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俞力工教授
鄭村棋先生剛剛提到的「老保釣重生」的期許,我個人也常做思考。我們都是當年全球性學生運動的產物。40年後,不妨回頭觀察一下當年西方進步青年的發展。
大多數西方學生運動積極分子於運動結束後,均自然地融合於本地的社會民主左翼,並形成一股有別於保守勢力和共產勢力的第三股社會力量。直到今天,譬如德國的綠黨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最近甚至在許多地區提升為第二大黨。
反觀我們老保釣,當年由於一頭栽入統一運動,或者受到當時國民政府鉗制而滯留海外,無法及時回到臺灣,使得臺灣直到今日依舊缺少一股社會民主左翼或自由主義左派的力量。就這方面而言,的確是件非常遺憾、非常痛心的事。
今天,若干主講人提到對當前臺灣年輕人的政治冷感,以及缺乏民族、國家觀念而感到痛心。就這方面,我想提提自己的觀感。
如果我們前往熱帶地區,很容易發現其居民動作緩慢。若採用溫帶地區的勞動習慣為價值標準,則難免給熱帶地區人口強加個「懶惰」的定性。
許多來自溫帶地區的歐洲遊客,不瞭解熱帶地區的特殊氣候條件,渡假期間活動過於頻繁,因此發生病變或意外事件的頻率非常之高;而本地人則無法理解,為何歐洲人不遠千里而來,為渡假而「拼了性命」。
如果看看伊斯蘭教世界的情況,也可發現受壓迫的少數群體,即什葉派為了廻避收到遜尼派的迫害,而隱瞞自己的宗教信仰。這也是種自衛措施。最初可能是種政策。久而久之便成了什葉派的深層文化表現或生活習慣。
其實,所謂「懶惰」、「廻避」、「冷感」,不過是種保護措施,是上千年、甚至多少萬年人們積累的智慧。臺灣年輕人也是如此,在政治暴力、族群議題氾濫當頭,唯一避免引起家庭糾紛、朋友失和,甚至影響前途的自我保護辦法,就是廻避政治,廻避敏感議題。
這時候,我們要是強加「統一」觀念,期盼他們對國家、民族、文化認同問題明確表態,似乎是給予雙重壓力。我覺得,應當避免。
但是,如果能夠從整個國際大環境加以解說,尤其是把臺灣的政治暴力現象加以剖析,譬如,如何更改教科書內容、如何濫用語言暴力等等,以至於讓年輕人的自發保護措施提升至自覺程度,讓他們知道這是一個不得已的權益選擇。那麼,在適當的時候,他們應當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選票,也會採取適當辦法消除政治暴力。
本文為俞力工教授在世新大學「保衛釣魚島40周年紀念大會」上「即席發言」之一。標題是我加上的。 -- 卜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