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綱:
全文以「發展」過程需要一些「前置條件」或「周邊條件」為立論基礎。首先從「正當性」觀點論述「革命」的意義;並提出「功能觀」的「正當性」概念。然後提出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於統一和團結、民眾的知識和能力、以及有效能的社會精英。接著分析「辛亥革命」在這三個基礎上對中國發展的貢獻;分析集中於「特權階層」對政治及社會的負面影響,以及建立開放多元社會才能使人民充分發揮各自的潛力,以維持發展的動力。文中引用尼采與熊彼德兩者理論做為支持第二個看法的論點。然後簡單回顧「辛亥革命」在過去100年中的三大成果:抗戰勝利、中國共產黨建政、與「和平崛起」,並展望中國未來遠景。最後根據以上分析提出對未來中國發展的建議。
關鍵字:革命、發展、特權、創新、正當性、辛亥革命、開放社會、發揮潛能的意志
0. 前言
主席、各位貴賓、各位先進:
大家好!謝謝主辦單位的邀請,以及給我今天有這個榮幸和機會來跟大家討論「辛亥革命」的多重面向。我的主題是「辛亥革命與中國的發展」。
「發展」是一個過程。在自然科學上,一個「過程」的發生和展開需要一些「前置條件」或「周邊條件」。根據這個思路,我討論的內容是「辛亥革命」替中國的發展建立了那些「前置條件」或「周邊條件」。用普通話來說,我討論的是「辛亥革命」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什麼基礎。
首先,我分析一下「革命」的意義。「革命」這個詞彙並不是「拋頭顱,灑熱血。」的意思。在西方用法中它指「短期內所發生的巨大變動。」中國古代政治論述裏的「命」,不是指「性命」,而是指「天命」;它相當於西方人的「君權神授」。《詩經‧大雅》:「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這句話中的「命」就是這個意思。《易經‧革彖辭》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用現代政治學理論的話語來說,上面這段話中「革命」一詞指的是:「否定現有統治者的『正當性』,從而推翻這個政權。」
我在這裏要強調:一個政權統治人民的「正當性」不只或不一定來自憲法或普選。做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認為)一個政權的「正當性」來自它能不能提供廣大人民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或者說,一個政權的「正當性」在它能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小康社會。這不是我的獨門見解:霍布士的《國家論》、馬夏維里的《君王論》、以及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和《書劍恩仇錄》等等,都在闡述這個以「功能」為基礎的「正當性」。
1. 發展的要件
在進入正題前,我先說明我所了解的「發展之要件」。任何一個社會或國家要發展到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並駕齊驅的地位,有它必要的條件或前提。除了自然資源以外,我相信以下三點是大家都能同意的條件。
1) 統一的國家和團結的社會。一般來說,「民族國家」或絕大多數人民屬於同一個民族時,符合這個條件;
2) 一般民眾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識和能力。一般來說,當一個國家有普及的中等教育和達到國際水準的高等教育時,符合這個條件;
3) 執政和從事經濟活動的社會精英具有高度效率。這個條件比較難定義,我將在下面回到這個議題。
2. 辛亥革命的本質
辛亥革命是一個「政治革命」,領導和參與這個運動的人,否定滿清王朝統治的「正當性」,同時推翻了它,並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到目前還存在著的民主國家。這是大家都熟知的歷史事實。但是,在百年之後,我們或許可以面對歷史真相:在「政治革命」之外,辛亥革命也是一個「民族革命」或「種族革命」。也就是說,多數的漢族人民推翻了少數的滿族統治集團。這個巨大變動有它深遠的社會和文化層面的意義。我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它不但是過去100年中國發展的前提,它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借鏡。
2.1 少數統治的後果
由於滿族統治集團是少數,在政治上它衍生了許多阻礙和有害於「發展」的因素或現象。以下只提出三點:
1) 因為居於少數的統治集團需要一批親近的、可以信賴的鐵桿衛隊。於是滿清王朝培植了一群滿族特權階層;後者在經濟上不事生產;他們也沒有努力求知或上進的必要。從而,這群人在政治上佔據了和他們知識與能力不相匹配的位置。
2) 因為居於少數的統治集團有高度的不安全感,一方面他們不願意相信廣大民眾,於是採取高壓的統治手段;另一方面,他們不肯相信多數的非滿族社會精英,於是在政治、經濟等事務官員的任用或升遷上,不能根據公平公正原則來建立用人唯才的制度。
3) 因為放任「特權」階層的行為和倚重「特權」掛帥的制度和結構,造成貪腐行為成為難以遏止的風氣或越滾越大的雪球。
如果我們從社會學角度對滿清由盛而衰和一厥不振的過程進行細部分析,我相信學者們可以從各方面找到以上三個因素的蹤影。例如,「戊戌政變」的失敗,固然有慈禧太后「捍衛政權」的因素;但滿、漢對立,或滿、漢官員之間缺乏和衷共濟的信任關係,必然有它一定程度的影響。
所謂「少數」,當然不限於「族群」一個面向。中國歷史上的世族、豪門、內戚、宦官等等,都曾經扮演以上所敘述的,使得統治者逐漸失去「正當性」,以致民眾不得不採取「革命」行動的「特權」角色。
3.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認為「辛亥革命」的重要性不只是「政權」的轉移或「政治體制」的變更。在政治上,中國成為一個民族國家或「五族共和」的國家;消除了內部種族尖銳對立的情勢。在社會上,中國進入一個開放、多元的社會;這是20世紀初期新文化運動得以蔓延擴大的根本原因。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普遍提高了一般民眾的知識水平。沒有這些基礎,過去100年中國發展將舉步維艱。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建國方略》提供了一個中國發展的藍圖。我個人認為「民生主義」是典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上述的新文化運動使得當時中國思想界再度出現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盛況。其中一個最重要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不但提出了另一條中國發展的道路,它也承擔起或提供了發展的第三個條件 -- 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不論大家對中國共產黨的評價是什麼,但任何一個客觀和理性的人,都會肯定中國共產黨將中國有效的帶領到充分發展境界這個功勞。
開放、多元社會第二個和有決定性影響的結果,是使得大多數人民有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和環境。全民能量的充分釋放是一個國家或社會向正面發展的最重要條件。下面舉兩個和我這個看法相關的學說。
尼采最有名的概念是「權力意志」。不過,他是一位倫理學家,我認為「權力」不可能是他的核心概念。因此,我把「權力意志」詮釋為「發揮潛能的意志」。換句話說,尼采這個概念的意思是:「大多數人都有『追求卓越』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意志或傾向。」
自馬克思以降到凱恩斯,許多正統或非正統經濟學家都不看好「資本主義」的長期遠景。但是它卻歷久不衰。熊彼德提出他的「創業資本家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簡單的說,熊彼德認為許多有特殊才能或遠見的人,在市場機制下,不斷的創造新產品、新應用、新點子、和新技術等等,使得資本主義不斷的獲得持續擴充的新能量。過去將近200年的經濟史,多多少少印證了熊彼德的學說 – 「發展基於創新論」。
不論要發揮潛能或不斷創新,一個開放社會是這兩個動作能夠發生和進行的前提。
4. 辛亥革命的成果
上面舉出「發展」的三個必要條件;也指出辛亥革命直接創造了其中的兩個,間接催生了第三個。從歷史觀點來看,一百年來中國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成果是抗日戰爭勝利。第二個成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成功。第三個成果則是當前中國的「和平崛起」。辛亥革命奠定了它們成功的基礎,所有中國人民的努力、奉獻、和犧牲則是它們成功的動力。當然,我們也必須將抗戰勝利歸功於國、共兩黨當年的領導;將中國今天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展望未來: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在今年4月份提出一份報告,它預估中國GDP將在2016年追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另一個重要的指標,則是中國主管太空事務單位預估中國將在2025年前後登陸月球。它的重要性在於這個成就是一個國家整體知識、技術、管理、財力、能量的綜合和具體表現。這兩個發展的里程碑即將實現。在紀念辛亥百年的今天,我們可以驕傲的告慰先烈先賢,中國不但已經進入「已發展」國家的陣營;世界龍頭老大的地位也指日可待。
5. 結論
最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顧辛亥革命與中國發展的密切關聯後,我提出三個歷史教訓,做為今後的參考:
1) 一個社會要持續發展,必須團結;大多數人民能夠和願意團結的前提是:沒有特權階層和大多數民眾都有發揮各自潛能的機會。
2) 一個社會要持續發展,必須讓大多數人民能充分發揮她/他們的潛能;人民能充分發揮她/他們潛能的前提是一個開放和公平競爭的環境。
3) 一個社會要持續發展,必須有一個有效能和有效率的政府。
-- 本文發表於6月18日在澳門舉行的: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動 -- 『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圖片展與『辛亥革命與民族振興』高峰論壇」。
此次活動主辦單位為「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澳門辛亥革命與中山文化研究會」、以及「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