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大博士生嚴明)今年的倫敦奧運話題甚多,而臺灣人最關心的除了敦奧與京奧對比之外,就剩下臺灣的奪牌成果了,但是結果卻不盡如理想,本屆奧運會中華臺北隊只拿到一銀一銅,為最近幾屆奧運會戰績最差,這讓很多人感到無法接受。
儘管奧運會期間,臺灣媒體和社會輿論對倫敦主辦方大加讚賞,並對看重金牌的中國代表團加以嘲諷,卻難以掩飾其自身也同樣十分重視金牌的想法,許多人之所以半夜起來看現場直播,並非是對某項運動感興趣,而純粹是因為有臺灣人參與其中乃至有可能奪得獎牌。從這個角度說,這種行為與奧運精神無涉,而是赤裸裸的民族主義心態。
這充分反映出臺灣人在看待奧運會時的矛盾心情,一方面基於在國際上的弱勢地位,非常渴望承認,所以特別需要奧運金牌或者獎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一點上跟中國或韓國重視金牌的想法沒有任何區別。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渴望融入國際社會,特別是為了與中國大陸做出區隔,臺灣人又非常強調重在參與以及遵守西方奧運話語的精神,進而鄙視以舉國體制來獲得金牌的做法,認為這不符合奧運精神。
因此政府不予重視也就很正常了,有細心的人總結指出從2000年雪梨奧運會以來,臺灣的成績在扁時代處於上升區間,而在馬政府時期則一直在下降,政府重視程度不足自然也要承擔很大一部份責任。
在去年大選期間,國民黨方面曾邀請體壇名將紀政等人在大學演講,為的是幫助馬英九拉抬聲勢,但即便是在這種場合,紀政等人都對政府在競技體育方面的輕忽做法大加批評,說明政府缺位的問題已經嚴重到無從回避的地步。
實際上,競技體育不同於大眾體育,後者只要提供足夠的設施,鼓勵民眾參與即可,而不存在提高成績的壓力,在這方面臺灣確實做得非常好,但在競技體育領域,特別強調運動員的長期培養,而運動成績的提升也與持續的投資有密切關係,特別是那些在西方國家比較成熟且具有優勢地位的運動領域,更需要不斷增加投資才能趕上這些國家的水準。
大陸和韓國最近幾屆奧運會都加大投資力度,既廣泛引進外國教練幫忙培養運動員,也派遣運動員廣泛參與各項國際賽事以達到以賽代練的目的,正是希望能夠快速學習國際先進做法,進而儘快趕上世界先進水準。
而外界特別強調的業餘性質,絕非奧運會的真相,高唱奧運精神的西方國家,卻正是上述做法的鼻祖,其區別僅在於部份專案政府不想投資,只能由運動員自己負擔訓練費用,當然奪得金牌的收益也歸運動員自己所有。
由此可見,在競技體育方面從來就沒有免費的午餐,更跟國民身體素質沒有太大關係,反而它與政府投入程度、教練團隊的指導水準和運動員的訓練強度有密切關係,是一個高度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而非很多人印象中的勞動密集型行業。
因此,臺灣要想在奧運會上取得突破,也同樣需要採取大陸和韓國走過的路,而在冷門項目上取得突破則相對那些成熟運動項目來的更容易,因為後者的競爭不激烈,投入也可以減少一些,但即便如此,也需要長時期的規劃和投入才能真正取得成績。至於所謂的雖敗猶榮或者奧運精神,除了那些被人為因素影響的人以外,更多的是失敗者的自我安慰而已,奧運賽場和戰場一樣,拼的仍然是實力,在實力面前容不得任何躲閃和逃避。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