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和社會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凸顯日本殖民本質的《賽德克巴萊》
 瀏覽390|回應0推薦1

今日導報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Abr

(作者:政治評論者張百達)由魏德聖導演、吳宇森監製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即將全台正式上映。這部以日治台灣為時代背景,以1930年的霧社事件為敘事主軸,以台灣原住民為反抗日本帝國殖民壓迫的行動主體的歷史故事,能夠在事件發生80年後的今天拍成這部史詩般電影(分《太陽旗》與《彩虹橋》上、下兩部),魏導演個人的毅力及使命感,或許是整部電影能夠完成的重要關鍵。

這部電影在這個時間點出現,實有其豐富的時代意義。除了導演個人想藉這部電影表達的意涵外,每位觀眾其實都可從自身角度去認識、解讀與反思,而非僅於「享受」電影的聲光特效,或淪落到像大陸少數網友及媒體般的冷嘲熱諷。

如就時代意義而言,台灣在歷經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後,原本高興歡慶回歸祖國,奈何國府來台「劫收」官員的專制腐敗(此情形同樣發生在中國大陸),導致不到一年半即發生228事件及後來長期戒嚴統治。「狗去豬來」的結果,使得許多曾經歷日治時期的台灣人,竟開始懷念起過去日本人的統治。

另一方面,則是戰後東亞冷戰格局以及兩岸長期的緊張對峙,使台灣人民在安全上產生對美日安保體制的某種依附需求心理,復以過去政府對台灣本土歷史的壓抑等種種因素,使台灣發展成今日的親美親日社會,並對過去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剝削(如片中對山林資源的開採掠奪),以及對台灣人民的種種歧視等,反而形成某種選擇性遺忘或是過度美化的作用。

對這部電影當然不必將之操作成一部反日電影,畢竟霧社事件迄今已80餘載,終戰至今也有66年,但透過電影鏡頭畫面重新引領台灣人民重新正確認識自己歷史,重新去瞭解、反思過去日本統治台灣的帝國主義及殖民剝削本質,或許是這部電影的一項重要貢獻。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雖然講述的是過去的歷史,然而其中的許多橋段,若是對照於現實的種種,或亦有值的玩味之處。例如,日本殖民者對原住民所採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從統治者觀點來看可能認為是好的;但對被統治者而言卻未必認為如此,反而可能會認為是一種壓迫。

此外,像是夾處被壓迫族人的不滿與具強大鎮壓武力的日本當局之間的族人領袖莫那魯道,其所面臨的兩難抉擇或也頗像當前臺灣的領袖人物在處理兩岸關係時所面臨的處境必須在維護台灣生存發展及妥善因應對岸壓力間尋求平衡。而不同部落因過去利益衝突或恩怨導致不能團結抗日,以致後來反為日本以蕃制番策略所用,因而導致加速整個反抗運動的失敗,甚至醞釀出自相殘殺的第二次霧社事件,這對當今壁壘分明的台灣藍綠兩大陣營,究竟又具有何種啟示?

而劇情中最重要的故事中主角台灣原住民,當日本人走了之後,幾十年來,台灣原住民的處境似乎也沒有變得比較好,生活依舊是如此艱困,語言文化更是逐漸消失,台灣的新統治集團不論是藍是綠,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除了必要的口頭道歉外,更應以實際的政策作為以實踐對台灣原住民的轉型正義。

至於同樣經歷過日本軍國侵略的對岸,對於這部電影理應更能將心比心地理解其傷痛。若只會一旁冷言冷語、說三道四,恐怕只會讓兩岸距離更加遙遠而已。

 

一個最優質客觀的網站  http://www.herald-today.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707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