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於飛特稿)一場強拆行動,拆掉郝龍斌的政治前途。雖然在文林苑事件中,也有人不贊同釘子戶的做法,認為是為了謀取更多利益;但不論如何,沒有人贊同硬拆。
儘管有兩岸不穩定因素的幹擾,但台灣的民主實已走入成熟期。這種成熟已不只是表面上的集會結社言論自由,不是形式上的開會溝通數人頭,而是一種對人事物的彼此尊重與妥協,甚至退讓,大家一起把事情朝個人傷害最少、公共利益最大的方向運作;雖然不見得能達致理想,更不可能人人滿意,但至少朝此努力。
也由於這種民主素養,愈來愈深入台灣人的生活中,以致於,即使很多人認為,政府在某些公共決策上應拿出更大的魄力去執行公權力,但大家也無法接受強制而粗暴的手段。
郝龍斌的失敗在誤判民意。他以為伸張公權力會獲得人民的支持,特別是和台灣其他城市相比,臺北市民應該是最支持政府展現魄力的。然而,民意也是有選擇性的。上世紀末幾場轟轟烈烈的拆除行動,例如十四號公園預定地(現林森公園),儘管火爆,也有人同情被拆戶,但大致上仍獲得支持。畢竟公園是歸全民使用,預定地上多為違建戶,雖然過程若能平和些會更好,但那個時代的群眾運動很多,多這一件,並不會太惹人反感。
現在則不同。台灣早過了要經由抗爭來凸顯訴求、解決問題的狂飆期,在經濟環境愈發嚴峻之下,現在的台灣人對和平穩定、安全幸福的需求,是數十年來之最,因此對暴力也愈覺反感。早年台灣人可以容忍民意代表為改革而跳上議事桌,現在若有人再故技重施,自己第一個就要向人民道歉。所以,郝市府固然在執法,但執法的方式有很多種,不能因為執法就合理化所有手段,尤其,郝龍斌選擇了一個最粗暴的手段。
因為,粗暴最有效率。這正好可以說明日前在博鰲論壇上,中國女企業家張欣對民主與效率間的質疑。她認為臺北市太古老,民主放緩了城市的發展,她問臺北市副市長丁庭宇,如果政府有完全的自由,可以不管媒體、不管學生和民眾,會怎麼做?擅長民意調查的丁庭宇答覆張欣,那是一個很恐怖的情況。
一點也不錯。張欣所說的效率,其實就意味著專制、急躁與缺乏信心,那樣的城市,不是一個參與式的公民社會,而是家父長式的極權社會,壓縮個人表達與選擇的自由,一切聽從命令。如果領導人天縱英明,固是人民之福,但古典政治學早有明訓「有權必濫、極權極濫」,人治太不可靠,必須有平衡權力的設計,才能在制度、法治運作下避免悲劇。
民主即使會欠缺效率,但在尊重與溝通的過程中,才能看見人類文明的精緻度。現在台灣已進入快速發展後的反思期,流行慢活、後退原來是向前,有耐心一點,對大家都好;但這些都不是仍在上升階段的大陸,對民主與言論自由仍抱持懷疑的大陸人能理解的。張欣與丁庭宇的雞同鴨講,也是兩岸文化差異與溝通障礙之所在吧!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