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11/1/2008
編按:我們轉刊這篇文章,是覺得它有助讀者對中共目前宣揚的「科學發展觀」,能有較具體化的瞭解。「科學發展觀」被定為「重要指導方針」和「重大戰略思想」的口號,但它卻面目含糊,而且在媒體及權慾追逐者的吹捧下,汎變成無所不包,無所不施。它終將成為中共未來施政的「綱」,以及胡溫的「理論貢獻」而寫入中共史冊,就如江澤氏的「三個代表論」,這是肯定的。此外,溫家寶這篇文章對瞭解中共在目前的全球經濟危機下會作出如何的步署,亦會有幫助。
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若干重大問題
溫家寶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積極性真正引導到科學發展軌道上來,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長時間、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結合,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結合,開放兼容與自主創新結合,時代精神與文化傳統結合的全方位發展。我們必須從國際和國內大局出發,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緊迫感和自覺性,著力破解制約科學發展的矛盾和難題,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和素質,努力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一、必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始終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是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發展,是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是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近幾年,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最顯著的是,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避免了大的起落。2003至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快、持續時間長、平穩程度高的最好時期之一。
我們始終堅持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作為促進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按照這一目標要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切實防止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為全局性問題。一是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努力提高調控的有效性。我們既注重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適時適度進行調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正確履行政府調節經濟的職能,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克服市場缺陷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衝擊。二是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努力提高調控的針對性。我們及時發現和解決影響全局的傾向性、關鍵性問題。針對糧食減產、農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了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針對投資增長過快、貨幣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嚴格把好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和市場准入門檻,合理調控貨幣總量,多次調整出口退稅率和關稅稅率,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使「三過」問題得到緩解。針對結構性、輸入性的物價上漲問題,採取增加有效供給、抑制不合理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下降,通脹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三是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努力提高調控的靈活性。既合理控制總量,又積極調整結構。一方面,堅決抑制投資需求膨脹,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加強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大對農業發展、節能減排、自主創新、改善民生、中西部地區發展和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我國經濟實現了30年的快速增長,實屬不易。要把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長期保持下去,更為艱難。我們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幾年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國際金融經濟形勢更加複雜多變。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全球經濟明顯減速,整個形勢還在進一步惡化。國際油價雖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動,通脹壓力還不小。這些不利因素對我國的影響已經並會繼續顯現,對此要有充分的估計。國內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也不少。價格上漲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煤電油運供應緊張,一些地區和行業增長速度明顯回落,股市、房市波動較大,財政減收增支壓力增加。近期我們對宏觀經濟政策及時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今後幾個月,還要密切觀察和有效應對形勢變化,努力實現全年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明年打好基礎。我們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還要看得更長遠一些,要自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促進國民經濟長期又好又快發展。從宏觀上看,必須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把握好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平衡點。前幾年我國經濟增長較快、物價水平較低,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從國際經驗看,長期保持高增長、低通脹是很困難的。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高位回落,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世界經濟形勢不利變化對我國的影響可能還會加重。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又要把物價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難度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密切關注形勢變化,適時適度地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把握好發展經濟與控制物價兩者平衡點,防止顧此失彼。必須清醒地看到,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就業、財政收入、社會發展都會出現困難,民生問題難以改善,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就會增多。在當前國際金融經濟動盪的形勢下,要把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時,也必須充分認識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社會穩定的危害性,任何時候都不可掉以輕心。
第二,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我國經濟運行中總量矛盾始終與結構性矛盾交織在一起。雖然總需求比較旺,但內需占總需求的比重逐年下滑,居民消費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農村消費增長較慢。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減緩、出口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於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經濟下滑尤為重要。從中長期看,擴大消費具有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這是我國的優勢,也是抵禦外部衝擊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在優化結構的基礎上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統籌解決影響即期消費的體制性問題,減輕和消除居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第三,努力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近幾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外匯儲備大幅增加,這是我國發揮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結果。保持必要的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對於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和抗禦風險是必需的。但外貿順差過大、外匯儲備過多,也會加劇貿易摩擦,加大金融調控和外匯儲備資產經營管理的難度,降低貨幣政策有效性和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需會擠壓國內有效需求,增加外部衝擊的風險。這是需要努力緩解和避免的。我們必須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國際收支調控體系和機制,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二、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必須懂得,中國現代化的成敗取決於農業,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這幾年,我們不斷加強「三農」工作,把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作為首要任務,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取消農業稅,終結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大幅度增加農業投入,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業連續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這對於控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一個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相當突出,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實現科學發展,關鍵要下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氣力、用更多的力量,解決好「三農」問題。
一是切實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糧食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閃失。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13億人口的國家,如果糧食和農業出了問題,誰也幫不了我們。寄希望於大量進口糧食,既不現實也存在極大風險。必須努力保持糧食供求的緊平衡。糧食產量過低,糧食安全就會受到威脅;糧食供大於求,糧價就會下跌,谷賤傷農。在有限的耕地和一定時期內糧食與其他農產品種植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保持糧食供求緊平衡,既有利於糧食產量和價格的基本穩定,也有利於開展多種經營,滿足群眾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
在具體措施上,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兩個制度」。保護耕地,就是保護農業生產力。中央要求,18億畝耕地的紅線要堅守到2020年,這是一個極為艱巨而又必須完成的任務。我們必須節約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運用好價格和補貼「兩個槓桿」。目前,我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偏低,需要逐步適當提高,這是促進農業生產的一個根本性措施。但農產品價格一時上漲過多,城鄉中低收入群眾承受不了。所以,對農產品價格問題要統籌兼顧,努力把農產品價格保持在一個合理水平上。對農業進行補貼,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政策。今年我們給農民的補貼達到1028億元。今後如果財政狀況好,還要下決心大幅度增加。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要向主產區傾斜,國家對糧食大縣的財政獎勵力度要進一步加大。要強化科技進步和農田基本建設「兩個手段」。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爭在農業科技的關鍵領域、前沿領域有所突破,加強科技成果推廣,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同時,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高產穩產基本農田。
二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解決農民收入問題,最重要的是擴大農民就業。要內外結合、多措並舉,既要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做足種植業結構調整、耕地精耕細作的文章,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旅遊觀光農業;又要拓展農村二三產業的就業增收空間,還要廣辟外出務工經商的轉移渠道。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一項大戰略,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和增收機會。
三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很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事業,各級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中,切實把重點放在農村,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由政府全包下來。必須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國家財政也要通過直接補助或「以獎代補」給予鼓勵。
四是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鎮化與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戰略佈局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結構轉變的大趨勢,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有序轉移農村人口,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農村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今後相當長時期我國始終會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在農村生活,進城務工農民相當一部分還會「雙向流動」,必須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要協調推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合理把握城鎮化的速度,積極穩妥引導農村人口轉移。使城鎮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新農村建設相協調,努力形成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相互促進的局面。
五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農民歡迎。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經營。但必須遵循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不能不顧條件地強制推行,特別是對土地入股、長期租賃等形式更要慎重。因為經濟發展是有波動的,很多外出務工的農民就業是不穩定的,只要承包地還在,即便農民失業回鄉,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是黨的農村基本政策,必須長期堅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豐富和完善,是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認真落實。要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任務,著力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擴大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的體制。
三、必須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實現科學發展,關鍵要在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主要突破口,是從根本上提高國家科技經濟競爭力,建設經濟強國的有效途徑。在當今國際競爭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形成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特別要把自主創新的戰略重點放在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上,重點支持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長遠利益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要加快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推動產學研結合,完善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機制,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充分發揮政府在自主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科技宏觀管理體制,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激發企業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特別要全面發揮人才資源在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要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新時期,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知識產權的競爭。作為開發和利用知識資源的基本制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就是重視和鼓勵創新。必須把知識產權戰略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積極營造良好的知識產權法治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大幅度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當前,必須著力加強的薄弱環節是服務業和裝備製造業。我國服務業長期以來發展緩慢,去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才40%,發展潛力還很大。要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優先發展運輸業,提升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特別要加快軟件業發展;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鼓勵發展科技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業。進一步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不斷培育形成服務業的新增長點。加快構建服務業市場體系,優化服務業組織結構,提高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和國際化水平。
裝備製造業水平,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我國要成為世界製造中心,一定要有強大的裝備製造業。目前,裝備製造業發展滯後,產品可靠性差,成套能力弱的問題十分突出。必須盡快改變這種局面,提高重大裝備研發設計能力、製造能力和集成能力,發展重大成套裝備、高技術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推進裝備製造業綠色化、信息化和國產化。同時,要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繼續推進鋼鐵、化工、建材、紡織等傳統工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是我國競爭優勢所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是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必須積極支持。但要調整佈局,優化結構,提高水平和效益。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長期任務。這幾年,在繼續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基礎上,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取得重大進展,東中西開始出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局面。但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長期花大力氣解決的重大問題,事關大局。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都必須關心這個大局,維護這個大局。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堅持優化國土開發格局,加快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繫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東部地區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新格局。我們必須看到,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隨著要素成本持續上升,既有的優勢在減弱,傳統的發展方式難以走得更遠,加上國際形勢變化和周邊國家競爭加強,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而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發展空間還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加快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的梯度轉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區域產業分工格局。東部地區要率先發展,就必須早下決心,加快調整,優化結構。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好地輻射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要堅持從自身實際出發,充分借鑒東部地區發展的經驗和教訓,避免走彎路。要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主動性,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並與自身產業佈局、結構調整和節能環保等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培育區域發展的新優勢。西部地區缺水,生態條件差,決不能把那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項目引進來。不能飢不擇食,來者不拒。還是要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堅決破除地區壁壘和保護主義,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政策,統籌考慮生產力的規模、結構、佈局和時序,形成東中西協調互動、相互促進、科學發展的新局面。支持中西部地區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礦產資源枯竭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政策,一定要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與時俱進地逐步完善。
(待續)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