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
2003-09-29,http://www.fokas.com.tw/news1/newslist.php?id=252
今天討論的主題是「保釣運動」在當時的「時代性」,和保釣運動在當前的「相關性」。
從宏觀的角度看,「保釣」是一個「愛國」運動。當時它的主要目的有兩個:
第一,宣示釣魚台是中國的領土。
第二,督促政府負起保衛國家領土的責任。
這兩個目的,延續了中國青年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傳統。也就是從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五四運動、八年抗戰、和珍寶島戰爭以來的:「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和「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的愛國傳統。
去年九月,李前總統發表他的「釣魚台屬於日本」的荒謬言論後,我發表了一篇七年前的舊文:《保衛釣魚台》(胡卜凱,2002)。那篇文章是回憶錄的體裁,裏面談到一些保釣運動在當時的「時代性」問題,請參考。此外,有一位李勇先生,在木子網站上,有一篇批判「老保釣」的文章(李勇,2003),我也寫了一篇《保釣運動隨想》回應(胡卜凱,2003),請參考。
我今天要討論的,和一開始說的兩個主題有一定的關係,但並不完全切題。因為我今天的重點是把這個運動當做一個反面教材來分析。
1. 當時的「時代性」
我沒有對「保釣運動」做過正式的、或嚴謹的研究。大致說來,70%的參與者都是為了,而且只是為了上述的兩個主要目的。也就是說,他/她們完全是因為「愛國」,所以參加了「保釣」。但另外30%的人,在主要目的外,也同時有一些彼此不同的次要目的。大概的估計,15%或10%的參與者,在愛國這個目的外,也是為了要突顯「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或者說要把國民黨「鬥倒鬥臭」。相對來說,也許有10%或15%的參與者,在愛國這個目的外,是為了替國民黨護駕而參與「保釣」的。
我個人可能代表另外5%的參與者。對我來說,在「愛國」之外,「保衛釣魚台」也是一個手段。這個手段的目的,在使台灣來美國的留學生,借著「保衛釣魚台」這個公約數,走出白色恐怖和國、共鬥爭的陰影,展開彼此之間的對話和合作,從而在美國結合成一股政治力量。
我當初有這個想法,有三個因素:
1. 在我唸小學和初中的時代,當時在印尼、菲律賓(也許還有越南),發生好幾次排華事件。它們讓我看到,沒有實力的人民的痛苦。
2. 在大學時,我就聽過《權力精英》的論述(Mills, 1956),到美國幾年後,從新聞媒體上對美國社會的實際觀察,更讓我深切體會到,政治和經濟兩股勢力在社會中的唇齒相依性。
3. 到美國幾年後,我逐漸了解到75%的留學生是會留在美國的。「回國服務」這四個字,對這些人來說,和「好久不見」一樣,只是一句寒暄話而已。
我是理學院的學生,也許比較現實或庸俗一點。對祭祀或儀式沒有什麼興趣。我想既然要做美國公民,就要在美國取得政治實力,來保障和擴張既有的經濟利益。在美國社會搞中國的左、右之爭或國、共鬥爭,對我來說,跟下棋、打麻將一樣,只是一種休閒活動。休閒活動不應該擔誤正事。
平心而論,「保釣」運動達到了它的主要目的。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30多年來,雖然沒有採取任何實際的「保釣」行動,但在官方宣示中,對「釣魚台」的主權,從來不敢鬆口。以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地位和軍事實力而言,能做到這樣,也就夠了。
但是「保釣運動」沒有達到我期望的次要目的,也就是團結在美留學生和華人這個目的。
現在回顧當時,一方面,我當時的想法,低估了許多留學生在心理上的需要,可說天真或幼稚。另一方面,多數留學生和已經定居的華人,沒有想到:在僑居地形成一股政治勢力,才是自己首要的政治行為;更有少數人士,熱衷於打政治麻將;或堅持異鄉人的身分,在社會或意識沙漠中,追求一塊精神綠洲或一根精神拐杖。在我看來,也是非常天真或幼稚的行為。
現在回顧當時,除了一般人的警覺性或政治敏感度不夠之外,保釣運動的左、右之爭,可說是一種浪費。一種沒有能面對現實而衍生的浪費。
結果是:華裔美人當前在(美國)政壇的代表性及實力,和華裔美人在(美國)社會及經濟上的實力,完全不成比例。在駱州長卸任以後,和30年前相比,華裔的政治力量,幾乎可以說在檯面上沒有任何進展。
2. 當前的「相關性」
現在回到當下。在我看來,最近在推動的「台灣正名」運動,和當年的「回歸」風潮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改革開放實行了近30年的今天,「回歸」是一個可行的選項。30年前,在台灣和美國養尊處優之後,一個人需要有苦行僧的毅力和禁斷欲望的能力,才能實踐「回歸」的行為。我雖然沒有實際數字,30年來,「回歸」只是口號而沒有成為「運動」,應該是一個事實。所以,當年的「回歸」,其實是主觀意識的錯覺。
當下台灣的「台灣正名」運動,則是客觀現實的蒸發。
我接受「政治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個概念。僅僅就政治而言,我不認為「一國兩制」在目前的可行性或可信性,值得花五分鐘來討論。但是在台灣經貿、中國經貿、和全球經貿的互動及交叉作用下,簡單的說,在「WTO」的架構下,如果台灣不和中國在經濟層面上,取得某種程度的諒解和合作,「窮途末路」應該不算一個對台灣遠景的誇張描述。對大多數的台灣民眾來說,「生活」遠比「生活方式」重要。所以,在討論和決定公共政策的過程中,經濟利益的考量,遠比政治安逸的考量重要。
以中國目前的國際地位和軍事力實而言,如果北京政府堅持「一中」原則先於經貿合作,我認為「一國兩制」是台灣民眾必須評估的政策和可能的現實。
3. 結論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認為「保釣運動」做為一個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從它學到兩個殷鑑:
1. 在思想上,放棄沒有現實意義的意識型態活動。
2. 在生活上,審慎的評估我們個人和社會所面對的現實。
參考書籍及文章:
* Mills, C. W., 1959, The Power Eli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YC
* 李勇,2003,《老保釣、世界日報和海外佐共學者的歷史大觀》,《木子 - 論點社區》(http://www.lundian.com/forum/view.shtml?p=PS200305251143021166&l=fanti)
* 胡卜凱,2002,《保衛釣魚台》,《FOKAS - 生活區》,11月
* 胡卜凱,2003,《保釣運動隨想》,《FOKAS - 社會區》,7月
(FOKAS: http://www.fokas.com.tw/)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