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中國脈動錄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國政改方略--中國自由民主派的政治體制改革宣言
 瀏覽2,061|回應15推薦3

huxi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Q000
一杯飲料
胡卜凱

中國政改方略

--中國自由民主派的政治體制改革宣言

 

胡熙

 

20091

 

 

    中國自由民主派主張在中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以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很多國家都曾經被選擇什麼樣的體制、走什麼樣的道路問題所困擾,而在可供選擇的兩種體制與道路之間又存在著尖銳的衝突。這種衝突最極端的表現形式就是兩者之間的冷戰和東西方的對立。直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冷戰和東西方對立的時代才基本結束,而結束的標誌性事件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無疑將會影響到我們現在的行動和對未來的選擇。關於這一點,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冷戰和東西方對立的結束是以其中一方的全面勝利和另一方的徹底失敗甚至是崩潰、瓦解的形式結束的。對於這一事實,我們認為它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它非常清楚地說明,在體制與道路選擇問題上,兩種相互衝突的選擇一種是正確的,而另一種則是錯誤的;一種是通往成功的,而另一種則是走向失敗的;一種是可以持續走下去的正道,而另一種則是走不通的歧途。由此,曾經讓我們深受困擾的體制與道路選擇問題也就隨著冷戰和東西方對立時代的結束從此煙消雲散了,因為我們已經從事實中得出了結論。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我們同樣曾經被選擇什麼樣的體制、走什麼樣的道路問題所困擾。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所作出的選擇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在三十年前不得不開始了對這一選擇的懷疑和反思,並隨之開始了改革的歷程。

由於時代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我們當初的懷疑和反思不可能是徹底的,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因為,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逐步深入的過程。因此,我們從一開始並沒有一套現成的、系統的、完整的理論用於指導改革的實踐。其間雖然也斷斷續續、零零碎碎地提出了一些關於改革的新思想、新觀點,但這些新思想、新觀點大多是微觀層面的,是針對和解決具體實踐問題的,而不是宏觀層面的,不是針對和解決基礎理論問題的。反映在改革的實踐上,我們只能採取“走一步、看一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摸索前進。很多改革措施,都是通過先試點,在試點過程中取得一定的經驗後再逐步推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從一開始並沒有對改革的實踐作通盤的考慮和規劃。因此,近三十年的改革主要被限定在經濟體制和社會事務等領域,而在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領域則採取了較為保守的態度,基本上沒有觸及。

而今,當經濟體制、社會事務等領域的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後,改革的重點順理成章地要轉移到到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等領域。和前三十年的改革一樣,這同樣是一個必然要來到、註定要進行、永遠無法逾越的階段。試想,全體中國人民不斷增長的自由,怎麼可能被無限期地禁錮和束縛在一元化、集權制的政治體制和陳舊、過時、落後並充斥著錯誤的意識形態之下呢?

歷史的發展演進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必然性,站在現在的角度,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中國的改革註定要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要以經濟體制、社會事務等領域的改革為主,後一個階段要以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等領域的改革為主。中國改革進程的階段性特徵,今天看來似乎是一目了然的。

    對於過去三十年的改革,從方向上看無疑是正確的,從總體上看也是成功的。改革把過去一元化的、計劃的、行政命令式的經濟體制逐步轉變為多元化的、市場化的、主體自由自主的經濟體制,一方面徹底地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狀況,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另一方面也使整個社會更加自由、多元和開放,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將繼續改革的征程,拉開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領域改革的大幕,把中國的改革推進到一個全新的、更高的階段,把中國帶入全面改革的新時代!

 

 

 

通過對世界及中國在近現代史上關於兩種體制和道路選擇問題的回顧和分析,我們找到了在中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踐基礎和事實依據,但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基礎和理論依據何在呢?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意識形態領域改革的問題,而意識形態領域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意識形態領域改革的實質是對舊的思想理論體系的批判、否定和對新的思想理論體系的樹立、重建。而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改革中最重要、最核心、最關鍵的內容是對哲學體系的改革。

關於意識形態領域改革的問題,我們目前已經尋找到了初步的答案,那就是用不斷完善、不斷深化的科學自由主義哲學體系替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用逐步建立並不斷豐富、發展的科學自由主義替代馬克思主義,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整個意識形態領域的改革和重建。

拋開實踐和事實上的成敗得失情況不談,單就純粹理論上的正誤優劣問題而言,由於時代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只是對十九世紀及以前人們的認識和實踐狀況進行了總結和反映。而在其後一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人類的自由已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這一切對於一百多年以前的人們來說是難以想象得。單就這一點來說,建立、形成於一百多年以前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絕對不可能是永遠正確、普遍適用的真理,也不可能是可以無限發展下去並永遠保持正確適用的理論體系。

隨著人類認識和實踐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目前已經顯得陳舊、落後和過時,其基本觀點、基本原理或基本框架正在被突破和動搖,整個體系從原理到結論都面臨著空前的懷疑和反對,並已經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揭露和批判。種種蹟象表明,作為一個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其理論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很多觀點、原理和結論在理論上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其中充斥著不少簡單粗糙、偏執情緒化、甚至過分誇張煽情和想當然、牽強附會的東西。而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就是在這樣一種理論體系的誤導下,選擇了一套扭曲的體制,沿著一條錯誤的道路,滿懷激情甚至是狂熱地追求那個理想化的、充滿誘惑的烏托邦,註定是要失敗的。這已經為實踐和事實所證明。

    理論上的陳舊和錯誤導致實踐上的偏差和失敗,而要徹底解決實踐上的問題則必須建立嶄新的、正確的理論體系。在這一問題上,科學自由主義及其哲學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科學自由主義哲學包含科學唯物論和自由史觀兩個理論組成部分。將科學自由主義哲學拓展和運用於各門各類的具體科學,將形成科學自由主義經濟學、科學自由主義政治學、科學自由主義法學等等,它們都將成為科學自由主義這一宏大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科學自由主義及其哲學要對迄今為止人類的一切認識和實踐成果進行概括、提煉和總結,在此基礎上重建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成為新世紀全人類共同的世界觀。我們認為,科學自由主義及其哲學體系取代和終結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體系將是歷史的必然。今後,不管你對它採取什麼樣的主觀態度,自覺或不自覺、接受或不接受,現代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們都將在它的指導下開展認識和實踐活動。

科學自由主義及其哲學認為,世界的演化既是物質的發展過程,又是從必然到自由的過程。物質的發展過程就是物質不斷複雜化的過程,就是從自然物質到生命和人的過程,也就是從自然物質到主體和主體不斷進化的過程。與物質的發展過程相伴,世界的發展同時又是從物質的必然到主體的自由和主體的自由不斷增長的過程。科學自由主義及其哲學認為,人是自由程度最高的主體,最高程度的自由是人的本質,人和其他任何生命體的最本質的區別即在於他們位於自由發展鏈條的不同環節和階段。因此,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在合理規則之下,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具有天然的正義性和正當性。在現代社會,人的自由和以自由為基礎的民主權利是人基本的、天賦的權利,不應該受到任何侵犯和剝奪。

同時,科學自由主義及其哲學認為,在現代社會,人的自由應該是完整的、全面發展的。經過三十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們在經濟上享有了較高程度的自由。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在通往全面自由的過程中滿足或停滯不前,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放棄或推遲享有我們在政治上應該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權利。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權利同樣是全面自由和完整人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保護人們對自由的追求,保障人們能夠充分地行使以自由為基礎的民主權利,是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最基本的任務,也是我們對它最起碼的要求。因此,我們主張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中國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

科學自由主義及其哲學認為,對於人類而言,從必然到自由是一個永恆的、沒有終點的過程。基於這一觀點,我們反對繼續使用“必然王國”、“自由王國”這樣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繼續使用這些概念,就必須對這些概念重新加以界定。比如,在對“必然王國”這一概念進行重新界定後,它是指在宇宙演化過程中主體及其自由產生前的那個階段,那時的世界完全是一個必然的世界。而在對“自由王國”這個概念進行重新界定後,它是指自由增長和發展的一種趨勢和一個方向,是一種指向,而不是一個明確的、具體的、終極的目標,也不是指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任何一個階段。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任何一種程度和任何一個階段,這種趨勢和這個方向都是存在的。人類自由的發展是無限的,不存在一個明確的、具體的、終極的目標,也沒有一條先驗的、唯一的、固定不變的實現途徑和模式。從總體上看,不管人類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和走什麼樣的道路,都一定會沿著這種趨勢、向著這個方向前進。而就作為趨勢和方向的自由王國而言,我們沒有必要想當然地給它添加制度設計等方面固定的、排他的內容,也沒有必要想當然地對人類自由發展的途徑和模式作過於微觀、具體的勾勒和規定。理論可以預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總的趨勢和目標,但不必預先規定其實現的途徑和模式。途徑和模式是一個實踐問題,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嘗試和選擇、取捨的問題,不是一個可以由理論事先規定好、只需照此辦理的問題。所以,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上,我們可以認為人類正在走向自由王國,這是總的趨勢和指向,但我們反對固守什麼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等關於走向自由王國的途徑和模式的事先規定和設計。

具體到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理論可以解決改革的原則和方向問題,可以解決為什麼要改的問題,但不能就改革的策略和道路問題作出固定的、排他的規定,不能就怎樣改的問題作出唯一的、不變的規定。因為改革的策略和道路問題、怎樣改的問題是只能在實踐中通過嘗試和探索才能解決的問題,答案並不固定和唯一。如果我們一定要在理論上事先對改革的策略和道路問題以及怎樣改的問題作出固定的、唯一的規定,那無疑會束縛住我們的手腳,抑制我們在實踐中的創造性、靈活性,不能做到因時、因地制宜地解決和處理所遇到的問題,難免會因為教條和思想僵化而犯下錯誤。所以,在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按照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自然形成的、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並得到公認的、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普世性的原則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革除現行體制中的缺陷、弊端和人為扭曲的內容,讓我們的體制回到正常的狀態,讓我們的社會發展回到正確的軌道;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實事求是地、靈活地處理關於改革的方式、內容和步驟等問題,保障改革的順利實施和推進。

科學自由主義及其哲學認為,自由和多元化是活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持久生命力和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是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等領域實現長期繁榮的前提,這已經被理論和實踐反覆證明。而我們現行的政治體制則是一元化的集權體制,與自由和多元化的要求完全相悖,這種體制與生俱來的缺陷和弊端也是我們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一元化的集權體制下,一切社會權力,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人事、新聞輿論等方面的權力實際上都處於過度集中的狀態。過度集中的權力由於沒有有效的制約和監督,加之權力的使用、運行不公開、缺乏透明度,極其容易導致公權私化、權力尋租和腐敗,也為走後門、拉關係、搞勾兌等不正之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滋生的溫床,從而直接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和國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因為體制的原因,腐敗成了難以切除和治愈的腫瘤,而不正之風則無時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全社會在道德觀和價值觀上都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的狀態。因此,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彌補和革除體制上的缺陷和弊端勢在必行。只有改變權力過度集中的狀況,從制度上保證權力的使用、運行在公開、透明的情況下受到有效的制約和監督,才能徹底治愈體制上的頑疾,從根本上防止腐敗和不正之風繼續擴張和蔓延,從而使我們的社會從精神到肌體都逐步趨於正常和健康。毫無疑問,針對一元化的集權體制,以自由、多元為取向的政治體制改革和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是最好、最有效、最可行的對症良方。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應當由誰來倡導、實施和推動?答案是中國自由民主派。一切主張在中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以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的中國人都是中國自由民主派的一員。

    自由民主派主張將馬克思主義送進博物館,並自覺不自覺地把科學自由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自由民主派把保障人的自由民主權利,提高人的自由和全社會的共同自由作為自己長期的、根本的任務,把倡導、實施和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作為自己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自由民主派主張在經濟、政治、思想和文化等領域實現自由和多元化。

目前,自由民主派並不是一個或幾個現成的政治組織,而是對有著上述共同政治主張的人們的統稱。因此,它的成員廣泛地分佈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各個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各個群眾和社會團體之中,廣泛地分佈在現有的各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之中。不管本人是否承認或是否意識到,只要持有上述的政治主張,那他就是自由民主派的一員。我們認為,中國社會成員中的絕大多數都屬於自由民主派。

迄今為止,自由民主派還處於完全分散的狀態,並沒有出現自由民主派的公開組織。但是,一旦啟動政治體制改革,自由民主派的組織將會像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這些自由民主派的組織,儘管在名稱、活動範圍、代言領域等方面不盡相同,但他們將匯聚和形成倡導、實施、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強大合力。在他們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的政治生活必將呈現繁榮、富有活力的局面。

    雖然,自由民主派有著共同的基本政治主張,但他們在改革的時機、方式、內容和步驟等問題上也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分歧,未必完全一致。當然,這本身就是自由和多元化的體現,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現象。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如果我們在任何問題上都保持完全一致的觀點和看法,非但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不正常、不合情理的,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徵兆。分歧、差別和多樣性意味著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選擇。在不同觀點和看法的比較和爭鳴中,我們更容易發現和識別正確的、合理的和可行的那一種,然後擇善而從之,擇優而從之,這不正好有利於保證我們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前進嗎?

    在關於實現新舊體制、道路的過渡與轉變、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的方式問題上,到底應當採取和平改革的方式、漸變的方式?還是應當採取暴力革命的方式、突變的方式?對於這一問題,自由民主派主張採取和平改革的方式、漸變的方式,反對採取暴力革命的方式、突變的方式。因為和平和發展是當今這個時代的主題。只有服從這一主題,實現新舊體制、道路的過渡與轉變、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的事業才會更加合理、更加得人心,也才會進行得更加順利。同時,也只有在保持和平和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實現新舊體制、道路的過渡與轉變和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給國家、社會和公眾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才會最小,導致社會陷入混亂和動蕩的可能性才會最低,才不會影響到國家和社會正常的發展進程。以目前的情況看,和平改革的方式、漸變的方式既是成本和社會代價最低的方式,也是最可行的方式。另外,和平改革、漸變的方式又應當採取體制內主動轉變的形式、自上而下的形式、短期內集中實施的形式?還是應當採取體制外壓力推動的形式、自下而上的形式、長時期分步實施的形式?我們認為這些問題可以在改革的實踐進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和掌握。

    對於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時機選擇和節奏把握問題,在自由民主派內部同樣也會存在分歧。有的主張早進行、現在進行,有的主張晚進行、以後進行;有的主張宜快、求速度,有的主張宜慢、求穩定。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認為,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情況下,政治體制改革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應當及時抓住目前的大好時機,啟動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雖然在節奏把握上,我們可以稍稍慢一點,可以求穩,但在啟動的時機問題上,我們應當表現出果斷和魄力,應當立即著手、馬上實施,不能猶豫和拖延。而且,我們現在也找不到任何推遲和延緩政治體制改革的理由。很多關於政治體制改革的擔心和顧慮,在經過深入的分析和認真地考慮後,就會發現其實都是多餘的、不必要的,也是經不起推敲、站不住腳的。因此,如果有誰問,我們應當在什麼時候啟動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我們會響亮地回答:當然是現在,沒問題,中國已經準備好了。

    作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倡導者、實施者和推動者,我們相信,當中國自由民主派公開舉起自己的旗幟並正式登上中國政治舞臺,必將開創一番亙古未有、驚天動地的偉大事業,必將掀起中國歷史輝煌燦爛的新篇章!

 

 

 

    我們應當依據什麼原則、建立怎樣一套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這實際上是一個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內容的問題,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是最容易出現分歧和爭議的問題。當然,這也意味著在這個問題上,顯然有不只一種的選擇和答案。在這裏,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探究所有的選擇和答案,並將其一一羅列出來。我們只是嘗試盡量給出一種比較完整、比較可行的選擇和答案。但是需要記住一點,即這裏給出的絕對不是唯一的、固定不變的選擇和答案。

    在國家結構形式問題上,我們建議採用聯邦制,成立中華聯邦。因為中國國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地區差別明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各省區市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等情況也十分複雜。在這種情況下,採取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一切都在中央的集中統一管理下,中央管得過多、過寬,但未必管得過來、管得好,也不利於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利於發揮地方的靈活性、創造性,不利於發揮地方政府的職能作用。而採取聯邦制後,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和權限將由法律來重新界定和劃分。中央和地方按照法律的規定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該中央管的中央管,該地方管的地方管,中央的權限適度收縮,地方的權限適度擴大,將有利於地方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特點,靈活務實地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發展規劃和政策,走具有本地區特色的發展道路。此外,聯邦制更適合類似於中國這樣的大國,在世界範圍內,很多大國也都採用了聯邦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在聯邦制的框架下,中央和地方不再具有原來意義上的上級和下級、領導和被領導、服從和被服從、管理和被管理的關係,除軍事和外交統屬中央管理外,中央和地方將依據法律的規定分享經濟和社會事務管理等權限。

    我們建議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監督制約的原則來組建國家機構。立法權歸屬議會。聯邦議會分為上下兩院,可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改組為聯邦上院,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改組為聯邦下院。議會上下兩院皆設立議長和若干委員會。議長履行召集人、主持人和處理議會具體事務的職責。議長和議員之間沒有上下級關係,議長不是議員的領導者。議會上院是議事、表決的機構,議員由選民從各選區選舉產生。議會下院是各地區、各部門、各政黨、各群眾和社會團體及各行業組織進行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是進行協商、辯論和提出、形成、通過議案的機構。來自各方面的議案在議會下院經過充分地協商、辯論並表決通過後,提交上院表決通過,送國家元首簽署生效成為法律。議會下院除了從各選區選舉產生的選區議員,還有各政黨、各群眾和社會團體及各行業組織推選產生的代言議員。議員實行任期制,每年或每隔幾年按一定比例進行改選。

    實行總統制,行政權歸屬總統。聯邦總統由普選產生,候選人由政黨提名。聯邦總統實行任期制,每屆任期四至五年,可連選連任。總任期不超過兩屆(含不滿屆的任期)。聯邦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聯邦軍隊、軍事機關的最高統帥,是國家的代表和象徵。總統擁有簽署或否決法律的權力。總統擁有行政權、負責組建和領導政府。軍隊和軍事機關由總統負責領導和指揮,軍隊實行國家化,忠於國家,軍隊不再隸屬於任何政黨或其他政治組織。

    司法權歸屬法院和檢察院。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提名,聯邦上院任命,實行任期終生制。法院擁有司法審判的權力。法院擁有解釋憲法和法律的權力。保留檢察院,檢察院履行公訴、司法監督檢察和廉政反腐的職能,實行和法院相似的管理體制。

    實行聯邦制後,地方政權機構的設置和層級由各省區市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下來。省區市一級機構的設立與聯邦大體保持一致,可設立地方議會(一院制或兩院制)、以省區市長為首的地方政府、地方法院、地方檢察院等。省區市以下可視情況設置一至二級的地方政權機構,也可不再設置地方政權機構,只設置省區市議會、政府和法院、檢察院的派出機構,其負責人由省區市議會、政府和法院、檢察院委派。

    建立多元化的政黨制度,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從便於操作和有利於保障國家政治生活持續健康、穩定和較高效率的角度,最好是實行兩黨制。由於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即將被替代和終結,馬克思主義政黨自然也就喪失了繼續存在和執政的基礎。中國共產黨目前雖然名義上還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但其成員實際上絕大多數都屬於自由民主派,並不信仰所謂的共產主義。因此,實行兩黨制,可以將中國共產黨拆分、改組為自由黨和民主黨兩個獨立的政黨(也可採用其它名稱,如自由民主黨、人民黨等等),並分別吸收合並其他各民主黨派。聯邦議會下院是政黨從事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要建立聯邦議會下院的政黨準入制度,制定較高、較嚴格的準入標準,以避免出現過多、過濫的政黨組織導致政局陷入混亂和動蕩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政黨的主要任務是從事政治活動。政黨可以從事的政治活動主要是:通過適當的途徑宣傳本黨的政治主張;提出議案,參與議案的協商、辯論;推薦候選人參加聯邦和地方議會議員、總統(省區市長)的選舉等等。需要始終牢記並汲取的教訓是,政黨不能以一個黨派的名義直接掌握軍隊、控制政府、左右或影響司法,不能直接行使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權力,不能直接介入各群眾和社會團體以及各行業組織。政黨通過推薦候選人參加選舉並力爭使本黨候選人獲勝當選的方式,經由當選者來間接地獲取或執掌政權。政黨執政是通過候選人當選來實現的,也是通過當選候選人來具體實施的。政黨候選人當選後,政黨成為執政黨,但是,執政黨不能直接執政,不能以黨代政,直接執政的是當選的政黨候選人個人。憲法、法律以及選民將權力賦予了當選者個人,但並沒有將權力賦予當選者所在的政黨及其領導人。除了當選者個人外,當選者所在的政黨及其領導人並沒有權力直接執政、具體執政。因此,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中,政黨必須從軍隊、政府和其它機關企事業單位、各群眾和社會團體、各行業組織中退出來,必須放棄直接行使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權力。政黨只能做政黨應該做的事。政黨的組織體系必須是獨立的、有限的,絕對不能無限地滲透和擴張到上述機構、單位、團體及組織中去,不能在上述機構、單位、團體及組織中掌控權力或起主導作用,必須和上述機構、單位、團體及組織徹底分離。

    實行新聞獨立、輿論自由。新聞媒體是監督國家機構的一支重要力量,再沒有比把權力的使用和運行置於公眾的視線之下更好的監督方式了。因此,要取消對新聞媒體的直接管理和對新聞言論的事先審查,使新聞媒體徹底獨立,使新聞輿論充分自由,以發揮其對國家機構的監督作用。各類綜合性的新聞媒體必須進行改制,和國家機構徹底脫鉤,按企業化的方式運作和管理,不再由國家機構控制和管理,也不再依附和隸屬於任何國家機構。國家機構是新聞輿論的製造者、參與者,但不是新聞媒體的掌控者和主導者。國家機構可以試圖去引導或影響新聞輿論,但新聞輿論有不受國家機構引導或影響的自由。在新聞獨立、輿論自由的前提下,國家機構的行為應當且必須最大限度地做到公開、透明,實行“陽光政治”,盡可能杜絕一切形式的暗箱操作,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監督。即便是在必須保密的領域,保密的責任也只應當由國家機構承擔,不必由新聞媒體來承擔,新聞媒體沒有為國家機構保密的義務。相反,新聞媒體有全力以赴了解國家機構一切活動內容並將其曝光的義務,而不必在意它是否屬於保密的。作為新聞媒體,這是它的職責所在,是它應該做的,自然也就不應當要求它為任何的失洩密事件負責。

    要建立和完善選舉制度,確保選舉能夠公平、公正地進行。聯邦和各省區市應成立獨立的選舉委員會,專門負責選舉的有關事務。

    穩定的公務員隊伍有利於政局和社會的穩定,要建立完善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可以區分為政務官和公務員。政務官是指由選舉產生的政府首腦和部門長官等,在當選或任命後實行任期制,部分職位有屆次的限制。公務員指政府機關除了政務官之外的其他工作人員,實行常任制。議會、法院、檢察院和政黨機關也要建立相應的人事管理制度。

    要建立較為完善的、較高水平的、社會化、多元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慈善機制。社會保障制度和慈善機制是調節社會分配的最後一道閥門,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文明的標誌和特徵。現代社會應當保障每個人的基本生存權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生產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已經為實現這一點提供了可能,國家和社會有足夠的財力、物力承受建立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所需要的支出。

在政治體制改革和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的過程中,必須確立和堅持代議制原則。要充分培育各類代議組織,發揮其在政治生活中對社會各階層、各行業、各利益群體的代議、代言作用。同時,對於每一個從事政治活動的組織和個人,要倡導其樹立“為民從政”、“代民議政”、“代民執政”、“人民政治”的理念。在這一理念下,政治是人民的事,政治是為國家、為社會、為公眾服務的,參與和從事政治活動不是為了獲取組織和個人的權力和利益,而是為所代言的階層、行業和利益群體服務和工作,同時也是為國家、為社會、為公眾服務和工作。因此,政治在這裏成了一份工作、一份職業,僅此而已,它並不比別的工作和職業更高等、更光榮、更顯要。同時,既然政治是一份工作和職業,那麼從事和參與政治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就應當從國家、社會和公眾那裏獲取適當的薪酬或補貼。如此一來,將逐步形成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政治從業者隊伍。這支隊伍既包括一些特定的政治組織,也包括個人。這支職業化、專業化的政治從業者隊伍,將成為維護政治穩定和為國家、為社會、為公眾服務的中堅力量。

    法律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維護社會穩定、有序的基石,要建立較為完善的法制體系,堅持依法辦事,始終不逾地走依法治國的道路。憲政、法治是現代社會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的核心要素。上述及未述的有關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必須納入法制的體系,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並在實踐中不斷細化和完善,最終建立起一套以法制為基礎、科學、合理、高效、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的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根據上述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我們在這裏嘗試給出一套與之相適應的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這是一套立足於和平改革的體制內主動轉變、自上而下、短期內集中實施的方案。方案中的一些步驟有實施的先後順序,一些步驟也可同步進行,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當然,這裏給出的也同樣不是唯一的、固定不變的實施方案。

一、中央宣佈啟動政治體制改革,設立大約一至二年的改革過渡期。頒布《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大綱》、《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過渡期司法和治安管理條令》等文件,明確改革和過渡期內司法及治安管理的有關問題。過渡期內應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加強社會管理,防止和懲戒任何企圖破壞改革和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事件和行為。

    二、中央宣佈採用聯邦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將國名變更為中華聯邦(按習慣簡稱中國),按照聯邦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實施政治體制改革。

三、在現有的國家領導人中明確一人出任過渡期內的國家元首(聯邦總統),負責過渡期內對政府和軍隊、軍事機關的領導。

四、設立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委員會,會同聯邦總統共同籌劃、實施和推動政治體制改革。

    五、實行兩黨制,將中國共產黨拆分、改組為自由黨和民主黨兩個獨立的新政黨,分別合並吸收其他各民主黨派。制定自由民主派政黨的新章程和新綱領,明確其指導思想、性質、目標、任務和宗旨等等。新政黨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將不復存在,要撤銷原來設立在軍隊、政府和其它機關企事業單位、各群眾和社會團體、各行業組織中的中國共產黨組織,政黨從此永久性地從上述機構、單位、團體及組織中完全退出。上述機構、單位、團體及組織中原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人一律改任行政職務。新成立的自由、民主兩黨要建立獨立的、有限的組織系統,只能設立全國和地方各級委員會,不能重新無限地滲透和擴張到上述機構、單位、團體及組織中去。兩黨的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各級委員會機關可核定一定數量的編制,其編制內的工作人員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新成立的自由、民主兩黨的活動範圍主要限定在議會和選舉事務上。

    六、改組議會。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改組為聯邦上院,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改組為聯邦下院。上院議員和下院的選區議員由各省區市按核定的名額選出。各省區市的名額核定依據其面積、人口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名額核定應明確上限、下限和最大上、下限差。下議院的代言議員由各政黨、各群眾和社會團體及各行業組織按核定的名額推選產生。

    七、按照司法獨立的原則改組司法機構。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改組為獨立的聯邦法院和聯邦檢察院,均不隸屬於議會。

    八、設立獨立於其他國家機構的國家選舉委員會,全面負責選舉的有關事務,籌劃並著手實施普選。

    九、各省區市的改革可跟隨聯邦的改革進行,並大體比照聯邦的改革內容實施。

    十、明確聯邦的首都和國旗、國歌和國徽等國家標誌。

    十一、在政治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後,制定聯邦憲法和法律,重建法制體系。對以前的法律要進行全面清理,該廢除的廢除、該修訂的修訂、該保留的保留。用法律的形式確立政治體制改革的成果,鞏固以憲政和法治為基礎的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是勢在必行的。這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階段,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做和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是任何勢力、任何組織和個人都無法阻擋和逆轉的潮流和趨勢,是歷史賦予當代中國人不可推卸、無法逃避的使命和責任。面對這一使命和責任,我們唯一應該做的,就是拿出百分之一百的勇氣、膽量和智慧去正視和承擔,並付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完成好歷史交付給我們的任務。面對這一使命和責任,我們不能異想天開地指望在今後的某一天,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會自然而然地來中國,然後什麼也不去做,抱著消極、僥倖的心態坐等其成。在這個問題上,一次果敢的行動勝過千百次精心的設計和空談,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身體力行、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需要反覆強調的是,目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缺乏足夠的果斷和魄力,而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縮手縮腳、畏首畏尾,那只會坐失良機,推遲和延緩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最終使改革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甚至帶來更為嚴重的後果。那時,我們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罪人,受到歷史的嘲笑和唾棄。因此,我們認為,啟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的最佳時機就是現在,把握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改革是和舊的體制和道路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但是在這場戰鬥中,並沒有誰是我們的敵人,因為我們都是自由民主派的一員,我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在中國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沒有必要敵視舊的體制和道路,因為那是我們曾經的選擇。我們仍然清醒地記得在並不久遠的過去,我們是那樣狂熱地迷戀和追求它們。當然,現在我們又必須堅決地放棄它們,因為我們已經從狂熱中醒悟,我們需要改變,我們有了更新、更好、更為正確的選擇。理性告訴我們,不論是放棄舊的體制和道路,還是選擇新的體制和道路,其實都不值得我們過於地激動和興奮,因為這不過是對錯誤的糾正,不過是向正確的回歸。改革本身未必是一件可以引以為榮、引以為傲的事,未必是一件可以拿出來大張旗鼓地宣揚和鼓吹的偉大功業,真正偉大的功業或許只會出現在改革完成之後中國迅速發展和崛起的過程中。既然如此,我們有什麼理由表現得過於的激動和興奮呢?所以,我們需要以低調、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這場改革,我們需要在風平浪靜中實施並完成這場改革。

在改革的過程中,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過去、正確地認識和對待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對過去、對歷史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態度的情況下,我們才能調整和保持良好的心態,才能做到始終採取正確的行動,才能處理好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對於舊的體制和道路,我們認為它是當時全體人民的選擇,是當時全體人民共同犯下的錯誤,其責任自然不應當由某一組織或某些個人來承擔,而應當由當時的全體人民來承擔。作為後繼者,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有份,誰也別想推脫。因此,我們不應當總是埋怨過去,埋怨他人,而忽視了我們自己應當承擔的那份責任。改革,作為對過去所犯錯誤的糾正,自然也是全體人民的事,同樣是每個人都有份,每個人都有支持、參與的責任和義務,誰也不應當推脫。此外,由於體制的原因,導致過去身處其中的一些人可能犯下了錯誤。對此我們認為主要責任在於體制,而不在於個人。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完全沒有必要也不應當糾纏於過去,忙於聲討、追究和清算過去的問題和一些人所犯下的錯誤。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寬容、諒解的氣度和胸懷,需要一切向前看的精神。如果我們在這一問題上缺乏清醒的認識和冷靜的態度,採取過於極端化、過於偏激的方式對待和處理歷史問題,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使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犯下新的錯誤,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和損失。

    正如很多人所擔心的那樣,改革有使國家和社會陷入混亂和動蕩的風險,這是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我們希望保持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和安寧,但是我們不能讓國家和社會永遠穩定和安寧在錯誤、失敗和沒有出路的狀態之中。既然改革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那我們就應當作好承擔風險的準備。其實,相對於進行改革,不進行改革或無限期地拖延改革招致風險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歷史的潮流和趨勢是無法阻擋的,正確的、合理的民意不可能被永遠壓制。如果你試圖去阻擋和壓制,那麼你阻擋得逾久、壓制的力量逾大,爆發的可能性就會越大,爆發也就會逾加地突然和猛烈,後果將會是災難性的。所以,面對這場改革,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遵從民意,順應歷史的潮流和趨勢,果斷地實施和推進。當然,事情未必會嚴重到那樣的程度,我們對全社會的理性和智慧應當有足夠的信心。只要我們做好應對的準備,抓住改革的時機,採取恰當的方式,設定正確內容和合理的步驟,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有序地實施,穩步地推進,國家和社會出現混亂和動蕩的風險並不大,甚至完全可以避免,至少也可以把風險及其負面影響限定在最小的範圍,降低至最小的程度。

    政治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放人,實現和提升人的全面的、完整的自由,建立保障人的自由和以自由為基礎的各項正當權利的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以人為本,這是現代文明的共識。相對於人的群體,作為個體的人其實是同等重要的。並且,由於作為個體的人更容易被忽視和侵犯,我們甚至可以說他是更重要的。政治體制改革和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必須立足於保護人特別是保護作為個體的人的自由和以自由為基礎的各項正當權利。在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下,每個人在規則之內都是自由的,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個人在精神上都是獨立的,每個人都會受到制度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26128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要得到就要有付出
    回應給: warpig(warpig)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人不可能脫離人群生活。所以,如果我們盡量從社會(= 人群)觀點來考慮和人相關的概念,會得到比較實用的思考模式。我認為:

「在不干預他人的情況下,個人行為也不受他人干預。」

是一個對「自由」比較周全的定義。

奴役當然是「人創造的行為」。它們也就(至少在當時)有其一定的功能或效能。至於它是不是「必須」,是不是「有效率」,並不是重點或跟問題不相關。

「人被奴役前」有很多狀態,例如:

互相鬥爭、難得溫飽、被野獸追殺、被自然災害危害等等。

這些狀態並沒有因為「人被奴役」而消失,但分工或規模經濟可以提升生產力,從而累積豐裕價值(剩餘價值)或財富,有了財富人類才有建立文化以及組織政府的能力。後二者能夠改進減少人類互相鬥爭、難得溫飽、被野獸追殺、被自然災害危害等等狀態。這些狀態都不能用「自由」來形容,也和「自由」的概念無關。

你列舉的三點中,第一點不夠周全;第二點以及第三點和你的結論無關。無論它們是否「正確」,我並不認為從它們可以得到:

「自由就是回歸到人被奴役前的狀態。」這個結論。

人有一段成長期。人生而要依賴父母或代父、代母的養育。凡依賴他人者,無「自由」可言。所以,人並非「生而自由」;也從來不曾「處於『自由』(的狀態)」。

人要不要爭取或追求「自由」(或任何東西),和人是不是「生而自由」,是不是「先處於『自由』(的狀態)」,毫不相關。

我們生來一無所有,這個事實並不阻止或妨害我們追求財富、權力、愛情、名譽、和受歡迎程度等等。

「自由」是人造概念,多數人認為這個概念能幫助他/她生活得更舒適或更有意義。這是我們的先人創造這個概念,以及我們爭取落實這個概念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認為任何一個概念或東西對他/她有利,他/她就可以去爭取。但是,天下也沒有白吃的午餐要得到就要有付出。自由如此,金錢如此,男女(愛人)如此。推而廣之,任何值得擁有的都如此。也就是說,我們都要付出代價去爭取,才有可能(不是一定)得到。

我認為「天賦人權說」缺乏充分的理論事實根據;我鼓吹「爭取人權說」。

以上這段話中的「人權」一詞可代入:自由、財富、權力、愛情、名譽等等;「爭取」一詞也可改用爭奪



本文於 修改第 1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52232
蛋先?雞先?海鮮?
    回應給: 胡卜凱(jamesbkh) 推薦0


warpi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1.自由就是不被奴役.

2.財富分配中,奴役並不是唯一及最有效率的方法.奴隸/役不是必須的.

3.奴隸/役是人創造的行為.並且不是自願行為.

如果以上3點正確那麼自由就是回歸到人被奴役前的狀態.

人是先處於"自由"再被個人或集團強行奪去.再加上"武力"和"教育"的影響不敢反抗,甚至忘記了本質,以至認為被奴役是應該的.就好比一匹被馴養的馬.

人生而自由只不過是老調重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49662
有朋切磋琢磨不亦樂乎
    回應給: huxi(huxi)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  我是一個退休工程師,我的最高學歷是物理學「碩士」。所以,我萬萬不敢當「學術修養」這四個字。我們每一個人各有不同的經歷以及思考方向和重點,大家切磋琢磨,交換意見,互相學習,從而節省彼此摸索的時間。才能有效率的集思廣益以增長見聞。

2.  轉貼大作時,請將它改變為繁體並使用10號或12號字型,以便利本地網友和有老花眼者閱讀。謝謝。(以「純文字版編輯」就可選擇字體大小。)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39573
「沒有」和「沒有意義」
    回應給: warpig(warpig)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  由於資源不足,而且取得資源需要能量,如(人的)勞力或馬力,所以世界上和/或社會中才有奴役以及剝削這些行動。從而,才有人提出或創造「自由」這個概念,來號召被奴役以及被剝削的人群來反抗宰制集團(奴役者和剝削者)。

資源的取得或擁有關係到一個人生存(下去)的或然率。因此,資源的取得或分配是一種「(你)/(我就)沒有」的對立關係。於是,取得或分配將以或必須以「鬥爭」方式來實現或決定。這是為什麼被奴役者以及被剝削者必須鬥爭才能爭取捍衛自己的「自由」。羅馬斯巴達克的故事,和中國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從黃巾群眾到太平天國等等事跡,都是這個道理的具體表現。

2.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或一個人活在與世隔絕的荒島或深山,則「自由」這個概念對他/她來說,成為沒有意義的詞彙,或「無所指」的概念。(一個人)沒有「自由」,和「自由」這個概念(對某人)沒有意義不適用,是不同的兩回事。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39539
先贴一篇以前写的介绍科学自由主义哲学的文章。
    回應給: 胡卜凱(jamesbkh) 推薦0


huxi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先贴一篇以前写的介绍科学自由主义哲学(科学唯物论和自由史观)的文章。

哲学的创新、发展与变革

——在哲学创新论坛上的发言

胡熙

20051119

各位老师、各位学者、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在一起探讨哲学领域的问题,相互交流各自对于哲学的最新研究和思考,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哲学的创新、发展与变革”。这里的哲学是指作为人们世界观核心主流体系的哲学。

作为世界观核心主流体系的哲学是一个时代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是人们关于世界一般性、总体性、根本性,同时也是较为全面、系统、本质和深刻的看法和认识。

哲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人们认识和实践发展状况的体现。对于某一时代而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集中地反映在这一时代的哲学里面。哲学的时代特征说明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哲学是永恒的真理,哲学必需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在讨论哲学的创新、发展与变革之前,我想先探讨一下关于理论的发展规律问题。我们应当承认理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人们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之上。一个理论体系建立之后,就必须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保持与认识和实践的一致性。理论的这种发展最初一般是局部性的、枝节性的,是原有理论体系内的调整和修正。然而,在某一种理论体系的框架内,这种调整和修正不可能是无限的。当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动摇了原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突破了原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就必须对原有理论体系进行革命性的创新、发展和变革,从而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 

同样的道理,哲学也是建立在人们认识和实践基础之上的。哲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变革也遵循同样的规律。我们现有的哲学核心主流体系建立、完善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的认识和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实践状况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空前的。这些变化导致建立于人们原有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上的哲学在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指导我们正确地进行实践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已有的哲学理论和现实的实践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这一点我相信是任何一个对哲学有所关注、思考和研究的人都能够体会得到的。因此,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哲学毫无疑问正面临着一场大规模的综合与创新,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发展与变革。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哲学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哲学变革的春天已经到来!对于一个致力于哲学研究的人来说,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是非常幸运的。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并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然,创新和发展哲学同时也是所有有志于哲学的人们应当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哲学的创新、发展与变革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如何进行创新、发展和变革,我们要通过创新、发展和变革产生出怎样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我认为,新时代的哲学首先应当是全人类共同的世界观。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某一部分人的哲学,而不是全人类共同的哲学。因为在以往的任何时代,各个国家和社会之间都被各种界限所分割,相互分隔和独立。在一个社会内部,社会成员也被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并且由于受到人类认识发展程度的限制,所有的哲学都只能是某一部分人的世界观。但在今天,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很多界限,全人类共同的大社会正在形成,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这就为形成全人类共同的世界观创造了条件。就哲学本身而言,我深信,只要它足够客观和正确,就像科学那样,它完全有可能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世界观。人们进行哲学探索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到或建立起一种最客观、最正确的思想体系。而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并非是不可能的。我想全人类共同的世界观,正是我们对哲学所能够达到的客观性和正确性的正确预期。

我认为,哲学的创新、发展和变革显然不是对原有理论的局部内容和个别观点的修正和调整,而应当是对原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进行全面地扬弃和改造。哲学来源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在创新、发展和变革并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須对人类已有的一切认识成果进行全面、系统、深刻地再认识,必须对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最新状况进行科学地概括、提炼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继承,更要有创新,这是不言而喻的。

哲学的目的和功用除了帮助人们在宏观、总体的层面理解这个世界之外,还要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在创新、发展、变革和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哲学的现实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必须坚持哲学的大众化和社会化。哲学的现实性、实践性要求新的哲学体系必须立足于现实,扎根于事实,作用于实践,其核心必须围绕这个时代的主题,其目标则必须指向现实中的问题和困难。哲学的社会性,要求新的哲学体系应当是大众化、社会化的而不是个人化的,应当是易于被普通公众理解、接受和实践的思想,而不能是只为少数人所理解的深奥隐晦、生涩难懂的理论,也不能是空洞抽象、不知所云的玄学,更不是用于个人娱己和把玩的东西。哲学的现实性、实践性要求它尽可能地正确;哲学的社会性要求它易于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这两点看,一个好的哲学体系应当是符合客观事实,贴近现实,能够很好地与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理论。我想,只有这样的哲学才能称的上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也是哲学创新、发展和变革事业的一名探索者。经过多年艰难的思考和研究,我感觉我终于触摸到了应当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和轮廓。我姑且将这一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和轮廓命名为“科学自由主义哲学原理”。2001年,我写作了《从必然到自由》一文,介绍了科学自由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总体结构,稍后我建立了《哲学探索》网站(网址是www.zxts.net),将这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发表。限于时间关系,这里我不再宣读这篇文章的原文,而是粗线条、要点式的对这一新的哲学体系的框架和轮廓及其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和变革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科学自由主义哲学原理包括两个理论组成部分,第一个理论组成部分是“科学唯物论”,第二个理论组成部分是“自由史观”。

科学自由主义哲学认为,建立新的哲学体系必须坚持唯物论。因为哲学并不是一门可以凭空产生的学问,哲学来源于自然科学,来源于各个领域的具体科学,来源于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来源于对人类已有的一切认识成果的概括、提炼和总结。我们坚持唯物论的原因与哲学的来源密切相关。就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而言,哲学实际上是经过哲学家加工的具体科学的哲学形式,是用哲学语言来表述的具体科学的认识成果。哲学家在对具体科学的认识成果进行加工并生产哲学的过程中,不应当随意篡改、偏离和歪曲具体科学中的认识成果,特别是不应当随意篡改、偏离和歪曲具体科学中正确合理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哲学的客观和正确,并不至于使哲学蜕变为臆想和玄学。由此,我们不难找到必须坚持唯物论的原因就在于,目前世界上并没有一种被证实、确认的具体科学理论是非唯物论的,相反,所有被证实、确认或被普遍接受和实践的具体科学理论都是支持唯物论的,或至少不与唯物论相冲突,而这些认识成果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人们的自由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可以说,不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唯物论都取得了成功。因此,我们不能没有道理地怀疑和反对唯物论。

坚持唯物论是否会使哲学无法得到创新和发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认为,坚持唯物论是推动哲学发展唯一正确的方向,并且也是大有可为的方向。因为目前的唯物论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是不完善的。目前的唯物论是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状况上建立起来的,而当今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等的发展,人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物质的新知识、新理论。但是,这些新知识、新理论目前仍停留在具体科学中,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们或许了解这些新知识、新理论,却并不了解这些新知识、新理论的哲学意义。因此,要建立新的哲学体系,就必须对这些新知识、新理论进行概括、提炼和总结,从哲学角度对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宏观、总体和一般性、根本性的理解和把握,寻找到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哲学形式和哲学意义,使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唯物论,推动哲学的创新、发展和变革。

在科学唯物论中,物质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是最为基本的哲学概念。科学唯物论认为,物质是指通过某种相互作用能够被感知、探测或认识的客观实在。应当如何理解这一表述呢?首先,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实在就是真实地、确实地、实实在在地存在,一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能够被很多人反复多次地证实其存在。客观实在就是说物质并不是我们虚构出来的东西,不是存在于我们想象之中的东西。其次,物质是能够被感知、探测或认识到的客观实在,是我们能够确认它存在的客观实在。这里的能够不仅是指现在能够,也包括将来能够,不仅是指已经能够,还包括可能能够。如果我们永远不能够或不可能感知、探测或认识到它的存在,永远不能够或不可能确认它的存在,那它就不属于物质。再次,要知道我们对物质的感知、探测或认识是基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既是物质被感知、探测或认识的前提,也是我们感知、探测或认识物质的途径和方式。与任何已知的物质之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相互作用的物质是不可能被感知、探测或认识到的。很显然,这一表述很明确地指出了物质的范围和界限,即以是否能够被感知、探测或认识来划定物质的范围和界限,当然,归根到底又是以是否与任何已知的物质存在某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来划定物质的范围和界限。

科学唯物论认为,在哲学的基本范畴中,还有比物质外延更广的概念,那就是存在。什么是存在?存在第一是指物质;第二是指由物质或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物质的状态承载和表达的东西,如物质的性质、功能,信息,主体的心理、意识等等;第三是指关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的一切现象、事件和过程。关于物质和存在,科学唯物论辨析了这样一些概念:物质、实在、事物、存在,认为,物质即实在,实在即物质,实在和物质不等于存在,实在和物质包含于存在。什么是事物?简单地说,事物一是指物,物即物质,二是指事,事即指存在的第二和第三个方面。因此,可以认为存在与事物同义,存在即事物,事物即存在。一切存在或一切事物的总和即为宇宙或世界。存在、事物是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部分的、某一类的,而宇宙或世界则是总和。

对于唯物论,很多人习惯于从字面上理解,望文生义地认为“唯物”就是“唯有物质”,“唯物论”就是认为“世界上只有物质”或“只承认物质”的哲学,这其实是对唯物论莫大的误解。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混淆了物质和存在这两个概念。而一旦把物质和存在等同起来,一旦把存在中一些非物质的东西看作物质,问题和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其实,对唯物论的正确理解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事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存在,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由物质或物质的结构、物质的运动、物质的状态承载和表达的东西,要么是关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的一切现象、事件和过程。而后两者,显然并非物质,而是基于物质或与物质有关的东西。

虽然世界上并非只有物质,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物质毫无疑问是基础、是核心、或者说是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关于物质、围绕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别的什么的世界。因此,我们把这样的世界观称作唯物论。我认为,目前被普遍接受和实践的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无疑都支持唯物论的世界观,唯物论本身也是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普遍接受和实践的世界观。

科学唯物论坚持决定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世界是必然的世界。在以往的哲学理论中,必然是一个和偶然相对的概念。科学唯物论认为,宇宙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由必然支配着的世界,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偶然,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之一正是要弄清楚世界的必然性。从事物的因果联系来看,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什么样的原因就必有什么样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结果就应有什么样的原因,现在的一切是过去的必然结果,将来的一切是现在的必然结果。偶然只是人们对事物的必然性认识不彻底的表现,偶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必然。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彻底认识清楚必然事件为何必然地发生的时候,便谓之偶然。其实,任何看起来很复杂的偶然事件,其发生过程都可以分解为很多简单事件必然地发生的过程。因此,一切偶然归根到底都是必然的。偶然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必然的外在形式,必然是偶然的内在本质。必然是绝对的,偶然是相对的。

相对于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科学自由主义哲学主张将唯物论和辨证法分离,通过概括、吸收自然科学等具体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唯物论,使唯物论成为哲学独立的组成部分。而辩证法因为过于思辩和抽象,已不适合继续与科学唯物论捆绑在一起,分离后的辩证法则与逻辑学等学科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关于思考和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的学科。

科学唯物论从分析、解释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开始,还梳理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物质的存在形态和方式、物质的质量、能量、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时间、空间、信息、意识的新思想、新观点。对于这些思想和观点,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和阐述。

科学自由主义哲学的第二个理论组成部分是自由史观。自由史观是一种新的历史观。长期以来,历史观的研究对象一直局限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对于几乎所有的哲学和哲学家而言,历史观等同于社会史观。科学自由主义哲学拓展了历史观的研究对象的范围,把包括自然、生命和人类社会的整个宇宙的发展演化史作为历史观的研究对象。科学自由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既是自然史观,又是生命史观,也是社会史观。

科学自由主义哲学认为,随着人们对包括自然、生命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宇宙及其发展演化过程的了解的不断深入,在具体科学中,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关于它们及其相互联系的认识。整合、提炼这些认识,使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形成真正统一的关于自然、生命和社会的历史观,是我们在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目前这项工作的条件也已经成熟和具备。

科学自由主义哲学对于建立统一的历史观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并得到了一些基本的观点。自由史观认为,物质的世界是必然的,但物质世界的必然性并不否认世界的发展和演化。在生命出现以前,物质世界完全是由物理、化学规律决定的世界,是必然的世界。但在这样一个必然的世界中,由于物质的运动、变化,使一些物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复杂化,不断演化,逐步孕育、诞生出了生命。而伴随着生命的孕育、诞生,必然的世界出现了新的气象,那就是自由的萌芽。当生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出现了具有自我意识和行为能力的生命体时,自由也就随之产生了。具有自我意识和行为能力的生命体我们称之为主体。自由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并影响、支配和控制其他事物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一切表现形式。自由是主体的自由,是必然世界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主体的自由不改变世界的必然性,必然是绝对的,自由是绝对必然下属于主体的相对自由。

主体及其自由在产生后,就不断地进化和发展。追求和扩张自由是主体的基本属性,生存的本能及各种层次的欲望、需要是主体追求和扩张其自由的内在动力,主体追求自由的行为客观上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主体并不只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也包括由个体成员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群体。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其自由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群体的共同自由;二是群体内部个体成员的自由,也就是个体成员对群体共同自由的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个体成员分配群体共同自由的过程中,个体成员自由的获取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这种规则对于所有的群体而言,毫无疑问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定的规则,群体及其自由就不可能永久地存在和持续地发展。

事实上,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多方面的,世界上没有不受规则制约的主体。而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规则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主体自由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规则的内容。对于人类以外的主体,其规则主要是指本能、天性以及生存竞争原则等自然属性的规则。但在人类获取群体共同自由和个体成员自由的过程中,不仅要受到自然规则的约束,还要受到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下社会规则的约束,特别是在社会内部个体成员对社会共同自由的分配方面,社会规则即习俗、道德、法律等的约束在通常情况下是主要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规则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且还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判的标准,从而使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得以区分。

自由在人类出现之后,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目前不论是人类个体的自由、还是人类共同的自由都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科学自由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由程度最高的主体,最高程度的自由是人的本质,人和其他任何生命体的最本质的区别即在于他们位于自由发展链条的不同环节和阶段。与其它生命形式不同,人类的自由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从本能地趋利避害、对环境的简单适应或通过基本的生存行为不自觉地影响环境的形式发展为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对环境进行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形式。人类自由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人们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愈加深入、广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们对物质的生产、利用能力极大的提高,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人们的行为能力不断增长,等等。而这一切,使全人类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开始进行各个领域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带来了今天人所共知的全球化。

对于人类社会的自由,科学自由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共同自由表现在科学、经济、政治、文化等很多领域。其中,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核心内容,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和普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发展程度。

在人类社会内部,社会成员不可能同等地享有人类社会的共同自由。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成员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或属于哪一个组织,都必然地要参与对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分配。社会成员参与对人类社会共同自由分配的基本途径是获取社会财富和获取社会权力。在人类社会共同自由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成员的自由集中表现为其所占有和分配的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的多少,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成为人类社会个体成员自由的直接体现。

社会财富是指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物质载体,是人类社会自由发展的物质成果。社会财富是人类劳动生产的或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中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因此,社会财富并非全部是劳动产品。社会财富以价值为计量尺度,社会财富的价值同样也不是全部来源于人类劳动。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方式应当是复杂多样的,并非只有某一种方式。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围绕社会财富展开的。社会经济活动以获取、开发、创造、使用社会财富为主要内容。因此,对社会财富的研究应当成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获取社会权力是社会成员参与对人类社会共同自由分配的另一基本途径。社会权力是权力所有者控制、支配其他社会成员的工具。社会权力最初来源于自然形成的或公众赋予的管理社会事务、服务社会公众的权力。社会权力出现后,对权力的争夺逐步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获取社会权力就意味着能够控制和支配其它社会成员,这本身就是社会内部个体成员自由的一种表现。同时,获取社会权力也就相应地获取了一定的社会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等。

除了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这两种基本途径外,社会成员还可以通过其社会地位、社会名望、社会关系等多种途径参与对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分配。

在人类社会共同自由发展的一定阶段下,社会成员通过获取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力等方式参与对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分配格局和社会成员之间的自由关系。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分配格局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自由关系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分层结构的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分层结构是社会矛盾、社会斗争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并直接决定了社会矛盾、社会斗争和社会冲突的内容、性质、范围和程度。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冲突促使国家机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以及社会意识等的建立和形成,从而使人类社会处于与其共同自由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社会形态之中。

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随着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发展而发展。但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之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发展,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发展不可能立即在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上得到反映。但随着人类社会共同自由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与之相适应。

在多数情况下,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而必须借助于社会斗争的推动。社会斗争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制度变革的主要方式。社会斗争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比如激进的革命或渐进的改革,或者和平的方式或暴力的方式。社会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人类社会共同自由分配的格局和社会成员之间的自由关系的重建,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世界的演化既是物质的发展过程,又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程。物质的发展过程就是物质不断复杂化的过程,就是从自然物质到生命和人的过程,也就是从自然物质到主体和主体不断进化的过程。与物质的发展过程相伴,世界的发展同时又是从物质的必然到主体的自由和主体的自由的不断增长的过程。正如《从必然到自由》一文中所说的,“宇宙的历史,是一部从必然到自由的历史;生命的历史,是一部自由从无到有并不断增长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自由得以全面、充分发展的历史”。

很明显,自由史观既不仅仅是社会史观,也不仅仅是生命史观,更不仅仅是自然史观,而是关于社会、生命和自然的统一的历史观。在自由史观里面,从必然到自由的观点无疑是核心,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实质,使我们能够籍此对生命和社会领域的很多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可以说,从必然到自由观点是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世界发展和演化的钥匙。

在科学自由主义哲学看来,坚持物质世界的决定论和物质世界的必然性,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因此而消极,也不能因此而无所作为。我们一定要看到必然的物质世界中主体及其自由的存在,要看到在必然的物质世界中主体及其自由的产生和发展,要看到追求和扩张自由是主体的基本属性,要看到世界的发展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和自由不断增长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因为坚持决定论和必然性而导致消极和无所作为,不仅在理论上是肤浅的、片面的,而且与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与人类普遍进行的实践相悖。

科学自由主义哲学认为,对于人类而言,从必然到自由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永恒的、没有终点的过程。只要人类不灭亡的话,人类将永远处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是不断增长和发展的。因此,从必然到自由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完全是必然的,我们需要脱离这种必然的状态达到自由,也不是说我们现在是自由的,我们要实现和达到一个终极的自由。而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是自由的,我们的自由是不断增长和发展的,我们的自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我们如何去实现更高、更充分、更全面的自由,并使我们的自由能够永远延续和发展下去,不致于出现延缓、停滞和中断的现象。

基于这一观点,我反对继续使用“必然王国”、“自由王国”这样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继续使用这些概念,就必须对这些概念重新加以界定。比如,在对“必然王国”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后,它是指在宇宙演化过程中主体及其自由产生前的那个阶段,那时的世界完全是一个必然的世界。而在对“自由王国”这个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后,它是指自由增长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和一个方向,是一种指向,而不是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终极的目标。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一种程度和任何一个阶段,这种趋势和这个方向都是存在的,而不能说我们已经进入到了“自由王国”,也不能说人类社会自由的发展已经到达终点,不会再有任何发展了。人类自由的发展是无限的,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终极的目标,也没有一条先验的、唯一的、固定的实现途径和模式。不管人类经过什么样的途径和走什么样道路,都一定会沿着这种趋势、向着这个方向前进。就这种趋势和这个方向而言,我们没有必要和可能给它添加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大概也没有必要和可能对人类自由发展的途径和道路作过于具体、细致地勾勒和规定。

以上,我粗线条、要点式地介绍了在我看来科学自由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基本结构。其实,未来的科学自由主义哲学应当是一座宏伟的哲学大厦,其内容应当是极为丰富的,我目前所触摸到的不过是这座大厦的一些轮廓。对于这座宏伟的大厦,我的认识和理解也一定是很简单、很肤浅的。当然,如果没有建筑师们的设计、施工,任何大厦都不可能建立起来。在哲学面临着大规模创新、发展、变革的今天,时代呼唤着一切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们拿出创新的勇气、凝聚非凡的智慧,投身到科学自由主义哲学这座宏伟大厦的建设中来,为全人类共同的哲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相信,科学自由主义哲学大厦的建立,一定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新的解放,一定会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一定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影响必将是长久而深远的!

今天,马先生振臂一呼,各路名家云集,使千里秦川成了思想和智慧的汇聚之所。我相信,以此为契机,必将开创哲学创新、发展和变革的新局面。让我们自由地思想吧!让我们大胆地创新吧!让我们勇敢地变革吧!世界必将因我们的思想而改变,历史必将因我们的创新而前进,未来必将因我们的变革而更加美好!

今天我的发言就到此为止了!谢谢大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39159
天賦人賦,不如自己賦.
推薦0


warpi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個人認為[自由],簡單來說就是在不干預他人的情況下個人行為也不受他人干預.

因為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天/自然/上帝的干預不影響[自由].也不需要透過人互人之間的鬥爭取得.因為世上只剩下一個人的話就沒有可鬥爭的人.若[自由]必須透過鬥爭來獲得.那世上最後一個人就沒[自由]了.

[自由]是與生俱來.沒有被他人限制就沒有鬥爭的必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38124
感谢
    回應給: 胡卜凱(jamesbkh) 推薦0


huxi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先生是一个严谨和富有学术修养的人,感谢你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方略》一文。出于对先生严肃认真的态度的尊重,那么,我也需要一些時間仔細拜讀你的《读后》,然后才能做出回应。再次向你表示感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38079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展望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之後,中國人民平均所得開始持續成長。用個通俗但不精準的術語來說,中產階級或次中產階級的人數及分佈也跟著增加。

這些人在所謂知識份子這個群體以外,也將積極爭取自由、人權、民主等概念,以及落實這些概念的制度。這是中國社會未來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主力。也是中共中央必須正視的壓力團體。當這些人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多數黨員時,政治體制改革的趨勢就不可擋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37773
《中國政改方略》讀後 -- 2
    回應給: huxi(huxi)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3.     改革方式       

3.1   政治和政治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政治觀。一個人就政治制度所做的論述,通常需要根據他/她的政治觀,並和後者相容。對「政治」有不同了解的人,對所謂的「政治改革」也有不同的了解。從而會在改革政治體制的策略和方式上做出不同的選擇。因此,當我們討論改革政治體制的時候,我們必須先釐清:

什麼是「政治」?

相關論述才有一個脈絡或邏輯。我認為:

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

這個觀點當然必須接受批判和討論。假設這個觀點大致成立,加上(我認為)任何一個地區的(自然或現有)資源都不敷(該地區現有人群需索)分配,則對政治制度或體制的改變或更動,必然影響某些人的現有或未來利益(= 取得的資源)。這是為什麼毛澤東說: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我也就不認為政治制度或體制的改革可以用「和平方式」進行

3.2   誰需要「自由」、「權利」、「民主」

和政治觀相關的議題則是我們對「自由」、「權利」、「民主」等概念的了解

能夠爭奪資源分配權的人,大概都有一定的知識水準,或已擁有某些資源歷史上是誰在爭取資源分配權,或誰在要求政治制度或體制的改變或更動呢?

希臘、羅東時代是「自由民,也就是商人」和/或「地主」;

文藝復興時代也是「自由民,在商人」和/或「地主」外增加了有一技之長的「工匠」;

(歐洲)前現代時期則是「商人」和「貴族,後者同時也是地主」和政府官員;

(歐洲)現代時期則是「貴族」、「資本家」、和「小資產階級,第三類人通常包括將自己出租出賣給這個或那個宰制集團的知識份子

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資源分配權並不重要,資源分配權更不重要重要的是:

/她們自己能分到多少足以生存的油水骨頭或麵包屑

因而,大多數老百姓並沒有改變或更動政治制度或體制的急迫性/她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政治制度政治體制

但是,在資源分配權爭奪戰中的炮灰馬前卒卻是一般平民或貧民於是,知識份子」創造出「天賦自由說」或「天賦人權論」來欺騙老百姓,使後者願意,甚至踴躍的去有資格爭奪資源分配權者的炮灰或馬前卒

我不鼓吹革命,因為我認為人命最大。但我必須指出

因為政治制度或體制的改變或更動必然引起現有資源擁有者的反擊沒有一定程度的傷亡不可能帶來政治制度或體制的改變或更動。所以

改革也不是請客吃飯。

另一方面,我相當看不慣有資格爭奪資源分配權者,拿「天賦自由說」或「天賦人權論」這類神話意識型態來欺騙老百姓,煽動後者/她們自己的炮灰或馬前卒

我自己由於父母能負擔我得到相當多年的教育,於是我有機會進入「自由」、「權利」、「民主」等等概念的直接或高度受益者這個群體所以,我支持「自由」、「權利」、「民主」等等的追求。但我深刻了解必須強調

廣大的人民並不一定是「自由」、「權利」、「民主」等等的直接或高度受益者

換句話說(我認為)「自由」、「權利」、「民主」等等並不是絕對人人追求價值

3.3   自由民主派

雖然廣泛」二字難以量化,根據我以上的分析,我認為胡先生下面這句話可能並不符合中國當前的實況,至少我相信胡先生拿不出支持這個說法的科學」數據

因此,它的成員廣泛地分佈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各個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各個群眾和社會團體之中,廣泛地分佈在現有的各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之中。(這句話中的「指胡先生筆下的自由民主派)

以上分析可以說明為什麼不同的「自由民主派」之間有難以化解的矛盾,以及同一個自由民主派」組織中的成員間也有難以化解的矛盾。這些「矛盾」不是來自各人理念間的分歧,而是來自資源不敷分配」這個自然和社會的雙重現實

4.     政治體制內容

我大致同意胡先生在他大作第四節中所勾勒的政治體制」原則。不過,我不了解政治制度的細節,因此我對聯邦制」採取保留態度

根據牛頓力學定律,只有力量才可能導致物體運動,或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如果我以上所做的分析符合一定程度的現實,則沒有多數人民實際行動所構成的壓力,胡先生大作中的中央宣佈」云云將是個永遠不可能發生的動作

5.     政治體制改革方案

所謂方案」指一個行動規劃或步驟同時按步就班來執行這個規劃的可能性至少在50%以上。根據我以上的討論,胡先生大作中第5節的內容只能說是一個憧憬

6節是胡先生個人的期望,我就不做討論。但我可以感受到胡先生這個期望的殷切,和有話不能明白說出來的苦悶和無奈。

6.     結論

6.1   胡先生寫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張的努力值得肯定。我建議胡先生對政治科學這兩個概念,以及相關的史實做進一步的思考和了解,來增加他論述的說服力。

6.2   《零八憲章》是中國知識份子最近一次要求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行動。如果具有同樣觀點和需求的人,能不斷的將這個訊息散佈出去,讓更多的人建立或形成追求「自由」、「權利」、「民主」等等的意識,在受到這些意識的指導和鼓舞下,許許多多的人願意在適當時機採取適當的行動;或許,有一天這些行動能匯聚成一股必須被正視的壓力。然後,中國共產黨中央才可能採取相應的措施,考慮胡先生以及《零八憲章》提出的建議。

參考文章:

*      胡卜凱 2002,《《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讀後 - 政治篇》,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74

*      胡卜凱 2006,《淺談「自由主義」》,https://city.udn.com/2976/2233510#rep2233510

*      胡卜凱 2009a,《淺談瞿秋白《多餘的話》》,https://city.udn.com/2976/3189948?tpno=0&cate_no=55868

*      胡卜凱 2009b,《政治與道德的關係》,https://city.udn.com/2976/3292739?tpno=0&cate_no=52524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36710
《中國政改方略》讀後 -- 1
    回應給: huxi(huxi)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0.     前言

以下就胡熙先生的大作:《中國政改方略 -- 中國自由民主派的政治體制改革宣言》做一個簡單的討論。

由於我相信我和胡先生在立場上並沒有很大的差異,這篇讀後的重點在:

a.     釐清我和胡先生在概念和/或理論上一些不同的看法或了解。

b.     分析胡先生大作的嚴謹性

我寫這篇讀後的目的是:

1)     幫助主張中國朝民主政治這個方向移動的人,對各自所使用的概念和/或詞彙取得共識;從而

2)     促成各自的論述理論和政策層次至少能彼此相容

這樣才能匯聚各方面的意見,也才能使一般讀者能從主張民主政治的各種論述中得到共振和綜效的成果

歡迎討論、批評、和指教。

以下依序討論胡先生大作前五節中所論述的主題。我用有顏色的字體來醒目或加強語氣。

1.     中國未來的走向  

1.1   歷史的必然?

我也是一個唯物論者,但我不認為歷史發展有「內在的邏輯性、必然性」。關於我個人的「史觀」,請參考拙作(胡卜凱 2009a, 第1節)。

我不像許多「左派」朋友那樣,認為這次美國金融風暴所引起的全球經濟危機,預告或指示「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或「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共生體的終結;但它的確顯示這三者的一些內在趨勢或問題。如果執政者和人民對這些趨勢缺乏警覺,不採取預防措施,則目前正在發生的金融風暴是一個已發生的,導致各國社會不安的後果;「財團併購國家」是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後果,它可能導致該國內部社會的失序。

雖然胡先生大作標示2009年1月,我相信他早已著手寫這篇文章。因此,我可以了解他何以沒有具體討論美國政治體制和金融風暴的關係。由於胡先生幾乎全面肯定「西方道路」,我建議他也花一些篇幅討論「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和「『資』/『』共生體」對社會和經濟情勢的負面作用

1.2   道路選擇

胡先生大作中以東、西方對立」為背景來討論「道路選擇」,並以「二元對立」的思考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我想指出:

a.     蘇聯並不能被劃歸於「東方」這個範疇;

b.     紀登斯、布萊爾、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前領袖席瑞德等提出了「第三條路」的主張,不論我們對它適用性或效益性的評價是什麼,但在討論「中國走這個大問題時,我相信考慮「第三條路」的理論和政策,可以增加可行方案的選擇範圍

1.3   第三世界鬥爭史

西方所謂「民主」社會中的成員之所以能夠人模人樣或吃香喝辣,除了她們本身政治制度和科技發展的優勢外,這些國家相當大的財富建立在19世紀中 - 20世紀中這一百多年,殖民主義軍事帝國主義對亞、非國家的掠奪,以及二戰以後近七十年來,經濟帝國主義對第三世界的掠奪。

尤其是胡先生引以為典範的美國社會,她過去能夠維持其國內勞工的高工資(= 高生活水準),從而維持其國內社會的穩定性,並不完全是因為她國內的政治制度和科技發展。相當大的原因在於美國政府在世界各地扶植當地獨裁政權,來幫助美國財團掠奪資源(= 剝削當地人民)。伊朗的巴拉維和智利的皮諾契是兩個最著名和最血腥的例子。目前一般國家則沒有以掠奪全球來穩定國內秩序的可能性或客觀條件。

從歷史發展角度來衡量「『資』/『』共生體」方式的道路或政治體制是一個合理的方法。如果在此同時,胡先生對軍事/經濟帝國主義加以批判,或分析它們對西方政治體制發展的助力,則能增加胡先生大作的完整性

2.     科學自由主義       

2.1   「『科學(?)自由主義

如果馬克思(或恩格斯)自認為他們的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並不能免除胡先生認為/恩主義陳舊、落後和過時」的評價,則不論胡先生所主張自由主義」的內容是什麼,恐怕冠上「科學」一詞,對建立或確立這個「自由主義」的適用性和正確性,也不會有什麼實質幫助。

我不認為「『科學自由主義」是一個有「所指」的詞彙。就一般人對「意識型態」這個概念的用法,如果胡先生以意識型態」來替「科學自由主義」定性,我相信「科學自由主義」是一個有爭議的詞彙。關於我個人的「科學方法論」,以及我對「意識型態」這個概念的了解,請參考拙作(胡卜凱 2009a, 第0.2節;胡卜凱 2002, 註7)。

後記:在胡先生大作中我第一次看到「科學自由主義」這個名詞,所以我不知道它的「所指」(= 意義)。本文寫成後,看到胡先生提供的資料連接(http://www.zxts.net/)。等我仔細拜讀後,再進一步討論。

2.2   馬克思主義的批判

即使在自然科學領域,一個理論也經常在新的現實被發現後,被修改或修正來反映新的事實或現象。任何一個人文或社會科學領域的思想體系,更只有局部和/或一時的適用性。馬克思主義和其他許多仍然適用的思想體系一樣都在不斷的被修改或修正中。馬克思主義在當下的應用範圍已從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擴散到史學、文學批評、社會批判、以及文化研究等領域。胡先生說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一個體系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其理論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

這句話可能有待商酌。

此外,我認為胡先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流於籠統。中國人說: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做為一個政治宣言胡先生本來不需要在他大作中批判馬克思主義。但胡先生既然用了相當長的篇幅來批判,我建議:

a.     胡先生就馬克思某一個(和他自己大作)相關的觀點或理論進行具體分析和批判;

b.     提出胡先生自己的替代觀點或理論;

c.     對兩者做一個表列式的比較。

這種批判方式不但顯示胡先生的批判不只是個人意見;提供了一個「公論」的可能;此相關觀點或理論也就可以被當做「知識議題」來處理。例如,胡先生可以針對自由史觀」和「唯物史觀」在理論基礎、歷史事實、和解釋效力這三方面做一個比較。

2.3   科學自由主義的內容

胡先生說

科學自由主義哲學包含科學唯物論自由史觀兩個理論組成部分。

我是一個唯物論者,但我不了解什麼是「科學唯物論」。對我來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證明」了上帝不存在;也沒有人「證明」了鬼或心靈不存在。因此,就我所知,「唯物論只是一個假設」或「論述前提它的功能在幫助我們根據這個「假設」或「前提」,來了解和描述自然界以及人際/社會的各種現象,從而推論這些現象之間彼此的因果關係

胡先生說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質規定性。在合理規則之下,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具有天然正義性正當性。在現代社會,人的自由和以自由為基礎的民主權利是人基本的、天賦的權利,不應該受到任何侵犯和剝奪。

我認為「自由(以及「正義」、「正當性」等等)是「人造概念」。也就是說,為了維持社會的穩定運作,某些人提出和鼓吹自由(以及「正義」、「正當性」等等)這些「概念」,來幫助大家了解人際互動的狀況和可能後果。從而幫助大家建立人際互動的規範。例如,如果我沒有記錯,自由」的意涵或條件之一是:

「不妨害他人的活動或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在西方文化中通常指「上帝,它在東方文化中通常指「自然」或「自然界。我不知道上帝」存在與否,因此我不討論西方文化中天賦」這個概念。就東方文化而言,自然沒有意識,也就不能或不會做給予(「)的動作因此,我不認為」和「自由」有任何關係

做為一個接受唯物論這個假設的人,我相信

人的本質』由DNA決定

這個假說或理論

即使自由」不一定是一個「人造概念」,我不認為DNA的組合會產生一般人所了解的「自由」這種性質。因此,我不知道本質規定性」指的是什麼;我認為人(與生俱來)的天性」或「本性只有

(人)必須吃飯、喝水、呼吸、睡覺和(大多數人)偶而需要性交等等

同樣的,我相信

自然界只有能量、元素、基本粒子、和它們的排列組合,以及這些排列組合所造成的物資、生態、加上各種物資和/或生態間的互動及其結果

這個假說或理論

因此

「自由」、「權利」、「民主」、「正義」、/或正當性之類都是「人造概念」,和自然無關。

「自由」、「權利」、... 等等不是來自「(賦)。因此,誰「自由」、「權利」、... 等等,他/她就必須自行爭取奪取。就像吃飯是人的本性」之一,但一個人要有(吃),他/她必須用勞力換取一樣。勞力蘊含著汗水和疲累;爭取奪取蘊含著代價和傷亡的風險。

我這裏不是在咬文嚼字,而是我們對「自由」、「權利」、... 這些概念的了解,將影響到我們如何選擇和決定鬥爭策略和鬥爭方式。鬥爭在此相當於上面說的爭取奪取。我在下一節會回到這個議題,並做進一步的討論。

2.4   科學自由主義經濟學

自由主義」是一個有多項「所指(涵義)的招牌或標籤(胡卜凱 2006)。現在成了過街老鼠的「經濟面新自由主義」就是其中之一。當胡先生以美國政治制度為典範的時候,或提出科學自由主義經濟學」這種概念的時候,我建議胡先生對科學自由主義」和「經濟面新自由主義」做一個區隔,以免他的政治體制改革宣言》被當成一種「宰制論述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336697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