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治評論者陳淞山)蘇貞昌當選民進黨主席後,外界關心的是朝野領袖會談的「馬蘇會」能否如願成行以及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路線轉型問題。蘇貞昌表示會面應立足於「減少人民痛苦、增加人民福祉」之上,不應只是為見面而見面,或淪為作秀;而對中國的態度是開放的,民進黨原有的價值、堅持、立場不變,但面對不斷變化的中國,態度要開放、方法要靈活、要與時俱進,民進黨應恢復中國事務部,作為內部討論的機制。
事實上,「馬蘇會」的關鍵問題表面上是「議題設定」雙方能否接受的技術層次問題,但真正關鍵的是雙方政治需要的力道強弱問題,馬英九總統最近的確因為油電雙漲、開放美牛瘦肉精進口與開徵證所稅議題而焦頭爛額,甚至被外界質疑是520尚未上任就已跛腳的弱勢總統,此時倘若能藉由朝野政治領袖的會談解決朝野對立的政治僵局並紓解民怨,這對馬總統的政治聲望提升與領導威信的建立應當有相當大的幫助。
但對蘇貞昌而言,此時的「馬蘇會」究竟能有多少公共政策理性討論的空間?政治協商的討價還價機會有多大?才是接受邀請會談與否的判斷重點,蘇貞昌當然更不想一上任接任黨主席就被馬總統「摸摸頭」或「政治消費」,淪為為執政黨「背書」的政治花瓶,除非此次的會談真的能夠達成某些政府重大政策的調整空間。因此,倘若馬總統能夠對上述重大民生議題有心做某種程度的退讓,否則蘇貞昌根本很難接受邀請進行領袖會談。
當然,倘若重大政策的實質問題難有政治妥協空間,但對於政策的實施時間、方法或技術有轉圜處理的政治餘地,或者可在會談中找到可行的技術處理替代方案,朝野領袖會談順利創造「雙贏」的結果,是有具體可行的解套辦法,就看馬總統與蘇主席的政治視野與領導格局是否願意化干戈為玉帛,共同解決人民的生活疾苦問題!
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轉型與調整是此屆黨主席的重大任務,也是民進黨能否蛻變重生贏取民心的「最後一哩路」!蘇貞昌雖然拋出成立「中國事務部」的想法,也願意與中國展開更熱絡的政治互動與交流,但卻不想從「名稱友善」做為好的起點,恐怕還是事倍功半的錯誤作法,難以得到「中國大陸」的善意回應!
剛落選黨主席的許信良便表示,用「中國事務部」這個名稱,是在挑戰大陸,用不是化解兩岸問題,他建議應成立「兩岸關係委員會」,避免敏感性稱呼,才能真正對大陸釋出善意。許信良表示,這一屆黨主席要有處理爭議政策的決心,如果蘇貞昌為了2016,為了不讓自己受傷,選擇不處理民進黨與中國大陸的問題,那「最後一哩路」永遠就是「最後一哩路」跨越不過去。
其實,許信良的論點正點出了蘇貞昌目前過度保守、僵化的政治盲點,用中國事務部的名稱去刺激大陸當局,還不如不要成立處理兩岸事務的內部專責單位,既然想要正面去正視民進黨的兩岸政治罩門,就不要再瞻前顧後刻意製造新的麻煩,應該開大門、走大路用「兩岸關係委員會」或「中國大陸事務部」的組織定位靈活且務實去處理兩岸關係。
民進黨要重返執政,就不能為反對而反對,以「零和策略」看待馬總統的朝野政治領袖會談,也不能「閉關自守」或「逢中必反」與中國大陸進行完全對立的政治對抗。期待蘇貞昌主席的上任能改變民進黨的錯誤心態與政治偏見,找出與國民黨、共產黨良性互動且相互競爭合作的政治平衡杠杆,為臺灣人民創造真正的福祉。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