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專制 緬甸軍政府主導政治改革
【美國之音中文網/記者木風/華盛頓電】,03/22/12/
2010年11月7日在許多緬甸人看來也沒有什麼不一樣,只是全國大選就要投票了。名義上説,這是這個國家20年來首次舉行多黨制選舉,但在國內外,很少有人把它當回事,因為人們都知道這選舉不過是軍政府保住手中權力而玩的一個花樣而已。1990年也舉行過一次,最大的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以壓倒性優勢獲勝。但軍政府拒絕承認,誰又耐之如何?
沒有人會懷疑軍政府的地位會通過一次選舉而發生動搖。選舉結果也證實了這個預測。軍政府領導人吳登盛將軍毫無懸念地當選總統。卸去軍裝的登盛在就職演説中表示,要戰勝貧窮,阻止腐敗,結束軍事衝突,以及實現政治和解。關心時政的人都覺得這是官樣文章,舊調重彈。
但半年後局勢的發展讓人頗感意外。
堅冰開始融化
登盛領導的新政府很快推出了新的銀行和外國投資規則,修改了外匯政策,鼓勵外國投資。政府大大提高了發放給窮人的養老金,並且使小型貸款合法化。如果説這些措施是小打小鬧,那麼下面的這些舉動則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料,包括緬甸政治觀察家們。
美國之音、BBC、德國之聲、視頻網站youtube,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被緬甸當局長期封鎖的媒體陸續解禁。實行了幾十年的新聞審查制度開始大幅度放鬆。「人權」這個為專制政權嚴禁的詞彙獲准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成為公開討論的話題。曾經被禁止入境的聯合國駐緬甸特別觀察員托馬斯在2011年重返緬甸。當局還接受了他提出的幾乎所有要求,同意成立人權組織「人權委員會」。該組織竟然通過官方報紙《新光報》呼籲總統大赦政治犯。從去年以來陸續有上萬名囚犯獲釋,其中包括近數百名政治犯。1988年的主要學運領導人敏哥奈等重要人物也在其中。更出人意外的是,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的名字被禁20多年之後又頻繁出現在報刊上。2010年11月13日,翁山蘇姬獲得了自由。2011年12月13日,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批准了翁山蘇姬領導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的重新註冊申請,其合法地位得以恢復。翁山蘇姬本人也取得參加選舉的資格。
與此同時,緬甸政府同各少數民族的緊張關係也開始緩和。不斷傳出有關於政府跟少數民族達成停火協議的消息。
國際社會對緬甸的變化給予了積極的回應。東盟選舉緬甸擔任輪值主席國的決定受到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多方支援。美國、歐洲等國家的高級官員紛紛訪問緬甸。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受歐巴馬總統的委託於去年對緬甸進行了高調訪問。對緬甸的國際制裁雖然還沒有取消,但緬甸正在推進的這場政治改革已經使緬甸冰凍數十年的國際關係開始溶化。緬甸政府,這個經常被國際機構稱為「世界上最壓制、最暴虐的政權」,如今得到了聯合國秘書長的讚揚。潘基文在今年1月表示,對緬甸迄今為止進行的民主改革感到「非常滿意」,並準備再度訪問緬甸。
緬甸的政治局勢如此瞬息萬變。自從1962年發生軍事政變以後,多變就成了緬甸政壇的一個突出的特徵。奈溫之後,軍政府的頭目像走馬燈一樣更換,今日在台上威風八面,明日就被投入大牢或受到監禁;政壇上,今天風和日麗,明日可能就血流成河,軍政府推翻選舉結果也不是沒有先例。
對變化缺乏準備?
經過了番紅花革命,許多普通民眾和反對派人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敗的痛苦。無論是在8888民眾起義期間,還是在番紅花革命之中,人們曾經覺得勝利離他們是那麼近,以至於唾手可得。但最終,反抗的力量還是抵擋不住槍彈的威力,沒有能夠衝垮軍政府的獨裁統治。很多人感到悲觀,認為這種令人憎惡的政治制度短期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即便是在2007年9月3日制憲國民大會確定了制憲的基本原則,10月成立憲法起草委員會,12月起草工作正式啟動,2008年5月舉行新憲法草案全民公決,人們普遍的看法是,當局在玩騙人的把戲。甚至當2010年11月7日全國舉行多黨選舉的時候,不少反對黨還都嗤之以鼻。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自由聯盟就以選舉不具合法性為由而拒絕參加。
所以,當2010年大選之後由緬甸當局主導的政治改革突然加速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感到甚為錯愕。面對當局解除報禁、恢復工會合法地位、釋放政治犯、准許翁山蘇姬及其政黨全國民主聯盟恢複合法地位等重大舉措紛紛出臺,人們不禁要問:軍政府的動機是什麼?這次的政改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否會再次逆轉?改革要往哪個方向發展?一時間,緬甸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有關這些問題的爭論、分析和報道充斥了新、舊媒體。可一陣興奮、喧囂和爭吵之後,人們突然發現,批評者過去認為軍政府不可能做的很多事情現在都變成了現實,再繼續分析和懷疑當局的改革動機還不如討論和關注改革將走向何方來得有用。
內比都正在贏得信任
至少到目前為止,緬甸政局的變化已經增加了世界對緬甸政治改革的信心。緬甸當局不僅表達了推進改革的意願,而且用行動支援了他們的言論。
去年年底陪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的助理國務卿邁克‧波斯納(Michael Posner)在談到他那次訪問的時候談到,緬甸官員對改革的誠意令人印象深刻。
波斯納説,他們代表團一行在抵達緬甸首都內比都的時候受到了極為熱烈的歡迎。前來迎接他們的緬甸副外長吳貌敏握住一位美國官員的手説「感謝你們來到我們的國家」。説話時,吳貌敏的眼中閃出了淚花。波斯納説,他能夠感受到緬甸人不僅是要求重返國際銀行體系,而且是要重返國際社會。波斯納是國務院負責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他認為國際社會應該對緬甸的整改持樂觀的態度。他説:「我們應該重新考慮我們長期持有的(對緬甸的)看法,要看到緬甸正在發生的動態性變化,抓住機會支援那裡的人民,特別是政治上活躍的公民社會,推動緬甸國內的真正的和持久的改革。」
美國看來正在落實希拉蕊國務卿提出的「以行動回應行動」的對緬政策。在她訪緬歸來以後,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就在緬甸推出了一些發展項目,包括給民間企業提供小額貸款的計劃。該機構還與國務院聯手準備今年在緬甸投資3500萬美元。另外,美國還表示準備和緬甸建立外交關係,而且不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中使用對緬甸項目的否決票。緬甸和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也在升溫。歐盟人道機構決定今年給緬甸提供2500萬美元,而且這個數目可能會隨著緬甸改革步伐的邁進而增加。歐盟還在考慮在仰光設立一個辦事處管理援助資金,發揮「政治作用」。英國方面,繼外交大臣黑格1月訪緬之後,英國國際開發局宣佈了把對緬投資金額提高一倍的決定,在2015年之前實現四年投資3億美元。此外,印度也加大了對緬甸的投資力度,計劃在2015年之前,把印緬貿易額提高到30億美元。
長期以來,緬甸的主要貿易夥伴一直是泰國和中國。中國還是緬甸最大外國投資來源國,也是緬甸最大武器供應國。這種局面使緬甸過度依賴中國。減少這種依賴也是緬甸當局推動政改的一個重要動機。雖然西方全面解除對緬甸的制裁還尚需時日,但在目前,國際上對內比都在政改方面的表現做出了積極的回應。這對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達半個多世紀的緬甸政府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成就。緬甸觀察人士認為,它將對緬甸當局産生良性互動,使改革向前推進。
政變可能尚在?
但是,觀察家的視野中還不是「晴空萬里」。這場由軍人政府主導的改革,是否有一天會觸動軍界強人的紅線,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給出令人放心的答案。眾多分析家的看法是,這場改革是要給軍人統治找到一條可以長期維持的途徑。在2008年5月通過的緬甸聯邦新憲法中,軍方的利益已經得到確認。憲法規定,聯邦和省級議會中有1/4的席位留給軍方。軍方擁有相當的自主權和政治力量。在2010年的大選中,支援軍方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擁有80%的議會席位。
目前,翁山蘇姬和她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正在為4月1日的多黨議會補選積極競選,所到之處都引來大批激動的人群。不過,補選席位並不足以打破執政黨的支配地位。分析家表示,如果政改發展到議會格局被打破,軍方在議會的特權被取消的時候,軍頭們有可能因為害怕遭到民眾的「清算」而鋌而走險再次發動政變,扭轉政改方向。美國國際共和研究所所長洛恩‧克雷納(Lorne Craner)3月初警告説,緬甸政改存在走回頭路的危險。他在華盛頓傳統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舉辦的一個專題研討會上説:「緬甸存在後退的危險。這些改革是錯綜複雜的。緬甸仍然是權力高度集中在幾個人手裏,他們與前軍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事實就是其中的一個複雜因素。」 克雷納説,一旦這幾個大權在握的人認為改革超出了他們容忍的限度,他們完全有可能突然終止改革,或者使改革倒轉。總部設在泰國的政治和市場情報研究機構CLC亞洲在今年1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也表示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不過,CLC亞洲的報告還做出了比較樂觀的預測。報告説,如果發生政變,很可能是短命的,因為時代已經變化,軍內溫和派勢力上升,他們為緬甸的貧窮、落後和國際孤立感到難堪。這些軍人更希望能夠爭取國際上解除對緬甸的制裁,儘快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因此會站出來和強硬勢力對抗。 義大利記者和緬甸問題分析家羅伯特‧多法尼(Robert Tofani)也在2月間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醒説:「大家不要忘記,緬甸政治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取消軍方在議會中擁有的特殊席位。」軍方能否接受這個可能會成為現實的目標將是這場改革成敗的關鍵。
多法尼説,報禁已經解除,翁山蘇姬也獲得了政治自由,總統登盛已經表示,西方要求緬甸政府所做的事情基本上都已經做到了,下一步就要看選舉如何進行。他説,一個在國際觀察員監督下的自由和公平的選舉將是外界判斷軍方是否有誠意實行徹底改革的最好的標誌。
【2012/03/22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81382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