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和社會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美國的傲慢與謙遜 / 謝韜 DW
 瀏覽942|回應2推薦1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ay35

 

 

美國的傲慢與謙遜

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2-08-01/58795259-all.html#page1

謝韜 2012-08-01 23:56:27

 

 

美國政府在國內政治中的謙遜與其在國際社會的傲慢並沒有任何矛盾。實際上,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沒有了民主和自由,即使美國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未必能發展成為超級大國。我們不一定要模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傲慢,但是我們應該學習美國政府在美國人民面前的謙遜。如果真要在國際事物中有所作為,我們首先必須讓權力在人民面前失去傲慢

 

如果在全世界做一次民意調查,要受訪者用一個詞來形容美國,很多人肯定會選擇“傲慢”。在他們眼中,當今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已經成了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代名詞。改用英國阿克頓勳爵的一句名言:絕對權力絕對導致傲慢。

 

這些人看到了美國的傲慢,卻沒有看到美國的謙遜。在國際舞臺上,美國政府可能顯得傲慢,但是在面對國內民眾時,美國政府又處處謙遜。這是因為在美國的憲政體制下,政府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人民的權利得到了很大保障。國際事務中的傲慢與國內政治中的謙遜形成了鮮明對比。

 

事實上,沒有國內政治的謙遜,就沒有國際事務的傲慢。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民眾的認同感、自豪感和創造力。這樣一個民心所向的政府,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美國的強大,還有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傲慢。

 

反過來說,一個在國內民眾面前傲慢的政府,在國際事務中往往只能謙遜甚至卑下地行事。這是因為權力的傲慢只會扼殺民眾的認同感、自豪感和創造力,進而導致政府的合法性危機當國內政治不穩定的時候,一個政府不大可能在國際事務中傲慢行事。即使要這樣做,那也只能是打腫臉充胖子,並且是曇花一現。

 

美國的傲慢

 

美國的傲慢是天生的。從1607年北美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建立開始,美國人就一直覺得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如果不是上帝的恩賜,怎麼會有這麼大一片肥沃的土地等著這些在歐洲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來定居呢?在1630年,北美清教徒領袖約翰·溫斯洛普在一次佈道中說:“我們應該是一座山巔之城,人們的眼睛在看著我們。”山巔之城(CityuponaHill)不僅意味著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視著美國;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意味著美國是世界各國效仿的榜樣。山巔之城從此在美國廣為流傳,成為最著名的美國象徵。

 

獨立戰爭勝利後,美國並不滿足於大西洋沿岸的狹窄版圖,而是試圖把整個北美大陸納入其領土範圍。在美國不斷向西、向南的擴張過程中,“天定命運論”(ManifestDestiny)應運而生。天定命運包含至少兩層概念。第一層是地域上的,即美國註定要擴張到整個北美大陸,包括太平洋沿岸的俄勒岡和當時屬於墨西哥的德克薩斯。第二層是精神上的,即美國人作為上帝的選民,具有獨特的道德品質,因此有義務把美國的民主和自由推廣到版圖所及的地方。無論是上帝的選民、山巔之城,還是天定命運,傳達的都是同一個理念:美國是世界上“例外”的國家。

 

民主和自由,還有東西兩岸毗鄰大洋的地緣政治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廣袤的土地、以及源源不斷的移民,這一切讓美國在建國後一百多年時間裏迅速發展成世界強國。美西戰爭中的勝利標誌著美國正式成為區域性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已經躍居為世界第一強國。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時代週刊》創始人亨利·盧斯撰文,號召美國人拋棄一戰以來的孤立主義外交政策,轉而以捍衛和推廣自由為己任,攜手創造一個“美國的世紀”(TheAmericanCentu-ry)。到二戰結束時,美國的實力如日中天,世界進入了“美國治下的和平”。

 

300多年的時間裏,從當初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個殖民地演變成橫跨北美大陸的超級大國,美國的發展道路絕對一帆風順。在很多美國人看來,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優越感,美國開始雄心勃勃地在全世界捍衛和推廣民主和自由。於是就有了美國與前蘇聯的冷戰,以及給美國人留下永遠傷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到了1967年,也就是越戰的高峰期,時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威廉·富布萊特出版了一本書,叫做《權力的傲慢》。在這本書中,他對美國的外交政策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他認為,由於特殊的建國背景,美國人往往以救世主自居,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尤其是單邊干涉)去“拯救”那些他們認為不幸的民族和國家。然而,這種一廂情願的干涉(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並沒有讓其他國家的人民對美國感恩戴德。相反,這種帶有濃厚自我優越感和宗教色彩的外交政策卻在很多國家激起了怨恨和反抗。他還指出,由於美國不是在一場社會革命中誕生的,因此美國社會天生帶有強烈的保守性,而這種保守性讓美國人很難理解其他國家的激進式變革,除非這些變革最後產生了美國式的民主和自由。在他看來,美國之所以深陷越南戰爭不能自拔,就是因為美國的外交決策者在救世主情結的強烈驅使下,戴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去看東南亞的政治動盪。

 

該書的出版讓“權力的傲慢”(TheArroganceofPower)成為討論美國外交政策的經典話語。然而,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美國的傲慢,而不是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一方面,美國的傲慢給一些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如阿富汗和伊拉克。另一方面,要是沒有傲慢的美國,世界上不少國家的人民可能還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總的來說,美國給世界和平與發展所帶來的貢獻遠遠大於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記得有人這樣說過,一個貝多芬就可以讓世人原諒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所犯下的所有罪過。如果是這樣的話,把戰後的日本和德國改造成富強的民主國家就足以讓世人原諒美國的傲慢,更不用提美國的科技創新為世人所帶來的種種福利,還有美國為戰後歐洲經濟復蘇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在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關係中,應該有一個國家出來主持公道,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沒有強大實力的國家是無法扮演這個角色的,而一個強大但是沒有號召力的國家也無法扮演這個角色。在當今世界,這個角色非美國莫屬。

 

權力的謙遜

 

權力的謙遜也是美國天生的。第一批定居者之所以來到北美,是為了逃離歐洲的宗教迫害,在這片新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度。1620年簽署的《五月花號公約》,代表著北美第一個自治政府的成立。到獨立戰爭爆發的時候,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已經有了100多年的自治歷史。1776年的《獨立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佈了美國人的政治信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美國人看來,政府的存在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獲得和行使這些神聖的權利。1787年通過的憲法更是從制度上對美國政府的權力進行了根本性的限制,防止政府侵犯人民的權利。1791年通過的《權利法案》則讓美國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明文憲法的形式對個人權利加以保護的國家。在人民神聖的權利面前,政府的權力失去了傲慢,變得非常謙遜。

 

深受歐洲啟蒙思想影響的建國先驅們認為,對權力最好的限制就是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在起草美國憲法過程中扮演了最重要角色的是詹姆士·麥迪森,他寫過這樣一段傳頌至今的名言:“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在組織一個人統治人的政府時,最大困難在於必須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統治者,然後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無疑問,依靠人民是對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經驗教導人們,必須有輔助性的預防措施。”簡而言之,麥迪森告誡世人,不要天真地把人民的權利寄希望于天使般的領袖,也不要過於相信人民監督政府的能力。與其相信人,還不如相信制度。

 

總之,在一個崇尚“人人生而平等”、施行三權分立、遵守《權利法案》,並且定期舉行選舉的國家,權力在人民面前只能是謙遜的。從筆者個人的所見所聞,也能深切感受到失去了傲慢的權力。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到華盛頓參加一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組織的青年學生討論會,遇到了前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約瑟夫·普呂赫上將。記得很清楚,他穿的是便裝,一件夾克,一個人來到會場。會議結束後,我激動不已地與他聊了幾分鐘,然後送他到門口。我想,雖然不是現任太平洋艦隊司令,也應該有個專車在外面等他吧。然而讓我吃驚的是,他告訴我,自己將坐計程車去另外一個地方。當他在計程車裏給我揮手告別時,我真是不能相信眼前的一切。

 

另外一件事則涉及到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倫斯菲德2003527,在從國防部去往華盛頓郊區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的路上,拉姆斯菲爾德的座駕被一位婦女駕駛的小汽車撞了。事後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說,肇事汽車在並道過程中失去控制,撞上了國防部長的專車。事發後員警來到現場,給那位婦女開了一張罰單,此事就算結束了。因為這起小車禍發生在9·11之後美國國內安保高度緊張的時期,很多媒體對此事都進行了報導。筆者後來從媒體報導中知道,當時他的車隊總共只有兩輛車

 

軍隊是一個國家權力的象徵,在任何國家,軍隊都是一個享有種種特權的機構。然而,這兩件事情卻充分說明了國家權力在美國社會的謙遜。這樣的例子不僅僅限於美國軍隊,在其他政府機構也隨處可見。比如說,美國人到了首都華盛頓,只要隨身攜帶有效證件,就可以進入國會辦公大廈,去拜見自己的國會議員,或者是到聯邦最高法院參觀,或者是到白宮或者國防部去遊覽一圈。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體現了美國的治國之本,那就是一切權力來自人民。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在它的主人面前,權力只能是謙遜的。

 

美國政府在國內政治中的謙遜與其在國際社會的傲慢並沒有任何矛盾。實際上,前者是後者的必要條件。沒有了民主和自由,即使美國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未必能發展成為超級大國。我們不一定要模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傲慢,但是我們應該學習美國政府在美國人民面前的謙遜。如果真要在國際事物中有所作為,我們首先必須讓權力在人民面前失去傲慢

 

說了這麼多,突然想起了中國的一句古訓:只有內仁才能外霸

  

: 此謝韜非彼謝韜

http://yz.kaoyan.com/bfsu/daoshi/31/366460/

 

政府的成立 是基於《人民的同意》
祇會對自己人民<傲慢><維穩>的政府 是三流的國家     ----ray35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853651
 回應文章
「美國人」是誰?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當我看到《美國的傲慢與謙遜》和《美國人的道德與不道德》這兩個標題時,我的反應是:

 

怎麼又冒出一個沒有邏輯訓練或思想懶惰的人在網上胡說八道

 

關於「美國的傲慢」部份,作者顯然不懂美國政府領導人及其團隊不過是一群替財團金主執行帝國主義政策的白手套。「美國治下的和平」、「美國的外交決策者在『救世主情結』的強烈驅使下,戴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去看東南亞的政治動盪。」、以及「在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關係中,應該有一個國家出來主持公道,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沒有強大實力的國家是無法扮演這個角色的,而一個強大但是沒有號召力的國家也無法扮演這個角色。在當今世界,這個角色非美國莫屬。」等等(雙引號是我加上的)。這種強烈「崇美媚美」的「買辦」味,讓我真的差一點吐出來。清末民初時,買辦到處趴趴走還情有可原,人總要混口飯吃嘛。21世紀的「中國人」還在當「買辦」,只有兩個字能形容 -- 「犯賤」。

 

關於「美國的謙遜」部份,作者憑兩個「經驗」就敢侃侃而談,好像天下只有他一個人到過美國一樣。美國各級官員、法官、警察等等所幹的無法無天、傷天害理、和貪污枉法的事可說罄竹難書。如果不相信我的話corrupted official police brutalityGoogle查一查。套用一句美國社會中常被用到的口頭禪來說,美國(權力)的謙遜 my ass

 

至於《美國人的道德與不道德》更是一篇笑話和無知大放送

 

首先,作者不了解「道德」是約束社會行為的「制度」之一。美國是個法治社會,公共生活由法律規範;私人生活只要在法律範圍內,或不侵犯他人的前提下,其「自由度」相當高。其次,「道德」是文化的產物。作者拿中國的傳統「道德觀」來看「美國人」的行為,自然像到了大觀園的劉姥姥一樣,凡事嘖嘖稱奇。

 

就「道德」是文化的產物這個概念來說,美國社會對同性戀的容忍,大概始自1960年代後期。先是紐約市同性戀者反抗警察的粗暴對待而發生暴動,然後許多名人相繼「出櫃」,加上在民權法案通過後,各種弱勢群體運動紛紛興起並相互聲援彼此的論述與活動,才逐漸改變了社會大眾的觀感。然後由於政客們的見風轉舵,終於導致今天在各州相繼通過的同性結合法案。換句話說,美國同性戀者的權利是他/她們爭取來的。這當然是在美國社會的民主法治、和個人主義等制度和思潮幫助下才得以成功

 

最後,回到我的標題:「美國人」是誰?

 

我曾說過:

 

「我相當反對有人用『全稱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方式討論公共事務。」

 

這個觀點尤其適用於美國人。

 

聽過「美國」這個國家的人,大概一半以上也都聽過「大熔爐」這個形容美國社會的比喻。「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這個過程仍然在進行中。不同的族群自然有不同的文化以及次文化,和建立於其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雖然美國是一個具有「高變遷性」的社會,但在一定程度內或統計數字上,族群也制約一個人的職業、教育程度、和收入。以上種種因素決定一個人的言行從而美國是一個高度多元化和紛歧化的社會。因此,我不認為任何一個社會學家能描繪出一個典型的「美國人」。

 

這是我「怎麼又冒出一個沒有邏輯訓練或思想懶惰的人在網上胡說八道。」這個評論之所本。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860872
美國人的道德與不道德 /謝韜 經濟觀察報
推薦0


ray35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韜: 美國人的道德與不道德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jcgc/20120511/225112049162.shtml

20120511 22:51 經濟觀察報微博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謝韜

 

  

   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還是電視電影中,美國人給人的感覺是生活在一個“後道德”時代。不少美國人“閃電”結婚之後又“閃電”離婚。兩情相悅的一夜之歡,更是氾濫成災。一個在婚姻和男女之事上如此隨便的社會,還能有道德可言?

 

  所謂的“性解放”只是美國社會的一個方面。在其他一些方面,美國人又表現出強烈的道德感。比如說,當“包二奶”、“當小三”和“潛規則”在一些國家十分盛行的時候,美國卻少有這樣的不道德行為。雖然美國也有腐敗,但是與很多國家相比,大多數美國政府官員絕對算得上道德楷模了。

 

  受自己文化傳統的影響,我們往往只看到了美國人在私生活方面的不道德,卻忽視了美國人在公共生活方面的道德。私生活上的不道德,其實與美國人所享有的高度政治自由有著密切的因果關係。沒有《權利法案》的保障、最高法院的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團體的遊說,很多美國式的不道德行為也就不會存在。美國人在公共生活上的道德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國政治制度的產物。選舉、有限政府、權力制衡等機制有力地約束了美國人在公共生活上的不道德行為。政治體制既反映了道德現狀,也可以改變道德現狀。

 

  比私生活上的不道德更可怕的是公共生活的不道德。當一個社會的私生活和公共生活都不道德的時候,這個社會一定危機四伏。

 

  有了道德的公共生活,美國人才可以放心地辯論和享受不道德的私生活

 

  讓美國人痛並快樂著的道德問題

 

  美國有很多社會熱點問題,如同性可不可以結婚?墮胎是否是女性的個人自由?持槍自由應不應該限制?之所以成為熱點,一是因為它們涉及到大多數美國人最根本的道德價值觀,二是它們不涉及任何複雜的專業知識。一個具有常識的普通美國人對這些問題也會有鮮明和強烈的觀點,隨時可以參與到討論中來。

 

  圍繞這些熱點問題的爭論,很多美國人被分成了兩派。保守派一般來說反對同性結婚、反對女性有墮胎的自由,反對限制持槍自由,而自由派則持相反的立場。2000年大選之後,保守派勢力占主導的州被稱為紅州,而自由派勢力占主導的州被稱為藍州,因此這兩派之間的爭論也被稱為紅藍之爭。一些學者和媒體人士把紅藍之爭描述為爭奪美國靈魂的一場“文化戰爭”。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的文化戰爭並非從美國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1787年通過的憲法以及1791年通過的《權利法案》隻字未提婦女是否有墮胎的權利。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各個州的法律基本上都禁止婦女墮胎(除非一些特殊情況,如因為強姦或者亂倫而導致的懷孕)。聯邦最高法院在1973年判決的羅訴韋德一案中,第一次明確指出憲法所保護的隱私權包括婦女墮胎的權利。這項判決讓墮胎一下成為美國社會最有爭議的道德話題,讓大多數美國人迅速分裂成水火不相容的兩派,一派支持女性有選擇的自由,另一派則強調生命的寶貴。

 

  其實,聯邦法院所說的隱私權在《權利法案》中也根本沒有提到。這個權利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得歸咎於聯邦最高法院在1965年判決的格裏斯沃德訴康乃狄格州一案。在該案的判決中,法院認為《權利法案》的第13459條為個人創造了神聖不可侵犯的“隱私區域”

 

  有了隱私權,於是很多州禁止同性之間性行為的法律被最高法院判視為違憲。那麼,同性之間能不能結婚呢?美國現在有6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允許同性結婚。只不過同性之間的結合被稱作民事結合,以區別與傳統婚姻中異性男女的結合。在很多美國人看來,同性結婚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顛覆,是對人類最基本組成單位的破壞。於是同性結婚成了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

 

  無論是同性結婚還是婦女墮胎,這些形形色色的社會熱點問題都是美國政治制度的產物。要是沒有《權利法案》,也就不會有隱私權。要是沒有聯邦最高法院,也就不會有隱私權和墮胎的權利。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就有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換在別的國家,同性戀只能過著地下黨的生活,而婦女只能冒著生命危險去墮胎。然而在美國,同性戀者和婦女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生活。

 

  這些社會問題或許讓美國的民主顯得很不和諧但是大多數美國人崇尚的不是和諧,而是個人權利。在我們眼中,美國人過著痛苦的生活。在美國人眼中,他們是最快樂的

 

  道德問題的政治化

 

  在美國,民眾可以通過各種合法的管道參與和影響政府決策,因此不同道德價值觀之間的分歧,最終演變成各種社會團體的政治角逐,而白宮、行政部門、國會、聯邦法院、媒體、智庫等等就是這些社會團體角逐的場所。在總統大選之年,道德問題的政治化表現得最為明顯,於是就有了奧巴馬政府最近的煩惱。

 

  56,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與媒體見面”節目採訪時,美國副總統拜登說:“同性男人或同性女人之間的婚姻,應同異性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享有完全相同的權利,包括所有的公民權和個人自由,對此我本人絕無異議。”

 

  拜登的這一番話,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奧巴馬政府上臺以來,他是明確表示支持同性結婚的最高級別的行政官員。在這之前,奧巴馬只是表示支持同性結成“民事夥伴”,但從沒有明確表態支持同性結婚。因此,拜登的講話,被很多人看成是奧巴馬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發生重大轉變的標誌。白宮立刻發表聲明,說這只是拜登個人的言論,並不代表奧巴馬政府的政策。拜登自己的辦公室後來也發表聲明,說副總統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正在“發展變化”。

 

  當各種猜測滿天飛的時候,奧巴馬政府的教育部長埃爾恩·鄧肯在星期一早上接受媒體採訪,也說自己支持同性結婚。鄧肯的話無異於火上澆油,讓本來已經處於被動的白宮更加難堪。一時間,同性結婚成了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受此鼓舞,同性結婚的支持者開始在華盛頓遊行,要奧巴馬在這個問題上明確表態。

 

  奧巴馬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呢?因為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雖然同性戀者是民主黨最忠實的支持者之一,並且奧巴馬在1996年競選伊利諾州參議員時曾表示支持同性結婚合法化,然而他如果在此時宣佈支持同性結婚,極有可能疏遠俄亥俄、賓夕法尼亞和佛吉尼亞等關鍵州的保守選民,從而給自己競選連任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重要問題:社會熱點問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美國大選?2004年,湯瑪斯·弗蘭克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書,叫做《堪薩斯州怎麼了?》。該書的觀點是,從70年代以來,美國政治的話語已經從傳統的社會經濟問題轉向涉及道德價值觀的熱點問題,結果是很多中下階層美國人開始支持保守的共和黨,儘管後者的財政緊縮政策對這個群體最為不利。換句話說,保守勢力用道德問題替換了經濟問題,從而贏得(或者是騙取)了中下層美國人的選票。在弗蘭克看來,影響選民的最大因素是道德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

 

  很多學者對弗蘭克的觀點提出了有力的質疑。有人分析了2004年的總統大選投票,發現儘管道德問題在當年被炒作得很厲害,但是對選民投票決定影響最大的還是伊拉克戰爭、反恐戰爭和宏觀經濟。還有學者利用大量民意調查資料信服地表明,普通美國人並沒有因為道德問題上的分歧而分化成你死我活的紅藍陣營。如此看來,奧巴馬似乎過於謹慎了?

 

  其實不然。如果他公開宣佈支持同性結婚,必然會招致一些原本會投他票的選民倒戈,也肯定會贏得一些原本對他失望的同性結婚支持者的選票。這兩個群體之間的差距有多大,誰也說不清。在變幻莫測的競選場上,一動往往不如一靜。

 

  不管11月份鹿死誰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下美國人的道德與不道德。大選之年,總會有一些政客的私生活醜聞曝光。初選開始不久就退出的霍曼·凱恩就是最好的例子。私生活的不道德其實並沒有什麼。在民主國家,政客有一個私生子或者一段緋聞比比皆是。最重要的是,政客要在公共生活中廉潔自好,因為公共生活涉及到民眾的利益

 

  貌似不道德的美國人卻有著道德的公共生活。我們呢?


肥皂箱上竟無《言論自由》寧非21世紀台灣怪談?
掛羊頭賣狗肉的XX勾當 可以休矣!

企圖藉勢藉端壓迫別人妥協或低頭的人 令人心寒與不齒!
(詳見http://blog.udn.com/ray35/45022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85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