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學和藝術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現代中國人更需魯迅創制的精神食糧 -- 胡祖庶
 瀏覽1,023|回應0推薦3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dE88
頭家
胡卜凱

作者 -- 胡祖庶

今日 21 世紀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三強經濟大國,軍事力量也排在世界前幾名內,再不是一隻“沉睡的獅子” 了,更不是魯迅時代人們所稱的“東亞病夫”。在當今中國,許多人有錢、有房、有車了;當今紅光滿面、衣著入時的知識階層已取代了魯迅時代青白臉色、長衫襤褸的“孔乙己”形象;在社會轉型中,人們也發現崇拜狼圖騰與當“歌德派”比獲得啟蒙或憂國憂民來得更實惠。中國人還有必要去品嘗魯迅創制出來的那些批判和諷刺社會的精神食品嗎?也許正有鑑於此,魯迅作品開始從中學語文教材中淡化;位於北京八道彎胡同 11 號院的魯迅故居被列入了北京舊城改造的拆遷名單上。這兩件事不由引發了自今夏以來人們對“魯迅過時了”的討論。

為何說現代中國人更需魯迅創制的精神食糧?在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知識精英已發覺不批判中國四千年來封建思想裡的糟粕,不進行啟蒙和發揚現代人類文明的科學精神與人文主義思想,中國將永遠無法趕上西方的文明,因此於 1919 年發起了一場真正催動中國人覺醒和啟蒙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魯迅便是那場運動的旗手之一。一個本來有志於學會對個體病人進行診斷和開出藥方或動手術本領的青年在意識到社會病體比任何個人病體更需得到診治時,便毅然放棄了能給自己帶來豐厚收入的未來職業,抓起他練就的文學之筆替中國社會和中華民族把脈和作出診斷。魯迅在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洞析深度和深刻的人文思想,可以說沒有一個近現代中國文學家能出其右。他所作出的高明診斷不僅適用於上世紀前半葉的中國社會,也適用於今天、甚至未來的中國社會。筆者僅以《狂人日記》和《阿 Q 正傳》這兩篇短篇小說來說明魯迅創制的精神食糧所具有的現時性和普遍意義。

魯迅在《狂人日記》的第八篇日記中寫到:

“忽然來了一個人;年紀不過二十左右,相貌是不很看得清楚,滿面笑容,對了我點頭,他的笑也不像真笑。我便問他, “ 吃人的事,對麼? ” 他仍然笑著說, “ 不是荒年,怎麼會吃人。 ” 我立刻就曉得,他也是一夥,喜歡吃人的;便自勇氣百倍,偏要問他。

‘對麼?’

‘這等事問他什麼。你真會 …… 說笑話。 …… 今天天氣很好。’

‘天氣是好,月色也很亮了。可是我要問你,對麼?’

他不以為然了。含含糊胡的答道,‘不 …… ’

‘不對?他們何以竟吃?!’

‘沒有的事 …… ’

‘沒有的事?狼子村現吃;還有書上都寫著,通紅斬新!’

他便變了臉,鐵一般青。睜著眼說,‘有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 …… ’

‘從來如此,便對麼?’

‘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

我直跳起來,張開眼,這人便不見了。全身出了一大片汗。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得遠,居然也是一夥;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還怕已經教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的看我。”

讀了這一段《狂人日記》,也許我們會想,到了 21 世紀的今天,像這篇日記提到的狼子村那類“人吃人”現象應該早已絕跡或難得一見了吧?然而,現實卻無情地摧毀了我們的良好臆想。報刊網路報導的山西洪洞黑煤窯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工人不甘受欺打死新上任總經理的吉林通鋼事件、以及無數的坑蒙拐騙、資方克扣或拖欠工資、煤礦安全失責、醫療失責、教育失責、建築行業偷工減料、房地產界的官商勾結等事件不都是形形色色的“人吃人”現象?我們現在應該能夠理解魯迅透過狂人在結尾最後一篇日記所寫的那幾個字的深意: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 ”

讀過《阿 Q 正傳》的讀者所保留的最深刻印象可能是阿 Q 那種利用“自欺自慰”心理防衛機制來進行心理調整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不過這僅僅是對該小說一個方面的解讀。從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魯迅塑造阿 Q 這個典型具有更深層的普遍意義。阿 Q 這個無名無姓的典型可以看成是代表中國人集體無意識的陰影原型(一種原型人格化的文學表現手法)(注),其他人物如趙太爺、假洋鬼子、地保和各類閒人則代表意識層面上的具體個人,即中國農村社會各種類型的 “ 自我 ” 。魯迅在小說裡是一步步揭示阿 Q 這個典型中國人的陰影原型的:先是自欺欺人,接著以欺淩弱者贏得勝利感,再接著調戲小尼姑,又要與吳媽“困覺”,寄望于賭博發財,找小 D 尋事挑釁,以 “ 偷兒 ” 為榮,觀看革命者被殺為樂( “ 咳,好看 ” ),及至革命爆發時產生的胡思亂想,革不了命又 “ 我總要告一狀 ” 等等。每個人物、觀念和情節的出現都有阿 Q 的襯托。魯迅所描述的未莊宛若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幾千年來封建文化中的糟粕鑄造了阿 Q 這個集體無意識的陰影原型。然而,未莊的一個個 “ 自我 ” 卻視阿 Q 為身外人、陌生人,拒絕承認或無法意識到他乃是每個人的 “ 陰影 ”—— 如趙太爺不許阿 Q 姓趙,洋先生叫他滾出去,還有趙白眼和閒人們吆喝道:“先生叫你滾出去,你還不聽麼!”。最後,由於中國早期的革命沒有產生人們意識上的進步,阿 Q 被當著替罪羊槍決了,就像人們總喜歡把無意識陰影投射到別人身上而欲置之於死地一樣。但無名無姓因而可以附著于任何有名有姓人的阿 Q ,赴刑時不忘提醒眾旁觀者: “ 過了 20 年後又是一個 …… 。 ”

又是一個……,指的是什麼?當然非英雄好漢,亦非某一個特殊人物、動物,乃轉世阿 Q 也,即陰影原型將依然沉澱在每個人的集體無意識裡,以各自的阿 Q 形式“又是”出來。魯迅能把阿 Q 這個陰影原型揭示出來具有無比重要的心理學意義。因為在所有原型中,榮格對自性、陰影、陰中陽、陽中陰和面具這幾個原型賦予特別重要的地位。就陰影這個消極原型來說,如果一個人不能反省,不能正確地對待它,不能將它正確地整合於自己的人格裡,他就會經常把它投射於適當的對象。例如不意識到自己也有潛在貪污傾向的人就會把貪污這個陰影原型投射在那些貪污者身上,以至於在他具備了貪污條件時,他也會搖身一變而成貪污者。我們已看到過中國社會陰影原型投射行為的最氾濫時期,即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億萬群眾把潛意識的各種陰影原型投射到他們自認為該投射的對象身上,造成多少破壞和冤假錯案,也造成社會上人人自危、社會倫理道德幾近崩潰的地步。今天,我們仍可聽到或讀到 “某人是披著羊皮的狼” 的隨意指責或處處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類似文革時期的論調。當然,社會上的小人還是挺多的。但在以確鑿事實揭露和批判他們的同時,亦有必要不斷進行啟蒙性的反省教育及設法建構一套防範小人得勢的機制。唯有如此,對小人的揭露批判才有實質的意義。

猶如教育工作者一樣,偉大的文學家也都是傑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德國文學家歌德創作的《浮士德》是一部偉大的德國經典文學詩篇,儘管語言和內容深奧難懂,但人們仍可以從文學、美學、人生哲理及心理學各種角度來欣賞它,因此它已成為陶冶德意志民族情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德國中學生或深或淺都必須接觸過這部文學必讀物。魯迅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文學家,他創制的精神食糧具有促進啟蒙的效果,也給國人提供了一面可以省察自己的明鏡。促進啟蒙與具有鏡子功能的精神食糧會過時的嗎?

2009-12-8 於德國法蘭克福

注:原型 archetype 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一個關鍵術語。榮格( C.G.Jung )說:“原型是人類原始經驗的集結,它們伴隨著我們每一個人,如同命運一樣。”由此,我們可以說人類所有可能的行為方式都儲存在無意識裡,更確切地說,在集體無意識裡。集體無意識包含著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所有精神性遺傳。集體無意識中用於儲存各種心理和行為的單元就是原型 , 分成各種不同的類型,最主要的是自性、陰影、陽中陰(女性意象)、陰中陽(男性意象)、面具、智慧意象、英雄意象、等。原型一旦在無意識裡蘇醒或被啟動過來就成為每個人內心一種具有潛在生命力的意象,在意識和無意識的層面上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和行為。也許可以這麼樣來理解:人的軀體構成以生理基因為基礎,人的精神或心理構成則以原型為基礎,原型也就可以說相當於心理基因。如果我們說人的性格由“性本善”和“性本惡”組成,那“性本善”包含各種善的原型,“性本惡”則包含各種惡的原型,也就是榮格所稱的陰影原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7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