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底的五都選舉,"社會住宅"被吵得沸沸揚揚,尤其是北二都的藍綠四個候選人,紛紛對這個熱門的話題拋出"牛肉",希望能從中獲取選票和選戰的勝利。然而,選舉過後近三個月了,從新聞媒體或是政府的公報,似乎都沒有看到這些當初信誓旦旦的候選人有所動作,這樣的選舉品質和個人誠信的檢驗,真的該讓台灣人民好好深省。 回過頭來說,今天主要的並不是想要批評任何人,而是應該好好的回過頭來討論一下"社會住宅"的用意和本身其實質的幫助,社會住宅解決的不是高房價問題,而是要維持弱勢者基本的住屋尊嚴,就如提標題所意,在台灣已慢慢的變成是一種"人權"議題,但是,很不幸的,社會住宅被貼上標籤,成為大家眼中的貧民窟,而這樣的誤會,卻是因為台灣早期所提出的平價住宅、或是國宅的品質和維護不善,導致在台灣許多人的心中是個可怕的陰影,這點在選舉期間,當政府開始列舉出哪些區域或是哪些社區可成為社會住宅時,社區的居民紛紛出來反對,就可了解到問題的嚴重性。
2009年,房價與所得比在台北市已經高達14.1倍,而在現今的新北市則為9.5倍。另一方面,台灣在十年間,位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幾乎成長一倍,達10萬8千餘戶、26萬多人。而最高5%的平均所得與最底層5%平均所得,則從32被擴大至66倍,如此大的貧富差距,加上台灣房地產高得驚人,這樣的社會不正義,對台灣人民來說,真的可以說是一大悲劇。更好笑的是,某一評論節目的主持人,拿出了大致2年前左右的民調,標題是"台灣十大民怨",而排行第一名的就是房價過高,但是現今的政府仍然無動於衷,甚至拿此議題(社會住宅)當作是贏得選戰的手法。
拿社會住宅聯盟它們所作的資料來做比對,指出先進各國以出租為主的公有社會住宅占其住宅總量的數字,像是荷蘭34%、美國6.2%、日本也有6.06%,但是台灣卻只有0.08%,低到如此"可恥"的數據,這樣的環境,台灣人還擁有他該有的權利嗎?住宅政策,不應當只是一時炒作,它是給予人民一種安定的力量,就如上篇所提到的,成家立業,應當是人民所該享有的"基本"權利,但是,在現今卻成為一種可以想像,卻是達不到的夢想,社會住宅不僅是為少數弱勢族群所興建的公共住宅,更是為了照顧社會中最弱勢的族群,這其中包含了現代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