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於飛特稿)一國兩區看似讓兩岸的距離拉得更近了些,但同時,大陸方面一直以「讓林毅夫回台灣探親」為由,試探台灣的態度。至目前為止,國防部的立場仍很堅定,林毅夫若回台,一定軍法處理。這個堅持,讓中國對馬英九是否真的心悅誠服,仍有疑慮。
對台灣而言,兩岸尚未簽定和平協定,中國並未宣佈放棄對台灣武力威脅,即使大家都認同和平的可貴,但國防仍是台灣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這一點,也是馬政府與大陸方面角力的戰場。
現在,馬英九在美中兩國的評價中,雖然比陳水扁好,但在履行承諾與保守機密方面,和陳水扁的等級也差不多了。收了聘金,卻遲遲不肯嫁,馬英九到底在打什麼算盤,讓美國和中國都有點受不了了。
馬英九可能運用了國際談判中最好用的戰術,就是以國內民意反應做為支撐與談判籌碼,以拖延和虛與委蛇,換取空間。在馬英九連任後,中國促統聲聲急,馬英九雖然不得不配合,但台灣民眾看待這件事的成熟度,與歷史會如何評論他的表現,仍是他最掛罣的。
也因為馬英九太在意這些看法,以致他做起事來前前後後、忽進忽退,在在考驗與他打交道者的耐心。目前一國兩區是兩黨都可接受的共識,以政治層面看,由此往下發展是毫無疑問的;然而,林毅夫事件的解套,已不全然是政治,還涉及台灣的安全。尤其在對軍人的管理、國家的認同上,一旦國民黨鬆手讓步,將發生骨牌效應,當軍人的價值觀混淆,國民黨會再度「兵敗如山倒」。
在兩岸尚未展開政治談判,還沒有簽下和平協定時,這點風險,不能不防。以兩岸目前交手的情況來看,對國民黨而言,至少現在還沒有放手的急迫性,自然也就不會讓林毅夫回來。
歷史的有趣在於,很多事都在一個因果的軌跡上輪轉。二十年前兩岸破冰在新加坡,現在儘管國共兩黨往來頻繁、管道很多,但馬英九這次選舉戰到去掉半條命,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導致翻盤,讓兩黨都不敢在彼此地盤上交易;而且一國兩區對兩黨而言,都屬退讓,誰去誰的「區」都矮一截,於是這進一步的融冰,還是來到新加坡。
林毅夫事件也是如此。軍隊與一批有才幹的官僚,是國民黨得以退守台灣的本錢,也更因為八二三砲戰等勝利,確立了台灣的安全,才有後來這幾十年的自由與繁榮。雖然台灣早已終止動員勘亂,兩岸不再兵戎相見,敵我忠奸更糊成一團,但軍隊還是國家最後依恃的力量;更何況,這支軍隊曾是中華民國香火與國民黨命脈能存活維繫至今的關鍵。
因此,國民黨退休將領可以去大陸宣揚統一,但提到讓林毅夫回國,就萬萬不可,因為原諒叛逃者等於背棄自己的信仰價值,宗教裡耶和華尚且要懲罰叛徒,何況凡夫軍人?
所以,在確定一國之國是哪國之前,中華民國還是要依軍法對待林毅夫。這又是馬氏風格,不論怎麼說,他都有法律可說。只不過,在對岸頻頻催逼、島內又跟著起鬨之下,這底線可守多久?到頭來,馬英九可能不必再用民意推諉,因為想開大門的,正是台灣人呢!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