捨得讓民企取代國企?讓市場決定,而不是官場決定?這是有權力者的誘惑。

 

2013-09-09/聯合晚報】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75867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5009857
嚴厲譴責無法無天的中國惡夢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嚴厲譴責無法無天的「中國惡夢」。支持釋放許志永先生的呼籲。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5000703
「和尚帶帽子」:中國的「號稱法治」 - 華澤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Misrule of Law

 

Hua Ze (華澤), 08/18/13

 

Xu Zhiyong (許志永), a lawyer for the underprivileged, knew he risked his freedom by challeng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fulfill its vows to fight corruption and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His fight made him one of China’s best known human-rights advocates, and it has now landed him in prison.

 

On the evening of July 16, Mr. Xu’s wife, Cui Zheng, came home from work to find her husband, who had already been under house arrest for three months, missing. The police officers who had stood outside the door, enforcing the house arrest, were also gone. Their home had been searched: books were in disarray, computers seized, the lunch she’d prepared for her husband untouched.

 

At midnight, two police officers delivered a notice: Mr. Xu had been detained on suspicion of “assembling a crowd to create disorder in a public place.” For more than 90 days of his house arrest, no one except Mr. Xu’s family had been allowed to pass through the door of their home. So how could he have committed the crime he was accused of?

 

I first met Mr. Xu, who is now 40, on a Christmas evening 12 years ago, while he was studying for a doctorate at Peking University Law School. We were among friends in a bar in the Sanlitun district of Beijing; it was noisy, but he and I sat apart in a quiet corner as he told me of his dreams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his research on grass-roots elections in a small village. He spoke of serving the public good and creating a better society, an ambition he had had since age 14. His brow and eyes radiated sincerity.

 

I found it hard to imagine how devotion to public service could take root in the heart of a village boy. He tried to explain it in an essay: “After chasing around in the wilderness, and ruminating along rivulets and in snowy wastelands, I finally came to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hat would make my life meaningful.”

 

In 2003, Mr. Xu joined two legal scholars, Teng Biao and Yu Jiang, to petition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for repeal of the “custody and repatriation” procedures abusively imposed on rural migrants. That year, the three men, joined by a fourth, Zhang Xingshui, also formed a legal-aid organization, the Open Constitution Initiative, or Gongmeng.

 

Mr. Xu didn’t sit in his study writing reports, and he didn’t carry out his legal aid in a courtroom alone. For a 2005 report, he spent two months in an illegal encampment of impoverished petitioners who had traveled to Beijing to protest local injustices. He was beaten outside the State Bureau for Letters and Calls, where the petitions are filed. His findings helped bring an end to routine beatings of petitioners by official “interceptors” from their native communities. During one attempt to free petitioners from unofficial “black jails” where they were held pending repatriation to their hometowns, Mr. Xu told the assailants who beat him: “Go ahead. I won’t hit back.” In 2009, Mr. Xu was jailed for the first time, for nearly a month.

 

Rights activists say that a special investigative team has been gathering evidence against him,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forcing Gongmeng’s office to close a year and a half ago. They say its landlord was coerced into revoking its lease, and other landlords were blocked from offering it space. Some volunteers and staff were arrested, and Mr. Xu’s young followers were threatened, the activists say.

 

But Mr. Xu has refused to buckle to pressure — from anyone. In 2011, when fellow dissidents criticized him for quickly concluding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not to blame in the death of a village leader, I implored him: “Can you just not say anything?” That was the only time he lost his temper with me. He said the truth is the truth, and if we kept silent when the truth doesn’t fit our imagination or hopes, then how are we different from what we oppose?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talked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a prosperous and harmonious nation. Mr. Xu gave his version of the dream in an interview: “I hope for a free and happy country, where no one needs to go against his conscience, and can find his place based on his abilities and moral character; a simple and happy society that optimizes the goodness in human nature and puts the greatest restraint on evil; where honesty, trust, friendship and mutual assistance are the norm; where vexation and indignation are rare, and a smile of genuine happiness is on every face.”

 

In a secretly recorded video that went viral this month, a handcuffed Mr. Xu reached out from his cell and said, “No matter what becomes of this society, however crushed or absurd, this country needs a group of brave citizens to stand up and abide by their convictions, turning their rights, responsibility and dreams into reality.”

 

A few nights ago, I dreamed of my friend. He was wearing handcuffs and dragging himself in a pair of oversized cloth shoes down a long prison corridor. He said, “This is the path a nation must walk toward freedom.”

 

Hua Ze is a documentary filmmaker and an editor of the forthcoming book “In the Shadow of the Rising Dragon: Stories of Repression in the New China.” This essay was translated by Stacy Mosher from the Chinese.

 

http://www.nytimes.com/2013/08/19/opinion/misrule-of-law.html?ref=opinion&_r=0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5000364
政改是經改的前提和基礎(3之3)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政改是經改的前提和基礎

 

6.     「政改」與「經改」的關係

 

如果裴教授和Pesek先生兩人的結論可信(本文第1.2),我的相關分析如下:

 

我不清楚大陸人口年齡的分佈。合理的推測18 – 60歲的人大概佔13億人中的6 - 8億。我也不清楚在這個年齡群中有多少人願意提供中共領導人「正當性」所需要的同意與支持如果其中60%的人願意提供中共領導人這個同意與支持,則中共領導階層將具有足夠的權力「基礎」來推動當前所需要的「改革」。而不會受到黨內山頭和「既得利益群體」的掣肘或牽制,更不用擔憂後兩者有挑戰自己權位或權力的企圖甚至於力量。

 

即使中共領導人已經具有足夠的權力「基礎,在推動既定政策時,不必忌憚黨內山頭和「既得利益群體」,上引Hubbard Kane兩位教授的新書摘錄(從明史看中國經濟由盛而衰的原因),清楚指出:

 

根據他們的研究,政治制度的穩定性與開放性和經濟發展有高度相關關係。

 

從執行或運作層面來說金融機構的開放與普遍性的融資政策是中、小企業成長與創業蓬勃化的基礎之一;它們能夠帶動經濟成長和國內消費。政治制度的穩定性與開放性則是開放性金融機構能夠發揮功效的前提

 

中、小企業成長與創業蓬勃化的第二個基礎是一個公平、開放的競爭市場。公平、開放的競爭市場需要一套公平、確定的遊戲規則。這就回到上面第4.2節討論「政改」時所說「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

 

中國大陸貧富差距過大且日益嚴重,是中國領導人當前必須解決的最大問題之一。這是政治議題也是經濟議題。如果「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有相當程度的描述性,則沒有真正「代表」人民意願和意志的議會,老百姓如何玩得起「爭奪資源」的遊戲?此所以「上訪」者常常「上訪」到「被精神病」或被關進了「地下監獄」;有房子的人常常「被上樓」或「被自殺」

 

7.     結論

 

1)    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

2)    公平開放、穩定的政治制度是維持經濟長期蓬勃發展的基礎

3)    在當前中國大陸的情勢下政改是經改的前提和基礎

4)    倡言「政改經改沒有直接關係」者,其無後乎

 

附註

 

1.     上述這批號稱「精英」的份子中,有些人取得其政治地位不過是靠生殖器官的運用或不運用。在我看來,「精」則有之,「英」則未之聞也。美國第二代以後的「精英」亦類是。Mills該書譯為《掌權份子》或《掌權群體》較適當。

2.     【中國脈動錄】,https://city.udn.com/2976/forum?cate_no=80786

3.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討論】,https://city.udn.com/2976/1583250?tpno=4&cate_no=80786

4.     【中國發展觀察】,https://city.udn.com/2976/4804442?tpno=0&cate_no=80786

5.     【烏坎事件:中共必須面對問題根源】,https://city.udn.com/2976/4761564?tpno=4&cate_no=80786

6.     【淺談「薄熙來事件」】,https://city.udn.com/2976/4818894?tpno=0&cate_no=80786

7.     【零八憲章】,https://city.udn.com/2976/3147842?tpno=14&cate_no=80786

8.     【聲援中國茉莉花革命】,https://city.udn.com/2976/4523319?tpno=6&cate_no=80786

9.     【中國的潛在金融風暴】,https://city.udn.com/2976/4733042?tpno=4&cate_no=80786

10. 【中國是否正觸摸發展的天花板】, https://city.udn.com/2976/4587625?tpno=6&cate_no=80786

11. 【中國發展路線的討論】,https://city.udn.com/2976/4764256?tpno=3&cate_no=80786

12. 【中國經濟面臨崩潰危機】,https://city.udn.com/2976/4804450?tpno=4&cate_no=80786

13. 【啟東市民環保抗爭】,https://city.udn.com/2976/4851093?tpno=0&cate_no=80786

14. 【關於「中國模式」的討論】,https://city.udn.com/2976/4770204?tpno=4&cate_no=80786

15. 140億美元整治太湖污染】,https://city.udn.com/2976/2475845?tpno=16&cate_no=80786, 原刊於Yahoo News。但該網站已無此網頁;唯仍可用此標題在網上搜尋到相關資訊。

 

參考文章:

 

* Huang, Y. 2012, 《解決不平等: 中國領袖的最大挑戰》,https://city.udn.com/2976/4804456?tpno=4&cate_no=80786

* Hubbard, G./Kane, T. 2013, Ed. Temp, H., Imbalance: Institution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Past and Present, (中文標題:《從明史看中國經濟由盛而衰的原因》), https://city.udn.com/2976/4992795?tpno=0&cate_no=0

* Pei 2013, How Much Slowdown Can Beijing Tolerate?, https://city.udn.com/2976/4804442?tpno=0&cate_no=0, (中文標題:《中國經濟成長的底線是什麼?》)

* Pesek 2013, The Myth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https://city.udn.com/2976/4804442?tpno=0&cate_no=0, (中文標題:《中國經改三大難局》)

* Yam, S./Nash, P. 2012, How China’s Economy Must Change, (中文標題:《政改是經改的基礎》), https://city.udn.com/2976/4764256?tpno=3&raid=4824913&cate_no=80786#rep4824913

* 中央社 2011,《被動狂潮 席捲大陸社會》,https://city.udn.com/2976/4663836?tpno=5&cate_no=80786

* 胡卜凱 2006,《交換價值和資源分配》,https://city.udn.com/2976/1506367?tpno=24&cate_no=52524

* 胡卜凱 2009,《第二次改革必須是政治改革》,https://city.udn.com/2976/3767002?tpno=11&cate_no=80786

* 胡卜凱 2013,《關於「現代性」的討論 (51)》,https://city.udn.com/2976/4986140?tpno=0&cate_no=52524

* 遲福林/田毅 2009,《中國需要第二次改革》,https://city.udn.com/2976/3767002?tpno=11&cate_no=80786

* 縱覽中國 2010,《專訪徐友漁:中國未來充滿危險和陷阱》,https://city.udn.com/2976/4275702?tpno=9&cate_no=80786

* 邀請 2010,《對中國民主化的期望》,https://city.udn.com/2976/4363578?tpno=9&cate_no=80786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993256
政改是經改的前提和基礎(3之2)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政改是經改的前提和基礎

 

4.     淺談「政改」

 

4.1  為什麼「改」?

 

任何一個政府行使統治權力的基礎大概有三個:

 

a)    武力

b)    統治績效

c)     正當性

 

一般來說,在現代社會,一個政府統治權力基礎的穩定性是個時間函數:前10 – 20年政府可以只靠「槍桿子」;20 – 40年後就需要某種程度的「統治績效」;五、六十年以後,缺少「正當性」的政府就會面臨政權是否穩固或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問題。這是對陸賈所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的闡釋。因為「國情」不同,世界上眾多國家中當然偶而也會有一、兩個例外。北韓就是一個「例外」的「範本」。

 

這個道理很簡單,除了人民忍耐的程度有限以外,現代社會通訊工具發達,民怨的傳播和凝聚非常迅速,共鳴作用隨之產生,抗爭的動機也就強烈。從而,老百姓糾眾鬧事的或然率大幅提升。其次,資訊散佈及化學物料的普及,使得各種土法製造炸彈的方法成了常識。反抗的方法和殺傷力大幅增加。第三,資訊散佈和人民知識/意見的提高,使得老百姓和士兵的自主性也根跟著進步。過去20年來,「意識型態」的蠱惑力以及「槍桿子」的可靠度大不如20世紀50年代。一個政權面對抗爭群眾的穩定度相對降低。

 

中共建政之初,其統治權力的基礎在於推翻了國民黨政權和「槍桿子」上。這兩個基礎在「三面紅旗」與文化大革命以後,已被毛澤東和四人幫消費殆盡。1979年鄧小平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建立過去30多年來中共以「統治績效」做為統治權力的基礎。時下許多評論家都同意中共的「統治績效」是它統治「正當性」的主要來源。

 

但是,「統治績效」不能完全取代「統治正當性」。這個原因有三個:

 

第一,在全球經濟體的架構下,一個政府的「統治績效」不完全由其政策的適當與否以及領導團隊的能力這些內在因素決定。全球經濟活動的週期以及其他國家(政府)的「統治績效」也決定著個別政府的「統治績效」。

其次,「統治績效」沒有絕對或客觀的標準。因為人民的期望和要求隨著政府的「統治績效」而水漲船高,此處可參考馬斯洛的「需求層級理論」。相對來說,老百姓評估政府「績效」的標準也跟著提升。

第三,任何國家都可能面臨無法預見的自然災害。一個缺乏統治「正當性」的政府,它處理外部衝擊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及其成果,被人民容忍的空間相當低,任何巨大差錯往往轉變成「統治危機」。

 

長期來看,一個執政黨或執政團隊需要取得某種程度的「正當性」才能獲得大多數人民的信任,才能維持統治權力的穩定性。因此,我對「中國大陸當前政治為什麼要『改』?」這個問題的看法是:

 

中國共產黨已到了需要取得統治「正當性」的關卡。

 

本城市中國脈動錄】討論區下(2)轉貼了許多討論中國政治現況的文章,以及我個人的意見:如《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討論(3)、【中國發展觀察(4)、【烏坎事件:中共必須面對問題根源(5)、【淺談「薄熙來事件」(6)、【 (7)、和【聲援中國茉莉花革命(8)各欄中的評論以及其他個別文章(中央社 2011縱覽中國 2010邀請 2010胡卜凱 2009遲福林/田毅 2009)等等。請參考。

 

4.2 「改」什麼?和怎麼「改」?

 

什麼是「正當性」?

 

就現代國家來說,(統治)「正當性」來自人民在自由和公開方式下,對政府統治團隊所表達的信任、接受、與同意。

 

在這個對(統治)「正當性」的了解下,我對「中國大陸當前政治要『改』什麼?」這個問題的看法是:

 

改變「一黨專政」的模式。

 

要達到這個目標,第一階段的工作包括:

 

1)    保障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2)    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

3)    保障言論自由。

 

第一點必須立即做到;第二、三兩點自然需要一段時間;但不宜超過5年。

 

第一階段完成到一定程度後,中共需要大規模的推動地方自治。並開始規劃建立省級與中央議會的選舉制度。

 

最後一個階段自然是全民推舉國家最高領導人;建立內閣制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一人一票」的「普選」並不是唯一的選舉方式。但是,如果沒有某種公平、公開、與具有公信力的「選舉過程」,沒有一個現代國家的政府能取得統治的「正當性」。

 

附帶談談「獨立的司法制度」。中文的「法治」一詞被用來翻譯兩個不同的概念:Rule of law rule by law。為了區分兩者,我將Rule of law 譯成「法權」或「依法意治理」;我將rule by law譯成「依法條治理」。在目前中國大陸的執法脈絡下,我有時將它譯成「號稱法治」

 

5       淺談「經改」

 

5.1  為什麼「改」?

 

經濟學是專門學問,我沒有能力深入探討和中國「經改」相關的各種議題。本城市中國脈動錄】討論區下,轉貼了許多相關的評論:如中國的潛在金融風暴(9)、【中國是否正觸摸發展的天花板(10)、【中國發展路線的討論(11)、【中國發展觀察】、【中國經濟面臨崩潰危機(12)、【啟東市民環保抗爭(13)、和【關於「中國模式」的討論(14)等欄。除這幾欄中的評論外,還有很多篇個別的文章,如(遲福林/田毅 2009)。請參考。

 

我在此用日常生活語言綜合這些評論的要點。

 

中國經濟成長的第一號火車頭是「外銷」。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主要進口國家進入經濟衰退,購買力大幅降低。中國的外銷也跟著遲滯或衰退。其次,中國在1980年代起直到21世紀初成為「世界工廠」的優勢在於成本(勞力及土地)低廉、政府壓低匯率、和中央及地方當局不考慮環保議題。這三個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或蒸發中。因此,中國「外銷導向」的經濟發展政策與模式不得不做調整、修改、乃至於改變。

 

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需要資本。「資本」的來源有三個:民間儲蓄、政府收入、和跨國企業的投資。我沒有去搜尋相關數據,但我可以推論在2008年後「外資」會有一定幅度的減少。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政府當時投入大量資金,穩住局勢。但凱因斯的理論本來只能救急。不論稱之為「赤字支出」也好,「寬鬆貨幣政策」也好;用普通話來說,這類政策相當於「寅吃卯糧」(「飲鴆止渴」)或「搶張三的錢來還欠李四的債。」從而,它不是一個長期性的政策。美國政府今天債台高築,財政捉襟見肘,源由在此。因此,中國「公共建設導向」的經濟發展政策與模式,也不得不做調整、修改、乃至於改變。

 

過去以經濟成長掛帥的國家政策,造成中國環境污染情況嚴重(15)。這是中國的經濟政策不得不做調整、修改、乃至於改變的第三個因素。

 

第四,如果中國不能或無法繼續只依賴「外銷」和「政府支出」來帶動經濟發展,勢必要尋求其他替代動力。除了引導內需以外,任何實行市場經濟的社會如果要期待經濟蓬勃發展,都需要建立鼓勵創新的環境與提供充分的創業機制與機會。中國現行的經濟政策與這兩者都有所抵觸。例如金融機構的「公有」,導致它們被特權或所謂的「精英」壟斷把持。

 

5.2 「改」什麼?和怎麼「改」?

 

根據以上的討論,一般評論家的看法是:

 

1)    中國經濟政策要改變「經濟成長掛帥」的思考與決策模式;

2)    要以「內需導向」代替「外銷導向」;

3)    必須周全與深入的權衡「經濟發展」效益和「環境污染」後果之間的輕重得失;

4)    開放銀行業的運作和大力扶植中、小企業。

 

(待續)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99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