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開煌,02/28/11,原載:《旺報》
蔡英文提「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兩岸觀,總統府方面認為是「空洞無物、避重就輕」,而陸委會官員有人認為「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在向馬政府靠攏」,有人則說「總統府與陸委會解讀沒有落差」。本文不想評論府、會評論是否一致的問題,但是府、會都沒抓到真正問題所在:執政黨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存在著本質性的差異。
從法理看台灣大陸定位
此一差異表現在以下四點。第一是中華民國的定義不同:現今執政黨主張的是《中華民國憲法》定義下的中華民國,而民進黨主張的是《台灣前途決議文》的中華民國,即執政黨是「中華民國在台灣」,而民進黨是「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準此,執政黨的兩岸政策是「求統、必統」,這是法理上不存在的問題,也就是假議題,執政者完全不應該迴避,也無須迴避。反倒是民進黨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兩岸觀,令人大為訝異,中共「一國兩制」就是「和而不同」;民進黨當然會說我們主張「兩國」,問題是法理上全世界都執行「一個中國」政策,而且主張「兩國」,「和」的前題就不存在,「同」「不同」也就沒有意義了。
第二是大陸觀的差異:這包括對大陸統治實體的定位、定性的差異。顯然如今的中華民國政府定位北京當局,是目前中華民國大陸地區的有效統治實體,從《中華民國憲法》法理來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定位,所以完全沒有「親中、傾中」的問題。如果「中」是中華民國,是自己;如果「中」是大陸,則大陸是「中」的一部分,也不會有親與傾的問題,因而我們政府去辯白此事,其背後就己經同意在野黨的邏輯了;如果「中」是中共,則府、院只需以事實駁斥即可。
目前執政黨對兩邊關係的定性為:台北與北京是亦敵亦友的關係,所以大陸的崛起對台灣是機會也是威脅。在此定性下,將來兩岸的官員完全可以名實相符地見面、談判;在此定性下,兩岸的交流、交往,自然是為了增加理解,減少敵意,化敵為友,維護、鞏固兩岸的和平。
反之,在野黨的大陸觀,定位上北京當局是中國政府,我們是台灣政府,與之是對等的中央政府與中央政府(與國民黨的「一中兩實體」不一樣),當然北京不可能同意,所以自然在定性上,中國是敵國,(與國民黨的叛亂團體的敵人不一樣)當然就不能往來,拒絕交流,要往來就要有限制、有控制,允許他們來也是為了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敵意,我們的心聲。從此一角度看,蔡英文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進步,只是邏輯上尚未理順。
大陸政策有其根本關懷
第三是中華民國的兩岸政策是以「大陸政策」為根本,民進黨在思考兩岸政策是以「外交」關係來思考。以往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自由、民主、均富中國」,或是現今政府關心的「民主、人權、自由」,都代表了對中華民國大陸地區人民的人道關心和理性責任,因著這樣去思考、制定、推動兩岸關係,從法理上這是中華民國政府的責任、也是我們不贊成「一國兩制」的根本原因,這也是執政黨兩岸政策可以和國際政治接軌的理由,因為國際社會也希望中國政治有發展、有轉變。反之,在野黨只以台灣的角度處理兩岸關係,只顧自己、妄自尊大,這是過去踫壁、衝突的原因,當然民進黨也攻擊、揶揄北京的制度,但這只是為突出兩岸差距的傲慢。我們完全看不出這種狹隘的兩岸思考有什麼國際因素。
第四是由兩岸而國際的思考,對執政黨和馬政府而言,這種政策順序是先內政後外交的政策思考,任何一個國家的施政都是如此;進一步看,世界各國在兩岸議題上都是堅持「一中」政策,所以馬政府的作為正是與國際同步,是符合國際的思考。反之,蔡英文希望聯合亞洲各國一起面對,我們不知道民進黨有什麼籌碼可以使各國為台灣作為?否則,就是讓台灣服務各國的利益,這不要說北京不同意,台灣人民也不可能同意。
總之,從馬團隊因應蔡的講話,可以發現馬政府在兩岸政策論述上的匱乏,大選近了,馬政府不能只有兩岸政策而沒有政策論述,正像蔡英文所說成熟的政黨「不僅是著眼在一時的選票」,馬主席必需有理想性,馬總統才有正當性,馬政府才有實踐的勇氣和能力。
(作者為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5836/112011022800136.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