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全球經濟網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看不見的手」是個神話 - 何新
 瀏覽946|回應1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作者 -- 何新 >> 烏有之鄉10/14/2008



(一)「看不見的手」帶來的是危機



近年在中國最流行的教科書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這本書是當代美國"福利"經濟學中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



這本書第一章即闡述了著名的市場調節原理--即所謂"看不見的手"的理論:



在理想的市場制度中,供給,需求,通過價格漲落機制得到靈活調節和自動平衡。



在供給不足時,商品價格上漲,高利潤通過價格信號刺激投資者,促使其將資源、勞力、技術轉入短缺部門,於是供給增多,使需求得到滿足。



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商品價格下跌,低利潤及低價格信號促使投資者轉移資源、勞力和技術,減少生產,於是供求恢復平衡。



同時,在供給趨向滿足的進程中,市場競爭激烈化,自然淘汰低效益的投資者,自然調整經濟結構,從而保持生產的高效率。



在這只看不見的市場之"手"的調整下,經濟結構和制度自動得到調整和運轉,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永遠不會有生產過剩和供給不足的長期情況發生。(這是根據"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著名的薩伊假設)所以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的幾個版本中,曾吹噓理想的市場機制,已使現代資本主義徹底擺脫了週期性的經濟危機。



薩繆爾森認為市場自動調節可以消滅經濟週期,或改變了週期的運行機制。這一直是庸俗經濟學的一個夢想。但這純粹是欺人之談。危機的發生,即經濟週期性波動和震盪的發生,與市場經濟的本質直接關連著。只要是市場經濟,就無法擺脫這個週期性危機的機制。中國也是如此。



斯密--帕雷托的自動均衡模型,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經濟"模型"。它在幾十年間被西方推薦給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用來和社會主義計劃體製作比較,並且由此得出如下結論:



社會主義體制下的商品短缺,根源是由於價格機制的無效,由於供給部門依靠集中的指令性決策,不能根據價格信號對市場需求作出及時的、靈活的反應。並從而導致了資源配置的浪費,人力投入的低效益等種種弊端。



因此,社會主義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政治自由化和市場經濟化。作為市場經濟這一理論模型,以及依據這一模型所設計的經濟改革方案(薩克斯休克療法/哈佛500天方案之類),在方向上引導了五十年代以來(1953年南斯拉夫最早試行經濟改革)所有社會主義的經濟改革。然而,其在蘇聯及東歐導致的悲慘後果我們今天都已看到了。



今天反思這一套經濟理論,我們會驚訝這個理論模型的簡單和幼稚。實際上,這個模型如果想要成立,至少必須借助於存在三個假定即條件:



1、生產者根據價格信號及時進行投資的靈活轉移是無需成本的。


2、既成的社會生產力結構是彈性的。


3、保證投資轉移和生產力改造可能性的資源、技術要素是可以無限量地供應的。



如果不存在這三個條件,那麼在現實中就必須考慮以下問題:



即使市場需求通過價格和利潤給以投資者有誘惑力的巨大信號,他是否可能立即拋棄或改造他原已擁有的全部設備、技術,拋棄其現有工人,而把資金立即轉向另一個有利可圖的生產部門?這種轉移在經濟上要支付的代價有多大?是否可保證投資轉移者必定獲利?



其次,投資轉移是需要時間的。事實是生產能力的改造總是落後於需求變化。從投資到收回投資和利潤的時間,往往長於需求旺盛的時間。



市場需求總是千變萬化。而投資者購置設備,僱傭工人,引進技術所建造的新的生產線,當其具有生產能力時;原來在市場上閃現高利潤的需求可能已經滿足而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整個生產配置、生產能力將再度成為過剩能力。(在中國,近年嚴重的大量的重複建設就是在這種市場"機制"下發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已配置巨大資源、勞力的生產線,就會成為社會性的浪費。



因此,市場經濟根據其本性天然地存在宏觀失控即發生生產力過剩的可能性。市場調節經濟在微觀角度(對個別消費者),似乎是有效率的。在宏觀角度(對全社會)卻往往是低效率的,並且必然發生供求失衡與週期性經濟危機。



實際上,這種週期性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在那種理想市場模型中已經隱涵。即: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價格下跌,利潤率下降,甚至無利潤,導致投資必須自動退出這個部門的生產領域。在理想的帕累托模型中,這一點總是被輕描淡寫地描繪,... (以下為亂碼 -- 編註)



但是,這種投資過旺、生產力過剩,即所謂"結構調整",在現實中卻是隱涵嚴重可怕的社會代價的。商品積壓、工廠破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下崗,就是經濟學中所謂價格信號下落,利潤率下降自動調節供給的必然結果。



列寧說:在自由市場經濟中,"要使資本離開一個工業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去,就必須經過危機。"《列寧選集》第1卷第187頁。這種情況,在我們今天的經濟現實中早已經不是什麼陌生的問題了。這就是盲目引入市場機制以及實踐這一套"福利經濟學"理論的現實後果!對此,難道我們還不應當對從美國引入的這種主流經濟理論重新反思嗎?!



中國當代主要經濟學的主要錯誤,就是全盤接受了自由主義的供需均衡市場模型(看不見的手)的全部理論假設,把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而只具有抽像理想意義的模型當作現實的工作目標。這正如一個建築設計師把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作為抽像點、抽像線的抽像與面作為設計目標去進行追求,達不到這種目標就認為不能設計出理想的房屋,是同樣地幼稚可笑。



(二)自由競爭市場模式早已落後於時代



斯密所構想的自由競爭市場模式,其基本特徵如下:



1)在每一個經濟活動部門裡,都存在著實力不相上下的各種不同的私有制企業。這意味著生產集中的過程還沒有充分地發展起來,任何一個企業都不佔有壟斷地位。


2)經濟活動的中心人物是資本家即小企業主。


3)價格在市場上自發地根據供求關係而形成,任何企業都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把自己制定的價格強加於市場。


4)資本和勞動力存在著充分的流動性,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毫無阻礙地立即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


5)經濟活動的原動力是:從投入的資本中追求可能達到的最高利潤。資本主義企業的目標是短時期利潤的最大限度化。


6)市場供求機制是經濟的主要調節者。價格根據需求漲落,參與資本的利潤率平均化趨勢的實現,在這一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7)產品的實際價格由供求關係決定,因此自動偏離生產價格。通過這種偏離,國民經濟結構自動調整。如果在一個生產部門實際利潤高於平均利潤和平均生產價格時,資本就會流向這個部門;相反,如果某些部門的實際利潤低於平均利潤時,資本就會從這些部門流出。


8)若不考慮時間因素,可以假設由於實際價格和實際利潤偏離平均價格和平均利潤,就會立刻或在極短時間內導致社會生產的擴大或萎縮,形成經濟的週期性;這也就是經濟危機。危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經階段。



19世紀的古典自由資本主義的運行方式是同這個模式所描述的情況相接近的。當時企業的規模一般較小,因此任何一個私營企業都難以在市場中佔據壟斷地位。



然而在當代,國際資本主義已經發展成全球化的龐然巨無霸,伸展成為網絡遍佈全球,無遠弗屆,千手千眼的超級跨國壟斷經濟體。研究這種現代全球性資本主義,已經再也不能用斯密那種小企業在市場中林立、自由競爭的古典模式了。



(三)自由競爭必須以公平、平等為前提



亞當·斯密的理論是這樣的理論:經濟自由放任,解除一切國家控制,認為國家根本不干預的經濟,就是對一切商品生產者最有利的經濟。



"即是說,根據這樣一種理論:促進經濟發展和公共福利的最好方式,就是取消對私營企業經濟的束縛,讓它自由自在。這就是在本書中所稱的'經濟自由主義'。"《經濟分析史》,2-25,商務版。



在抽像的意義上,斯密的理論似乎是合理的。因為它主張在自由的市場上,排除一切人為障礙,放手讓商品生產者進行自由競爭,以便讓優勝者(高效率者)淘汰低劣者。



但是,這種自由競爭必須具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即所有參與競爭者面對的競爭條件是平等的、公平的。在體育場上也是一樣,如果比賽,應當是同重量級的人與同重量級的人進行競爭。否則競賽結果就是不公平的。



而現在的問題在於,在世界市場上,參與經濟競爭的國家所面對的經濟條件恰恰是不平等的。大資本與小資本,高技術與低技術,先進國與落後國等等。如果把這些條件不平等的國家放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下競爭,優勢、利益就很自然地將傾斜到發達國家一方。



我深信,有些發達國家之所以拚命通過一切渠道向不發達國家領導人和經濟學家,宣傳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問題和奧秘就在這裡。



事實上,不管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的發達國家,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可以不管它的國民經濟,而只做什麼市場經濟的「裁判員」!一個放任市場自流沒人管的經濟,必定是世界上最壞的經濟;必定會成為弱肉強食,任由經濟強者肆意掠奪弱者的野獸經濟。



所以李斯特當年曾對德國人(俾斯麥)說,亞當·斯密理論禍國殃民!李斯特還說,亞氏的《國富論》,那只是幫助英國人富國的理論,而對德國人,則是國窮論!



德國歷史學派以國民經濟的機體與人的機體相比擬。他們問,難道能夠不要神經中樞的控制系統,讓人的各種機體自由競爭嗎?讓肝、心、肺、胃等機體失去神經中樞系統的調節控制,在人體內進行自由競爭,讓胳膊和大腿去競爭,看誰具有最強的生存優勢?這不是機體的自我殘殺嗎?這樣競爭,一個人還能活下去嗎?



-- 【Yotu論壇】提供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079164
 回應文章
評《「看不見的手」是一個神話》
推薦2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胡卜凱
Chocola

以下逐節簡單的批評何新先生大作。子標題借自何先生原文

1.     看不見的手帶來的是危機

我相信「看不見的手」這個比喻早在50年前就被多數學者拋棄。它早已成為思想史上的一個註腳,並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何先生到今天還在批判這個理論模型,不無beating on a

dead horse之譏。至於

然而,其在蘇聯及東歐導致的悲慘後果我們今天都已看到了。

這句話我則不知所云

的確,蘇聯及東歐共產黨政權都垮台了。但是,老百姓的生活水準,就物質和發展自我的空間來說,有顯著和普遍的改進。所謂悲慘」是對誰來說呢?我認為如果不是何先生在瞎扯或許他是站在那些以無產階級先鋒隊自居的黨官(黨棍)立場所得到的結論吧

何先生這整段話也顯示他對當前跨國企業的運作並不熟悉。或者他從來沒有聽過diversification這個名詞或概念。我指的是大企業往往跨足各行各業,其管理階層可以隨時將屬下的某一個產業(分公司或子公司)脫手,或將資源做適當的調整和運用。因此,何先生的批評聽起來像是他在霧裏看花或隔靴搔癢。

2.     自由競爭市場模式早已落後於時代

這一段話如果以中小型企業來看似乎言之成理。但是今天討論經濟議題,需要分別從跨國企業(何先生的「國際資本主義」)和中小型企業兩個層面來分析。就前者而言,改變的只是經濟規模,市場的自由競爭機制和/或原則並沒有改變,也就無所謂「落後於時代」

我說的是:亞當斯密所描述的,的確是(當時英國)國內小型企業的運作。但今天國際商業社會中跨國企業的運作,仍然要受市場自由競爭機制和/或原則的制約。就像19世紀的人和20世紀的人在衣著樣式和飲食習慣上有差別,但它並不蘊含人要穿衣吃飯的原則有所改變。

即使是小型企業自由競爭機制和/或原則仍然有相當程度的適用性何先生的批判,我懷疑是因為他不了解「理論模型」這個概念在方法論上的應用

3.     自由競爭必須以公平、平等為前提

我們研究學問的目的,在於尋求和掌握一些適用於長期及一般性的原則。一個對歷史思想史或科學方法論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任何理論有其適用的特定時空。亞當斯密的理論針對當時英國國內和國際社會的政策和/或情況所建立。其適用性也就主要局限於當時英國國內的局勢和國際社會的情況。堅持亞當斯密理論的人,不過是坐井觀天或食古不化的冬烘。現在批判亞當斯密的理論,也就毫無現實意義。

今天並沒有歷史上也從來沒有「純種」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或任何「XX主義」XX主義」只是一個幫助我們了解現實問題和規劃解決方案的理論模型。既然是個「模型」,它就不可能涵蓋所有的面向細節和情況。當前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包括美國北韓和古巴)都只能以「混合經濟」來描述。如果何先生不了解美國過去八十年來在經濟政策或體制上所做的改變,我建議他到網上搜尋一下。任何一個執政者都必須摸著石頭過河,以及因地因時和因情勢制宜。能解決問題的政策才是長期可行的政策。

XX主義」和陳爛污的「獨立建國」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所具有的只不過是「羊頭」遮羞布或宰制論述的功能

我們人類生活在一個並不公平」也不「平等」的世界和社會。這是我們必須了解和面對的現實。公平」和「平等」是我們努力和爭取的目標。如何取得公平」或「平等」的形勢才是當務之急。這是一個方法和策略層次的議題。要爭取或得到公平」或「平等」的形勢,只有發揮自己或整個社會的潛力,團結有相同或相近利益的人群。而競爭」是激發潛力的方式和機制;民主社會才能讓有相同或相近利益的人群結合在一起。

這是我在原則上支持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和民主政治的原因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308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