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史學和史學方法
 瀏覽621|回應1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前一陣子大寶兄挖掘出此地早期胡叵網友的《數學、哲學和信仰》一欄,回響熱烈,受益良多。我曾在老伙仔網友的《愛談不談與不談愛談》一欄約略討論到「史學方法」。「史學」是一門重要的學問。除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個基本的理性原則外,由於它必須大量借重和使用「詮釋方法」,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了胡說八道以及意識型態鬥爭的溫床或戰場。間接也會由於負面建構而造成一些年輕人的「錯誤觀念」。最近在討論「資本主義」的場合也引出了關於台灣近代史或當代史的爭論,可見有開闢史學和史學方法為主題這個園地的必要。

我一向認為追求「知識」的目的在幫助人類解決如何生存和如何生活的問題。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只有研究對象的不同,在知識上並沒有性質的不同。由於對象不同,自然在研究方法或步驟上有所歧異;但只要是研究學問或知識,在方式或態度不能不同。

我此處所謂「方式」或「態度」,指客觀、理性、就事論事、不可瞎掰硬柪、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不因個人立場或價值取向而任意選擇或拋棄相關的證據、在思考過程遵守一致、相容、合現實這些「推理規則」等等。

如果哲學家的工作在追求「真理」,則太史公說的: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應該是史學家需要有的志業或胸襟。至少,如果我是史學家,這會是我的選擇喊努力方向。

另一方面,我也曾指出,研究學問是「混飯吃」的方式。「混飯吃」所包括的名目就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給了。因而,大學教授、媒體人士、或諾貝爾獎得主在一定程度內的擦、舔、吹,也就在所難免。尤其有學問的人在文字技巧的運用上,當然高於普通鍵盤工一等,如「清流」一詞的運用,還真是神來之筆。這些高級「知識份子」有時甚至會對自己爐火純青的三客流功夫感到沾沾自喜。但在「混飯吃」的的壓力或習氣下,久而久之,有些讀書人不免把自己搞得猥猥瑣瑣、小頭銳面、乃至於獐頭鼠目。

史學是安身立命之學。這種想法大概源於這類的人格特質。

是為開欄序。

本文原載:【中時電子報】>>【新聞對談】>>史學和史學方法http://tb.chinatimes.com/forum1.asp?ArticleID=1421927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028107
 回應文章
史學和史學著述 -- 韋大寶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史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卜凱兄開這欄的題目比SCF開的更尖銳 更貼近戰火邊緣
昨晚看到這題目就又興奮 又頭大

三千年來的中西方 當下的兩岸三黨
都想把史學抓在手裡
西方和對岸把史學和國民意識連在一起
也有學者直言史學門戶極大 搜羅範圍可廣達所有可見
但是也只有和政治範疇有關的部分 才略有學界的窺掏
或受到出土見世 公諸於世 形成期間定見的一地之立

官史 稗官野史 舉目可見的民俗流傳 建築工藝
可為史料探討的應該既廣又雜 史料的產生本就要汰粕取晶 廣納萬端

幸好近年代不少的好的史學家 用更人文庶民的方式
走出學術的表達框架和格式
脫下學究的八股身段 用更親民述己的平裝書籍
打開了史學的陳腐印象

小弟對史學的興趣 也就是在近十年所居大陸的當地社區書展中
發現了不少好書開始萌發了 親近有趣的史學嬉戲的

也許大家用 遊於史 居於中 探討其徑
好好的跟著 哈利波特 福爾摩斯 柯南的手法足跡
也能享受到 歷史花園學到的樂趣吧

本文原載:【中時電子報】>>【新聞對談】>>史學和史學方法留言6

作者: 韋大寶

http://tb.chinatimes.com/forum1.asp?ArticleID=1421927

標題是我代擬 卜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02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