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政治評論者張百達)一月中旬的總統及立委選舉,在經歷選後兩週的時間以及農曆春節的沈澱之後,台灣社會似已不見選舉時那般的喧囂與躁動。
勝選的馬英九政府值此新春之際,展開了黨政方面新的人事佈局,頗有大顯身手、奮發圖強之姿。而敗選的民進黨及蔡英文,也正式展開由南而北的謝票之旅。
各界關切的民進黨內的敗選檢討部分,雖是暗潮洶湧,但若能大開大闔,不拘泥於戰術或技術面的檢討,而能有更全面宏觀的重新檢視,則雖身處於危機之中,卻也孕育著脫胎換骨、蛻變成長的機遇。
至於從選前一直紛擾到選後的九二共識與台灣共識之爭,顯然並未因選舉結束而停止。選後有平面媒體以頭版頭條方式大幅刊載這次選舉結果代表九二共識的勝利,或是選民對九二共識的一次公民投票,這樣的媒體若不是把選民投票行為背後複雜動機過於簡化,便是反映出該媒體的政治立場以及一廂情願的偏執。
然而,不論這次選舉究竟是否是針對九二共識的一場公民投票,台灣現階段所面臨的兩岸關係,顯然已相當程度地不同於以往,更非「三不」時代所可比擬。所謂的兩岸因素或者是北京因素,不論是對於台灣內部的政治運作,或者是從較長遠角度來看臺灣的永續發展,都是朝野必須冷靜思考面對的政治現實與挑戰。
如果台灣朝野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不能同心,彼此間不能夠尋得在因應兩岸交往時內部所必須建立的基本戰略互信與共識基礎,甚至將政黨利益置於台灣利益之上,以直接或間接方式援引北京因素作為內部朝野政黨權力競逐的外部力量時,台灣的整體利益勢必將在如此扭曲的權力競逐中,不斷地被犧牲與耗損。
上述所涉及者,絕不僅是對於傳統主權面向的關切或中華民國的生存而已;實際上,也包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台灣相較於對岸所享有的政治體制與生活方式的比較優勢,也就是台灣作為中國大陸未來推動政改時,所扮演的某種參考座標的民主存在形式。
對此,台灣朝野應思考如何在愈趨深化的兩岸交流過程中能夠持續不斷提升民主品質,而不該反其道地為對岸所同化或逐步地自我限縮。
馬政府雖然能以九二共識重啟兩岸之間的事務性協商,但隨著兩岸關係發展的日益緊密與交錯,不論是「經中有政」或者是「先經後政」,存在於兩岸之間屬於最敏感及最核心的政治議題,終究是難以迴避的。
屆時,台灣內部若是缺乏更為全面厚實的台灣共識為基礎,意圖單憑薄若窗紙的九二共識來處理更為複雜艱難的兩岸課題時,恐將陷馬英九政府於內外夾擊、左支右絀的政治困境。
至於台灣共識如何能夠在選後充實其內涵,以作為凝聚朝野對於兩岸關係長遠發展所需的共識基礎,這已不單是蔡英文一個人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馬英九政府所當思考的課題。畢竟,其中所涉及者,已不僅是一人一黨能否順利執政或如何重返執政的問題,更是攸關台灣—或者中華民國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