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治評論者張百達)謝長廷登陸回來,傳聞已久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究竟何時成立,如何定位,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對此,民進黨中央給外界的答覆是「不急」,可能的主委人選謝長廷則似百感無奈地回以「尊重」。既然皇帝不急,那又何必急死太監!或者,此路不通,難道真沒有其他出路?
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和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都是蘇貞昌參選主席時所提出的競選政見。過去被裁併的中國事務部已於八月初正式恢復,而更受各界矚目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在蘇主席就任近5個月後,迄今卻仍懸宕未決,彷佛飄浮空中的海市蜃樓。如此拖拖拖,實在與蘇貞昌過去給人欣賞的魄力印象難以連結。
如果拖延原因是因為卡在名稱問題,那也好辦。在必須顧及北京將來對該委員會作為民共互動管道的接受度,以及必須兼顧己方原則立場與支持者情感,從而對「中國」、「兩岸」或者「大陸」三者難以抉擇時,取一個概念上跳脫前者,而其內涵又可含括前者的中性名稱,如「和平戰略與發展委員會」之類,並試與北京方面達成某種相互理解,未嘗是不可考慮與嘗試的。
如果問題是卡在主委人選,具體言之,便是某些派系或個人反對由謝長廷接任主委。該主委一職,則何妨由主席指派改成由委員會自行推舉產生,即主席將擬定委員會成員名單提交中常會或中執會之黨內決策機制決定是否接受;俟通過後,再由該委員會委員自行推舉主委人選。
若此,蘇主席即可免去來自反謝勢力的壓力;相對的,謝本身如懷抱使命有意爭取,便自應設法爭取多數委員的支持。如果導致拖延的原因都不是前者,即目前的所謂「不急」,並不是前兩個問題的掩飾詞,這樣的政治判斷,就不免令人擔憂了。
畢竟,國內民生議題固然重,但民生議題與兩岸議題未必能夠完全切割。最近引發重大爭議的軍公教退休制度,雖與兩岸議題較無直接關連,但兩岸各類活動與交流卻並未因個人或政黨無視於此而不存在,依然持續蓬勃進行。而像之前由吳秉叡委員所倡議的陸生納保議題,則更是已列入立法院本會期的修法重點。
況且,即使今天就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民進黨顯然也並非能夠在短期之內凝聚出全黨對未來兩岸關係及世界局勢的共同戰略圖像,進而整合出全黨共識乃至臺灣共識。
這其中,必然需要經過不斷反復討論,相互辯論以及互相折衝的漫長過程,甚至包括如何進一步與支持者及民間社會對話溝通。這需要的,已不僅是組織與人力等有形資源,更重要的,是如何能夠把握爭取稍縱即逝的時間資產。
民進黨主席一任兩年,本屆從今年5月到2014年5月止,期間除了2014年3月的下屆主席選舉外,有整整超過一年半的時間(已過了5個月)並無涉及黨內及公職人員選舉(補選不論),這應是民進黨內部進行相關路線及政策討論的最佳戰略機遇期。如果這屆做不好,不僅沒有下屆,甚至連2016都將成為幻影。
撇開兩岸關係乃攸關臺灣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戰略議題不談,成立該委員會,終究是蘇主席提出的競選承諾,也攸關到時外界將如何看待本屆主席任內的政績與表現。只是,拖延並無法解決問題,也無法避免民進黨人及支持者的歷史評價。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