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學和藝術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淺談瞿秋白《多餘的話》 -- 1
 瀏覽2,471|回應3推薦4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文俠隱
Chocola
泥土‧‧‧郭譽孚
胡卜凱

0.     前言

我聽到瞿秋白的大名和讀他《多餘的話》至少是40多年前的事。除了「歷史的誤會」一詞外,其他的文字已沒有印象。而張歷君先生在他大作的「使他最終『脫離』了無產階級的隊伍。」這句話中,只在「脫離」一詞上加了引號,使我誤以為全句是張先生的評論(張歷君 2008)

這兩天我抽空重讀了幾遍《多餘的話》一文(瞿秋白 2008),才發現「我的脫離隊伍。 ... 」和「我已經退出了無產階級的革命先鋒隊伍, ... 」這兩句話是瞿秋白的「自白」。所以,我也許應該收回對張先生的質疑(胡卜凱 2008)。這一點我將在以下第3節略做討論

但看了張先生的大作後,重讀此文,我不禁有談談瞿秋白《多餘的話》的衝動。因為,雖然我完全沒有瞿秋白的斐然文采和轟轟烈烈的生命,但是

「我本是一個半吊子的『文人』而已,直到最後還是『文人積習未除』的。」

這段文字似乎也是我自己的寫照。同是天涯半吊子,或許,我應該替瞿秋白說幾句公道話

1.     史觀       

什麼是歷史?歷史是

人類的活動;和/或對這個人類活動的記錄和詮釋

瞿秋白是一位「歷史」人物。談瞿秋白自然要談到中國近代史和中國共產黨黨史;談歷史自然要進行詮釋」;詮釋歷史的人自然有各自的「史觀」。因此,我就從「史觀」談起。

1.1   唯心史觀

克羅采說過類似

「所有的歷史都是現代史。」這句話。

據說,他的意思是

雖然歷史是過去的事件,但寫歷史、讀歷史、詮釋歷史、和評論歷史的人,卻都是用著(各自在)當下的思考模式。

仿照克羅采的語法,我可以「俏皮」的說

「所有的『史觀』都是『唯心』史觀。」

我的意思是

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的世界觀、政治觀、社會觀、和價值觀等等來了解以及詮釋歷史。

我用「俏皮」一詞是因為

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唯物主義」者。對我來說

「心」 = 「意識」 = 「每個人在各自經歷的社會建構過程下,所形成的(獨門)『大腦神經連接網路』。」

也就是說,在我的思考模式或文字脈絡中,「『』即是『』」。

1.2   唯物史觀

我既然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我也「大致」接受唯物史觀。

我所謂的「唯物史觀」指

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造成它發生的一些(物質)因素(自然或人際互動)機制、起始條件、以及周邊條件等等。大部分的人類活動都在這些外在現實的限制下進行;大部分人類活動也都有行動者各自在這些現實限制下所選定的目的目的和達到此目的之各種(可能)活動間,有不同程度的效率/或效能關係。因此,歷史通常可以根據「效益理性」的思考方式來解釋,例如推論行動者的動機和決策過程。

但我認為「唯物史觀」只能用在詮釋「『大』歷史」或「『總體』歷史」的層次;而且在使用「唯物史觀」時,我們應該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機械論」和「經濟決定論」的思考框框。

1.3   混沌史觀

混沌」一詞在此不是雜亂、毫無頭緒、或毫無章法的意思。它指「混沌理論」這個術語中的「混沌」。

混沌史觀」說的是

人類的活動受到種種因素、機制、起始條件、周邊條件等等的制約和影響。現實環境、每個人的活動、以及其他人的活動三者之間,是相互制約和影響的動態關係。我們可以用「因緣和合」的概念來了解歷史發展。根據「混沌理論」,一個微乎其微的變化或差異,可能造成往後巨大以及無法用科學理論或電腦模擬預測的後果。因此,大歷史或總體歷史的發展並無「鐵律」或「真理」可言。所謂歷史發展的「鐵律」或「真理」,頂多只是各人的「臆測」。

在個人層次,影響個別生活發展的變數太多,這些變數往往不在個人掌控之下,如自己情緒的波動、價值觀的建立,或他人的情緒、決定、及行動。因此,個人史,如自傳或傳記,通常也就不能完全以「效益理性」的思考方式來解釋。

1.4   史學方法論

如以上的分析,歷史是人類的活動」。而人類活動通常有個目的,也就可以循理性來理解。同時,我們可以把歷史看成是許多許多個活動的總和。因此,我們可以把統計學的原理應用到研究或了解「『大』歷史」。在這個觀點下,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或氣象學)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具體的說,我們可以建構一個「理論模擬」來幫助我們了解大歷史(或個人生活)的發展;也可以根據「效益理性」的思考方式,或從關於其他人際活動研究所得到的「經驗法則」,來解釋大歷史的發展,以及預測大歷史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當然,歷史也必須使用嚴謹的「詮釋」方法。

2.     《多餘的話》的歷史脈絡

我沒有能力考證《多餘的話》是否瞿秋白的「真筆」;或如果它是瞿秋白的「真筆」,國民黨的宣傳或情治官員是否竄改過這篇文章。以下兩節在「《多餘的話》是瞿秋白真筆。」這個假設下,討論其背景、內容、和他這樣寫的動機。

2.1   歷史的誤會

從唯物史觀和混沌史觀來看,一個歷史事件未必一定在它呈現的特定時-空和既有形式發生;但是,如果這些因素、機制、起始條件、以及周邊條件等等存在,則類似的事件遲早會在該事件發生的地區或鄰近地區發生。

對個人來說,他/或她的際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的,甚至不一定會碰上的。但歷史事件則無所謂「誤會」或「偶然」可言。推翻秦朝的第一個起義者不一定是陳勝和吳廣;發生的地點也不一定在大澤鄉。但秦朝遲早會被「推翻」這個「歷史事件」是必然發生的。

因此,把歷史事件當成「歷史的誤會」或「歷史的偶然」,是一個沒有掌握到現實和歷史發展本質的「誤會」或「誤解」。瞿秋白當然了解這個道理

我們就拿瞿秋白做例子來說明以上的觀點。他說

... 這時就開始『歷史的誤會』了:事情是這樣的 -- 五四運動一開始,我就當了俄文專修的總代表之一。當時的一些同學裏,誰也不願意幹 ...」

... 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大會上(一九二七年四五月間),獨秀雖然仍舊被選,但是對於黨的領導已經不大行了。武漢的國共分裂之後,獨秀就退出中央。那時候,沒有別人主持就輪到我主持中央政治局 ...」

... 一九二八年六月間共產黨開第六次大會的時候,... 當時形格勢禁,舊幹部中又沒有別人,新幹部起來領導的形勢還沒有成熟,我只得仍舊擔著這個名義。可是,事實上『六大』之後,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者是李立三和向忠發等等。 ...」(瞿秋白 2008)

這三段話中的「誰也不願意幹」,「沒有別人主持就輪到我主持中央政治局。」,以及「舊幹部中又沒有別人,新幹部起來領導的形勢還沒有成熟,」等等都是瞿秋白有意自謙自抑「不敢為天下先」的說法。當然也包含我下面在第3節討論的重點。

我可以說,沒有「五四運動」,就沒有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瞿秋白。但「五四運動」不是歷史的「誤會」或「偶然」;瞿秋白成為俄文專修的總代表之一」也不是歷史的「誤會」或「偶然」。前者就像辛亥革命一樣,(類似事件)遲早會在中國發生;後者則是瞿秋白個人的思想才氣、能力、參加活動而來的人氣或聲望等等所造成的結果。

我不知道中國共產黨目前有沒有承認自己早期其實是共產國際(= 蘇聯)的「養子」。用今天的話來說,瞿秋白是以「空降部隊」的身分成為中國共產黨「領袖」。在瞿秋白的情況︰

「領袖」 = 「棋子」 = 「傀儡」 = 「代理人」。

而「棋子」、「傀儡」、「代理人」、或「空降部隊」都是某(些)人算計和設計的結果,它們可能出自「錯誤判斷」,但絕對不是「誤會」或「偶然」。(我認為)瞿秋白成為中國共產黨「領袖」是共產國際全球戰略的一部份(單世聯

2007,楊奎松 2005)。

以上所說的瞿秋白個人特質思想才氣、能力、和人氣或聲望等等是他被選擇成為中國共產黨「領袖」的次要因素。而他和共產國際主事者所建立的關係(交情)以及他毫無基層實力(相較於毛澤東、忠發),當然也在共產國際決策者欽定他成為中國共產黨「領袖」的其他考慮之中。

如果我們看看中共黨史,就知道張國燾、毛澤東從「一大」起就是代表和/或中央委員;李大釗、項英譚平山等從「三大」起就屬於「領導班子」。此外,「舊幹部中又沒有別人,新幹部起來領導的形勢還沒有成熟。」這一段話,和接著的「... 事實上『六大』之後,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者是李立三和向忠發等等。 ...」是不相容的。

瞿秋白的聰明,即使他在當「領袖」時被虛榮沖昏了頭腦,在監獄中難道他還會不恍然大悟上面所分析的

「領袖」 = 「棋子」 = 「傀儡」 = 「代理人」?

因此,「歷史的誤會」只是瞿秋白用的一個煙幕。我相信他了解自己不是一個「造時勢」的「英雄」,但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時勢」所造的「英雄」;他也的確是一個「時勢」所造的「英雄」。面對死亡,他自然有他自傲的一面或一刻。例如︰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誤會”,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中國的現代社會,部分的是研究中國歷史的發端 -- 也不得不由我來開始嘗試。五四以後的五年中間,記得只有陳獨秀、戴季陶、李漢俊幾個人寫過幾篇關於這個問題的論文,可是都是無關重要的。我回國之後,因為已經在黨內工作,雖然只有一知半解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卻不由我不開始這個嘗試:分析中國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程度,分析中國社會階級分化的性質,階級鬥爭的形勢,階級鬥爭和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關係等等。(瞿秋白 2008 -- 我和馬克思主義)

他拿「誤會」和(下文的)「錯誤」來自我貶抑,其實是一個為了增加《多餘的話》問世機率的策略。

2.2   其他相關情境

網路上有瞿秋白被出賣的報導(范春森/王其森 2008,李姿 2005)。這種事本來難有確切的「證據」,網路上這些報導也有不相容或不可盡信之處。但它即使不是一個合理的懷疑,至少也是任何當事人都會猜測的方向。以瞿秋白的聰明,在監獄中他一定也會想過下面這個問題

我瞿秋白是被俘?還是被出賣

如果瞿秋白被出賣,多半是「黨中央」層級的決定。只有釐清他所說的「誤會」和考慮到被出賣這個懷疑,我們才有可能了解瞿秋白寫《多餘的話》時的思想和意識狀態才有一個推論或分析何以瞿秋白這樣寫《多餘的話》的基礎。

我認為「戲子」和「滑稽劇」的比喻,除了自嘲或自我解嘲的成分外,也不能不說是他深刻的感受。在面對死亡和(可能)被出賣的雙重打擊下,他選擇泰然處之的方式,寫下自己要說的話。我想這是另一種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氣概的表現。他在全文前寫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正是暗示或請求

不要從字面上來讀這篇《多餘的話》!

其次,我也可以想像,國民黨官員一定曾跟瞿秋白說過︰

如果你肯寫個悔過書或透露一些重大情報,上級可能從寬發落。

或類似這樣的話(范春森/王其森 2008)。

瞿秋白的聰明,他不太可能相信「從寬發落」的鬼話;即使相信,以他的身體狀況和文章內容來看,他並不會,也並沒有認真考慮這個可能。但是,這類對話給了他將計就計,寫這篇文章的動機。以文字而言,《多餘的話》也的確可以被「詮釋」或硬柪成一篇悔過書

第三,我們也需要考證寫下《瞿秋白訪問記》一文,署名李克長的人是什麼背景和有什麼動機(王鵬 2006)。

1936年的國民黨軍官,大概不會有「人權」或「新聞自由」的概念。像瞿秋白這種地位和身分的人,我不相信下層官員敢或有權限讓他見一位「記者」。署名李克長者,大概負著勸降、策反、和/或刺探軍情的任務(范春森/王其森 2008)。這個可能雖然和《多餘的話》的真偽或內容沒有直接關係,但它是何以《多餘的話》能夠問世的一個線索

最後,瞿秋白在1935年六月遇難,而且據報導是從容就義(楊正輝/張玲 2007)。「中統」在同年八九月就刊登了這篇文章的一部份(王鵬 2006)。「中統」內部可能有中共的同路人或同情者。否則,做這個決定的人不無是個白痴之嫌。

(待續)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189948
 回應文章
謝謝
    回應給: 泥土(h1234567am)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

我實在沒有資格當你的稱讚。我只是在看了張先生的大作後,不忍像瞿秋白這樣一個從容就義的文人被遭塌。在網上搜尋了一些資料草成此文。

我在網上看到一本討論陳獨秀/瞿秋白兩位先生的書。其中應該有更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評價。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198899
好文章──
推薦0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瞿秋白先生的一生,得您如此週全的處理,先生泉下有知,當可含笑矣。

我一直覺得,我們的教育,最大的錯誤就是不只要青少年喊口號,更要他們把簡潔的標語和口號,當成事物本身來看待。

一旦觀察事物的能力,受到那樣習慣的限制後,那一代人只能成為工具,連磚頭都做不成,只能成為無用的廢土。

大文由各角度合理地處理瞿先生的人生遭遇,實在很值得整理更多資料,成為一篇範文,用來作為我們時代中青年人的啟蒙文獻。

近日偶讀聖經,見到其中強調「少年人應有知識與智謀」與「所以要狡詐如蛇和馴良如鴿子」之說;是西方文化傳統裡對於這「智謀」與「狡詐兼馴良」,竟如此重視,顯然非傳統國人所能及者。

今天讀您此文,感受特強烈──

換言之,對於不能理解在現實中,奮鬥者所可能遭遇的種種困窘時,實在我們很難在現實中期望其真正成就什麼重要的大事;我想。

泥土敬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淺談瞿秋白《多餘的話》 -- 2
推薦3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Chocola
泥土‧‧‧郭譽孚
胡卜凱

3.     《多餘的話》的訊息

以上分析了瞿秋白寫《多餘的話》的歷史背景和一些可能的周邊情境。至於他為什麼把《多餘的話》寫成這副德性的原因,自然要從瞿秋白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來分析。

我認為《多餘的話》並非「多餘」。瞿秋白有他試圖傳達的訊息。因此,他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傳世。但以他的身分和當時的政治環境(wikipedia 2008,網路 2008a,楊奎松 2005),如果他像寫《正氣歌》那樣寫得大義凜然、慷慨激昂,這篇文章大概永遠見不了天日。

或許,張歷君先生「找不到的墨水」這個寓言,不是全無道理(張歷君 2008)。不過,張先生用了這個寓言後仍然接受《多餘的話》字面上的意思(如「使他最終『脫離』了無產階級的隊伍。」這個評論),使我難以了解張先生為什麼要用和會用這個寓言。

由於我認為瞿秋白有他試圖傳達的訊息,我會用「保護色」這個比擬來說明瞿秋白選擇《多餘的話》(所使用)文風的動機。基本上,《多餘的話》的文風相當於「轉移焦點」的論辯策略 -- 瞿秋白就是希望國民黨的官員將他看起來「消沈」、「頹唐」、甚至「懊悔」的文風和文字誤以為真,從而以為這篇文章可以喚醒「誤入歧途」的左派青年,或他的同情者能以此說服在上者。然後這篇文章才有流傳的機會。

瞿秋白試圖傳達的訊息是什麼呢?我認為依(在書中出現的先後順)序至少有以下四個,並略做評論。

3.1   
馬克思主義

... 不過,我對於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終極理想,卻比較有興趣。 

記得當時懂得了馬克思主義的共產社會同樣是無階級、無政府、無國家的最自由的社會,我心上就很安慰了,因為這同我當初無政府主義、和平博愛世界的幻想沒有衝突了。所不同的是手段。馬克思主義告訴我要達到這樣的最終目的,客觀上無論如何也逃不了最尖銳的階級鬥爭,以致無產階級專政 -- 也就是無產階級統治國家的一個階段。為著要消滅國家,一定要先組織一時期的新式國家為著要實現最徹底的民權主義(也就是所謂的民權的社會),一定要先實行無產階級的民權。這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實際上很有道理的邏輯 -- 馬克思主義所謂辯證法 -- 使我很覺得有趣。」(瞿秋白 2008 -- 我和馬克思主義)

這段話在宣揚馬克思主義,並堅定的重申自己是個馬克思主義者。

3.2   
瞿秋白路線

「武漢分裂以後,我們接著就決定賀、葉的南昌暴動和兩湖廣東暴動(一九二七年),到十一月又決定廣州暴動。這些暴動本身並不是什麼盲動主義,因為都有相當的群眾基礎。... 但是,接著而來的武漢政府中的奮鬥、分裂 -- 直到廣州暴動的舉出蘇維埃旗幟,都還是革命勢力方面正當的挽回局勢的嘗試,結果,是失敗了 -- 就是說沒有能夠把革命形勢重新轉變到高漲的陣容,必須另起爐灶。

...

那麼,在實際上我也會走到這樣的錯誤路線... 

...

我願意受歷史的最公平的裁判!(瞿秋白 2008 -- 盲動主義和立三路線)

這段話在肯定瞿秋白路線。它強調做為革命政策,武裝鬥爭並不是錯誤。路線的結果失敗是因為客觀形勢還沒有形成。但是,結果失敗並不是不採取一個路線的理由。

3.3   
對同志的建議

「我不覺得可惜,同樣,我也不覺得後悔,雖然我枉費了一生心力在我所不感興味的政治上。

...

要磨練自己,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一切種種異己的意識以至最微細的異己的情感,然後才能從異己的階級裏完全跳出來,而在無產階級的革命隊伍裏站穩自己的腳步。」(瞿秋白 2008 -- 告別)

這兩段話要和以下這段話合看︰

「沒落的中國紳士階級意識之中,有些這樣的成分:例如假惺惺的仁慈禮讓、避免鬥爭 ... 以致寄生蟲式的隱士思想。(完全破產的紳士往往變成城市的波希美亞-- 高等遊民,頹廢的、脆弱的、浪漫的,甚至狂妄的人物。說得實在些,是廢物。我想,這兩種意識在我內心裏不斷地鬥爭,也就侵蝕了我極大部分的精力。我得時時刻刻壓制自己紳士和遊民式的情感,極勉強地用我所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智來創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覺方法。可是無產階級意識在我的內心裏是始終沒有得到真正的勝利的。)」(瞿秋白 2008 -- 脆弱的二元人物)

異己的」一詞是馬克思主義(包括哲學、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等思想)的關鍵概念。我將它譯為「疏離」。瞿秋白前兩段話在肯定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他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無法從其實和自己是「疏離」關係的舊社會意識跳脫出來。因此,他指出如何才能「在無產階級的革命隊伍裏站穩自己的腳步。」

3.4   
視死如歸

瞿秋白在這文章中一再使用「休息」、「睡覺」、和「回家」等比喻或「意象」。我可以從兩方面來解讀。

一方面,以他的身體狀況和黨內政治處境,他認為死是一種解脫。另一方面,他親身經歷了蘇共、中共、和國民黨的內部鬥爭,他當然熟悉這些人的鬥爭手法(網路 2008b)。如果他無條件被判刑或釋放,終其餘生,他將難逃「叛徒」的烙印;至少也要不停的「交代」和「坦白」。對瞿秋白這種講「體面」的人來說,這真的是生不如死。因此,他的確希望「一死以明志」。

在這種情況下,《多餘的話》中聊家常部分可看做談天。但以上「我也不覺得後悔。」和「我願意受歷史的最公平的裁判!」這兩句話似乎就多餘了。它們真的是多餘的話嗎?我看未必。這是瞿秋白這位傳統中國「知識份子」自負和自傲的表現。用現在的語言來說,他在尋求「自我定位」以面對自己。這也正是大多數傳統中國「知識份子」都有的意識狀態。

3.5   
本節結論 --解構批判

我在《《歷史與劇場》讀後》中指出「瞿秋白是入世的人」。不但因為他對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多餘的話》就可看出),而且因為他一生寫、譯了500多萬字。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目標,而且一生在為這些理想和目標努力的人。

陸定一和張歷君兩位先生的評論都只就字面來詮釋。我認為前者是官僚式的門面話 (陳清泉 2008);後者則顯示張先生對瞿秋白及其時代沒有什麼了解。

張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左引馬克思,「後」引齊澤克(「後『現代』」的「後」)。從「後『現代』」的「解構批判」角度看,《多餘的話》有些地方的語氣和文字跟該文的整體文風並不相容。除了上一小節所引用的兩句話外,從「這些暴動本身並不是什麼盲動主義。」這個輕描淡寫,也看得出他拒絕「承認錯誤」的一面。因此,即使有人把《多餘的話》解讀為消極頹唐之類,我也「不得不」指出,在潛意識中,瞿秋白仍然具有他一貫的戰鬥性。

4.     
結論

4.1   
瞿秋白《多餘的話》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4.2   
如果本文的分析說得通,則《多餘的話》的文風是一種試圖增加瞿秋白真正訊息問世機率的策略。

後記:

以上是我的淺見。我自然有自己思路上的偏差和侷限。歡迎指教。

鄭學稼先生在《中共興亡史》第二卷中提到,他在該書第三卷有一篇附錄談瞿秋白和《多餘的話》。鄭先生對中共史和當代史都有第一手經歷,也曾參加過1930年代的左翼文學論戰。他的觀點一定有可參考之處。可惜我手頭只有該書第一、二卷,在網上和書店都沒有找到第三卷。

謝謝龍爪兄提供的資料(龍爪 2008)

參考文章:

*  wikipedia 2008,
《瞿秋白》,維琪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E%BF%E7%A7%8B%E7%99%BD
王鵬 2006,《王芸生與兩篇有關瞿秋白報導的面世》,http://qkzz.net/magazine/1005-4154/2006/11/495199.htm
李姿 2005,《瞿秋白被同志妻子出賣 臨刑前寫下絕命詩》,http://news.sina.com.cn/cul/2005-02-25/4295.html
胡卜凱 2008,《《歷史與劇場》讀後》,https://city.udn.com/2976/3158703?tpno=0&cate_no=0
范春森/王其森 2008,《瞿秋白被捕和英勇就義詳情》,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178474.html
張歷君 2008,《歷史與劇場:論瞿秋白筆下的「滑稽劇」和「死鬼」意象》,https://city.udn.com/2976/3153644?tpno=0&cate_no=55868
陳清泉 2008,《陸定一談瞿秋白為何寫《多餘的話》》,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802/32391.html
單世聯 2007,《瞿秋白《多餘的話》》,http://jds.cass.cn/Article/20070820124906.asp
楊正輝/張玲 2007,《瞿秋白與《多餘的話》》,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2/85037/85038/6230127.html
楊奎松 2005,《瞿秋白與共產國際》,http://www.yangkuisong.net/ztlw/rwyj/000101.htm
網路 2008a,《現代革命思想家 -- 瞿秋白》,http://www.yifan.net/novels/zhuanji/quqiubai.html
網路 2008b,《中山大學風潮》,http://www.czlib.net/tesezhuanti/shidamingren/quqiubai/200310310021.htm
龍爪 2008,《應該是這個》,https://city.udn.com/2976/3153644?tpno=0&cate_no=55868
*  
瞿秋白 2008,《多餘的話》,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history/extra_words.txt

本文於 修改第 18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18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