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大博士生嚴明)在在野黨和社會人士的批評之下,馬英九四年以來的政績已經可以用乏善可陳來形容,而無能更是與馬英九畫上等號,近日甚至連監察院長王建煊都公開作出這番宣示,顯示不僅綠營,就連藍營內部都已經接受了這一說法。
但與此同時,近日來自大陸的一些涉台學者在評價馬英九執政績效時卻得出另一種結論,他們認為馬在兩岸關係的改善上做出了巨大改善,不僅簽訂了十八項協議,更讓越來越多的陸客來到臺灣,為臺灣經濟的發展注入一股新的促進力量,這種表現無論如何也不能用無能來形容。實際上,馬英九任內的兩岸關係主張以及表現並不為中國大陸官方所喜,但為何涉台學者還要這樣支持和肯定他?
之所以出現上述截然相反的觀點,除了立場與意識形態對立的因素外,還與大家關注的焦點不同有關。無能論者看到馬英九任內在經濟民生議題上基本是毫無建樹,連任前由於選舉壓力採取了油電凍脹等政策,實際上是竭澤而漁、飲鴆止渴,而一旦連任成功則馬上制定油電雙漲政策、而且在證所稅政策上多所反復,實在讓人無法信任。
而他口口聲聲強調的ECFA也沒有發揮實際的效用,對促進外資引進和擴大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也並無太大的幫助。與此同時,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卻越來越深,不僅是進出口貿易是如此,很多臺灣本地產業的生存發展都與大陸息息相關,這在旅遊業方面表現的最為明顯,而讓人頗感尷尬的則是許多農產品銷售狀況不好,還得依賴大陸採購團的救急,這看在很多臺灣人眼裡,自然是無法認同。
從這個角度看,馬英九確實是治國無能,一出現問題就求助於大陸,肯定無法得到正面的社會觀感。但作為長期從事兩岸問題實務工作的馬英九,對兩岸的現狀與走向也有其深刻的觀察,加上他的保守性格,使其可以在兩岸議題上不再扮演如李登輝和陳水扁那樣的麻煩製造者。相反,馬英九雖然採取了不統、不獨、不武這種毫無進取心的兩岸政策,但確實讓兩岸不再出現極端對立和激烈衝突,也就為兩岸關係的改善創造了難得的良好環境。
換句話說,兩岸關係本就是一個不複雜卻常常庸人自擾之的問題場域,在兩岸執政當局還有很多重大對立、兩岸人民還有很多互不適應的習慣和價值觀之情況下,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都會引起另一方的激烈反彈。
因此,讓兩岸關係維持現狀,在和平的氣氛下加強經濟、文化領域的交流互動,不斷將兩岸人民納入到共同的生活氛圍中,從而為兩岸積累互信、增加共識,乃至進一步推進認同不斷創造有利條件。
雖然很多人已經指出以經促政並不存在,但參考歐盟的發展案例,經濟領域的長期互動無疑將推動共同生活圈的型塑,對兩岸來說,即便經貿領域的互動無助於政治爭議的解決,但卻可以為兩岸和平和友善關係的建立創造條件,兩岸縱使無法導向最終問題的解決,卻可以實現和平交往局面的形成。這對過去兩岸時常劍拔弩張的局面來說,無疑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一個無能的馬英九卻反而能開創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而一個積極作為的執政者卻可能因其衝撞破壞了兩岸本來就十分脆弱的交往基礎。如此辯證的關係,還需兩岸問題研究者細細品讀之。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