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治評論者張百達)今天,是二二八事件65週年紀念日,也是4天連續假期的最後一天。如果不是後來的政府把二二八這天訂為國定紀念日,全國放假一天,以茲紀念,否則也不會有這次的連續假期。弔詭的是,台灣社會對連續假期的重視,或已超過對228歷史事件的反思。
今年的二二八前夕,軍伍出身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21日於媒體撰文公然質疑二二八事件的實際死亡人數,引發不少史學家及受難家屬的譴責,算是提前給二二八紀念活動暖身造勢。否則,照目前政府與民間或已流於表面化、儀式化,且社會參與程度並不高的紀念活動外,恐將更不容易為台灣社會各界所重視。
至於二二八事件中,台灣民眾與外省人究竟死了多少,究竟有無破萬,在塵封數十年後,歷史蒼茫,人事已非,要查個精確數字、水落石出,已屬不能,確實只能進行推估。這就像犯罪學中所講的「犯罪黑數」一樣,警方登記有案的統計數字永遠只會低於實際犯罪發生數一樣,其間的倍數落差,或隨制度變革(有無報案三聯單),或因不同社會不同發展階段而有不同。
然而,郝柏村以實際向政府申請補償登記有案僅1,500餘件,便認為實際受難人數或不可能破萬,顯然是採取最嚴苛標準,無視有些受難家屬或因對白色恐怖記憶猶存而不敢出面申請,或因受難者被軍警逮捕後,未經審判即下落不明,缺乏相關文件以資證明,或因家破人亡,數十年後已無人可代為出面申請等現實。
即使不論當時媒體或國際間對於死傷人數的報導,以及行政院提出的二二八研究報告中,以人口學方法推估當時受難人數是否合宜問題。僅以高雄地區為例,有學者便指出,二二八後軍方在高雄稱「匪擊斃五、六百人」,但後來高雄地區領取補償金者僅80多人。上述兩者間差距即高達7、8倍之多,若以此倍數進行推算,則實際受難人數也有將近10,500~12,000人左右。
郝柏村確實可以針對實際受難人數提出不同意見,但他當過參謀總長、行政院長,任內也處理過政府的二二八事件研究計畫,如果對傷亡逾萬有所質疑,那也應該負責任地提出一個估計數據、一個說法出來,以及包括其對該事件的態度、對相關(如蔣介石)責任追究等問題上,他究竟是抱持什麼樣的立場。而社會對郝個人這部份的質疑,或許才是這次人數爭議事件背後所隱藏的不滿根源。
二二八事件的65週年,即使傷亡人數及責任部分仍待釐清,但事件輪廓經各界努力,應可一窺其大致樣貌。除了繼續調查研究、反省重建歷史之外,相關轉型正義的工程如何繼續推動,包括台灣應否仿效德國將屠殺罪與謀殺罪改為不限其追溯年限等,都待社會凝聚共識,即早立法推動,以建構制度性的保障。
此外,政府壓迫人民的形式,並不限於殺戮、拘禁,奪其生命權或自由權而已。不當的政經體制對廣大人民所形成的壓迫,也是另一種國家暴力,同樣必須加以反省與反抗。當政府及各界在紀念二二八時,更不應無視當下所存在的各種形式壓迫,將因政府與人民的作為或不作為而持續進行,直到被改變的一天。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