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中國:“五個不搞”,哪兒還有搞?
夏明, 03/16/11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於三月14日在北京落下帷幕。本次會議在“茉莉花革命”的大背景下召開,重點議題包括討論和通過“十二五”社會經濟發展綱要。作為“最高權力機關”和人民的代議機構,全國人大在今年的會期不缺少涉及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面的熱點問題,它也不乏歷史的機遇來為中國的未來探尋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民主政治模式。但此次會議突出反映出的卻是,在中國領導層內智慧、遠見和勇氣的匱乏。
“兩國當道”
現在的中國人大系統是“兩國當道”(吳邦國和王兆國)。在此之前,中國的人大系統上上下下採行的“邁小步、不停步”的改革、擴權策略,給中國政治生活增添了活力和亮點。尤其是人大系統委員長和常務副委員長的“黃金搭檔”格局,例如彭真和陳丕顯, 萬里和習仲勳、喬石和田紀雲、李鵬和田紀雲,成為人大活力的源泉。“地方人大建設”、“依法治國”、“執法檢查”和“評議制度”都搞得有聲有色。我在2004年完稿的《中國人大與治理》(2008年英文)一書中樂觀地期盼:中國人大系統是中國權力體系中最可望成為憲政民主發育和成長的制度平臺。
然而,人大“兩國當道”的格局導致“黃金搭檔”廢弛,“銅鐵兄弟”撐門戶。吳邦國帶來了他在上海與黃菊當下手的經驗:接受共產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甘願將人大變為“被協調的一方”,與政府、政協、工青婦組織相提並論 。王兆國則把統戰部的工作方針和方法用於人大。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被党的領導矮化和虛化,党高於人大和憲法成為公開的秘密。
選舉紐帶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現代代議民主制出現後的變異。所謂“代議”就是把人民的利益訴求輸入整合進立法程式中。 所以,代議制的合法性首先表現在選舉提供了“選舉紐帶”把人民和議會聯結在一起。真正的民主選舉(公開、競爭和直接的)勢必成為代議制的前提。為此,全國人大內部享有最高學術聲望和國際尊重的憲法學家蔡定劍在《中國選舉狀況的報告》(2003年)中呼籲實現民主選舉。
蔡定劍在書中闡述道:“是否建立選舉制度與公民的素質、文化傳統並沒有直接聯繫,選舉制度的改革在制度設計上就是要看能否把選舉行為與個人利益聯繫起來,讓他們切實看到他們的投票是在決定自己的命運。”直白地說,中國民主選舉被擱置半個多世紀,不是因為中國老百姓的文化素質低,而是領導人的民主法治意識差。
曾記得我採訪過四川一位下崗工人變成的黑道大哥,他對我說:“共產黨要我們‘競爭上崗、優化組合’。如果我們要共產黨‘競爭上崗、優化組合’,它就把你往死裡整。”在全國人大辦公廳直接領導王兆國看來,蔡定劍主張競選,這是“吃體制內的飯,說體制外的話”。2003年蔡定劍被排擠出全國人大系統。長期抑鬱,結果積郁成疾,2010年末蔡定劍死於肝癌。
“五個不搞”
正如王兆國把全國人大系統最優秀的憲法學家逆向淘汰出體制,吳邦國現在又把世界政治文明的寶貴精髓拒之於國門外。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中,吳邦國宣稱:“從中國國情出發,鄭重表明我們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 如此化地為牢,中國勢必出現的只會是一個思想、一個政黨、一個權力中心的黨國寡頭制。
儘管政治科學其科學地位並未完全確立,但以下的公理在政治學界卻已經得到認可:“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寡頭政治鐵律”,“人民主權”原則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議會主權”原則。建立在這些原則之上,民主制是優於專制政體的必然選擇。民主的第三波在二十世紀末已經確立民主制是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選擇。面對這樣的大背景,吳邦國的“五個不搞”堵塞了中國對世界政治文明的接受,同時也把他的前任為人大制度爭得的權力和為中國憲政改革創造出的空間丟失得一乾二淨。
當然我們還要看到,人大系統近兩屆不思進取、甘願平庸,是中國政治體制症候群的一部分。有線民總結中國的權力體系現狀,概括如下:“黨中央糊(胡),國務院瘟(溫);人大無(吳),政協假(賈)。” 難怪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同《零八憲章》,積極上訪維權,策劃群體性事件,或者手持茉莉花,閒庭漫步,看你“河蟹”橫行到幾時。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1/03/110316_cr_fivenos.s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