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關於「現代性」的討論 (5之1)
 瀏覽1,336|回應4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關於「現代性」的討論

 

0.        前言

 

今年六月一號我參加了在政大舉辦的「中華現代性:檢討與展望」研討會。出席學者對我多有啟發,在此致謝。以下談談我對「現代性」的了解,謹供論文發表人、與會學者、以及眾網友參考。歡迎批評賜教。以下部份淺見曾散見於相關舊作,文字則略有增補與修改。

 

我認為:「凡論述必有前提;凡判斷必有立場。」

 

因此,我先說明形成我觀點的基礎

 

0.1 基本假設

 

我接受「唯物論」(胡卜凱 2009, 2006c)、「個人主義」(胡卜凱 2006b, 2006d)、「當代演化論」(Ehrlich 2002Zimmer 2001)、「社會建構論」(胡卜凱 2010b)、和「局部相對觀」(胡卜凱 2010b)等觀點。我對它們的了解,請參考所附書籍和拙作。基本上,我接受,也肯定,西方學者對「現代性」的詮釋

 

0.2 立場

 

我盡量試圖從多數人或一般老百姓的角度來了解現實、判斷價值、和建構我的主張。

 

0.3 推理規則

 

在我注意到的範圍內,我的推論遵循傳統邏輯的規則;我也努力避免傳統邏輯列舉的謬誤。我當然有思考盲點和考慮不周到的時候。如果本文的推論過程及其結論有錯誤,我歡迎也期待指教。錯誤」在此指:不符合邏輯推理規則和/或陳述/結論與現實無法印證。後者包括所引用的理論與主流詮釋不合,又沒有提供一個言之成理的說法。

 

1.        相關概念

 

溝通(或研討)的功能在試圖建立共識,以便在達到共同「目標」的行動上或過程中,彼此能夠不做抵銷彼此努力的動作,或不做沒有意義的「內耗」。從而,進行(理性)溝通的前提是:

 

參與溝通的一群人具有某些共同點,具有共同或近似的目標,了解彼此使用的語言,以及知道彼此發言或判斷的基本立場。

 

根據這個理解,就使用「語言」來說,我先談談我對幾個和「現代性」相關概念的理解,做為以下拙見的基礎。「現代性」則留到第2節討論。

 

1.1    現代

 

「現代」一詞當名詞或形容詞用時,它指示說話者當下所處的時期。史學家把它抽象化成「斷代」的概念,它通常指17世紀起,「現代國家」逐漸成形以後的歷史和社會狀況。但「現代」做為一個時段的「指號」,它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起、訖年代。例如,「現代哲學」和「現代文學」開始的年代不同。「現代」當術語用時,它除了表示「(說話者)當下所處時期」以外,它也指示和「(說話者)當下所處時期」這個時段中,(統計上)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態度、觀點、作風、和特色等。

 

由於「現代」指示時間,而「時間」不是一個固定在某一點的概念。一般來說,生活在20世紀中期前後的人,會認為19世紀是「過去」(或「歷史」);20世紀是「現代」;21世紀是「未來」。從而,和「現代」一詞相關的各種概念,自然隨討論者所處時代或時段以及被討論時代或時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所指」。

 

1.2    現代化

 

「化」是從無到有或從不是到是的過程(以及反向的過程)。「現代化」是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中的概念;在這三個領域中,「現代化」指的是:

 

「傳統」社會向(具有)「現代」(特色)社會變遷的過程(請參考第2節的討論)

 

「現代化」也可以看成是:

 

實現和/或實踐當代社會特色與主流價值的方式和過程(請參考第2節的討論)

 

在這個意義下,「現代化」包括建立以及落實那些能夠實現和發揮這些「特色」與「主流價值」的相關「制度」、「機制」、與(社會、經濟、政治等等的)「架構」。這是在通俗用法中,「現代化」曾經和「工業化」、「機械化」、「城市化」、以及「船堅炮利」等同義;前一陣子它和「數位化」同義;目前以及最近的將來,它大概會和「虛擬化」、「雲端化」、「愛瘋化」()同義。

 

有些學者把「現代化理論」視為一種意識型態或宰制論述。他/她們認為:

 

「現代化論述」是替西方(尤其是美國)帝國主義護航的學者們,給第三世界人民洗腦,幫助他/她們主子在思想上取得宰制地位,以減少帝國主義者在執行政治和經濟措施時的阻力和反抗力。

 

上世紀70 - 80年代《中華雜誌」》的作者群就提出這樣的觀點。羅斯陶早期的「現代化理論」也的確具有這個色彩和功能。

 

1.3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通常指的是文學家或藝術家在主題、風格、和表達形式等方面的表現(Scholes 1992Scott 1990)。也有(少數)人用它來指「現代」哲學思想(Sweetman 1999) (1)

 

社會趨勢、經濟活動、和政治制度當然表達了或呈現著某社會在某時代的特色和/或主流價值。在這三者之外,哲學、文學、服裝、視聽藝術、和生活方式等等,也反映或呈現(某個)社會的特色和/或其主流價值的某些面向;這是「現代主義」和「現代性」相關的地方(2)

 

1.4  「後『現代主義』」、「『後現代』性」、和「『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指示繼「現代主義」而起的,文學與藝術在主題、風格、和表達形式上的趨勢與表現(Conner 1997, Hassan 1987)

 

上面提到,「時間」不是一個固定在某一點的概念。到了20世紀晚期,有些學者認為過去以「啟蒙運動」思想為基礎的「現代性」所指示的態度、觀點、作風、和主流價值等等,已不足以代表當時人們的觀點。她/他們認為:

 

「現代性」已老掉牙,不再具有適用性,或它做為論文主題的「邊際效應」越來越低。

 

這些學者對「現代性」和「啟蒙運動」提出嚴厲批判,並宣揚「『後現代』性」和鼓吹「『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研究」成為一時之顯學。

 

由於這三者與本文主題沒有直接關係,在此表過不提。

 

以上四小節摘錄自(胡卜凱2002)

 

1.5    多元

 

「多元」這個概念主要用在「文化研究」和「價值判斷」的領域。它的功能在給「寬容」和「尊重」的行為提供概念或理論基礎。但在以上兩者之外的公共議題領域或知識論述中,「多元」的應用範圍相當有限。

 

就公共議題溝通的目的在尋求共識,以做為試圖建立或訂定公共政策的基礎。因此,公共論述通常需要被檢驗和論辯。從而,公共論述需要符合「言之成理」和「言而有據」這些論辯和/或溝通原則。在這個對公共論述的了解下,「多元」不是自說自話或各說各話的理由。

 

(待續)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986140
 回應文章
關於「現代性」的討論 (5之2)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     淺談「現代性」

 

「現代性」是哲學和社會學中的概念。就西方學者而言,或在後殖民論述興起以前,視論述者的「用法」,「現代性」指:

 

現代西方社會的特色和/或現代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

 

「特色」和「主流價值」是相關的概念。因此,「現代性」可以兩者並指,也可以用來強調兩者之一。

 

我們要了解(西方學者)「現代性」這個概念,可以從哲學(Habermas 1987Sarup 1989)或社會學(Hall 1995)的角度切入。多數(西方)學者將「現代性」綜合成三個重點觀念:

 

a.     進步的信念

b.     理性原則

c.     現世人本論

 

以上摘錄自(胡卜凱2002)。以下就我所知,對上述三個「重點」觀念略加申論。

 

2.1 進步的信念

 

1)    「進步」的概念

 

「進步」是啟蒙運動學者們和鼓吹「現代性」學者們的中心思想,毋需贅言。

 

「進步」可以當動詞、副詞、和形容詞來用。做為一個「副詞」和「形容詞」,它蘊涵「(價值)判斷」。任何「判斷」都預設了這個或那個「性質」、「標準」、和(判斷者的)「立場/價值」。「價值判斷」則蘊涵判斷者已有某種偏好或傾向。

 

其次,「進步」也蘊涵兩個「狀態」以及比較兩者之間差異的動作。這個「差異」可以來自同一個(或同一類)行動者在不同「時間」在「刺激 -- 反應」模式上的變化;它也可以來自處於不同「空間」的行動者在「刺激 -- 反應」模式上不同的個別反應。

 

前者如:唐朝的「刑律」和秦朝的「刑律」相比,(在犯人的「權利」上)有沒有「進步」?

後者如:英國的「文官系統」和同時期奧圖曼帝國的「文官系統」相比,(在「行政效率」上)那一個比較「進步」?

 

我再舉兩個例子來強調「性質」、「標準」、和「立場/價值」與「進步」這個概念的相關性。

 

在多數人的觀念中,人過了35歲以後,知識、能力、和EQ都可能「進步」,但在體力和體能上通常會「退步」。其次,人對事務或人際互動的反應有自然(天真?)和世故的區別。隨著年齡的增長,相對於「自然」,「世故」算是「進步」或「退步」,恐怕並無定論。

 

2)    「進步」概念的應用

 

我認為「現代性」中「進步」的概念並不適用在「史觀」理論中「人類歷史是否能用『進步』來描述?」的討論。

 

如果我們要討論「人類歷史是否能用『進步』來描述?」,我們大概需要預設「歷史(具有某種)目的論」。

 

如果我們接受「歷史是『人類』已往的活動及其記錄。」這個詮釋(3),同時我們了解「『活動』蘊涵『目的』。」以及「『目的』蘊涵『意識』。」;則除非我們接受人類有某種「集體意識」(如基督教史觀和某些心理學派的認知),和/或人類有某種「集體決策」的機制,我認為「歷史(具有某種)目的論」的觀點難以成立。

 

在我看來,歷史或「人類已往的活動」是各個個人目的以及某地區的一群人在某個時間點試圖實現某些共同目的所做努力的總和。但沒有任何個人或群體的目的有資格被升值為「人類」的目的。例如,威林頓有「目的」,拿破崙有「目的」,但這兩個「目的」相互衝突;帝國主義者有「目的」,殖民地反抗者有「目的」,但這兩個「目的」相互衝突。我不認為全人類到目前為止(在任何時代或社會),曾經有過「共同」的「目的」。

 

我認為「現代性」中「進步」概念關切的是:人們的生活品質和活動的自由度。

 

依照目前基因學的理論:人類的需求、性向、情緒、和生理構造等等,幾乎完全由個人的基因組合決定;其次,由於所有人類屬於同一物種,每個人之間具有98% - 99%左右相同的基因組合。所以,我相信人類有相近或類似的「性向」、「偏好」、或受到相同的「力量」驅動。在我看來,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有兩個驅使她/他採取行動的「力量」:

 

a.   第一個是「活下去」的衝動或本能;

b.   第二個是對「活得舒服」和「活得比當下更舒服」的追求。

 

但也有很多人選擇「自殺」或「(殺身以)成『仁』取『義』」。因此,連「求生」都算不上是所有人都追求的境界。此處我想指出兩點:

 

a)   「活下去」和「活得舒服」(以及「活得更舒服」)都是理論上沒有「上限」或「止境」的狀態或境界。

b)   這兩個「狀態」或「境界」也可視為「目的」。只是它們主要受本能、生物性、或DNA的制約;這跟「歷史目的論」中的「目的」通常主要受文化的制約不同。「舒服」在生物性之外,當然也受「文化」的影響。

 

如果以上所述的確是絕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標、狀態、或境界,則我認為 -- 多數人大概也會同意 -- 「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和「全球人口數目的增加」 兩者(4) -- 至少從演化論的觀點以及相對於瀕臨絕種的許多生物物種來說 -- 是人類生活狀況有「進步」的指標。從「生活」角度來看,「進步」的概念難以否認;因此,我認為「『後現代』主義」學者們否定「進步」(概念)的論述無法「說得通」。

 

本節摘錄自(胡卜凱2012)

 

2.2  理性原則

 

「理性」一詞在這裏不是指哲學「理性論」一詞中的「理性」;在這個用法中,它指人生來就有的一種官能。「現代性」論述中「理性原則」一詞的「理性」,則指人通過經驗而取得或學習到的一種能力。也就是說,在這個脈絡下的「理性」指:

 

一個人根據過去經驗(包括知識)來規劃當下和未來目的及行動的能力和/或行為模式。

 

Mannheim將社會學中「理性」一詞的意義歸納成兩種:「實質理性」和「功能理性」。

 

「社會學家在使用『理性』和『不理性』一詞時,有兩種不同的意義:我稱它們為『實質上』和『功能上』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實質上理性的』指在某一個情況下,能睿智的了解到各事件內在關係的思考行為。因此,我以『實質上理性的』來形容睿智思考本身:其他的(思考)行為如錯誤的推理,或非思考行為(例如無論有意識或下意識的欲求、衝動、希冀、和感受等等,我稱為『實質上非理性的』。

 

另一方面,在社會學和日常生活語言中,我們也用到『理性』的第二個「意義」,例如:這個或那個企業或政府機構已完成『合理化』的過程。。這一個『合理化』的意思指:為了達到一個預定目標所展開的一序列行動。在這一序列行動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它被預定的功能和角色。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能協調規劃這一序列行動,依預定目標,採取最有效的方法來完成這些行動時,『合理化』會發揮它最大的威力。(這就是我所說的『功能上理性的』」 (5,此處是我的翻譯)

 

在當下社會科學和哲學論述中,韋伯的「行動理性」(或譯為「工具理性」、「效益理性」)經常被引用;以下是對他這個概念的詮釋之一︰

 

「行動理性是現代性和資本主義的通性,其特徵是用最有效的方式來達到一個(預定的)目的。」(6,此處是我的翻譯)

 

我認為「行動理性」和「功能理性」是相通的兩個概念(胡卜凱2007)。用日常生活語言來說,在資源有限的現實下,人們如何精打細算來取得最佳效益(「錢要用在刀口上!」),豐富自己的生活,就是「理性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本節摘錄自(胡卜凱2007a)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986169
關於「現代性」的討論 (5之3)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     淺談「現代性」

 

2.3    現世人本論

 

近代的「人本論」或「人本觀」起源於對西方古典思想和文化的研究,強調此生此世中「人」的「價值」和「主動性」。當它們成為人們行動的根據(思想、信仰)以及行動的力量時,我們稱之為「人本主義」。

 

「現世人本論」包含以下三個關鍵主張或立場。

 

a.        不接受以超自然因素來解釋社會和自然現象;

b.        強調「人」(個人以及人類)的地位、價值、尊嚴、和「主動性」。

c.        運用知識來改善人類的生活狀況

 

我把包含這這三個主張的「人本論」稱為「現世人本論」。我把接受宗教信仰的的「人本論」稱為「宗教人本論」。以下只討論「現世人本論」。

 

由於第一個立場,人本論的基本假設可以包括唯物論和自然主義(Berger 2005)。人本論者對宗教採取尊重(其他人)個人信仰的態度,但他/她們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人本論者也不接受「上帝存在。」或「神(鬼、精靈、兔寶寶、耶誕老人、,,,)存在。」這類「超自然」命題。從而,人本論者使用理性思考、科學方法、邏輯推論等等步驟或行為來追求知識(CFSH 2010)。「理性」一詞請參考上一節的討論。

 

由於第二個立場,人本論者堅持民主、自由、人權、以及法權(或「依法意治理」)等概念,也捍衛根據這些概念所發展和設計出來的政治制度。他/她們不接受任何絕對的權威,也不接受任何凌駕於「人」之上的教條、價值、或意識型態。前者如「社會傳統」、「民族救星」、或「一黨專政」之類,後者如「國家尊嚴」、「全民福祉」、或「(無產)階級利益」之類。

 

我在此強調,就人本論者以及個人主義者的思考模式而言,「人」同時指「個人」(單獨的人)和「人群」(或某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因此,一般來說,兩者並不蘊含「唯我論」或「(絕對)自私自利」的觀點(胡卜凱 2006b, 2006d)

 

人本論者在倫理學上的主張和立場非常鮮明。一言以蔽之,所謂「道德」只有在社會脈絡下才有意義。因此,在尊重其他人的權益這個前提下,一個人的自由和人權不可侵犯;其次,一個人也必須為自己(涉及周遭人時)的行為負責。

 

第三個立場除了根據前兩個立場的邏輯推論而來外,當然也延續著啟蒙運動的理念。這也是有些反對「啟蒙運動」理念者,自稱「反人本論者」的原因(Wikipedia 2010: 7)

 

有些人認為「人本論者」過度訴求「人」的價值或利益,忽略了地球生態(環境和其他生物),因而他/她們也以「反人本論者」為號召,請上網自行搜尋這類主張。

 

在我看來,傅柯反對「以『人』為『價值中心』論」(Foucault 1973)或其他「反人本論」的論述都說不通。

 

本節摘錄自(胡卜凱2010a)

 

2.4 「現代性」的發展與前景

 

上述「現代性」三個重點概念是西方學者在「現代社會」成形後所歸納出來的結論。一個有效的了解它們的方法,是用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對照17世紀以來的西洋史(包括美國史)17世紀以後的歐、美社會(7)。以下根據我對西洋史的一知半解,簡略陳述我所了解「現代性」的來龍去脈:

 

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打著改善現況、理性原則、和人本論這三面紅旗,挑戰君權和神權。文藝復興後商業活動所產生的小資產階級,根據人本論,聯合其他階層,在民族國家架構下,發展出民主政治;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包括戰爭及大航海),學者們根據理性原則,促進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科學和技術加上原有的財富,產生了工業資本主義;人本論和科學技術結合,提升了生活的物質條件(對當時歐洲人而言),鞏固了人們對進步的信念;社會主義在現代性思維下,針對當時的社會情境及議題,批判資本主義,提出另類社會組織的模式及機制(Anchor 1979Apter 1967)。現代社會在這些過程互動下發展成形。「現代性」因為有上述的功能,從戰鬥口號演變成主流價值。

 

不同的人對(當地、當代的)「主流價值」有不同的定位和詮釋。對不同的人來說,「現代性」(或「『後現代』性」)可能有不同的內涵。但是,如果我們把它當做一個「公共議題」來討論,至少在特定時段內,我們需要對其「約定俗成」意義和/或「用法」取得一個共識。

 

只要地球和人類存在,我們就會隨著自然和時間演變。人類和其他生物的不同,在於我們演化到具有腦神經系統。它使人類能歸納,演繹出自然的大概規則,使我們能在環境的限制下,大概的預期、計劃、和選擇生活方式及未來的走向。任何價值觀都基於一定的目標、判斷標準、和社會情況。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人們不斷的重新評估和建立社會的價值觀。在20世紀晚期,人們在價值觀上一個明顯的改變是對「環境」(或生態)以及「生活品質」的重視;以及在不同社會群體的宣揚和爭取下,一般人對各(少數)社會群體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容忍。

 

21世紀討論「現代性」,我們需要考慮上述它所包含三個重點觀念可能產生的流弊(8);也需要包括「生態主義」以及後殖民論述所闡揚的一些觀點。

 

本節摘錄自(胡卜凱2002)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986165
關於「現代性」的討論 (5之4)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        淺談「現代性」

 

2.5  「現代性」的歷史動力

 

上面分析了「現代性」的三個重點觀念。我對中、西文化沒有什麼了解,但從教科書或一般閱讀所得,它們在古代中國以及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中都有代表人物和相近的論述。因此,兩個可以進一步討論的議題是:

 

a.        何以在17世紀以後,這三個觀念在歐洲社會大行其道,甚至成為主流價值?

b.        在中國歷史上,「現代性」的這三個觀念也可說古已有之。為什麼兩千多年來,中國學者(諸子百家)沒有能設計、發展、建構出一個落實它們的制度?

 

上一節從歷史敘述角度對「現代性」的發展描繪了一個簡單的輪廓;這裏分析一下它和人們其他活動之間的動態關係。從而試著回答第一個問題。我沒有能力回答第二個問題,留待當世賢者或大儒。

 

「進步」和「理性」的盛行和被追求是科技研究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不需多說。此處只談談「人本論」。

 

就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以及自我定位(或期許)來說,在1516世紀以後,西方社會的宗教改革、方言文學、大航海、一般教育、專業知識研究等事件和活動相繼發生和逐漸盛行。經過一段時間,一般老百姓,尤其是知識份子,可說民智大開。政治和宗教上的「宰制論述」失去它們的魅力、蠱惑力、或說服力。類似中國文化固有的「人不為己誅地滅。」、「有為者亦若是。」、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思想遂引領風騷,至今不衰。這是西方「文化」發展到17世紀,人們意識開始向「人本論」靠攏的原因之一。這個文化發展自有其物質條件,此處略過不論。

 

在社會、政治、和經濟上,17世紀以後現代國家興起和商業急速發展,社會結構開始趨向複雜與分工。這個趨勢不但使得個人的「角色」多元化(社會上需要很多人來擔負形形色色的功能);個人「角色」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個人販售自己才能或勞力的「市場」也不再被政府、教會、和少數地主/財團壟斷。於是,許多人可以開始「拿翹」。從而,後三者不得不給予個人逐漸增加的地位、發言權、和主導力。

 

最後,「飽暖」不一定導致「思淫慾」,但是如馬斯洛所指出,當人在滿足基本生活條件後,多數人都有追求更高層級需求的欲望和衝動。17世紀後歐洲社會的日漸繁榮也是「人本論」興起的物質和社會基礎之一。

 

「歷史動力」在此只是借用一下這個「指號」。它不是一個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基本上它指的是在「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和(馬克思)「上層建築」等制約下,人們為了求生存和過「好日子」所採取的行動,以及這些可能衝突的形形色色行動間的鬥爭、妥協、與合作。

 

3.    「中國社會的現代性」 -- 討論與展望

 

如果我們把「演化論」中「適應」的概念用到文化研究上,就很容易了解何以「現代性」是重要的概念;以及「現代『化』」是重要的過程。

 

如果多數「現代」國家的社會都具有「現代性」的特色,它表示「現代性」幫助這些國家在國際競爭的過程中(我們也可稱之為「人類文化發展史」)能夠存在和可能繼續存在。因此,我們可以推論:

 

還不具有「現代性」的國家,或「現代性」不足的國家,如果企圖在國際競爭下取得一席之地,非常可能有「現代『化』」的需求甚至必要。

 

站在中國本位的立場,我們不必使用西方學者炮製的概念或術語。我相信「西學為用」、「引頭趕上」、「全盤西化」、「超英趕美」、「超越前進」、「改革開放」、「『四個』現代化」、「科學發展觀」、以及「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等等,都可以也都在傳達或表示近似的意涵。

 

2.5節討論到促使西方社會實現了「現代性」的「歷史動力」。它們在當前中國社會都已呈現。這些「歷史動力」在強度上自然因「國情」而有所不同。不過,我認為中國社會已具有相當程度的「現代性」,在可以看到的未來,中國社會也會朝這個方向繼續進行。

 

20世紀90年代以後,21世紀的當下,中國儕身「現代國家」之林殆無疑義。中國共產黨領導之功不可沒,也不可抹。中國社會在生活水準、教育普及、科技發展、基礎建設,以及隨之而來的個人發展機會等等面向,也都有長足的「進步」。

 

就生產方式來說,中國社會是個發展中或已發展的工、商業社會。30年前中國大陸有句順口溜:

 

10億人民9億商,還有1億等開張。」

 

這種「向錢看」的「民風」或思考模式,可以說活學活用了上述的「功能理性」或「行動理性」。如果韋伯地下有知,或許他會寫一本《儒家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在我看來,當下中國社會在堅持和強化「人的價值」上需要巨大和全面的努力,才能充分儕身「現代社會」。「民主」和「人權」也許陳義過高,不是一蹴可及。但一個容許「被上樓」、「被自殺」、「被XX」這類現象的社會,不論比率如何,大概不足與言「現代」。為了經濟的永續發展,以及保障老百姓人身與財產的安全,我認為建立「法權」(或「依法意治理」)的制度和架構則刻不容緩(胡卜凱2007b)

 

中國共產黨既然公然宣稱(大言不慚?)「一黨專政」,緊緊的掌握了「國家機器」,在這項工作上的領導與規劃自然責無旁貸。另一方面,「華人社會」的「知識份子」則需要發揚傳統中國(儒家?)文化「為民請命」或「邑有流亡愧俸錢」的傳統。少搞點象牙塔中的花拳繡腿,少做點歌功頌德、擦脂抹粉的動作,多進行點有益民生的建設(包括社會工程)和相關政策的研究。該說話的時候,就要挺起腰幹站出來大聲說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986162
關於「現代性」的討論 (5之5)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4. 「中華現代性」一詞的商榷

如果我們討論的重點在談論一個地區的「性」或「特性」,我們應該用「社會『性』」或「文化『性』」。(在基因學當紅的現代,「民族『性』」一詞可能缺乏「物質基礎」。)

顧名思義,「現代『性』」一詞中的「性」,主要是「時間」的函數。在「(某個社會的)現代『性』」這個概念中,「時間」是自變數,「社會」則是依變數。不論當代中國(的)「社會性」是什麼,如果我們要把它放在(西方學者)「現代『性』」思想的脈絡下來討論,同時我們大致接受以上第2節對「現代『性』」的詮釋,則「中國社會的現代性」的呈現方式和實現過程會具有「中國特色」,但其本質不應與上述三個「現代『性』」的重點觀念抵觸。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觀點。

如果我們接受「民主(政治)」的概念蘊含「主權在民」,則「一黨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這句話很明顯的「XX不通」。

如果我們要談論「『當代中國社會』的『特性』」,「中華現代性」不是一個清楚明確的「指號」。學者們可以根據針對中國社會所做的研究和分析以及相關的數據(包括問卷調查結果),提出具有「中國風味」 -- 同時沒有被包含在西方社會「現代性」概念之內 -- 的某些特色和主流價值,把它們稱為「中國社會的『現代性』」或「當代中國的『社會性』」。這兩個「指號」雖然略為繁瑣,但它們的「所指」比較清楚明確。它們也都可以被簡稱為「中國『現代性』」。

請注意以兩個判斷的前提是「條件句型」(如果 … ),換句話說,它們並非「斷言命題」。我並不宣稱我對「現代性」和「民主(政治)」的詮釋是「真理」,它們只是我的了解。大家可以根據各自的了解表達意見。我的詮釋有其理論和現實根據。所以,它們並非「獨家見解」或「旁門左道」。

順帶一提,各地區的華人受當地社會或文化的制約。不同國家中的「華人社會」是該社會中的一個「次群體」(「次文化」的「次」);它們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跟台灣、中國大陸的「社會」之間,未必有很大的相似性。「華人社會」云云,在政治語言上或許有其「用法」,在學術研究上則嚴謹度不足。

5. 結論

5.1 在公共議題的溝通中,參與者需要就使用到的關鍵概念提出一個做為自己立論所本或相互討論基礎的「定義」。

5.2 (西方學者的)「現代性」指:現代西方社會的特色和/或現代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就我所知)它們包括:
a. 進步的信念
b. 理性原則
c. 現世人本論

5.3 中國社會當下需要落實「現代性」中的「人本論」。從而,習李體制在任期內建立「法權」制度和實行「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是當務之急(胡卜凱 2006)。

附註:

1. Scholes的書中,現代主義指文學藝術上的運動或風潮。所引用的這兩章只論述到現代主義面向的一部份。Scott的書從女性觀點探討現代主義。Sweetman的書根據傳統觀點和宗教立場批判近代/現代哲學。
2. 例如,卡夫卡的作品是根據他自己的夢境做題材寫出來的;但《城堡》和《審判》中的情節,也可看成是在描述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每天可能遇到的夢魘。
3. 在本文中,「歷史」指過去人類的活動、這些活動的記錄、以及後人對這些活動與記錄的詮釋。它不帶任何「擬人化」的涵意。我接受人類活動的基本模式由兩個因素決定的看法:生存決定活動的方向;文化決定活動的目的和方法。
4. 人的平均壽命因國家和時期有所不同。根據2012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報導,和1970年代相比,男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1 年;女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了12年。根據Discover雜誌今年7/8月期刊的報導,10,000年前人類數目粗估在500萬上下,現在則號稱70億,2050年預估為90億。
5. 原文英譯:Sociologists use the words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in two senses, which we will call “substantial” and “functional” rationality or irrationality. ... We understand as substantially rational as an act of thought which reveals intelligent insight into the inter-relation of events in a given situation. Thus the intelligent act of thought itself will be described as “substantially rational”, whereas everything else which is either false or not an act of thought at all (as for example derives, impulses, wishes, and feelings, both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will be called as “substantially irrational”. But in sociology as well as in everyday language, we also use the word “rational” in still another sense when we say, for instance, that this or that industry or administration staff has been “rationalized”. ... but rather that a series of action is organized in such a way that it leads to a previously defined goal, every element in this series of actions receiving a functional position and role. ... a series of actions will, moreover, be at its best when, in order to attain the given goal, it coordinates the means most efficiently. (Mannheim, K. 1940, Man and Society in an Age of Reconstruction, Harcourt, Brace, and Co., NYC, quoted in Mills 1961:508 - 509頁)
6. 原文英譯:the rationality typical of modernity and capitalism -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ost efficient use of means to reach an end. (Lindholm, Internet)。行動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7. 這幾句話包括了意識型態,知識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等觀點。無法在此申論。
8. 這些流弊如:
a. 進步:擴張為烏托邦幻想,社會達爾文主義;
b. 人本主義:衍生為極端個人主義,極端主體論;
c. 理性:強調成科學主義,邏輯實證論,部份分析哲學(如艾爾,A. J. Ayer)。

參考書籍與文章:

* Anchor, R. 1979, The Enlightenment Tra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 Apter, D. E. 1967, The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Berger, D. 2005, The Roots of Humanism, http://www.ihumanism.org/2005/01/the-roots-of-humanism.html
* Conner, S.1997, Postmodernist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Blackwell Publisher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Council For Secular Humanism (CFSH), 2010, What Is Secular Humanism? http://www.secularhumanism.org/index.php?page=what§ion=main
* Ehrlich, P. R. 2002, Human Nature: Genes, Cultures, and the Human Prospect, Penguin Books, NYC
* Foucault, M., 1973, The Order of Things, Vantage Books, New York。383 - 387頁
* Habermas, J. 1987,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 Hall, S. 等編,1995, Modernity, Polity Press, Cambridge, UK。3 - 19頁
* Hassan, I., 1987, The Postmodern Turn,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Columbus, Ohio,85頁
* Lindholm, C. Internet, Charisma, Crowd Psychology and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http://www.bu.edu/anthrop/faculty/lindolm/ASCCnotes.html
* Mills, C. W., Ed. 1961, Image of Man: The Classic Tradition in Sociological Thinking, George Braziller, Inc. NYC
* Sarup, M., 1989,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Athens, Georgia。1 - 3頁
* Scholes, R. 1992, In Search of James Joyc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Chicago。第11、12章
* Scott, B. K., ed. 1990, The Gender of Modernis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 Sweetman, B., ed. 1999, The Failure of Modernism, American Maritain Association, Mishawaka, Indiana
* Wikipedia 2010, humanism,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ism
* Zimmer, C. 2001, 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YC
* 胡卜凱2002,《評《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化》 - 兼論現代性和後現代》) ,https://city.udn.com/2976/4985408?tpno=0&cate_no=0
* 胡卜凱2006a,《《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討論》,https://city.udn.com/2976/1583250?tpno=4&cate_no=80786
* 胡卜凱2006b,《再談「個人主義」》, https://city.udn.com/2976/1604769?tpno=0&cate_no=52524
* 胡卜凱2006c,《唯物人文觀》,https://city.udn.com/2976/1544502?tpno=3&cate_no=52524
* 胡卜凱2006d,《淺談「個人主義」》,https://city.udn.com/2976/1604769?tpno=0&cate_no=52524
* 胡卜凱2007a,《淺談「理性」》,https://city.udn.com/2976/2020843?tpno=22&cate_no=52524
* 胡卜凱2007b,《淺談法律和相關概念》,https://city.udn.com/2976/2392750?tpno=21&cate_no=52524
* 胡卜凱2009,《淺談「唯物論」、「意識」、和「行為主義」》,https://city.udn.com/2976/3450064?tpno=14&cate_no=52524
* 胡卜凱2010a,《淺談「人本論」》,https://city.udn.com/2976/4985981?raid=4985986#rep4985986
* 胡卜凱2010b,《淺談相對觀和建構論》,https://city.udn.com/2976/4056176?tpno=9&cate_no=52524
* 胡卜凱2012,《淺談道德與歷史》,https://city.udn.com/2976/4843547?tpno=3&cate_no=52524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98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