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和社會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2014中國效應在臺灣?
 瀏覽326|回應0推薦0

今日導報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作者:政治評論者張百達)民進黨今年初總統大選失利,原因很多。除了組織動員能力先天不良加上後天失調,也有人認為在國民黨強力持續文宣攻勢下,蔡英文陣營對「宇昌案」未能即時提出有效釋疑有關。但外界更多的關注,卻是集中在兩岸議題,特別是兩岸經濟選民是否成為影響這次大選勝負的關鍵。

這樣的研究,從民進黨敗選檢討時即已開始。105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效應主題研究小組所舉辦的「2012中國效應在臺灣」學術研討會上,也有學者發表論文,持續探討這方面的課題。

不僅如此,1134日由臺灣民主基金會主辦,中研院政治所、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台大人社院東亞民主研究計畫,以及政大選研中心合辦的「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12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凡「92共識」、「國家認同」等對今年總統大選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仍舊是該次研討會的探討重點。

若從一些研究與觀察來看,確實有資料顯示,不論是選前北京策動補助大陸台商積極返鄉投票,或者幾位重量級本土企業家對「92共識」的力挺表態,乃至經濟選民對於一旦民進黨重返執政,能否有效確保兩岸關係能夠持續穩定發展存有疑慮,缺乏信心,均牽動著選情的發展與變化。

就此而言,所謂中國效應在臺灣,已經不是到底存不存在的問題,因為這根本是無庸置疑的。問題反而是其效應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作用在哪些物件身上等戰術層次的分析;以及個別效應與加總效應分別為何,短期或近期效應,乃至長期效應與發展趨勢究竟又將為何等戰略問題。

不同研究方法或許可能導致些微差異,但兩岸關係的日趨緊密,不論是中國效應在臺灣,或者是臺灣效應在中國,從長遠來看,這些效應作用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若要說其間究竟有何區別,那就是到底是誰影響誰,在哪些不同層面,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以及肇因於兩岸量體差異所導致一旦彼此關係陷入緊張時的不同風險承受度,和我方在不同時期究竟應該採取何種有效因應策略。

政客與學者關心同樣的議題,但出發點或許不同。不同于學者還在回溯研究今年初所發生的事情,為完成研究計畫或升等著作而努力時,聰明前瞻的政客,則應早已收拾清理完年初的戰場,並放眼於下一次的選戰,並嘗試總結自上一場戰役所獲得的教訓,重新整隊,經營陣地,開展佈局,力求避免重蹈覆轍。

若相較於「不急」的蘇貞昌(他會是北非古國迦太基著名軍事家漢尼拔嗎?),謝長廷或許就像是這樣的政客(此為中性用法,無貶抑之意),劍及履及把握機會登陸造訪,試圖將中美因素在臺灣選舉過程中超然化與中立化,以免民進黨的重返執政成為「傳說」。

但值得反思的是,北京或者中國因素只會在2016年的大選中才會再度發生作用嗎?這或許是過去的經驗制約了我們的政治判斷。因為,似乎也沒有人可以拍胸保證中國因素對2014年地方選舉不會再次產生作用,或其實已經開始作用了。

假設民進黨在2014年地方選舉再次遭受中國因素的「震撼與威攝」,這當然可以繼續成為學界的研究課題。只是2016年重返執政,恐非「傳說」足以形容。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88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