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榮幸和機會來跟大家分享我對「保釣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想法。
一定有人會說:
你們這些老保釣把「釣運」和「五四」連在一起,是不是在往自己臉上貼金?
我想多少是有的。但釣運和五四兩者之間的確有一些共同點。從這些共同點,或許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或思考的方向。它們之間也的確有著很大的差異,我相信我們也能從這個差異學到一些教訓。以下是我的一些淺見,請大家指正。
1. 釣運和五四的相同點
釣運和五四相同的地方其實蠻多的,我只舉出四個面向來討論:
a. 議題焦點 – 領土主權
b. 外在因素 – 國際強權
c. 鬥爭對象 – 日本政府
d. 運動主力 – 青年學生
從這四個面向看,我自己有一些感想,各位不妨參考看看。
1.1 政治的本質
孫中山先生說: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中山先生是位相當有格局的政治家,他這句話點出了「政治」一個基本面向。對一般政客或老百姓來說,另一個也許更切身的面向是:
「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
我們只有在掌握這個現實和觀察角度後,才能了解和解釋:
1) 為什麼幾乎所有的愛國運動,都有我以上指出的前兩個共同點;
2) 為什麼幾乎所有中國近代史上的愛國運動,都針對小日本的侵略,或日本軍國主義者所說的「進出」;以及
3) 為什麼社會改革的呼聲和需求此起彼落,沒完沒了。
1.2 國家必須強盛
由於「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在國際政治上更加尖銳;從十字軍東征、文明衝突論、到當前正在進行的三個國際戰爭,都一再突顯這個面向。同時,「弱肉強食」或「叢林法則」的概念在國際社會也完全適用;因此,「國家必須強盛。」這個命題大概算得上一個「自明的真理」。但「國家」在今天的台灣社會裏是個敏感詞兒;我也只有10分鐘的時間;所以我就點到為止。各位回去以後可以慢慢咀嚼。
1.3 理想還在召喚
所有愛國運動或社會運動的主力都是青年學生。但是許多過去曾是學運或社運領袖的人,後來卻落得有一個四個阿拉伯數字的代碼。為什麼?
簡單的說,「追求理想」是一個特權。我不是說「貪污」和「追求理想」是同一個範疇的概念或行為,我只是指出:不是每個人都有「追求理想」的自由、意願、或能力。一般來說,80%的青年學生都能和都會追求「理想」;40歲以後,大概只有20%的人還能堅持自己當初的「理想」。這個現實多少印證了我上面的觀察。我想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兩個:
a. 青年學生通常缺乏社會經驗;
b. 青年學生通常沒有養家活口的負擔。
具體的說,第一點指年輕人還沒有體會到「有錢能使鬼推磨。」也是一個「自明的真理」;同時,青年人由於還來不及受到社會的污染,沒有養成見怪不怪、八風不動的功力。
就第二點來說,當你必須擔憂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以及房貸(房租)、子女學費、各類保險的時候,也就是你了解到為什麼80%的人和每個「理想」都可以「待價而沽」的時候。
我這段話不是在譏笑年輕人少不更事;我在解釋上面所說的,20年的時間可以造成80%到20%的「量變」,或有60%的人會產生「質變」。我同時也在提醒各位:
10年或20年後,當你面臨在「理想」和「現實」之間,要做一個是否「劈腿」的選擇的時候,請記住我們今天「保釣40系列活動」的吶喊 -- 「理想還在召喚!」
2. 釣運和五四的差異
2.1 五四和新文化運動
由於民國初年的死忠傳統派或復古派都已經走入歷史,目前絕大多數人,包括國民黨和共產黨,對「五四運動」的評價都相當正面。但在現實利益以及殘留的政治恩怨影響下,我們還是偶而會聽到許多關於釣運的閒言閒語或瘋言瘋語。我要討論的不是這個差異。
中國近代史有它苦難、黑暗的一段,因而課本上,至少我唸中學時的課本上,愛國運動層出不窮。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它特別重要的地位。不是其他愛國運動,包括釣運,可以跟它相提並論。為什麼?
因為五四的另一個身分是「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白話文」、「新文學」、和「新人生觀」等等觀念的鼓吹、推動、和實踐。這是一個思想、文化、和從根本改造社會的運動。我知道可能有人不同意我這個說法;今天我沒有時間深入分析「五四」和「新文化運動」的內涵,我只簡單的指出:
雖然民國八年五月四日學生遊行示威時,沒有「民主」、「科學」、「打倒孔家店」這些口號,但這不表示「五四」和「新文化運動」是兩回事兒。這兩個運動固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從它們個別領導者和參與者的高度重疊,我們必須承認兩者互為因果、交相作用、同出一脈,也就具有雙重身分。
l 「因為『新文化運動』的推動而喚起青年的活力和對國家的責任感,導致了『五四運動』。」;以及
l 「因為『五四運動』彰顯了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加速和擴大了人們對『新文化運動』的堅持和追求。」
這兩個命題,當然不是我或任何歷史學者能夠論證和論斷。但它們應該是一個合理的推論,說得通的觀察。
2.2 運動要有理論做基礎
我想提出的觀察是:
社會改造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隨機活動。一個運動要有深遠的影響或造成根本的改變,需要一個理想境界來號召,也需要一套整體論述做動力。
「釣運」在這一個層次完全空白;而「五四運動」則有深厚基礎。這是「釣運」和「五四」的差別。「五四」之所以在歷史上有它光輝和重要的一頁;它之所以到現在以及可見的未來,仍然還是一個我們可以汲取的思想資源;正是因為它的分身 -- 「新文化運動」 -- 提出了一個遠景,以及告訴我們如何達到這個遠景的論述。
3. 結論
我先順帶說幾句題外話:
根據我有限的觀察,台灣社會運動困境之一是沒有聯合陣線。這跟尖銳的統、獨對立和藍、綠分界這兩個現實環境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是缺乏一個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論述,導致各個山頭或不同議題的社運團體,找不到一個共通的語言,無法形成一個有效的對話平台,也有相當重要的關係。在我參加過的幾個抗爭場合,於是出現了媒體人員比群眾多,維安人員比記者多的有趣場景。
如果社運團體間不能溝通,則社運訴求難以引起社會一般群眾的關注和共鳴,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到「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所以成功的因素,我對今天從事社會改革運動的朋友有這個建議:
深切的掌握「五四」/「新文化運動」花開並蒂的經驗。我們讀書不忘救國;讀書不忘改革社會。但是,救國和改革社會需要一組藍圖、遠景、方法、和理論。這些,藉著鑽研前人和當代人的各種著作可以是很好的開始。
本文於 修改第 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