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大博士生嚴明)BBC最近接連採訪了馬英九、蔡英文和宋楚瑜三位候選人,這三人除了談論內政和選舉問題外,也都在兩岸問題上表達立場,這也讓社會各界得以集中性的審視這三者的區別。除了宋楚瑜明確表達終極統一的立場外,其他二人的觀點仍然可以解讀為維持現狀,但仔細觀察二者的發言,卻可以發現馬、蔡二人在兩岸政策上的傾向性。
在馬英九看來,當前兩岸主要應該在做生意、深化交流上多努力,至於高層會面,他則持消極態度,甚至還大膽預測,沒有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可能性。不過,馬英九在談話中也呼籲大陸儘早撤出朝向台灣的飛彈,並將飛彈問題視為臺灣民眾之所以反感北京政府的重要原因。
與馬英九的消極態度相比,蔡英文此番明顯積極許多。她一改往日的消極躲閃態度和模糊策略,明確指出若民進黨上臺執政,也不一定會就ECFA新內容公投,表現出接受ECFA的 態度。而最為引人關注的則是,當記者詢及若北京邀訪她是否接受時,蔡英文並未如馬英九那樣明確表示拒絕,反而保留了很大的討論空間。不過,她也預料到北京 會提出前提條件,但她並未因此就放棄會面的可能性,而僅僅表示希望北京提出的條件是合理的。聯想到之前她在對工商界的演講中曾表示的,如果大選獲勝,在長 達4個月的政權交接期當中將積極尋求與大陸對話機會,可以判斷蔡英文此番表態是有備而來。
在這之前,兩岸議題被認為是馬英九的強項,但前次和平協議引起的爭議也讓大家認識到,在兩岸議題上馬英九其實是以小圈子決策為主,其決策過程既不透明,也不夠周全,因此,即便現在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也難保之後不會出問題。當年李登輝執政時期,他以私人幕僚團體為主處理兩岸問題,雖然也曾取得一些成績,但也因為李本人的莽撞和誤判,導致既有的兩岸交流成果得而復失,甚至將兩岸關係推向崩潰的邊緣。現在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雖然與李時代不同,但決策模式卻驚人的相似。
這也給了蔡英文在兩岸議題上減少失分的可能性。之前社會輿論普遍對其兩岸政策表示疑慮,認為她勝選會導致兩岸關係退步,直到現在也時常可以聽到這種聲音。但此番蔡英文明確提出訪問大陸的可能性,雖然她預設了很多前提條件,並且依舊沒有明確定義這些條件,但卻無法否定蔡上述轉向的積極意義。
蔡的這種姿態起碼顯示出民進黨不會關閉兩岸交流的大門,而對台灣民眾而言,蔡所劃定的前提條件很可能是對等、主權等問題,這些正是台灣民眾所關心和在意的事項,因此,如果蔡真要和大陸討論訪問的問題,很可能會大大地為蔡加分。
馬英九常常抱怨說,同樣一件事,他提是賣台,而別人提就是愛台。其實主要原因正在於民眾對其真實立場的不信任,因而馬就只能通過不斷地拒斥大陸來展現自己對臺灣的忠誠,而蔡英文就沒有這一包袱,這使其可以在兩岸問題上採取更為大膽的做法。
從這個角度說,比起馬英九,蔡英文有更大的潛力去開拓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局面,如果她想這樣做的話,至於最終她會不會去做,恐怕還得看她的政治智慧和魄力。出現這種情況,或許對馬不公平,可惜這就是台灣當前政治生態的現狀,如果馬覺得不好,那就應該努力通過一些措施加以改變,而不僅僅是在媒體上抱怨。
一個最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