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1日下午,約有三萬人從孟買的革命廣場出發,帶著顏彩繽紛的標語牌,喊著多種語言的口號,浩浩蕩蕩穿過圍觀的人潮,於黃昏時刻來到市中心的自由廣場舉辦「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簡稱WSF)的閉幕晚會。孟買是印度最龐大也最繁華的都會,革命廣場和自由廣場都銘刻著印度人民與大英帝國殖民者堅忍抗爭的印記。自由廣場的周圍,東印度公司時期的維多利亞式建築依舊巍然聳立,在夕陽下,昔日強權的霸氣彷彿依然籠罩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行示威者。
首屆「世界社會論壇」(WSF)於2001年1月25日,在巴西南大河州(Rio Grande do Sul)州政府所在地的阿列格弗港(Porto Alegre,在葡萄牙文,Porto是港口,Alegre是愉悅之意,因此,也有人譯成「快樂港」或「愉港」)召開。沒有錯,就是最近為了「吳憶樺事件」而聲名大噪的愉港,吳憶樺的外婆就住在這兒。從台灣回到巴西的吳憶樺將在這個城市學習、成長。
「世界社會論壇」以及從其擴衍出來的區域性、議題性的各種社會論壇,已發展成為「另類全球化運動」的象徵,成為抗拒資本帝國主義、反對軍事霸權武力擴張的大本營。阿列格弗港由於連續舉辦三屆世界社會論壇,如今已站在世界公民運動浪潮的前端,愉港自行實驗的社會化經濟和分享式民主,也已成為拉丁美洲許多其他城市參照、仿效的對象。2002年10月,巴西工人出身的左翼領袖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以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選票當選總統,與世界社會論壇所開展出來的社會基礎不無關係。
亞洲的關鍵性角色
2004年,世界論壇來到亞洲。值得一提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年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參加了孟買的「世界社會論壇」,與2003年諾貝爾和平獎桂冠的希琳‧艾芭迪(Shrin Ebadi)以及大師級學者薩米爾‧阿敏(Samir Amin)、法國農民英雄José Bové、印度知名的左翼思想家帕特內克(Prabhat Patnaik)等人,都是會場上受到矚目的人物,有他們在場的討論會,也吸引了最多的聽眾。
史迪格里茲的著作,這些年來已成為反全化運動的基本教材。由於他在學術生涯之外,曾經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者兼副總裁、在柯林頓當政時期,還身兼美國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擁有一般學者少有的實務經驗,評論起主導全球化的國際經貿體制尤其鞭辟入裡。他於2002年出版的《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台灣譯成《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大塊文化出版社),即是對當今國際經貿體制在學理和經驗上的雙重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