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大博士生嚴明)最近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分別就兩岸議題和台灣政治發表看法。雖說不代表官方看法,但因為這些學者大多與智庫有密切聯繫,因此也隱含著一些政治意味,並有可能說出一些官方不方便說的話,值得引起重視。
只不過,參加這次研討會的台灣學者基本上都帶有藍營色彩, 所以不免使其代表性略顯不足,無法充分聽取綠營的意見。藍營學者也借此機會替馬的和平協議尋找合理性依據,並指出蔡英文一旦勝選後兩岸關係很可能倒退,而 這種觀點與大陸學者不謀而合,有來自大陸的學者進一步指出一旦蔡英文勝選「兩岸關係必將重趨緊縮,開歷史倒車」,並極力批判蔡英文的兩岸政策。
而就在此前不久,蔡英文還向大陸示好,提出訪問大陸的可能 性,但這也被與會學者認定為假設性的問題,既沒有誠意,也沒有可行性,因為蔡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等大陸關心的前提條件。這些學者的看法是否代表大陸官 方態度無從判定,但卻也顯示出大陸對台學術界尚未就蔡英文一旦勝選做好充分的準備,還停留在批評而非溝通的階段。
針對大陸學界和涉台官方的類似言行,有台灣學者稱之為「膝蓋反應」,指其按照慣性思維,就下意識地判定綠營的方針政策,而不管其中蘊涵的變化,並且即便認識到有變化,也認為是綠營故弄玄虛,麻痹大陸的障眼法,本質仍然是台獨。
大陸對台政策常有一個說法就是「聽其言,觀其行」,意指充分觀察台灣方面的言論和行為,以判斷其真實目的和傾向,在兩岸互信基礎脆弱的情況下這種做法表面上有其合理性,但細究起來就會發現,在具體的實踐上大陸常常存在上述的膝蓋反應,本能地將綠營的做法往台獨方向上思考,接下來就不予回應或者做出批駁,進而引起綠營反彈,反而也坐實了綠營是台獨的印象,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回顧李登輝以來兩岸交往的歷程,李、扁兩個時代都經歷過蜜月期、互信破壞期、危機期的變化過程。 隨著一些政治秘聞的公開,已經大致可以確認李、扁二人都曾在任期初表達對大陸的善意和改善兩岸關係的願望,而且這種善意並非完全是陰謀,李、扁二人也有心在兩岸關係上取得突破,以獲得更高的國際聲譽和歷史地位。
但這些所謂的善意卻無法得到大陸的信任,並且兩方在面對對方讓步的時候,都傾向於索取更多的讓步,而雙方目標的過大差距也導致再多的讓步也無法滿足雙方各自的需要,最終使得兩岸關係在李、扁時代都曾面臨破局的結果。
現在蔡英文在勝選前提出不排除訪陸的說法,其實也類似李、 扁時期的做法。但是,大陸學者還是按照過去的思維來判斷蔡英文的這種說法,認為這又是一種隱含陰謀的做法,因此拒絕與之接觸。可過去的兩岸互動經驗表明, 台灣方面提出善意的時候,雖然肯定不可能完全按照大陸的想法,但他們也並非沒有可以商量的餘地。
而這個所謂的餘地就為兩岸尋找接觸、溝通的新思路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空間,對大陸而言,就算這種善意不盡如人意,但總比不接觸、不談判的對立思維來得好,而如何與民進黨打交道已無法回避了,必須重視的重大課題,而這正是大陸涉台學者的嚴肅責任。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